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中学学习古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文选
1.《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题目原是《春秋》里的一句话。《左传》是一本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作者相传是孔子同时期的左丘明,但也有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左丘明只是在《论语》中有所提及,历史上对左丘明并无记载,认为左氏即是左丘明的唯一依据是司马迁的《史记》。但从《左传》比《春秋》记事多出二十八年这一点来看,如果《左传》的作者果真是左丘明的话,左丘明应在孔子去世二十八年后仍健在,才有可能完成《左传》这一著作。孔子去世时享年七十三岁,左丘明要活得比孔子还要长寿,从中国古代人的寿命来看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因而较可靠的一种说法,《左传》的作者应是战国初年一位充分掌握春秋时期各国史料的学者。
《左传》和《春秋》在西晋之前还是两本各自独立的书。至西晋杜预注解该书时,为了后人阅读研究的方便,便把《左传》分年附于《春秋》正文之后,二书才合而为一,定名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共有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但后两传传至两汉初年才形成书面文字,存在大量的讹误。另外,从给《春秋》补充大量的史料更具史料价值这一点来看,《左传》的价值远远在《公羊传》、《榖梁传》之上。
《左传》在文学上的最大特色是长于叙事,尤其在叙述春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战争场面时表现得更为充分。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寤生、亟、及、都城、堪、辟、厌、图、犹、既而、鄙、贰、事、厚、完、聚、具、诸、寘、阙、其、施、匮、锡。
需掌握的特殊句式:
(1) 惊姜氏。(使动用法)
(2) 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3) 无生民心。(使动用法)
(4) 夫人将启之。(为动用法)
(5) 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
需注意句子成分的省略:
(1)(姜氏)请京,(庄公)使(共叔段)居之,(世人)谓之京城大叔。
(2)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都不过)五(国)之一,小(都不过)九(国)之一。
(3)(君)欲与大叔,臣请(君让我)事之;(君)若弗与(大叔),则请(君)除之。
(4)大叔完(城)聚(众),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本文主题:本文通过郑庄公一家庭矛盾的产生、发展、激化、解决,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故事,着力宣传儒家的孝悌伦理观念,告诉人们如果人人遵循儒家的孝悌伦理观念,那么这一场家庭悲剧就不会发生,统治秩序就得以维护。
2.《勾践灭吴》
本文选自《国语·越语上》。《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故事,共二十一卷,其中晋语最详,共九卷,而越语的记载最为生动详明。《国语》记事年代与《左传》相当,可与《左传》互为补充。《左传》重在记事,《国语》重在记言,因此历来人们把《左传》称作"春秋内传",《国语》称作"春秋外传"。
关于《国语》的作者:《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在宋之前都认为《国语》是左丘明所作。但后人发现《国语》所记,许多地方与《左传》重复、抵触,彼此之间又往往详略互异,这说明《国语》和《左传》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据推断《国语》和《左传》一样,也是战国初期某个人根据自己所见到的史料编纂而成的。
本文背景:吴、越是南方江浙一带两大邻国,越王允常初曾与吴王阖庐结怨而互相攻伐,允常死后,吴乃乘越之丧伐越,竟为勾践所败。公元前496年,吴为争夺霸权伐楚,越乘机出兵伐吴,吴回师与越军战,阖庐伤指而死。阖庐留下遗命,令其子必报此仇。后三年,其子吴王夫差伐越,大败越军,遂入越。勾践乃以残军五千人退保会稽山。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棲、知、资、执、行成、执事、赂、彻声、妻孥、致死、宦士、广运、蕃、饩、释、封、旅、劝、果、达、壹饭、弊、宸宇、次。
需掌握的特殊句式:
(1)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2)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使动用法)
(3)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使动用法)
需掌握的难句:
(1)
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2)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3)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4)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5)
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本文主题:本文通过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十年后东山再起,一举灭吴的故事,刻划了鼠目寸光、贪图眼前利益的夫差和不怕失败、目光远大、富于谋略的勾践这两个性格鲜明、构成强烈对比的典型形象。
3.《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一本记载战国时期历史的国别体史书,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魏、赵、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共约240年。它的作者不可考,该书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经西汉学者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游说斗争的记载,它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喜欢夸张渲染,在说事中常常运用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来增强说服力,因此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战国策》作为一部历史书籍,其中有些记载为了追求文学色彩有失实之处,如本文中唐且带剑上殿就不可信。又如,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共二十七章、一万一千多字,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另十六章是佚书。其中有关于苏秦的书信和谈话,苏秦书信中提到他出生时,张仪已去世。而据《战国策》通行本记载,苏秦和张仪是秦惠文王时两名说客。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错意、广、直、怫然、徒跣、抢、袭、缟素、色挠、谢、谕。
需掌握的难句:
(1)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2)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本文主题:本文通过唐且出使秦国,以布衣之怒折服天子之怒的经过,刻画了战国时期为各国君主效力的纵横之士以一人之力挽救整个国家于危亡之中这种过人的胆识和魄力。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是诸子散文中最早的作品,全书用语录体写成,所以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语言古朴。全书共二十篇,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教育思想和品德修养,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以、率尔、摄、饥馑、哂、如、俟、相、作、撰、成、与。
需掌握的特殊句式: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 居则曰:'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
需掌握的难句:
(1)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本文主题:本文通过孔子与其弟子四人谈论各自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孔子的政治观点,同时介绍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5.《渔父》
本文选自《庄子》。今本《庄子》共有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共33篇。后代研究者大都认为内篇是庄周所著,外篇、杂篇则是庄周弟子所记。《庄子》一书中许多文章是虚构的寓言故事,历史上并非实有其事,如本文中所记孔子向道家思想的化身渔父请教学问,即是虚构的。司马迁云:"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相、经、陵、不属、泰、离、贼、恤、咎、刺、延缘、逆、湛、擅。
需掌握的特殊句式:
(1) 嘻!甚矣,子之好学也!
