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教育资讯专贴

9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Annie

unread,
May 19, 2009, 5:17:22 AM5/19/09
to EduChina
开此帖用来关注大学生教育现状,研究大学生意识形态,有关主题都可以在这个帖子里跟贴,并且注明来源,谢谢。

Annie

unread,
May 19, 2009, 5:18:20 AM5/19/09
to EduChina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显示:硕士生压力感居首位

2009年04月26日 08:23:2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半数大学生可接受月薪2000元以下的工作,“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在校生比例高达52%…… “2009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论坛”昨

(25日)举办,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行为都产生了明显

响。


■专本硕博生


均有人“可以接受零月薪”


本次调查中,本科生月薪期望值集中在2000至3000元;硕士生集中在3000至5000元;博士生期待值集中在5000元以上。北京青年

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博士说,总体来说,不同学历的就业者在期待月薪水平上比较接近现实。


与期待月薪相比,可接受月薪水平总体降低千元左右,51%的大学生可接受1000元至2000元的月薪。在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还有
1.3%的人“可以接受零月薪”,尽管人数较少,但包含了专科、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四类人群。


  ■半数以上学生


对就业忧心忡忡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比例高达52%,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的人群不足9%。“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得

为19.12,远高于中位数15,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指标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就业压力的影响。”熊博士说。


值得关注的是,并不是学历越高就业压力越小,相反,硕士生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专科生、本科生和博士生。“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可能与相当一部分

学生为了回避就业压力而盲目跟风考研,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硕士生的高不成低不就心态有关,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
感。”


■三成学生表示


愿去西部基层工作


“西部薪资水平低,发展环境不如东部,而且没有什么优惠政策,我还是想在北京找机会。”在论坛上,一位应届毕业生对记者说。这种想法在学生中

占比例不小,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7.5%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而更多的人(39.2%)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工作,另有三成
(31.7%)
人表示“可以考虑”去西部。


相对去西部而言,郊区以及乡镇基层的被接受程度稍好一点,表示“愿意”和“不愿意”的比例相当,另有三成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到郊区及乡镇基

工作。熊博士表示,无论是去西部还是下基层,都有三成左右的人表示愿意,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定位也正在表现出灵活性与现实性。此外,“不愿意”去西部或

层的人群中也包括希望考研或出国等群体。


■专家建议


降低期望提前应对


“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存在,并不是新问题。”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表示,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也逐渐凸
显。
对此,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建议,应届毕业生应培养积极的心态,正视就业压力,“怨外”不如“求内”,挖掘自身潜力,同时降低就业期
望,
着眼长远发展。对于非应届生,应提前做好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职业,在校期间增加见习、兼职机会,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来自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9-04/26/
content_11257882.htm


陈露AT

unread,
May 24, 2009, 11:56:34 AM5/24/09
to educ...@googlegroups.com

中美顶尖高中学生的创新差距

获得大奖的3名美国女生

  当地时间5月15日下午,在美国内华达州雷诺市展览中心,有全球青少年“科学世界杯”美誉的第六十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举行了颁奖典礼,来自中国内地的17名中学生获得13个奖项。

  【思考之一】获奖的数量与质量

  中国学生获奖数量不少,美国学生获奖质量更高

    18个学科大奖中17被美国学生获得,3个顶尖大奖全部被美国女生包揽,中国台湾女生获得1项学科一等奖

  在最终公布的获奖名单中,来自广州的潘莹获得工程学—材料科学二等奖和美国知识产权法律协会专项一等奖,来自成都的薛来等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团体一等奖,来自北京的王昊昱、王满强获得植物科学团体二等奖,来自武汉的孙可、吕思扬、柴皓曦获得植物科学团体二等奖,来自福州林雨婷获得动物科学三等奖,来自上海的郭海骏、许青、杨奡获得环境科学团体三等奖,来自北京的李汉歌获得动物科学四等奖,来自广州的黄静文获得环境科学四等奖。

  “中国学生们获奖数量不少,但有份量的不多”,此次大赛的一位评委告诉记者:“在这次比赛中,美国学生表现出了高水平,他们的素质和项目都明显超出其他国家的选手。”

