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每日新闻信件*******************
******如有新闻报料或有与新闻信件有关的疑问请电邮至
cn...@rfa.org******
******************************************************************
===========================================================================
2025年3月7日
1.特朗普重整航运业剑指中国 香港首当其冲货运业衰落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美东时间周四(6日)宣布,会大幅扩充美国的造船业,而路透社报道,特朗普正计划签署行政命令,削弱中国在航运市场占有率。将会对中国船只以及悬挂中国国旗船只,在停泊美国港口时征收高额费用。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正逐步下降,部分航运公司正低调地将业务迁出香港,并注销在港的船舶登记,数据显示,在港注册的远洋船数量比4年前减少逾8%,以「香港区旗」抵港的远洋船只船次,在过去4年大跌逾30%,比疫情更差。
本台记者周五(7日)到葵涌货柜码头外的临时停车场视察,场内的「吉车」亦为数不少。所有受访货车车主及司机都表示货运量大减,由5成到7成不等。
其中,车主兼司机陈先生更表示,自疫情开始后的这5年,货柜运输行业都未有起色,1月淡季到现在都是「冇嘢做」。他说:「不只(跌了)3成,在我心目中不见了六七成都有。你到我们会计师楼,拿所有会计师楼看一看数字,一年有多少生意增长?个个都蚀都X街。」
陈先生又透露,据他所知,在葵涌码头内有40多50辆内运拖头,全部目前都因没有工作而被闲置,而自从不少国家不再承认「香港制造」(Made in Hong Kong)后,亦导致转口货柜遭受打击。
另一车主梁先生亦表示,他曾是近20辆货柜车主,但目前仅大减至6至7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他只做一艘远洋船来港,已做到1千、2千只货柜,但今年过年回来后,只有不足100个货柜来港。
他亦反映不但车主生意萎缩,不少司机出现严重开工不足情况,以他为例,现在1个月只工作了20天,比起疫情前近乎日日开工相差甚远。
他说:「现在少了很多船停靠香港,你看到那里竖起一枝枝,即是代表没有船回来,有船它(吊臂)会落下去工作。以往有转口,货柜到港可以运上大陆,但是现在船只直接上大陆,不关我们事吧 。」
司机吕先生更指,无论货运量、工资、开工日数,比起4年前都减了一半:「甚么都减半,人工甚么都减了。有阵时两日一只(货柜),(疫情前是否多很多?)以前多很多,日日都有工开。」
司机梁先生亦大呻疫情后工作少了七成,而转口亦也大跌:「香港比以前到港的货柜是少了,(少了多少?)起码七成。以前大陆没有那么多码头,以往是经香港来了,我们再运上去,现在货柜就直头在大陆落货。」
据国际独立海事数据公司「VesselsValue」分析,尽管有大量中资船舶涌入香港注册,但以今年1月最新数据显示,在香港注册的远洋船舶有2366 艘,比4年前的2580艘少逾8%。
本台亦翻查港府最新数据,发现以「香港区旗」抵港的远洋船只船次,由2017及2018年逾3000艘高峰逐年下跌;2024年只有1875次,比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的2735次,大跌逾30%。至于香港注册船舶的船舶数目中的远洋轮船,今年1月为2173个,比2022年同期的2324个,少约6.5%。
船务从业员工会会务顾问余锦强指,虽然表示注册船只减少,不等同工作量一样减少,但就同意难免受到打击:「总体来说物流一定有影响,不仅是这4年前,但简单答你,如果是说香港货柜就一直正减少。可以说是航运生态已改变了,改变了多方面,一下子都讲不到太多,不好意思。」
香港航运将要面对的情况将会更为严峻。《路透社》周四(6日)报道,部分航运公司正低调地撤出香港,并注销在港的船舶登记,是因为忧虑在美中角力中,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船只可能被中国当局征用,或遭受美方制裁。
同时,《路透社》引述白宫消息,特朗普很快会签署行政命令,重整美国造船业,目的是要压制中国,将会对中国制船只以及悬挂中国国旗船只,停泊美国港口征收高额费用,行政命令更会指示官员推动美国盟友,跟从实施对中国船只征收高额费用的措施,否则又可能面临美国报复。
事实上,美国政府去年9月及之前都多次警告美国企业,因应《港区国安法》实施、中国利用香港规避制裁和扩张势力,在香港经营的风险愈来愈高。上月,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建议,向中国航运公司和其他经营中国制船只的公司,征收高额美国港口费,以对抗中国在造船和海运物流领域的「针对性主导地位」。
政府统计处本周公布最新数字,显示去年全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按年同期上升1%,达1亿7,670万公吨。但抵港货物则较按年同期跌0.5%,为1亿1,110万公吨。而去年全年处理了1,369万标准货柜单位的货柜,按年跌5%。当中,载货货柜及空货柜分别下跌3.4%及10.6%。