(2)
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
需掌握的难句:
(1)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2)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
(3)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
本文主题:本文通过孔子向渔父请教学问以及孔子对自己弟子的训斥,极力贬低儒家的饰礼乐、选人伦的做法,从而大力宣扬道家法天贵真的思想。
6.《治安策》
本文选自《汉书·贾谊传》,又名《陈政事疏》。西汉初年,刘邦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为了取得六国旧贵族和手下大将军的支持,相续分封了七名异姓王。刘邦在去世之前,又以各种借口削平了异姓王,同时又分别封了刘姓弟子九人为王,并与天下相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讨之。"当时分封的诸侯王均年幼,太傅、国相均由中央所派,王国大权掌握在太傅、国相手中。汉文帝即位时,诸侯王均已长大成人,纷纷暴露出称帝的野心,贾谊已预见到这一潜伏着的政治危机,在文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汉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至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最后吴楚七国之乱被大将周亚夫镇压下去。所以唐李商隐有诗讽刺此事:"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固、爽、堕、匡、亡恙、殽乱、渥、虑、爵、理解、髀、婴、迹、完、细民、植、委裘、胫、聊、锢疾。
需掌握的特殊句式:
(1)
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使动用法)
(2)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动用法)
(3)
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使动用法)
(4) 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使动用法)
需掌握的难句:
(1)
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
(2)
天下殽乱,高皇帝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
(3)
陛下虽贤,谁与领此?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
(4)
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已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5)
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
(6)
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7)
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本文主题:本文论述了汉文帝时同姓诸侯王纷纷图谋称帝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诸侯王的势力过于强大,提出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对策。
7.《张释之列传》
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余年,略于三代详于秦汉。全书130篇: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自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中的列传皆以人物为中心,对传记人物的描写栩栩如生,因此《史记》既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对后代传记文学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鲁迅评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是对《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双重肯定。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
訾、调、遂、因、悉、观、无赖、曾、任、徒、陵迟、超迁、景响、就、质、倚瑟、戚、属、跸、当、赖、令、案、处士、会、聊
。
需掌握的特殊句式:
(1)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意动用法)
(2) 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使动用法)
(3)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意动用法)
(4)
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使动用法)
(5) 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意动用法)
需掌握的难句:
(1)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2)
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侧隐之实。
(3)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4)
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为椁,用紵絮斮陈,蕠漆其间,其可动哉?"
