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陈讯:大坪村的年轻人(蠢孩逻辑)

4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小石

unread,
Jul 14, 2012, 6:16:33 PM7/14/12
to 新阅读实验室
大坪村的年轻人

作者:陈讯,时间:2006-11-27,来源:三农中国

大坪村是贵州省铜仁市大坪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大坪乡中心地段,是大坪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离铜仁市48公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通信相对落后,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全村现有人口2121人,汉族仅占总人口的3%,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7%,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78%,苗族占总人口的10%,土家族占总人口的9%;全村有11个村民组,人均耕地面积为0.655亩,森林覆盖率达34.5%以上,人均纯收入2004年不足1600元。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花生、辣椒、烟草等经济作物为主,其中辣椒是大坪村的名优特产,在铜仁市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市场,也是大多数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村中的另一经济收入来源于青壮年外出打工。


校门外的年轻人

一群“无业游民”,在大坪村游荡,他们是村庄中的校外青少年。在大坪村,总人口2121人中,有297名校外青少年(大部分为13-24岁),占总人口的7.14%,在689名 的青少年总人数中占四成以上。这些人游离于校门之外,在社会中游荡:本该读书,却无书可读;本该劳动,却无劳可作。他们是失学(辍学)儿童,是有农业户口却不从事农事的青年,或许,在大坪村的大人眼里,他们只是一群吃闲饭、甚至是会闹事的“二流子”。但是,大坪村的校外青少年并不如想象当中的那么坏,他们是与村庄文化氛围相适应的:大坪村的校外青少年从不“犯事”,那些刑事案件是与他们无关的;大坪村的校外青少年也不是“败家子”,在人均年收入不足1600元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实在是无家可败,而乡场上谈得上是娱乐场所的只有一家录像厅,不时停电也使得其营业也不太正常,这就使得他们的娱乐活动只是偶尔花一块钱看看录像、相互间玩玩小牌,更多时候则是聊聊天,他们只是不喜欢干活。大坪村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庄,平静的村庄生活显示了良好的风俗传统仍然在起作用; 当然,“坏”的村庄舆论也在发挥能量。那么多的校外青少年呆在村庄里却又好像不会出想象当中的社会问题,确实与大坪村人的一贯行动逻辑有关。

 
教育赔本

“这种社会,读不读书都一样,只要以后搞到事就行”,在大坪村人看来,读书可不一定就会“搞到事”,而“搞到事”却绝对是人生的唯一评价标准:娶老婆,盖房子,有钱。大坪村人算了一下帐,发现教育确实是赔本的:“读书有啥意思,到头来工作都找不到,还不如去杀广(去杀广即打工的意思)”——现在大学毕业后需 要自己找工作,读书赚钱的机会其实也不多,风险不小;读高中、大学,比起只读到初中,至少要多花8万块钱左右——2003年以后普及了两基,初中是没办法的,必须读,但那8万块钱可是一个大数目啊,“可以盖好几栋房子”。大坪村人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似乎很清楚当前高 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费出奇得高,扩招又导致了找工作也成问题。总而言之,花大力气培养子女实在不划算。在这里背后,更实在的是生存逻辑。大坪村人的生活 实在还无法担当得起高等教育这样的“高消费”,如果下定决心或不得不要担当的话,那一家人就得生活在生存线边,甚至有可能生存都成问题。

大坪村的大人们是不赞成孩子上学的,大坪村的小孩似乎也不认可上学。“搞到事”也是这些年轻人的生活目标,再说,玩是很重要的。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校外的青 少年不会到别处去玩,只是在村庄里玩,其行为语言自然也就影响到了校内青少年。大坪村的小孩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读书没用,划不来。

教育赔本论的盛行,使得大坪村没有读书的氛围,唯一能让小孩读书的力量或许就是政府了。2003 年始,大坪村所在的地区推行两基教育,其内含在大坪村人看来就是你读也得读,不读也得读,于是就马上有40几名校外青少年重新成为了校内青少年。但是,这 种做法似乎很难撼动大坪村人对教育的“深刻认识”,人们马上有了新的适应方式:初中是要读的,但也就够了,过后的风险太大了,还是划不来。

 
蠢孩逻辑

孩 子聪明是好事吗?这似乎不会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在大坪村,这的确成了一个大大的问题。小孩上完初中,本来就可以让其回家等着赚钱了;可是,如果这小孩成 绩特别好,那就得考虑考虑了。大坪村人骨子里面是清楚读书是好事的,教育赔本针对的是一般孩子,但对那些聪明孩子,则又是另外的考虑:真的能读出头,那也 是再好不过了。但是,孩子聪明要上学,就意味着得冒风险——上高中不一定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工作也不一定能“搞到 事”······总而言之,这聪明的孩子就是麻烦。村子里面那几个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小孩,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太不划算了。在这种情况下,蠢孩是受 欢迎的:人们不会有担当机会成本的烦恼。

蠢孩“受欢迎”不仅在于他们不会让人烦恼,还在于他们可以减少烦恼。校外青少年可以在村庄里面游荡,但这是大坪村人“计划”好的:年龄还小,玩玩无所谓,只要不出事就行。但是,18岁过后,那就不再会让这些小孩玩了。大人的想法是,“子女百岁不当家也是玩童”, 如果这样,家长的责任可大了,在大坪村就没有什么面子。小孩也很清楚,这时应该“搞到事”了,否则自己在村庄里面也没有立足之地。于是,这时“杀广”就会 成为这些年轻人的首先:家里田少,机会少,实在“搞不到事”;出去打工,娶老婆、盖房子都会成为现实,也就意味着“搞到事了”。