记者:卫斯、夏雪(华盛顿)、余港生(华盛顿) 编辑:温晓平 网编:毕子默
2.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广州Shein村订单骤减80%? 跨境电商迎生死考验
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凭借超低价格迅速抢占欧美市场,并受益于当地对小额进口商品的免税政策。然而,随着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收紧监管,并考虑调整免税政策,中国跨境电商面临严峻挑战。曾因Shein订单而兴起的广州加工村,如今订单骤减,许多工厂面临停工危机。评论指,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促使中国转向欧洲市场,尤其是当欧美之间出现贸易分歧时。
根据日本《朝日新闻》周一(3日)报道,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考虑调整小额进口商品的免关税政策,加上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导致中国跨境电商Shein的欧美订单大幅减少。作为Shein供应链重要一环的广州「Shein村」正陷入经营危机。
据悉,广州Shein村拥有约500家工厂,主要负责Shein的欧美订单生产。尽管Shein已将总部迁至新加坡,但该地仍是其核心供应基地。然而,近期贸易政策的变动对当地加工厂生存造成沉重打击。
《朝日新闻》记者近日实地走访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的Shein村,发现该地区以服装加工为主,早期依赖Shein的大量订单迅速发展,如今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报道提到,一间拥有10名员工的工厂,其43岁负责人在2月底无奈表示:「去年订单还络绎不绝,现在却完全没有,Shein的订单突然归零,关税影响太大了。」
另一名30岁的工厂负责人也透露,现在工厂车间一片空荡荡,几乎无工可做,形容目前的经营状况「已死了一半」。
此外,一家去年刚投资超过100万元人民币成立的工厂,原本专���为Shein代工,最初聘请约20名员工。然而,由于订单骤减,已被迫裁员一半,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缩减人力。
2月1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并考虑废除「800美元以下小额进口商品免关税」政策。不过在2月7日,白宫又宣布暂缓执行这项决定,尚未正式取消免税政策。尽管如此,市场已经对中国跨境电商产生疑虑,导致该产业进一步下滑。
广州Shein村依赖低价跨境电商订单维生,但中国内需市场低迷,无法支撑这些工厂的生存。该地区约80%的工厂依赖外贸订单,如今随着美国调整关税政策,欧盟也可能跟进。2月5日,欧盟委员会提议取消150欧元以下进口商品的免税政策,这进一步加剧了广州Shein村的困境。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阿古智子在《朝日新闻》的评论区留言表示,番禺等地的工人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当地户口,因此一旦失业,将无法获得政府福利或失业救济,这对基层劳工影响极大。
瑞典前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林德布劳德(Göran Lindblad)长期批评来自中国的「下沉时尚」,认为Shein、Temu等电商平台透过规避欧美监管,压低价格,对环境和人权造成负面影响。
旅美人权律师魏水平指出,2023年Temu App曾在美国苹果应用商店下载量排名第一,显示中国跨境电商在美国市场的强大渗透力。然而,随着美国与欧盟可能加强监管与关税政策,这些电商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外贸、投资与内需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但在美国强化贸易壁垒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贸企业,尤其依赖海外市场的加工制造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魏水平说:「中国的三驾马车就是投资、消费,然后还有外贸。那现在投资这块不行,消费这块也是熄火了。第三块,因为中国的基础制造业它摆在那里,现在中国那两驾马车不行了,她就依赖外贸这一块。现在由于特朗普上台后的税收,会大大的影响中国的外贸,在这块她如果堵上去,会对中国很多小企业、基础的制造业造成致命性的影响。」
魏水平进一步指出,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促使中国转向欧洲市场,尤其是当欧美之间出现贸易分歧时。
魏水平说:「中共这些人学习也很快,估计她会瞄准欧洲市场,可能会跟欧洲修复关系,这个会又把中共的经济搞活了,给她续命。所以说欧洲也要清楚,就是中共也是邪恶的力量,就不该让她壮大,然后去危害、影响这个自由的世界。」