(5)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6)
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本文主题:本文通过张释之一生中处理的几起重大案例,表现了张释之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可贵品格,也表现了作为一名执法者所应有的素质。
8.《报任安书》
本文选自《昭明文选》卷41,该文同时亦见于《汉书·司马迁传》,文字略有不同。本文是司马迁给其好友任安(字少卿)的回信,所以亦称《报任少卿书》。先前,任安曾写信给时任中书令的司马迁,要他为国"推贤进士"。司马迁因为李陵辩解,惨遭官刑,抑郁寡欢,迟迟没有复信。后因任安由于巫蛊事件受到牵连,被判腰斩,司马迁恐好友死后抱怨于他,才予复信。司马迁在信中倾吐了胸中的痛苦和冤屈之情,披露了自己忍辱偷生的主要原因,用历史上命运坎坷而才能卓越的非常之人来激励自己,表达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非凡决心。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罢驽、顾、尤、迫、比、惟、搴、苟合、趣舍、徇、怡、暴、沮、引决、陵迟、缧绁、倜傥、稽、戮、弥、剌谬。
需掌握的难句:
(1)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2)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3)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彩不表于后世也。
(4)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5)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本文主题:本文作者诉说了因为李陵说情而遭受宫刑的冤屈,曲折地倾诉了自己忍辱负重、苟且偷生的苦衷,表达了为完成父亲遗嘱万死不悔的决心。
9.《张中丞传》后叙
本文是韩愈为李翰《张巡传》所写的跋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写作此文的背景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占长安,玄宗逃住四川。肃宗至德二年(757),叛军围攻睢阳,应太守许远请求,真源县令张巡率部自宁陵前往救援,与许远共守睢阳。张巡负责军事指挥,许远负责粮草供应。守城初,张巡率南霁云、雷万春奋勇杀敌,重创叛军,后由于敌军不断增兵,城中粮食减少,伤亡增多,局势恶化。张巡派南霁云突围,前往临淮,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求救。但贺兰进明拥兵自重,不肯出兵。南霁云转至宁陵,获三千援兵,冲入睢阳城后,仅余千人。而这时睢阳城内粮食断绝,张巡、许远与士兵同食茶纸,纸尽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吃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许远亦杀其奴,此后又搜括城中妇人食之,继以男子老弱。"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到了十月,叛军从许远所守西南角攻入,睢阳城陷落,张巡与部将36人一起遇难。许远被掳至洛阳,后亦遇害。张、许坚守睢阳,为唐军重振旗鼓,发动反击,赢得了宝贵时间。睢阳城破三日之后,唐援兵就赶到。十天后,洛阳亦被收复。张、许殉国后,张巡友人李翰写了《张巡传》,献给肃宗,还写了《进张中丞传表》,表彰了张巡等功绩,指出睢阳出现人吃人现象,是出于无奈。到了代宗大历年间,又有人议论许远后死的问题,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以谣传为信,上书代宗,"请追夺官爵以刷冤耻",代宗令百官议论此事,结果认为许远是睢阳主将,被叛军押往洛阳请功,故死于张巡之后,无可非议。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自名、详密、柄、竟、通知、辞服、处、尤、达、逆、羸、讲、沮遏、比、淫辞、延、因、浮图、志、常、帙、仅、旋、诣、讼理。
需掌握的特殊句式:
(1)
而贼语(之)以国亡主灭。(状语后置,省略宾语)
(2) 船上人犹指(之)以相语。(省略宾语)
(3)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使动用法)
需掌握的难句:
(1)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2)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
(3)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4)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本文主题:本文通过驳斥诽谤张巡、许远的不实之词,充分肯定了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并补充了南霁云、张巡、许远的英雄事迹。
10.《段太尉逸事状》
本文选自《唐柳先生集》。作者柳宗元,世称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曾于贞元十年(794)至邠州军中探望叔父,得知段秀实逸事,于元和九年(814)在永州写成此文。逸事状是"行状"的变体,只记录逸事以供正式传记作者参考。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卒、肆志、丐取、嗛
、戚、白、因、且、已、如、署、注、躄、戢、幸、晡食、柝、
巽 、舆、赭、征、致、达、会、备、逸。
需掌握的特殊句式:
(1)
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宾语前置)
(2)
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状语后置)
需掌握的难句:
(1)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
(2)
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3) 太尉判状辞甚巽 ,使人求谕谌。
(4) 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5)
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
本文主题:本文通过段太尉平邠州乱、市马代民偿租、拒贿三件逸事,刻画了段太尉不畏强暴、爱民如子、洁身自好的感人形象。
11.《丁为郡专命之判》
本文选自《白氏长庆集》卷49《甲乙判》。本文是白居易所写的虚判中的一篇,《旧唐书·选举志》曰:"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宏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白居易所写的虚判即是为科举考试所提供的范例,不是司法实践中的实判,所以分为原题与拟判两部分。原题是考试时考官出的题目,拟判是考生根据原题拟写的判词,要求文理兼备。唐判均为骈体判,但白居易的判词较少用典,语言也较通俗,与白诗的风格类似。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凶、制、科、专命、匡、瘼、饩、遽、恤、振、矫制、宥、旌、理。
需掌握的难句:
(1)丁分条出守,求瘼居心。
(2)稍违主守之文,遽见职司之举。
(3)恤贫振廪,邓攸虽见免官;矫制发仓,汲黯不闻获罪。