由此看来,蠢孩是最受大坪村人欢迎的,大坪村人奉行蠢孩逻辑:蠢孩让人放心,符合“搞到事”的人生目标及村庄舆论导向。

 
打工

教育之所以是赔本的,蠢孩之所以会是比较受欢迎的,当然需要有对比,而对比就需要有基础。教育是赔本的,因为不受教育也可以“搞到事”,蠢孩之所以比聪明的孩子好办,是因为蠢孩可以顺其自然地去为“搞到事”直接奋斗,而不必冒极大的风险、花极大的时间精力。所有这一切,直接的基础就是打工。

大坪村游荡的“无业游民”其实只是校外青少年中的一部分,大部分18岁以上(有身份证)的年轻人都“杀广”去了。在大坪村人看来,打工其实很划算,比如在建筑工地,他们每个月平均上班25天左右,每天8小时,老板付给的工资为每天35-50元不等。一般劳动力,一个月可以赚1200元左右,扣除每月的生活费(一般在300元左右),那么就可赚900元。如果在外打工3个月,就等于在家干一年的农活,感觉很满意。打几年工,也就差不多算是“搞到事”了,盖一栋房子,娶个老婆,人生目标就实现了,在村庄里面也算是有面子了。

也就是说,大坪村其实已经是个流动的村庄,村庄的生活已经和村庄之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关键的是,村庄之外的世界在大坪村人看来,永远只是从属于村庄的;那些游离于村庄内外的年轻人,其人生价值仍然需要在村庄中体现。他们不会忘记自己打工是为了在村庄里面出人头地,也会很自然地认为,大坪村就是自己的归宿。

打工只是手段,是大坪村的年轻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也是大坪村的老一辈人发现的能够更好地实行村庄价值的手段。大坪村的“打工热”已经成了村庄生活逻辑的一部分。

 
大坪村的逻辑

大坪村的平静是有道理的,无论是教育赔本论还是蠢孩逻辑,都符合大坪村人的生活逻辑;这种生活逻辑,不仅是大人们的认识,而且言传身教,大坪村的年轻人也接受这种逻辑。这些逻辑统一于一个村庄目标:搞到事。在大坪村,人多地少及交通闭塞等自然条件造成了人们长期生活于生存线边,生存原则压倒一切:一方面是保证基本的生活,另一方面就是要保证人口的繁衍。在这种情况下,“搞到事”就意味着盖房子、娶老婆。因为盖房子、娶老婆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目标,值得大坪村人一辈子去奋斗,就使得他们浪费不起:无法将极少的生存资源押在风险极高的教育上,无法让可欲的劳动力资源浪费在“二流子”的角色上。于是,大坪村就会源 源不断地制造足够多的校外青少年,然后顺其自然地培养成赚钱的“搞到事”的人。

但是,大坪村的生活逻辑也会受到外界的冲击。两基的普及,使得大坪村人得适应政府的压力,大坪村人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他们仅仅将教育限定在初中毕业,然后找出个案论证初中教育是必须的——初中毕业的年轻人比小学毕业的在外混得好;但是,这显然不会触动大坪村人的一贯逻辑,蠢孩仍然是最好的选择。“打工热”的存在与其说是外在力量的冲击,还不如说是大坪村人生活逻辑的一个支撑——打工赚钱为“搞到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大坪村的启示

大坪村有自己的自洽的生活逻辑,任何外在的力量都可能在这种生活逻辑中化解——成为这个逻辑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一个有成熟的生活逻辑的村庄,基于国家目标的“改造”应该回应村庄目标,否则就有可能带来这种自洽的逻辑的破坏,造成社会问题。大坪村其实是接受了国家政权改造的,两基教育在大坪村的实施极为顺利,其关键的因素在于这本身也符合大坪村人的生活逻辑:教育虽然赔本,但初中教育是要的,打工时也方便些,更容易“搞到事” ——关键是,成本不大,风险不大。

新农村建设应该有村庄本位的认识,在认清村庄逻辑的情况下进行。这其实是一个保守的策略,建设本身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应该同时制造问题。在大坪村的那些年轻人身上的表现就是:可以基于国家目标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但在提升的过程中不能让他们同时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维系乡村社会稳定的村庄目标。

村庄本位的认识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当前的村庄大部分都是流动的村庄,要使村庄在流动过程中保持自己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当人们的人生价值可以在村庄内得到充分的实现时,就应该保持这种村庄功能,从而为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游离于大坪村内外的年轻人始终将大坪村当作自己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场所,从而可以成为维系城乡关系良性互动的力量。

原文链接:http://www.snzg.cn/article/2006/1127/article_2884.html



--
小石,

131 4617 2275 (mobile)
http://weibo.com/youthstudio (miniblog)
xia...@gmail.com (im & mail)

真实世界的教育学
http://simple-education.org/xiaoshi

第三
教育工作室
http://simple-education.org

CAPE青年发展社区
http://capechina.org

新阅读实验室
http://simple-education.org/newreading

教育NGO列表
http://simple-education.org/w/Education_NGOs

>>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