    “虽然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学生参赛,但从比赛过程和结果看,美国学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一共18个学科的一等奖中,17个被美国选手获得,另外一个被来自中国台湾的曾依晴获得,而最重要的3个顶尖大奖“英特尔基金会青年科学精英奖”,则全部被美国女生包揽。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周红章博士已连续多年担任Intel ISEF的评委,此次也是两名中国评委之一。他认为,从多年评选的情况看,中国参赛选手都是层层选拔的学生,整体水平、得奖比例等都超过美国学生,但不是每年都具有这样的优势,“这也是正常的”。

  让他觉得遗憾的是,中国参赛选手有一些偏科,如心理行为和医学这些项目,就很少有中国学生参加。在今年参赛的19个项目中,也缺失了这两个领域。

  在牛津大学著名天文学家乔瑟琳·贝尔·博奈尔看来:“参赛语言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似乎是不公平的,这一点英语国家的学生占有天然优势。”她建议,“中国学生应该更好地掌握外语,这点非常重要。”

  【思考之二】项目的“圈养”与“放养”

  外国学生研究出于强烈兴趣,中国学生存在自发性和想象力的问题

  来参加Intel ISEF的中国选手,都是国内“身经百战”的高中生,主要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明天小小科学家”两项全国中学生科技大赛的优胜者。

  在他们看来,国内比赛和这次国际比赛有很大不同。首先是评委的关注重点不同。来自四川成都第七中学的朱晟爽和文旸天对记者说,在国内比赛时,评委注重项目的实验细节,主要关心项目的实验过程,问得很细;在这里,评委注重了解思维过程,关心你是怎么想的,项目怎么来的,并不太关注操作细节。

  其次是比赛的气氛不同。很多同学都告诉记者,大赛气氛很轻松,就像一个大聚会。国内比赛比较严肃,日程很紧,评委评审就像是答辩,选手之间几乎没什么交流;而这次国际比赛,安排了很多各国选手的交流活动,包括大规模交换徽章等活动,评委的评审也很开放、随意。“有一个观众走到我的展台前,跟我聊了很久,还互相开了不少玩笑,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我的评委。”一个学生说。

  让中国选手印象更深刻的,是国外选手很多“无拘无束的创意”和“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姚昱星说,很多美国学生的项目,源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是在强烈兴趣支撑下的科学思考和研究。朱晟爽的描述更为有趣,“打个比方说,我们国内同学的项目,多是‘圈养’的,有一定的‘强迫性’;而国外同学的项目,多是‘放养’的,自发性很强,兴趣性很强。”

  “我觉得,思考能力是最重要的。国外往往下午3点就放学了,学生有大量时间做想做的事;但我们每天都很忙,要上一天课,晚上还要上晚自习,哪有时间思考?”朱晟爽说,“但是我觉得,思考是最重要的。”

  来自中国的评委也发现,海外学生更敢于想象。比如在环境方面的项目,国内学生往往会做成一个调查报告,或是一个小测试,而国外学生已经开始关注木星,眼光投向了太空,思维的发散和开创性很好,这是平时的学习气氛让他们敢于去想象。

  【思考之三】科研路上的“权威”与“后生”

  国内往往偏重“权威”,国外对“后生”也很尊重

   “创新环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Intel ISEF树立的是对科学的追求和敬重,这些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在本届大赛上,有一个细节让中国评委和学生印象深刻:虽然有诺贝尔奖得主和全球1500多名科学家参加大赛,但在大赛的重大活动中,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主角。在开幕式和颁奖典礼上,所有前排位置都是学生的,诺贝尔奖得主也只能坐在后排。现场宣布大奖获得者时,追光灯一路追逐着学生,摄像机在红地毯上跟拍,学生的身影展现在大屏幕上,仿若明星。

  “大赛完全是学生们的天下,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带来的快乐。”来自中国的另一位评委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胡敏说。

    “颁奖典礼太震撼了,而且没什么领导讲话,全是我们学生,与国内的大赛太不同了。国内大赛开闭幕式,都是领导和老师的事,基本上没有我们什么事情。”一位同学说。

  胡敏表示,表面上看,这似乎与创新的关系不大,但“创新环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Intel ISEF树立的对科学的追求和敬重,这些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周红章介绍说,美国中学生如果对什么项目有兴趣,老师会告诉他这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是谁,让中学生自己去联络对方。在大赛现场,记者遇到来自美国马里兰州的华裔学生秦瑞忆,她说,“我自己去大学实验室找到教授,说想在这里做实验,教授考察后同意了,才有了我后来的研究和现在的参赛项目。”