本文主题:本文通过对郡守专命一案的判决,认为郡守在救灾的紧要关头自作主张开仓发粮,是为皇上分忧。虽然皇上的命令还未下达,但只要对国家有利,专之可也。
12.《静女》
本诗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一首四言抒情诗。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男子独白的方式,抒写了一段民间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生活,充满了浓烈的生活气息。静女活泼而调皮,男子憨厚而诚实,男女主角性格鲜明,形成强烈的对照。
诗中广泛采用比兴手法,彤管的红色象征着热烈,以示静女追求爱情的主动大胆;初生的茅草象征着纯洁,以示男子与静女之间恋情的纯洁。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姝、俟、爱、娈、贻、说怿、牧、归、洵。
13.《氓》
本诗选自《诗经·卫风》,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女子独白的方式,诉说了女主人公与氓恋爱、结婚到受虐待、被遗弃的全过程。同时,这首诗也具有较浓厚的抒情色彩。诗中四、五、六章未按事情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而是忽前忽后,或此或彼,这正反映了女主人公感情跌宕起伏,变化剧烈。全诗以赋为主,间用比兴,语言朴素。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蚩、愆、将、咎、贿、耽、徂、渐、爽、罔、靡、夙、信。
14.《饮马长城窟行》
本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古辞,属《相和歌·瑟调曲》。这首诗是写一位妇女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辞。全诗分三部分,开头八句是第一部分,从"清清河畔草"起兴,回忆昨晚的梦境。中间四句是第二部分,写思妇的心理活动。最后八句是第三部分,写接到亲人远方的来信,勾起了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全诗多用比兴,言短情长,具有民歌神韵。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觉、媚、遗、素。
15.《冉冉孤生竹》
本诗选自于《古诗十九首》,这是一首五言抒情诗。本诗采用女子内心独白的方式,抒发了新婚久别后对丈夫的思念,表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诗中大量采用比兴手法,以"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比喻自己没有兄弟姊妹,未出嫁时依靠父母。又以"菟丝附女萝"比喻出嫁后依靠丈夫,以"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自比自己容颜正当青春年华,"过时而不采"就会人老珠黄,容颜憔悴,抒发了对久别丈夫既爱又恨的一种复杂感情。本诗的语言含蓄蕴籍,言短情长。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阿、宜、英、亮。
16.《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是作者为北庭都护封常清奉命西征播仙送行时作。这首边塞诗充满着豪迈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歌颂了出征将士们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高昂的爱国精神,表达了对唐朝大军奏捷凯旋的必胜信心。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边塞风沙漫天、碎石乱走、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以此来反衬、烘托唐军将士们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全诗想象丰富,三句一转,节奏如急鼓繁弦,声调激越豪壮。
17.《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本诗是李白七言歌行体的代表性作品,是李白于宣州逗留了一段时间后即将告别前在族叔李云为他饯别时所作。作诗前一年,李白曾离开长安北游至安禄山控制下的幽州,见安禄山拼命操练兵马,扩军备战。李白深知安禄山的野心,对国家的命运感到无比的担忧。这首诗集中反映了李白忧念国事和个人蹉跎失意的复杂心情。
本诗一、二两句作者接连用了十一字的长句,极力要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气势与氛围,这是一种光阴虚度、烦忧集心的极度苦闷。三、四两句借"长风万里送秋雁"的美景,畅怀痛饮,由苦闷转向豪迈。五、六、七、八四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表明对自己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充满着豪放自信乐观的情调。九、十两句当作者从幻想回到现实中来时,立刻又被消沉苦闷的情绪所笼罩,"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把抽象的无穷烦忧比作形象的不尽流水。最后两句充分表现了作者狂放不羁、隐逸不仕的性格。全诗突出地展现了李白诗歌中情绪大起大落的特点,这也正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歌中强烈的个性色彩。
本诗的语言恰如李白诗中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天成,明净优美。
18.《白帝城最高楼》
本诗作者写于离蜀返乡途中登白帝城时,系登高抒怀之作。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得知家乡河南巩县已被唐朝官军收复,长年飘泊异乡的他决意要携家返乡。在出峡途中杜甫因病暂时逗留于四川奉节县,写下了许多登高抒怀之作,此诗为其中之一。白帝城建在奉节县东白帝山上,地势高渺险峻,李白绝句云"朝辞白帝彩云间",由此可见一斑。
本诗首联既点题,同时又用拟人化的手法来突出山势之高之险。颔联出句写远处三峡云雾笼罩之景,对句写近景长江之水清。颈联出句写东望之景,对句写西望之景,借助扶桑、弱水神话传说故事的点染,来突出看得远,反衬白帝城之高。尾联两句借景抒情,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凸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形象,这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写照。全诗境界开阔,气势雄浑,抒情沉郁苍凉。这是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之一。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缥缈、坼、霾、扶桑、弱水。
19.《无题》
本诗是作者许多无题诗中的一首,作于在秘书省任校书郎时。作者在诗中回忆昨晚参加的盛宴中的所见所遇,抒写了人生失意愁怅的情绪。这是一首爱情诗。
本诗首联点明参加盛宴的时间和地点。颔联用比兴的方法写在盛宴上的相爱双方彼此身份地位相差十分悬殊,但彼此之间情意相通。颈联写在灯红酒绿的盛宴上以送钩、射覆的游戏助兴,极力渲染欢快的气氛。尾联抒写自身无可奈何的愁怅情绪。全诗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男女间真实感情的向往。