北京「八九艺人」、时事评论员季风认为,美国的关税政策让中国的「世界工厂」本质暴露无遗,并对中国经济和民生构成重大影响。
季风说:「关税对中国是致命的,对中国人民的致命可能是50%甚至是80%,产品加工是干嘛,现在他们连选择权都没有了,他们只想活下去。中国没有筹码,只能内卷。」
然而,据《路透社》报道,一些来自浙江义乌的中国商家,对美国的关税政策则持乐观态度,表示即使关税提高至50%,影响仍然有限,因为市场需求依然强劲,他们的订单仍多到「做不完」。
义乌国际商贸城金奇玩具店老板曾浩说:「加征50%的关税对我们影响不大。首先,我们的产品是高利润产品。例如我在这里卖5元,批发商可能会给他们(消费者)15元或20元的价格,因为这是美国的标准定价。即使关税使5元(玩具)的价格增加2.5元,对他们(最终消费者)的影响也不会太大。此外,他们现在有理由为客户提高价格,他们也会试图与我们谈判。」
买家Abby Jin表示:「我们的订单已经太多了,我们无法完成,所以(如果中美关系恶化)没关系。此外,对于美国来说,他们能否找到一个好的国家来取代我们(作为贸易伙伴)是一个她需要自己考虑的问题。」
Shein于2008年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成立,2015年将总部迁至广州,并逐步发展成全球快时尚跨境电商龙头,产品销往超过150个国家。凭借低价策略与丰富品类,Shein在欧美市场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年轻消费者青睐的品牌。
然而,近年来监管环境趋严,美欧对Shein的贸易政策、环保与劳工条件日益关注,使其供应链受到极大挑战。目前,Shein全球总部已迁至新加坡,并计划进一步拓展东南亚与其他新兴市场,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记者:吴亦桐(德国)、潘加晴(华盛顿) 编辑:施芷珊 网编:毕子默
3.美国会促采强硬措施阻中国避关税 中、港用东南亚、墨西哥转口到美国
美国正蕴酿严打中国过去多年逃避关税做法。美国国会「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Select Committee on the CCP),近日向多个政府部门发信,指中国多年来将「中国制造」的产品运往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多个关税较低的国家,再以重新包装或取得伪造的原产地证明等非法手段,规避美国贸易制裁。本台翻查资料,过去7年美中贸易战之间,发现中国和香港商品出口到美国的货额下跌,同时向东南亚和墨西哥的出口数字急升,而东南亚和墨西哥进口到美国的货额就出现相若升幅。
美国国国会「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周三(5日)召开记者会,并公布已向司法部、国土安全部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出联合信函,敦促政府加强抵御中国经济胁迫。
该委员会成员、资深民主党议员拉贾·克里希纳莫提(Raja Krishnamoorthi)说:「中共的经济战不仅仅是关乎贸易,而是权力和胁迫。一旦他们成功打垮竞争对手,基本上就能垄断市场,进而利用这种垄断来进行胁迫。而这种胁迫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台湾、南海以及其他与经济无关的安全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阻止这种情况发生。」
据委员会提交的信件指,自2018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实施关税措施以来,一些中国物流公司已标榜「转运是规避关税和进口限制的唯一方法」,吸引不少中国企业将「中国制造」的产品先运往第三国,尤其是关税较低的国家,包括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墨西哥及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国(CAFTA-DR)等,再重新包装或取得伪造的原产地证明,或在有关设立子公司协助之下,以非中国商品的名义进口至美国,从而规避关税与进口限制。当中部分更疑似借此来掩饰涉及新疆强迫劳工的商品,甚至涉及中国对外输送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问题。
翻查美国、中国和香港的官方贸易数字(见表),本台发现,2018年至2024年,中国、香港出口到美国货额分别跌18%和6%;同时越南、墨西哥、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国和马来西亚,向美国出口总额就依次分别升178%、47%、46%、36%。同期,中国和香港出口至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地急升几成以上。
委员会指出,虽然美国当局已非常了解中国的避税手法,美国国土安全部与商务部去年亦已查获多宗上述案例,涉及规避数以千万美元关税,但监管执法仍然不足,助长了中国企业透过此手法转运的商品不断扩张,当中涵盖汽车零部件、纺织品、服装、钢铁、铝制品等多个领域,最终令大批中国廉价商品涌入美国市场。在不公平竞争之下,美国相关产业已遭受严重冲击,大批美国企业倒闭或裁员。