  在国内,这样的氛围也有,但是相比之下差一些。此次获得工程学—材料科学二等奖的潘莹对这一点感受很深。她在生活中观察到截肢患者用假肢时经常遇到问题,引发了“可调型双囊腔假肢内衬垫的研制”这个项目设想,但她先后联系了7个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希望他们做自己的指导老师,都被拒绝了,“有些是因为工作忙,有些是觉得我一个高中生做不成什么事,有些是怕承担责任”,潘莹说起来频频遭拒的经历,还有一点委屈。

  潘莹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周红章与胡敏都表示,“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我们的教育、科技体制该如何鼓励、培养科技创新的后备人才?”

    他们表示,希望教育和科技体制能够支学生的创新,因为出多少个刘翔,也不表示人人都能跑。Intel ISEF能举办这么多年,能这么完善和完整,成为美国年轻人追逐的一个梦想,其中的经验值得中国吸取。

    还有一个例子让人感慨,此次唯一一个获得学科一等奖的非美国学生是中国台湾女生曾依晴,她偶然发现了面包虫能够“吃”泡沫塑料,引发了科学兴趣,去做实验研究面包虫体内的细菌对泡沫塑料的分解作用,她的研究最终获得了此次大赛的学科一等奖。

    在内地的2008年创新大赛上,也有一个类似的项目,起源几乎一样。评委周红章研究员说,是兰州一个学生,也发现了面包虫能够“吃”泡沫塑料,但是他的方向只停留这这个层面,

  “得奖不是目的,把学生送出去,让他们开阔眼界,为在科学道路上腾飞创造条件”,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表示,“希望他们能把创新的理念带回来,影响身边的同学甚至老师,将填鸭式教育转变成创新式教育,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转变为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

来源:赵亚辉 重走中国西北角 http://70243118.qzone.qq.com

 

 
--
 陈露 action thinker
《希望泉》杂志公关部负责人
我学网西安地区大使助理
AIESEC XJTU EP
 
AT:一个以勃发生机追寻理想的实践家;一个用无悔荡气坚持思索的守望者。
   我不能改变昨天,但我可以规划、创造明天!
 
Website:www.5xue.com
 
《希望泉》杂志——启迪心灵,分享智慧
 
 

非主流

unread,
May 24, 2009, 7:21:15 PM5/24/09
to EduChina
圈养vs放养,说得很精辟啊。我觉得再往前一步应该是超脱“养”,教育部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课外活得也重视,可学校的手段是进行综合素质考评:参
加这个活动2分,获那个奖3分,等等,还是在养牲口,希望牲口达标。问题大家都知道,可怎么改呢?我们老师提意见,辅导员们通常说这是学校或教育部的规
定,没办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什么的。其实还是有办法的,只要目标明确,即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我觉得一个关键是学生除了以成绩来表明他们的水平
外,不清楚所学的知识的用处,可能就是Annie帖子反应的学生的惶恐的根源。

Annie

unread,
May 29, 2009, 8:28:21 PM5/29/09
to EduChina
不讲差异是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01/content_6990451.htm

天津11月1日电在此间举办的2007优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国际论坛上,教育专家指出,我国教育当前最大的弊端是只讲统一,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
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培养不出顶尖人才。

着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教授顾明远说,我们现在提倡优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但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发展优质教育不能只是一种
模式。在讲教育均衡发展的时候,不能忘记差异。教育公平指的是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而不是教育的一个模式。一个目标,一个模式,一个规格,
培养不出拔尖人才。

顾明远说,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差异性的教育。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才是最大的公平。在发展优质
教育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培养不同的人才。

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认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但现在有些教师不去研究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个性,他们以为了解了一些规律性的东
西,了解了学生的共性,课就能讲好了。更严重的问题是,有的教师将教育服务学生的目标倒置,学生成为老师教学表演的工具。

陈露AT

unread,
May 29, 2009, 9:44:09 PM5/29/09
to educ...@googlegroups.com

我在大学里面,深有体会啊,很多老师的教学就只是一个人对着一群学生在那“指点迷津”不知道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一直讲啊讲···好像就有些学生成为老师教学表演的工具的感觉。此外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我们好像用的教材一样,课程一样,一门课有的学生并不好,但有些方面很好,对于这个学生的评价,好像就只看他学习好,打击积极性
2009/5/30 Annie <anni...@gmail.com>