李商隐另有一首绝句《无题》可与本诗参看:"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分曹、射、应官、兰台。
20.《浪淘沙》
本词作者作于成为阶下囚之后,抒发了亡国之后对故国江山的思念和凄苦哀怨的情绪。《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本词上阙以倒叙的手法写梦中醒来,春雨绵绵,阵阵寒意袭来,回想梦中不知是客,梦中作乐更衬托出眼前的凄苦。下阙回到现实中来,故国无限江山一去不复返了,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全词以梦境与现实对比,欢乐与仇恨交织,以乐写悲,更体现了作者哀痛惨剧的悲苦心情。语言优美明净,不事雕凿,既明白如话,又流转如珠。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阑珊、罗衾、耐、一饷。
21.《雨霖铃》
本词是柳永诸多抒写离情别绪词作中的代表性作品。本词上片用实笔明写别时情形,用"寒蝉"、"长亭"、"骤雨"来营造离愁气氛,以凄凉之秋景来衬托离别之情。下片用虚笔拟写离别之后的悲切之情,用设问句一问一答,推想酒消人醒时已是身处异地,即使良辰美景也无法消除对离别人的思念。全词围绕着离情别绪逐层铺叙渲染,熔写景、抒情、叙事于一炉,语言明净口语化。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歇、绪、处、堪、经年、纵。
22.《定风波》
本词苏轼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作者借沙湖道中遇雨一事抒发了开朗乐观豁达的情怀,具有明显的政治寄托。
本词上阙借雨中之景,表达了一种任其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的坚定信念,在作者看来竹杖芒鞋的生活胜过官场生活,他愿一辈子过这种生活。下阙作者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冷中有暖,乍暖还寒这种自然现象暗寓着作者身世的沧桑沉浮。作者借自然之景,抒人生哲理,反映了作者不计政治得失,任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作者胸怀开阔,洒脱地对待政治生涯中任何挫折的乐观主义情怀。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吟啸、芒鞋、向来。
23.《一剪梅》
本词作于作者与丈夫分别远离之后,词中刻画了一个孤苦无依,充满刻骨相思之情的佳人形象,这一形象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本词原有题目"离情",词中作者抒发了对分居两地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抒情缠绵细腻,凄苦感人。
本词上阙作者以红藕、玉簟
、罗裳、锦书、雁字、月满等一系列意象,构画了一个残秋佳人望月思亲人的意境,为下阙的抒情烘托出一种情意绵绵的环境气氛。下阙用花要飘零水要流作比兴,暗寓对丈夫的相思之情象自然界的花和水一样是无法消除和阻断的。本词的语言完全口语化,既平易晓畅,又优美明净,词意隽永。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簟、雁字。
24.《摸鱼儿》
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作者从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时。在这之前,辛弃疾刚从北方返回南方,正遇张浚北伐失败,朝廷中主和派抬头,要与金议和。辛弃疾不顾自己人微言轻,上奏《美芹十论》,又作《九议》上宰相虞允文,提出抗金和收复中原大计,均遭冷遇。作者满腔报国热情、壮志难酬的愤闷之情一寄于词。但作者是北方归来的起义军军官,在朝廷中始终遭到主和派人士的猜疑和排挤。作者处于这种孤危的环境之中,胸中的苦闷只能采用这种婉转曲折的方法向自己的知己好友王正之倾诉,这就是本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上阙以托物起兴的方法,借江南暮春的衰败之景,来象征南宋风雨飘摇的国势,以春光稍纵即逝象征恢复中原时机一去不回,对此作者表现了惋惜之情。作者又以画檐蛛网上的蜘蛛自喻,自己在朝中的一切努力只是"近日惹飞絮",无法挽回朝廷议和的决心。下阙采用托古喻今的方法,作者以陈皇后遭谗毁被贬入冷宫自喻,暗示自己在朝廷中遭到主和派小人的猜忌和排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同时作者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朝廷和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
需掌握的常用词语:消、漕、长怕、惹、准拟、娥眉、危栏。
(二)古代汉语通论
第一章 文 字
我国的文字约产生于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和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这些文字已经是很成熟、很发达的文字了。甲骨文中形声字已占到了80%以上,足见这些文字离原始文字的产生已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六书"一词首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中只提到"六书"是学校的教育课目之一,但具体有那些内容,未作说明。
至汉,《汉书·艺文志》才提及六书的内容为:"形象、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更对"六书"下了定义并列举了例字。《说文解字叙》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清代以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名称,而排序则采用《汉书·艺文志》的次序,因此现在我们所谈及的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书是造字的方法,清儒戴震称之为"字之体";后两书是用字的方法,称之为"字之用"。
(1)
象形:《说文叙》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是一种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
如:山、月、木、牛、羊、水、门
(2)
指事:《说文叙》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造字法可分两类,一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加上指事符号以表其义,如本、末、旦、至等,这一类指事字在所有的指事字中占了绝大部分;二是纯粹用指事符号来表义,如回、上、下
等,这一类指事字数量较少。
(3)
会意:《说文叙》曰:"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武、信是也。"会意即由两字或三字之义汇合成新意。
如:采、休、宿、寇、冠、步、鲜、益
(4)
形声:《说文叙》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的字。
如:旗、问、洪、基、病、悲、固、斫
(5)
转注:《说文叙》曰:"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通行的解释是采用形义双转说,"建类一首"是指部首,
"同意相受"是指互训,即考、老属同一部首,两字字义可以互训。
(6)