委员会敦促政府采取更严厉措施,包括对违规企业与个人提起刑事诉讼,以加强法律威慑;强化民事执法,加重罚款与处罚;主动启动《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调查,打击中国企业利用第三国进行非法转运。
委员会早前已重新提出《保护美国产业与劳工免受国际贸易犯罪法案》,建议设立专责执法单位,专门调查与起诉涉及国际贸易犯罪的企业与个人,并已获得全票通过,并目前正推动进一步立法。
记者:夏雪(华盛顿) 编辑:温晓平
4.王毅暗批美国不能「一边打压一边发展良好关系」 分析:中方忧美俄修补后更孤立
中国两会的「外交主题」记者会,往往成为国际传媒焦点之一。外长王毅于周五(7日)的记者会上谈及中美关系,指任何国家都不能幻想一边对中打压遏制,一边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重申中俄关系稳固,不受美俄关系改善影响。分析指,在美国主导结束俄乌战争后,中国可能更加孤立,因此对美关系采取软硬并重的两手策略,不会演变为直接对抗。
英国《路透社》记者问王毅,对于特朗普一方面向中国加征新一轮关税,一方面希望同中国建立良好关系有甚么回应。王毅说:「相互尊重是国与国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前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幻想一边对华打压遏制,一边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这种『两面人』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双边关系的稳定,也无法建立起彼此的互信。」
他还对于关税战提出五问:「你们(美国)从这些年的关税战、贸易战中得到了甚么?贸易逆差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制造业的竞争力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通胀是好转了,还是恶化了?民众的生活是变好了,还是变糟了?」
对于美国主导结束俄乌战争,美俄展开对话,会不会影响中俄战略合作,王毅重申,中俄友好的历史逻辑不变,内生动力不减:「中俄双方已探索出一条『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相处之道,我们站在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前列,也树立了相邻国家关系的典范。一个成熟、坚韧、稳定的中俄关系,不会因一时一事而变,更不会受第三方干扰,是动荡世界中的恒量,而不是地缘博弈里的变量。」
南华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孙国祥表示,全盘看王毅的回应,显示北京对美仍在强硬与务实之间寻求平衡:「王毅直接批评特朗普『两面人』,这显示中国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并不可信,意味着北京不会天真的期待美国改变对华态度,而是做好长期竞争的准备。王毅也提出五个问题反击贸易战,表明了中国已不再只是被动回应,而是积极塑造话语权,强调美国在经贸问题上的矛盾行为,争取国际支持。」
香港资深政治评论员刘锐绍指出,中国是否对美国妥协,要看美俄关系如何发展:「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中国很快就跳上这架烈火战车,得罪了很多欧洲的盟友。突然间乌克兰问题解决了,美国下一个目标就是针对中国,这是大家都估计到亦看到的趋势。如果美俄走在一起的时候,中国不是更被动?中国如何单方面去抗拒美国?」
他预估,未来与美国谈判时,中国会衡量自己有几多筹码,而顺应一些美方要求,但底线是要美国承诺,不能在中港进行和平演变。
记者:钟广政(台北) 编辑:李荣添 网编:池焕衡
5.黎智英作供毕儿黎崇恩再求见英首相:释放父亲是重建英中关系关键
黎智英的「国安案」完成第145日庭审,控辩双方完成举证,暂订于7月28日结案陈词。黎智英的儿子黎崇恩就再度在伦敦求见英国首相施纪贤(Keir Starmer),希望对方全速营救其年近八旬的父亲。他认为英中两国若希望重建外交关系,就必须先释放其父亲,形容此举无论对英、中还是香港政府,都是明智的选择。
黎智英被控「串谋勾结外国势力」和「串谋刊印煽动刊物」的案件,到周五(7日)暂时休庭,他本人也完成历时52日的作供。他的儿子黎崇恩同日在伦敦接受本台访问,提到已经77岁、患有糖尿病的父亲,黎崇恩虽然担心他的健康,但就乐见爸爸在法庭上意志坚定,展现港人的勇敢不屈,为此感到鼓舞。
黎崇恩说:「显然有3名国安法官,其中有些法官直接大声斥责,好像想跟他(黎智英)争吵似的,分明是在欺负老人家。这个情况下,他还是很醒目、很坚强,我真的很佩服他。你想想,4年单独囚禁,很多人都疯了,但他没有、继续(坚持),他知道他所做的是对的。」
黎崇恩周一(3日)亲身到唐宁街10号首相府递交请愿信,希望首相施纪贤和他会面,并全速采取一切可行的行动,好让他的父亲在为时已晚前回到英国和他团聚。他强调,父子俩都是英国公民,英国政府也多次强调,争取黎智英立即无条件获释,是政府首要任务,不明白施纪贤还在等甚么。
