殺風景! 大師設計文化館旁 蓋大公廁
呈雙十向上開展設計的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工藝文化館,橘白色鐵皮圍籬內就是被地方人士抨擊的大公廁建物。(記者陳鳳麗攝)
地方藝文人士梁志忠(前排中,手指前方者)、縣議員廖梓佑(前排右二)、草屯鎮代陳國大(前排右一)與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陳泰松(前排左一)溝通,要求恢復原狀。(記者陳鳳麗攝)
橘色圍籬內的斜背加多個角的建物,就是有20間廁所的公廁,因承包商落跑,工程停擺。(記者陳鳳麗攝)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由藝術大師楊英風設計的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文化館」,進行整修工程,並加建設置廿間廁所的公廁建物,地方藝文人士抨擊破壞景觀,楊英風的兒子楊奉琛也函請中心不要破壞原設計,中心擬今日召開協調會議,研究改善對策。
文史工作者梁志忠、縣議員廖梓佑、草屯鎮代陳國大及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等文化社團成員,昨天齊赴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表達反對興建公廁破壞景觀之舉,由副主任陳泰松等人負責接待、溝通。
梁志忠等人表示,工藝文化館是民國六○年代由藝術大師楊英風規劃,當時,美國貝聿銘建築公司建築師彭蔭宣和中國興業建築師程儀賢也參與設計,在國內外建築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是工藝中心的地標。
文化館(昔稱陳列館)整修工程動工前,他們就曾向工藝中心反映,希望不要在翠綠的草坪上興建廁所,但公廁照樣興建,整個建物顯得突兀,與楊英風大師設計的文化館風格也格格不入。
玻璃包住圓柱? 挨批不尊重、毀功能
廖梓佑、陳國大等人也說,文化館整修工程的四根大圓柱有其設計感和功能,身為工藝界領頭羊的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不只要加建與景觀不合的公廁,還要用玻璃把圓柱包住,不尊重原設計,更破壞其功能,屆時將成為笑柄。
楊大師的兒子、也是楊英風美術館館長楊奉琛,特地函文強調圓柱與草坪唇齒相依,請中心三思,不要在文化館旁興建公廁,以免讓氣流無法穿透。
面對恢復原來景觀的呼聲,中心副主任陳泰松表示,工藝文化館在民國六十六年啟用,屋齡已三十六年多,建物外牆斑駁,而內部天花板及牆面油漆剝落、地板多處破損,管線也老舊,且館內廁所一直無法改善,近來遊客一再反映上廁所不方便,又考量無障礙設施和哺乳室設置等問題,才會在文化館旁加蓋建物。
恢復原有景觀? 今天邀地方人士共商
由於承包商財務出狀況「落跑」,工程中斷,未來要有改善措施,須先與原包商進行清算。地方人士的意見,中心非常重視,也願意尊重,決定今日邀集地方相關人士召開協調會,共商解決對策。
【小檔案】工藝文化館:純白建物加草坪 經典地標
工藝文化館加建廁所前,翠綠草坪可直通文化館,草坪上常辦各種藝文活動。(梁志忠先生提供)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工藝文化館,昔日稱「陳列館」,是省主席謝東閔時代委託國際景觀大師楊英風整體規劃設計,並邀請美國貝聿銘建築公司建築師彭蔭宣和中國興業建築師程儀賢合作設計。
工藝文化館是座逐漸向上開展的四層樓建築,總建坪二千二百多平方公尺,當年堪稱國人智慧、技術的結晶。整棟建築由四支橢圓形豎柱支撐,外形結構以雙十國慶為造形符碼,四層樓的橫牆與豎柱交織,表現經緯編織形態,內外壁都是純白色,配上玻璃門窗,雄偉壯麗,結構堅固,歷經九二一大地震的考驗,依然屹立不搖。
文化館周邊綠草如茵,配上鳳凰木、相思樹,景觀秀麗,多年來是國內建築系學生必參觀的經典建物。(記者陳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