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会议与粮食安全 刊载在《世界环境》2009-11-26上

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Li Kangmin, CN

unread,
Dec 7, 2009, 9:09:59 PM12/7/09
to Earth Policy News Release
哥本哈根会议与粮食安全 刊载在《世界环境》2009-11-26上
文/莱斯特R布朗
译/李康民
对于12月到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193个国家代表团来说,关注气候变化的理由各不相同。对于来自低洼岛国的一些代表团,主要关心的是海平
面的上升。对南欧国家,气候变化意味着降水变少,更加干旱。对东亚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更为猛烈的风暴和海潮越来越让人担心。这次气候变化会议涉及所有
这些事情且更多,但在一个非常根本的意义上,它是一次关于食物安全的会议。
我们不需要谈冰盖融化就知道世界的麻烦出在食物战线。在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的冰盖融化使海平面升高。如果格陵兰冰盖的完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23英尺。
最近的预测表明,在本世纪,它可能上升6英尺。
世界稻米收成特别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世界银行所作的国地图显示,即使海平面上升3英尺将淹没拥有1.6亿人口的孟加拉国一半以上的稻田。它还将
淹没湄公河三角洲的三分之一,那里是越南一半以上的稻米产地,越南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大米出口国。它会淹没亚洲20多个产米的河流三角洲。

世界范围山地冰川的融化受到更大的关注。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在瑞士最近报告,山地冰川萎缩连续第18个年头。冰川融化在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阿尔卑斯山
以及亚洲的整个山脉。

这是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消失的冰川,它们是最令人关心的,因为它们的融化在旱季维持着印度和中国的主要河流--印度河、恒河、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这
冰川的融化从而也支撑了依靠这些河流的灌溉系统。
中国首席冰川学家姚檀栋预测到2050年,中国冰川的三分之二可能消失,他说,“高原地区冰川全面的萎缩最终将导致一场生态灾难。”
它还将导致一场人道主义灾难。中国是世界小麦主要生产国。印度名列第二。美国第三。相对于美国,生长在中国和印度的大部分小麦依赖灌溉。再说稻米,这两
个国家完全占有世界主要的收获。在亚洲,这些山地冰川预计的融化是世界所见粮食安全的最大的威胁。
这两个国家的人口都超过10亿,他们小麦和稻米的收成前景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我们生活在一个一体化的世界粮食经济中,任何地方收获短缺可能抬高其他所
有地方的粮价。
气温上升也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的一项研究中,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证实了作物生态学家的经验法则,在植物生长季节气温比规范上升1
摄氏度,我们可以预期小麦和稻米产量下降10%。在只有有限粮食储备的世界,一个在粮食市场远离混乱仅有一次歉收的世界,在粮食主产区一次作物收缩的热
浪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的粮食短缺。
代表们聚集在哥本哈根反对饥饿蔓延的背景下。对于20世纪后期的大部分时间,饥饿人口数量正在减少,但上世纪90年代末触底时已达8.25亿人。然后饥
民人数上升,2005年达到8. 7亿, 2009年超过10亿。结合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以及作物枯萎的热浪可能使这些数字上升得更快,迫使数百万家
庭,试图一天只吃一顿饭过活。

我们正处在一个政治临界点和自然引爆点的比赛之中,我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速度能否赶上不可逆转的格陵兰冰盖的融化速度呢?我们可以关停火力发电产
的速度能否拯救在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上的冰川,至少较大的冰川呢?我们能否阻止使作物枯萎越来越强的热浪呢?这是粮食安全问题。这是哥本哈根会议应
解决的。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