Annie Yuan

unread,
May 29, 2009, 10:16:20 PM5/29/09
to educ...@googlegroups.com
所以中国的教育事业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我对中国的教育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

2009/5/29 陈露AT <chenl...@gmail.com>



--
Sincerely,
annie

陈露AT

unread,
May 29, 2009, 10:36:20 PM5/29/09
to educ...@googlegroups.com

是啊,我一直坚持写关于大学的博文,被很多同学看到,他们很受鼓舞,给我发来邮件,我把自己的探索过程作为案例分析,给他们启示,好多人就这样用我冲破束缚的理念去做,真的改变了,真的开始追梦去努力的时候,我最近申请我学网专家组给专家做助理,那些专家全是在工作之余来解决困惑学生的问题,我也想更好的解决同学们的问题,服务大家。在我学网看到那么多的志愿者,我对中国的教育也是有希望的
2009/5/30 Annie Yuan <anni...@gmail.com>

非主流

unread,
May 30, 2009, 1:16:44 AM5/30/09
to EduChina
同意,不过让老师以学生为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挑那些对教育真正有热情做老师,就像国外的医学院,不是你想读就读的,得看看有有无救死
扶伤的热情。即使在国外,老师不一定是对教育有热情的人,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学生水平远比教学更被看重。要靠市场和制度,问题就是教育质量不好衡量,
要在长期才能看到效果,不好和现在的报酬挂钩。我的感觉是学校里热爱学生的老师一般是异类,不太得同事们的认同:你对学生那么好干嘛?搞得我们想偷懒也
不行。另外,因材施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自认热爱学生,但也属于那种"表演型"的老师,上课凭自己的热情走,虽也照顾学生的兴趣和水平,但主要是以自
己为中心,有学生抱怨。不过问题是众口难调时你怎么办?讲得难了弱的学生有困难,但讲得太易对强的学生又不公平。还有,学生如何判断什么对他们好?小时
候逼你们背唐诗的时候也会抱怨,长大了自然感恩。多年传下来的教育模式有时可能有一定的道理的...

On May 30, 9:44 am, 陈露AT <chenlua...@gmail.com> wrote:
> 我在大学里面,深有体会啊,很多老师的教学就只是一个人对着一群学生在那"指点迷津"不知道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一直讲啊讲···好像就有些学生成为老师教学表演-的工具的感觉。此外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我们好像用的教材一样,课程一样,一门课有的学生并不好,但有些方面很好,对于这个学生的评价,好像就只看他学习-好,打击积极性
> 2009/5/30 Annie <annie...@gmail.com>


>
>
>
>
>
> > 不讲差异是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01/content_6990451.htm
>
> > 天津11月1日电在此间举办的2007优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国际论坛上,教育专家指出,我国教育当前最大的弊端是只讲统一,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
> > 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培养不出顶尖人才。
>
> > 着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教授顾明远说,我们现在提倡优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但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发展优质教育不能只是一种
> > 模式。在讲教育均衡发展的时候,不能忘记差异。教育公平指的是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而不是教育的一个模式。一个目标,一个模式,一个规格,
> > 培养不出拔尖人才。
>
> > 顾明远说,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差异性的教育。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才是最大的公平。在发展优质
> > 教育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培养不同的人才。
>
> > 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认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但现在有些教师不去研究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个性,他们以为了解了一些规律性的东
> > 西,了解了学生的共性,课就能讲好了。更严重的问题是,有的教师将教育服务学生的目标倒置,学生成为老师教学表演的工具。
>
> --
> 陈露 action thinker
> 《希望泉》杂志公关部负责人
> 我学网西安地区大使助理
> AIESEC XJTU EP
>
> AT:一个以勃发生机追寻理想的实践家;一个用无悔荡气坚持思索的守望者。
> 我不能改变昨天,但我可以规划、创造明天!
>
> Website:www.5xue.com

> MSN:chenlua...@hotmail.com
> Blog:http://blog.sina.com.cn/chenluaihr
>
> 《希望泉》杂志----启迪心灵,分享智慧- Hide quoted text -
>
> - Show quoted text -