假借:《说文叙》曰:"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是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原来没有文字的事物或概念。
如:其、求、北、莫、能、我
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是阅读古文时经常会遇到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与假借的主要区别在于假借的运用必须是"本无其字",而古音通假运用则是"本有其字"。古音通假的前提是借字与本字之间古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假借是在文字数量很少时为了适应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用字方法,而古音通假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
运用古音通假时,借字和本字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三种类型:
(1)"声旁字"和"形声字"相替代:畜-蓄 共-供、恭
辟-避 奉 -俸
(2)同声旁的"形声字"相替代:政-征 畔-叛 被- 披
检-敛
(3) 其他音同或音近的字相替代:蚤-早 信-伸 倍-背
亡-无
第二章 词 汇
1 . 单音词和复音词: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并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的基本单位。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了绝大部分,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复音词,尤其是双音词占了绝大多数。有时古代汉语中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在形式上完全相同,但意义不同,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如:妻子、具体、经济、封建、专利、然而、于是等。
2.单纯词和合成词:
词素是在意义上不能再分割的最小构词单位,一个词素构成的词是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构成的词是合成词。
古代汉语中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单纯词,但特别要注意的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即联绵词。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这两个音节的古音在语音上往往有某种联系,或双声,或叠韵,或叠音。
如:双声联绵词 参差、仓猝、犹豫、玲珑、匍匐
叠韵联绵词 崔嵬、逍遥、窈窕、峥嵘、从容
叠韵联绵词 斤斤、关关、丁丁、依依、栗栗
古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有并列式的"道路"、"商贾"、"爪牙"、"春秋"、"乾坤",偏正式的"匹夫"、"门人",动宾式的"司寇"、"执事"、"将军",主谓式的"胆怯"、"秋分"、"冬至"。
在并列式合成词中,有些词的词义只落在其中一个词素上,另一个词素仅起着凑足音节的作用。这种词义偏在一个词素上的合成词叫做"偏义复词"。如"缓急"、"得失"、"寒暑"、"异同"、"车马"等。
3.古今词义的异同:
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上,绝大部分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词义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词语只占了一小部分。这部分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核心词汇,如天、山、春、东、牛、手、耳、父、子、田、斧、车、马等。
有些词的古今词义相差极大,如走、胫、牺牲、该等。从古今词义的发展演变来看大约有三种类型:
(1)词义扩大:古义包括的范围狭窄,今义的范围相对宽泛。如江、河、病。
(2)词义缩小:古义包括的范围宽泛,今义的范围相对狭窄。如臭、虫、金、丈人。
(3)词义转移:古义和今义的范围互不包容,但两者之间又存在某种联系。如年、骄、爪牙。
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是指一个词在最初产生时所具有的意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发展而来的,在引申义基础上还可以再引申发展出许多新的引申义。词义的引申方式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1)链条式引申:(兵)兵器→士兵→军队→战争
(2)辐射式引申:节操 节制 减省 木节
↖ ↑ ↗
礼节 ← 竹节 → 关节
↙ ↓ ↘
法度 节奏 节气
纠正→惩办
(3)综合式引申: 按一定标准衡量{
(绳)绳索→木工用的墨线→正、直{ 赞誉
标准、规矩、法度
5.同义词和同源词:教学上不作要求,供自学用。
6.文言文中的法律词语:教学上不作要求,供自学用。
第三章 语 法
1.词类活用和特殊的动宾关系:
词类活用,是指原属甲类的词在实际使用中越出了原有的功能范围,临时充当了乙类词才能充当的结构成分。
(1)名词活用为动词: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3)名词活用为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这些特殊的动宾关系往往跟词类活用有密切关系。
(1)使动用法: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
(2)意动用法:今我在也,而人皆籍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为动用法: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2.判断句和被动句:
(1)判断句:判断句中用判断词"是",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东汉后才开始普遍使用。上古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的典型形式为"......者,......也。"有时可省去"者"或"也",有时两者均省去。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秦,虎狼之国。(《史记·屈原列传》)
(2)被动句:常在动词前加上介词"见"、"为"、"被",或者在动词后加上介词"于"。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张中丞传〉后叙》)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古代汉语语序:
(1)宾语前置: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也可前置。
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吾谁敢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2)谓语前置:古汉语中有时把谓语提前到主语之前,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谓语。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第四章 音 韵