对于英国工党政府全力和中国重建外交关系,黎崇恩就引用美国前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早前所言,指中国若要向美国释出善意,「最有力的举措莫过于释放黎智英」。他认为放在英中关系上也是同一道理,强调此举无论对英、中还是香港政府,都是明智的选择。
黎崇恩说:「所有人都看到,香港这4年经济差了很多,没甚么人相信香港的司法体制。你用法律当武器攻击人,很多人都怕。你问每一个香港人都知道,黎智英是和平支持民主的,一辈子没提倡过港独;这30年办报、游行,都是因为他觉得争取民主是对的。你在这个情况下都不放人的话,对你的全球声誉都很差。」
同日中央驻港国安公署副署长孙青野,在北京出席两会时,被问到外国提出应特赦黎智英。孙青野指要依法处理和尊重法官,反问为何要特赦黎智英,称黎智英「又不是某一个总统的儿子,某一个总统可以特赦了他」。黎崇恩认为,孙青野的职权只限于拘捕行动,不认为他有权定夺特赦事宜。
带领黎智英国际律师团队的英国御用大律师加拉格尔(Caoilfhionn Gallagher)表示,在「强人政治」(strongman politics)时代下,要营救黎智英,就不能靠基层官员层层向上传话,而应由施纪贤直接和习近平坐下来谈判;因此施纪贤有必要和黎崇恩会面,听取他们的意见。
她又以澳洲籍记者成蕾、 美国牧师林大卫,以及加拿大外交官康明凯等例子,强调外国政府只要有决心和耐性,就可争取中国释放其公民,并指所谓「中国很大很难搞」之类的言论,只是政府不作为的借口。
她预计,香港法庭会在今年内对黎智英作出裁决及判刑,但不排除会再延迟,并指法庭早前已多次拖延程序,认为是港府的策略,有意使国际社会淡忘。她形容这是一场「表演式审判」 (show trial),因此黎智英被判罪成几乎无可避免,最高可被判囚终身,至少也可能被判囚10年。不过她指出,黎智英已届77岁高龄,判囚10年也等同判他死刑,促请英国政府争分夺秒,争取释放黎智英。
记者:文在山(伦敦) 编辑:施芷珊 网编:毕子默
6.邓炳强秘密赴泰「营救」6名被困缅甸港人 返港时忽「发烂」骂明报记者
保安局长邓炳强周四(6日)在港「消失」引起揣测,原来前往了泰国,到周五近傍晚返港随即宣布「喜讯」,指再有6名被困于缅甸的港人获救。不过,他在机场见传媒时,突然对《明报》记者「发烂」,上纲上线的指该记者的提问旨在「打击我地嘅政府威信」。
其实《明报》记者只是在局长简介完「功绩」后,向他问及:「想问昨日行动有没有可以解释到(局长)离港原因,以及像以往般刊宪呢?」
先解释一下,邓炳强日前原本出席公开活动,但开始前没多久,大会才表示邓要离港处理公务,邓亦在机场拍片致歉。他「忽然」消失引起外界揣测,因为过往高官外访政府都会发出新闻稿或刊宪通知,但今次却没有。
他的行迹终于在一日后即周五(7日)揭晓,政府下午两时通知传媒,指「保安局局长邓炳强今日由泰国返港后, 于下午约5时在香港国际机场政府贵宾室外会见传媒。欢迎派员访摄。」邓炳强抵港后向传媒讲话,表示自己过去两天在曼谷统筹了营救行动,拯救了3男3女,年龄介乎29至44岁,分别被缅甸诈骗集团非法拘留5至7个月;又指这6名港人已安全由泰国军方送到泰国的湄索,即晚会由保安局人员陪同返港。
在讲解完毕后,邓接受记者提问时,《明报》记者则问了上述有关政府没有预早公布邓炳强外访的理据,邓炳强此时面失一沉,先反问:「欸…咩报纸呀…明报嘅好。」在回答完第一部份有关支联会案的回应后,他随即指:「至于这位明报的朋友,问为何我们不是向外公布,是否要出宪报这样,首先我想讲我们是否出宪报是看实际需要,事实上我们这行动是有隐闭性,否则会影响这个拯救行动,亦都影响生命。」
本来这样解说其实已足够,但邓炳强似是按捺不住向记者发炮,更上纲上线:「我不知可能是否这位《明报》记者觉得,是能够找到政府一些不足的地方,就足以打击我们的政府威信,这就是他们的目标,但我想告诉你,我与特区政府目标得一个,就是要尽快救回人命,人命是最重要。」邓炳强日前去信《明报》,批评该报一篇由法律学者陈文敏评论林卓廷案「罔顾事实」的文章,邓指「希望《明报》不要继续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借此平台散播混淆视听言论,荼毒社会,制造对立。」不知今次邓「发烂」是否与此有关。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荣添 网编:程皓楠
7.支联会拒交资料案胜诉 国安公署称《国安法》「该修改就要修改」
支联会拒交资料案成首宗《国安法》政府终极败诉的案件,事隔一日中央驻港国安公署副署长孙青野称《国安法》可不断完善,包括透过人大决定修改或释法,引起外界质疑政府会「输打赢要」。前立法会议员许智峰批评,若修改《国安法》只会令公众对法治观感变差;资深大律师汤家骅则指,即使修改都没有追溯权,故不是「输打赢要」。
中央驻港国安公署副署长孙青野出席全国两会时,被记者问到「支联会案」胜诉,是否反映《国安法》有漏洞,他表示自己没追踪案件,但相信法官会依法公正审判:「《国安法》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去完善是对的,所以才有不断的释法。现在的《国安法》,我认为这5年来实施得很好、很不错。如果我们的《国安法》出现了一些状况,那么该修改就要修改,这一点是人大决定的事情。」