BSox

unread,
May 30, 2009, 2:46:43 AM5/30/09
to EduChina
个性化教育主要不是体现在教师是否以学生为本上,苛求老师以学生为本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即使Harvard和Berkeley这样的学校也不
可能实现教师以学生为本。

在一定的guidelines下充分允许学生自由选课才是个性化教育的精髓所在,这也是中、美教育体制差别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中国高中三年每年级的所有
学生都上一样的课程,而在美国高中,不管是课程科目还是课程深度,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同样是11年级的学生,差的学生还在修中级代数,而优等生已经在
修微积分、概率统计了,同样物理课,差点的学生可选择一般的中学物理,而优等生可直接选Physics AP(相当于大学普通物理);在科目上,喜欢文
科的学生可以多选Gov/Eco、Law等科目,或者准备读医会多选Chemistry、Biology等。

On May 29, 10:16 pm, 非主流 <junning...@gmail.com> wrote:
> 同意,不过让老师以学生为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挑那些对教育真正有热情做老师,就像国外的医学院,不是你想读就读的,得看看有有无救死
> 扶伤的热情。即使在国外,老师不一定是对教育有热情的人,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学生水平远比教学更被看重。要靠市场和制度,问题就是教育质量不好衡量,
> 要在长期才能看到效果,不好和现在的报酬挂钩。我的感觉是学校里热爱学生的老师一般是异类,不太得同事们的认同:你对学生那么好干嘛?搞得我们想偷懒也
> 不行。另外,因材施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自认热爱学生,但也属于那种"表演型"的老师,上课凭自己的热情走,虽也照顾学生的兴趣和水平,但主要是以自
> 己为中心,有学生抱怨。不过问题是众口难调时你怎么办?讲得难了弱的学生有困难,但讲得太易对强的学生又不公平。还有,学生如何判断什么对他们好?小时
> 候逼你们背唐诗的时候也会抱怨,长大了自然感恩。多年传下来的教育模式有时可能有一定的道理的...
>
> On May 30, 9:44 am, 陈露AT <chenlua...@gmail.com> wrote:
>
>
>

> > 我在大学里面,深有体会啊,很多老师的教学就只是一个人对着一群学生在那"指点迷津"不知道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一直讲啊讲···好像就有些学生成为老师教学表演--的工具的感觉。此外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我们好像用的教材一样,课程一样,一门课有的学生并不好,但有些方面很好,对于这个学生的评价,好像就只看他学-习-好,打击积极性


> > 2009/5/30 Annie <annie...@gmail.com>
>
> > > 不讲差异是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
>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01/content_6990451.htm
>
> > > 天津11月1日电在此间举办的2007优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国际论坛上,教育专家指出,我国教育当前最大的弊端是只讲统一,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
> > > 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培养不出顶尖人才。
>
> > > 着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教授顾明远说,我们现在提倡优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但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发展优质教育不能只是一种
> > > 模式。在讲教育均衡发展的时候,不能忘记差异。教育公平指的是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而不是教育的一个模式。一个目标,一个模式,一个规格,
> > > 培养不出拔尖人才。
>
> > > 顾明远说,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差异性的教育。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才是最大的公平。在发展优质
> > > 教育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培养不同的人才。
>
> > > 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认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但现在有些教师不去研究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个性,他们以为了解了一些规律性的东
> > > 西,了解了学生的共性,课就能讲好了。更严重的问题是,有的教师将教育服务学生的目标倒置,学生成为老师教学表演的工具。
>
> > --
> > 陈露 action thinker
> > 《希望泉》杂志公关部负责人
> > 我学网西安地区大使助理
> > AIESEC XJTU EP
>
> > AT:一个以勃发生机追寻理想的实践家;一个用无悔荡气坚持思索的守望者。
> > 我不能改变昨天,但我可以规划、创造明天!
>
> > Website:www.5xue.com
> > MSN:chenlua...@hotmail.com
> > Blog:http://blog.sina.com.cn/chenluaihr
>
> > 《希望泉》杂志----启迪心灵,分享智慧- Hide quoted text -
>

> > - Show quoted text -- Hide quoted text -

sen song

unread,
May 30, 2009, 12:27:01 PM5/30/09
to educ...@googlegroups.com
美国确实有老师以学生为本的小型大学。