本章内容供自学用,教学上不作要求。
(三)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人的口头创作--神话,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
春秋战国之交是学术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期,儒、墨、道、法、农等诸多学术流派的兴起,促成了诸子散文的发展。《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孟子》已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庄子》已由对话体向专题论文过渡,《荀子》、《韩非子》则已发展为专题论文。与此同时,历史散文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左传》、《战国策》长于记事,《国语》长于记言,并开创了编年体、国别体史书的先河。
代表先秦最高文学成就的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艺术表现手法上广泛采用比兴,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句式以四言为主,语言质朴自然。《楚辞》打破了四言诗的局限,广泛吸收了楚声楚调,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诗体,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两汉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汉赋发达蔚为一代大观,司马相如、扬雄是最著名的汉赋作家。到了东汉,辞赋创作突破了两汉大赋的原有体制,出现了许多抒情小赋。
两汉文学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是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句式以五言、杂言为主,以叙事为特色,人物刻画细腻,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是其代表作。《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无名氏文人的作品,句式已全是五言,其特色是长于抒情,语言含蓄蕴籍,言短情长,它标志着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一个五言诗创作的高潮。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们的诗歌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继建安文学之后是正始文学,代表性作家是阮籍和嵇康。他们诗歌的内容多为揭露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宣传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两晋时期是氏族社会,在清淡玄理的风气的影响下,玄言诗风行一时。这一时期唯一能给文坛带来与众不同风格的作家就数陶渊明了,他创作了大量平淡自然、富有意境的田园诗,在诗歌创作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南朝诗歌从玄言转向山水,"老庄告退,山水方滋",出现了大量以歌咏山水为主要内容的山水诗,代表性诗人有谢灵运、谢脁等。齐梁时期是我国诗体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诗人沈约把汉语的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永明体,这种新体诗是唐朝格律诗的开端。"永明体"的最大作家是谢脁。梁陈时代,诗歌的发展是"宫体诗"的一统天下,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唐初。
第三章 隋唐五代文学
唐诗的发展分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王、杨、卢、骆四位年轻诗人的诗歌创作把诗歌从宫廷引向了社会。武则天时期诗人陈子昂发起一场诗歌革新运动,标榜"风雅比兴"、"汉魏风骨",才彻底扭转了唐诗发展的方向。
盛唐,诗歌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熔陶、谢为一炉,以描写悠闲宁静的隐居生活为主,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作品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和杜甫以别具个性的创作,把诗歌创作推上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高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诗歌语言最鲜明的特色,"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诗语言的最高艺术追求。
安史之乱以后,进入了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发起了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潮。他们诗的语言平易晓畅,形成了一个以语言通俗为特色的"浅切诗派"。与元、白浅切平易的诗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韩愈、孟郊为代表的瘦硬奇险的诗风。此外,李贺、刘禹锡、柳宗元以独具风格的诗歌创作在诗坛上独步一时。
晚唐诗歌创作日趋衰弱,只有杜牧和李商隐的七绝、七律如奇峰突起,成为晚唐诗坛上一朵灿烂的晚霞。杜诗情致俊爽,风调悠扬;李诗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各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代文学发展中最有影响的事件是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这一运动最终改变了六朝以来骈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恢复了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唐代文学中另一重要发展是传奇小说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小说创作从"粗陈梗概"演进至"始有意为小说"。
五代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是词的出现。晚唐出现了第一个全力作词的词人温庭筠,从此词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就是两蜀文人学习温庭筠词作的结果。五代词人中最有成就的是南唐后主李煜。
第四章 宋代文学
词的发展和发达是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北宋初年,晏殊、晏几道词风接近李煜。范仲淹的词即景抒情,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豪放气象。柳永对宋词进行了大胆革新,大量吸收口语入词,在雅词之外新创了"俗词"一体。苏轼"以诗为词",打破了传统的诗庄词媚的界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于剪红刻翠之外别立豪放一派。两宋之间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作语言明白如话,却又流转如珠,富有声调美。