孙青野又称,反送中事件「令港人感到很悲痛」,却被美国视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抨击美国从不考虑中国的利益。他批评,美国及其他国家制裁香港法官亳无道理。
不过孙青野的言论被质疑只要港府败诉,就透过修法或释法去「完善」。前立法会议员许智峰批评,若这样做只会令公众日后对法治观感变差:「现在政治环境,这个司法系统里面,人大释法当食生菜。我觉得他死鸡撑饭盖,不知悔改。」
而资深大律师汤家骅不认为政府是输打赢要:「如果真的要修改,都不能追溯现在判决的结果,只能令将来在执行方面可能有改变,不是输打赢要的情况。」
他指今次其实根本无须修法,因为实施细则附表7已列明,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该该人或组织是外国代理人,当局可以如何处理:「我不觉得有漏洞,这是(控方)错误引用条文的案件,不是误解或条文有漏洞的案件。当然有人会觉得放了他是漏洞,我认为这是不恰当。大家应该看判词、条文怎样写。」
政府暂时未有风声要修改法例,不过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回应指,正在研究判词,研究是否需要在法律规定及执行机制上进一步改善。
汤家骅续指,即使真的要修法也无须去到人大释法的层面;而前《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陈弘毅则解释,《国安法》实施细则由特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制订,亦会由委员会决定是否需要修改,毋须经全国人大处理。
记者:任子游、淳音(台北) 编辑:李荣添 网编:程皓楠
8.美议员指中国是芬太尼主要来源国 提新法案加强打击中国芬太尼交易
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里施(Jim Risch)与首席议员沙欣(Jeanne Shaheen)于周四(6日)联手提出新法案,旨在加强打击中国通过第三国向美国输送芬太尼的交易。该法案建议扩大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对中国的扫毒权限,并主张制裁涉及毒品交易和洗钱的中国金融机构及个人。
这项名为《打击芬太尼可疑交易法案》(Break Up Suspicious Transactions of Fentanyl Act,简称BUST FENTANYL Act)的法案,提议授予美国政府更大权限,以追踪芬太尼及甲基安非他命(冰毒)等合成毒品的化学前驱物,切断毒品供应链。
此外,法案敦促美国政府优先识别来自中国的相关个人与实体,特别是涉及化学品运输、制造及药品生产设备的企业。法案还建议扩大制裁范围,包括针对资助海外毒品贩运的机构,例如中国国有或受政府控制的银行。
法案另提出,美方应与中国政府磋商,在上海和广州设立美国缉毒局(DEA)办事处,并与中国地方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遏制非法毒品流动。
共和党参议员里施在声明中强调,美国应利用经济实力对中国相关犯罪行为施压,迫使其对毒品输美问题负责。他指出,中国仍是芬太尼及其前驱物的最大来源国,这些毒品经墨西哥等第三国进入美国,每年导致超过10万名美国人死亡。他强调:「这种情况必须结束,肇事者必须承担责任。」
民主党参议员沙欣则指控中国,未能有效遏制芬太尼前驱物流向墨西哥的跨国犯罪集团,并表示新法案将加强美国追究中国相关实体责任的能力,进一步削弱毒品供应链。她强调:「我们必须动用一切手段阻止芬太尼流通,因为它正对新罕布夏州和全美社区造成毁灭性影响。」
上月,特朗普政府已两度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其中一项理由便是北京在芬太尼问题上的处理不力。此外,美国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在接受霍士新闻(Fox News)访问时更直言,北京可能「故意」向美国大量输送芬太尼等合成毒品,企图发动「现代版鸦片战争」,削弱美国国力。
对于美方指控,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曾回应本台英文组称,卢比奥的言论「毫无根据,纯属猜测与抹黑」。他强调,中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击芬太尼非法供应,包括清理14个在线平台、关闭1000多家网店、删除超过15万条广告,并定期进行网络巡查。
记者:江颖(华盛顿) 编辑:施芷珊 网编:毕子默
9.涉盗取机密卖给中国 两名现役华裔美军被捕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周四(6日)拘捕3名现役及前军人,他们涉嫌窃取国防机密和军事情报,其中一人把资料卖给中国境内的买家,获取至少1.5万美元报酬。
据《法新社》、《CNN》报道,被捕的两名现役陆军分别是补给中士(Supply Sergeant)赵坚(Jian Zhao,音译),与卫生服务管理员李天(Li Tian,音译),两人同在华盛顿州的「路易斯·麦克乔德联合基地」(Joint Base Lewis–McChord,JBLM)服役,2013年至2017年服役的前士兵段若宇(Ruoyu Duan,音译)则来自俄勒冈州;李天和段若宇都被控以合谋行贿和窃盗政府财产,赵坚除了面对同一指控,还被控与其他共谋者密谋获取并传递国防机密讯息给未经授权人士。