2009/5/30 BSox <ziming....@gmail.com>

BSox

unread,
May 30, 2009, 2:15:45 PM5/30/09
to EduChina
美国的Liberal Art College们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以学生为本,但LAC模式显然不是中国教育的solution,美国前100名
的LAC们加起来学生也不有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系统一半的学生。

在中国走LAC模式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富裕阶层的教育问题。如何对中国的公立大学、中学改革,以便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子弟服务才是更重要的课题。

On May 30, 9:27 am, sen song <sen.s...@gmail.com> wrote:
> 美国确实有老师以学生为本的小型大学。
>
> 2009/5/30 BSox <ziming.zhou2...@gmail.com>


>
>
>
> > 个性化教育主要不是体现在教师是否以学生为本上,苛求老师以学生为本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即使Harvard和Berkeley这样的学校也不
> > 可能实现教师以学生为本。
>
> > 在一定的guidelines下充分允许学生自由选课才是个性化教育的精髓所在,这也是中、美教育体制差别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中国高中三年每年级的所有
> > 学生都上一样的课程,而在美国高中,不管是课程科目还是课程深度,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同样是11年级的学生,差的学生还在修中级代数,而优等生已经在
> > 修微积分、概率统计了,同样物理课,差点的学生可选择一般的中学物理,而优等生可直接选Physics AP(相当于大学普通物理);在科目上,喜欢文
> > 科的学生可以多选Gov/Eco、Law等科目,或者准备读医会多选Chemistry、Biology等。
>
> > On May 29, 10:16 pm, 非主流 <junning...@gmail.com> wrote:
> > > 同意,不过让老师以学生为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挑那些对教育真正有热情做老师,就像国外的医学院,不是你想读就读的,得看看有有无救死
> > > 扶伤的热情。即使在国外,老师不一定是对教育有热情的人,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学生水平远比教学更被看重。要靠市场和制度,问题就是教育质量不好衡量,
> > > 要在长期才能看到效果,不好和现在的报酬挂钩。我的感觉是学校里热爱学生的老师一般是异类,不太得同事们的认同:你对学生那么好干嘛?搞得我们想偷懒也
> > > 不行。另外,因材施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自认热爱学生,但也属于那种"表演型"的老师,上课凭自己的热情走,虽也照顾学生的兴趣和水平,但主要是以自
> > > 己为中心,有学生抱怨。不过问题是众口难调时你怎么办?讲得难了弱的学生有困难,但讲得太易对强的学生又不公平。还有,学生如何判断什么对他们好?小时
> > > 候逼你们背唐诗的时候也会抱怨,长大了自然感恩。多年传下来的教育模式有时可能有一定的道理的...
>
> > > On May 30, 9:44 am, 陈露AT <chenlua...@gmail.com> wrote:
>

> > 我在大学里面,深有体会啊,很多老师的教学就只是一个人对着一群学生在那"指点迷津"不知道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一直讲啊讲···好像就有些学生成为老师教学表演---的工具的感觉。此外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我们好像用的教材一样,课程一样,一门课有的学生并不好,但有些方面很好,对于这个学生的评价,好像就只看他-学-习-好,打击积极性

sen song

unread,
May 30, 2009, 3:17:10 PM5/30/09
to educ...@googlegroups.com


2009/5/30 BSox <ziming....@gmail.com>

美国的Liberal Art College们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以学生为本,但LAC模式显然不是中国教育的solution,美国前100名
的LAC们加起来学生也不有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系统一半的学生。

在中国走LAC模式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富裕阶层的教育问题。如何对中国的公立大学、中学改革,以便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子弟
                                                                                               ^^^^^^^^^^^^^^^^
服务才是更重要的课题。

This is obviously out of reach of our power. As a guy who suffered through American state university system, I can tell you it is terrible. I was so disappointed. But when I got to Caltech, it was day and night difference.
The mass will always be mediocre. We cannot expect to educate them all to be geniuses. The main thing we need is to educate them with more relevant materials and shape them with good character and provide them with good skills. That is the problem with Chinese universities. But the major lack are qualified professors, which will take a long time to solve.
Also, I think it's a bad idea for people to be able to choose too freely what to study in secondary school. This is why in America, science education is quite bad. People will tend to choose the easiest courses!
In my experience, There are some bright points about American education like emphasis on presentation skills, which is because they want to educate bussinessmen. What's really great is the emphasis on critical thinking, this is hugely lacking in Chinese education.
But overall, I think American high school education is worse than Chinese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I studied on both sides so I have some first hand experience.