南宋由于民族危机当前,抒发爱国情怀成了宋词的主旋律。辛弃疾是爱国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以文为词",形成了辛词特有的豪壮苍凉、雄奇沉郁的风格。南宋后期,格律词派的词作意境曲折朦胧,姜夔
、史达祖、吴文英、张炎是其代表性作家。
两宋小说创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白话代替了文言,话本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五章 元明清文学
元杂剧经过长期的孕育正式诞生了,并产生了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本色当行,表现了反封建压迫和反侵略的思想倾向。王实甫《西厢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后人尊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末杂剧衰弱,南戏兴盛,出现了高明《琵琶记》和《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白兔记》(又名《刘知远》)四大名剧。
明清是长篇章回小说空前繁荣的时期,《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均出现在明朝。明朝短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是拟话本,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是拟话本的代表性作品。清朝的长篇小说创作在艺术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曹雪芹《红楼梦》和吴敬梓《儒林外史》代表了清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自明清起,传统的诗词、散文相比于通俗文学所达到的成就总体上已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
(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章 姓名及避讳
战国之前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一种族号,氏是族号的分支。周以降,姓氏与宗法相关联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当时只有贵族才有氏,贵族男子称氏而女子称姓,氏以"明贵贱",姓以"别婚姻"。称氏之法,有以封国封邑为氏,有以居处为氏,也有以官职为氏等。女子为"别婚姻",出嫁前在姓前加排行以示区别,出嫁后在姓前加上配偶的国名或谥号。战国之后,随着贵族的消亡,姓氏也逐渐合一。
古人有名还有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在长辈面前,称字以示尊敬。古人名和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或意义相近,或意义相反,或意义相关。唐宋以后,人们认为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有了别号。
古代帝王、达官贵人死后根据他的生平行为追认谥号,一开始谥号均用一个字。自唐开始皇帝的谥号加长至七个字,此后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所以唐以前称皇帝用谥号而不用庙号,唐以后称皇帝改用庙号而不用谥号。
从汉武帝起,皇帝除了谥号、庙号之外,在位时还要有年号。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建元元年。明、清之前,一位皇帝在位可以频繁地更换年号。自明太祖始至清末,一位皇帝在位只准用一个年号,所以明、清时常用年号来称在位的皇帝。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制度,避讳分为国讳、家讳、圣人讳三类。"国讳",天下之人务必敬避,否则被视为大不敬;"家讳"仅限亲属内部必须敬避;"圣人讳"自元朝始凡遇孔、孟名讳,天下之人务必敬避。避讳的方法有改字法、空字法和缺笔法三种。
第二章 职官制度
先秦战国时期各国自有一套职官制度,机构设置各不相同。秦统一中国之后,汉承秦制,中央官职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秘书、监察。中央各部门长官统称九卿:(1)太常,掌宗庙祭祀礼仪;(2)光禄勋,掌皇帝警卫;(3)卫尉,掌宫门警卫;(4)太仆,掌皇家车马;(5)廷尉,掌司法;(6)大鸿胪,掌少数民族事务;(7)宗正,掌皇帝宗亲事务;(8)大司农,掌钱粮;(9)少府,掌山泽税收。西汉末,三公改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此时三公徒有虚名而无实权。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国家政务中心转移到尚书台。尚书台原是少府下属掌管文书的机关,此时管理国家政务大权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手中。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了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付长官为尚书仆射。由于事务繁杂,故开始分曹办事,初分四曹,后增至六曹。魏文帝时因尚书台权力过大,遂增大中书省的权力,中书省成为决策机构,长官为中书令。晋又设门下省,负责纠察朝政,长官为侍中。尚书台、中书省、门下省三机构长官并称宰相。
隋唐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并称宰相,所不同的是尚书省的长官因唐太宗为秦王时曾任尚书令,故不再设此职,尚书仆射成了尚书省的长官。六部为(1)吏部,掌官员升降考绩;(2)户部,掌财政;(3)礼部,掌文教考试;(4)兵部,掌军备;(5)刑部,掌司法;(6)工部,掌工程建设。每部下设四司。部长官为尚书,次官为侍郎。司长官为郎中,次官为员外郎。
明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废除中书省,将权力分于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另设内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明仁宗之后,内阁权位渐重,内阁大学士成了实际上的宰相。清康熙时另设"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设"军机大臣",成了实际上的宰相。
地方官制,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郡设郡守,县万户以上设县令,不满万户设县长。汉承秦制,东汉末设州、郡、县三级,州长官称刺史,一直延续到南北朝。隋唐设州、县二级。宋行政区设路、州、县三级,各路长官设掌军民之政的安抚使,掌财政的转运使,掌司法的提点刑狱公事。州长官为知州,县长官为知县。重要的州设府,府长官为知府。明清设省、府、县三级,省长官为布政使和按察使,分掌行政、司法。清分天下为十八省,各省设巡抚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