陆军供应中士主要负责管理部队的物资供应、装备维护及补给分发,起诉书指赵坚管理着价值超过5500万美元的军用物资,向中国买家出售近20个标有「机密」(Secret)和「最高机密」(Top Secret)的硬碟,以及涉及高机动性火箭系统 「海马斯」(HIMARS) 的敏感军方文件和讯息,自2024年8月以来收取了至少1.5万美元的不法所得。
另一份提交给俄勒冈州地方法院的起诉书指出,李天和段若宇从2021年11月至2024年12月19日,合谋窃取并传递关于美国陆军作战能力的敏感讯息,当中包括技术手册等,李天还向段若宇发送了包含「布拉德利」(Bradley) 和「斯崔克」(Stryker)等美军战车讯息的Google云端硬碟连结,收取不明金额的报酬。
美国司法部长邦迪(Pam Bondi)在声明中说:「被捕人士背叛我们的国家、致力削弱美国的防卫能力,以及助长我们在中国的敌人。他们将面对迅速、严厉和全面的司法审判。」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池焕衡
10.台清查公务员不具中国身份常态化 不实陈述将负法律责任
针对近日部分公务人员反对签署不具有中国身份证明文件的「具结书」(保证书),台湾陆委会重申是依法行政,今年第一次执行,日后也会是常态化要求,不实陈述将承担法律责任。
台湾铨叙部、人事总处正在清查公务人员持有中国身份证明文件的情形,教育部亦发函公立学校要求教职员填写具结书,保证未有在中国设有户籍、领用中国护照、身分证、定居证或居住证,惟引起部分基层教师反弹。
陆委会副主委兼发言人梁文杰周四(6日)表示,从民国93年(2004年)开始,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两岸条例)就规定,若有对岸身份,将被取消台湾身份,过往对公务人员只要求做有没有双重国籍的具结,今年是第一次做没有中国大陆身份的具结,日后到任的公务人员也会有这样的常态化要求。
至于公务人员即使只持有中国居住证也被要求具结,则是牵涉到忠诚问题,梁文杰指出,根据中国大陆申领居住证的规定,必须在当地居住满6个月以上,公务人员显然不太可能满足到这样的条件,因此,倘若真的持有,必须说明为甚么能拿得到。
「有些人会说,如果我不具结会怎么样吗」,梁文杰谓,如有不实陈述,后续被发现的话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若拒签具结书,恐会影响公务机关任用时候的考量;而该具结的部分不具结,很有可能引起任用单位的疑虑,「这部分就是当事人自己要去承受风险」。
台湾国民党籍前立法委员陈学圣日前曾在Facebook发文,质疑政府要求「自白」立具结书,绝大多数军公教人员都敢怒不敢言,担心无法晋升、论文被刁难、拿不到学术补助等,还有教授公开拒填,呼吁政府收回「侵害人权」的命令。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程皓楠
11.「开放牛肉进口」利诱与台断交 巴拉圭驱逐中国外交官
在南美洲,巴拉圭是唯一与台湾仍保持邦交的国家,日本《产经新闻》报道,去年12月中国一名外交官以扩大进口牛肉等产品为条件,要求巴拉圭政府与台湾断交,改与中国建交,惟遭到拒绝。
报道称,巴拉圭是牛肉出口大国,但因其支持遭到俄罗斯入侵的乌克兰,导致出口到俄罗斯的牛肉数量锐减,需要寻找能够填补缺口的替代巿场,并将焦点投放到日本,望其批准入口巴拉圭牛肉。
巴拉圭有很多日裔人士,也很亲日,早前在台北有一场向日本企业推销巴拉圭牛肉的试食会,有份出席的前日本驻巴拉圭大使中谷好江表示,巴拉圭是个坚守原理原则的国家,即使没直接的利害关系,巴拉圭一直与日本同步而行。
报道盛赞巴拉圭人口虽只有约700万,却是「很有骨气」,并提到中国正在把手伸向巴拉圭,指去年12月一名中国外交官以参加联合国会议的名义入境,借机暗示可扩大进口巴拉圭产品,要求改为承认中国,遭到当局以违反入境目的为由驱逐出境。
外媒报道,去年底,巴拉圭撤销中国外交部拉美司公使衔参赞徐伟(Xu Wei)的签证,指他「干涉内政」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须在24小时内离境。
巴拉圭驻日大使、日裔移民第二代丰岁(Mario Masayuki Toyotoshi)表示,由于没有邦交,巴拉圭完全无法把牛肉出口到中国,但「巴拉圭是意志坚定不移的国家」,同时巴拉圭并非片面要求日本开放进口牛肉,而是在全球物价飙涨之际,「巴拉圭能提供价格低廉的肥料与饲料」。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程皓楠
12.【黎智英案】7.28结案陈词 黎智英不就「煽动罪」提宪法挑战
在「快必」的煽动案后,已踏入第145天审讯、黎智英及《苹果》相关公司涉及的「煽动及串谋勾结外国势力案」的判决将成为焦点。黎于周四(6日)下午完成作供,辩方案情亦于周五早上正式结束。辩方表示鉴于「快必案」中,涉及宪法挑战的上诉议题被终审法院驳回,故黎不会在本案针对旧煽动罪提出宪法争议。案件将于今年7月28日开始作结案陈词。
本案另外被告、与《苹果日报》相关的3间公司,代表大律师王国豪表明不会传召任何证人,只向法庭呈交公司章程等文件;辩方案情之后正式完结,控方其后读出修订承认事实,涉及壹传媒集团年报支出内容。