In my view, what China lacks are good small colleges that can educate the exceptional people. We need more diversity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for different needs. I think this is where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

Also, it's not a problem with rich versus poor. Liberal art colleges provide a lot of scholarship to the poor.

For the countryside, what's really lacking is continued adult education. Once they get out of secondary school, very difficult for them to continue studying. This is where online and distance learning will make a huge difference!

 

非主流

unread,
May 30, 2009, 7:35:38 PM5/30/09
to EduChina
Small colleges for exceptional students, 貌似一个好的模式。国内前些时候实行大学合并,不知是出于什么考
虑。大学里的学院有可能朝这方面走,可缺乏好的leadership。跟钱很有关系,象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这样能够养活自己的,便可以走这种模式。
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人,如果有一帮子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愿意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大学,是有希望的。问题是现在掌握教育资源的大
多数人心思不在这上面。

On May 31, 3:17 am, sen song <sen.s...@gmail.com> wrote:
> 2009/5/30 BSox <ziming.zhou2...@gmail.com>

> > 我在大学里面,深有体会啊,很多老师的教学就只是一个人对着一群学生在那"指点迷津"不知道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一直讲啊讲···好像就有些学生成为老师教学表演----的工具的感觉。此外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我们好像用的教材一样,课程一样,一门课有的学生并不好,但有些方面很好,对于这个学生的评价,好像就只看-他-学-习-好,打击积极性

sen song

unread,
May 30, 2009, 8:28:00 PM5/30/09
to educ...@googlegroups.com
They are just very busy. I talked to my friends at Beida education school. They are already very busy with government sponsored statistics projects. She doesn't even have time to do her own non-profit projects.
But if we can get a successful model going, I am sure we can get people who are currently in the system interested.
I tend to find many government officials quite open to new ideas nowadays because they themselves don't know what to do.
My impression is that China is changing so fast, a lot of problems. The top officials don't have time to deal with them, and the local officials often tend to be not interested in big ideas. So that leaves room for people like us.
Again,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get enough good people...

2009/5/30 非主流 <junni...@gmail.com>

Annie

unread,
Jun 2, 2009, 12:00:59 AM6/2/09
to EduChina
我认为在中国不管是精英教育还是平民教育,都还有发展空间,尤其是精英教育,目前不是一般公立大学的力量所能及的。

On 5月30日, 下午12时17分, sen song <sen.s...@gmail.com> wrote:
> 2009/5/30 BSox <ziming.zhou2...@gmail.com>
>

> > 我在大学里面,深有体会啊,很多老师的教学就只是一个人对着一群学生在那"指点迷津"不知道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一直讲啊讲···好像就有些学生成为老师教学表演----的工具的感觉。此外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我们好像用的教材一样,课程一样,一门课有的学生并不好,但有些方面很好,对于这个学生的评价,好像就只看-他-学-习-好,打击积极性

> > > - Show quoted text -- 隐藏被引用文字 -
>
> - 显示引用的文字 -

sen song

unread,
Jun 2, 2009, 11:19:49 AM6/2/09
to educ...@googlegroups.com
I think we should focus on select groups which are neglected by current system because our power is small.
If we achieve success, the general philosophy will get absorbed into the mainstream educational system.

2009/6/2 Annie <anni...@gmail.com>

Annie

unread,
Jun 2, 2009, 8:16:13 PM6/2/09
to EduChina
Agree.

On 6月2日, 上午8时19分, sen song <sen.s...@gmail.com> wrote:
> I think we should focus on select groups which are neglected by current
> system because our power is small.
> If we achieve success, the general philosophy will get absorbed into the
> mainstream educational system.
>

> 2009/6/2 Annie <annie...@gmail.com>

> > 我在大学里面,深有体会啊,很多老师的教学就只是一个人对着一群学生在那"指点迷津"不知道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一直讲啊讲···好像就有些学生成为老师教学表演-----的工具的感觉。此外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我们好像用的教材一样,课程一样,一门课有的学生并不好,但有些方面很好,对于这个学生的评价,好像就只-看-他-学-习-好,打击积极性

> > > - 显示引用的文字 -- 隐藏被引用文字 -
>
> - 显示引用的文字 -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