控方代表、副刑事检控专员周天行表示,控辩双方各需6星期时间准备结案陈词;他同时指出,谭得志(快必)煽动案,就旧煽动罪的宪法挑战,已在申请上诉许可阶段被终审法院驳回,而现阶段不知辩方将会有何法律争议。
代表黎智英的资深大律师彭耀鸿表示,黎不会提出针对煽动罪的宪法挑战,又指本案双方团队均牵涉另一案件(47人民主派初选上诉案),审讯日子或会跟「初选案」的上诉案重叠,该案已预留10天审期,故建议把本案押后至今年7月28日才作结案陈词。
法庭最后把结案陈词押后至7月28日进行,预留8天时间。此外,3名法官又安排在下星期二(11日)作公开的内庭指示聆讯,黎智英毋须出席。法官表明希望双方届时先就初步陈词方向及主题提供资料,又指将再就各方应着重的陈词内容作出指示。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荣添 网编:池焕衡
13.【泽论四方】特朗普军援政策背后的商业原则
在特朗普年代,政治不是一天都嫌长,而是一小时都嫌长,他的政策天天新款。只不过由乌美矿业协议难产,到台积电高层高调在白宫宣布投资一千亿美元建晶片厂,甚至特朗普在国会也再重复一次。而李嘉诚将巴拿马以及欧洲多个港口以好价钱售予美资公司,他和特朗普都取得想要的成果。这一周发生的事,都反映了特朗普的政策,其实有相当明确的价钱牌,如果用商业原则去了解特朗普的政策,泽连斯基不用撞得满头包。
商人与政治人不同在于,商人在意业绩,用香港俗语讲法是要跑数,商人时时刻刻都看数字做人,但政治人在选举前一两年才需要做一些跑数行为去讨好选民很不同。特朗普职业惯性就是要给人印象有执行力。因此,与他打交道最重要是令他能够向民众提交业绩。而对于民粹主义支持者,创造商业就业,有大财团大手笔创造大量职位最重要。而台积电是特朗普上任以来成功引进最大笔外资,或许这笔投资要相当时间才能执行,毕竟兴建生产线涉及众多地方政府的官僚程序,但让他可以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演说上大讲特讲就够。而日后要拨军费捍卫台湾,向公众指出美军为了过千亿投资所养起来的美国人而战,讲起来亦好听好多。
而李嘉诚与特朗普的交易,在政治上其实很漂亮,因为特朗普可以不动用政府资金的情况下,几乎兵不血刃取回美国对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控制权,相比起特朗普想问丹麦买格陵兰都寸步难行,甚至多次用州长来称呼加拿大首相杜鲁多,结果引发加拿大公众强烈反弹,离将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五十一州的目标更远。特朗普这次只用他富豪朋友的钱,就达成他的政治目标。这也是很商业导向的做事方式。长和系股东以至特朗普本人都很高兴,这就是特朗普要的东西。
假如我是泽连斯基,面对特朗普未必强调乌克兰如何被生灵涂炭,相反要强调,普京并不会为美国创造任何职位和金钱,相反支持乌克兰,就会为美国人民创造职位和经济机会,这样倒过来讲,特朗普的和平论或者可能受到挑战,这反而更容易争取一份更实质的矿业协议,例如规定协议头一年要向乌克兰投放庞大数量的武器弹药,或争取一些更厉害的武器,例如鼎鼎有名战斧巡航导弹之类,届时可能用来吓普京更有效。或者在寻求和平后,要求美国投资旅游业在敖德萨(Odesa),作为敖德萨这黑海度假城市的「安全保证」,泽连斯基做总统前是一个成功的演艺人,拥有自己的制作公司,但特朗普是做开地产一类项目,会有另一种想法,有时候需要更势利的游说方式,纯粹情绪勒索不一定十分奏效。
总言之,要分析特朗普年代的政策,甚至要向特朗普推销政策,最重要是要有商业头脑,而并非纯粹的公共政策或政治分析,毕竟整个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都把美国当成一个大企业的营运,还要一切以会计帐目成效为目标的营运。香港人要争取美国救生艇,或可引用BNO签证对英国经济效果的数据,指出香港移民大举进入美国,有可能对美国就业以至房地产市场的好处,有特朗普金卡一样的效果,但可以得到连反对他的人都不得不给他的掌声。有实际数据在前的政治游说,特朗普可以是很多人痛恨的人,但他亦可以一个天使,一切只在乎你能否充分掌握他的商人本质,并且利用他这方面的特性,很有效率去推动一些好人好事。将商业思维融入公共政策讨论之中,这才是很多人最不习惯的地方。
- 黄世泽(自由撰稿人)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完)
===========================================================================
本台网址:
http://www.rfa.org/cantonese社交媒体:
Facebook 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cantonese.rfaTwitter 推特:
https://twitter.com/Rfacantonese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rfacantonese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rfacantonese自由亚洲粤语节目的广播频率介乎於短波波段20至23之间。广播时间∶(北京时间)晚
上10时至11时。敬请调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