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 1-3-25 CNEWS

11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CNews

unread,
Jan 3, 2025, 4:01:03 PMJan 3
to cn...@rfanews.org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每日新闻信件*******************
******如有新闻报料或有与新闻信件有关的疑问请电邮至cn...@rfa.org******
******************************************************************

===========================================================================

202年1月3日

1.彭斯月中访港料不会与港官会面 学者:或为特朗普向在港美商解说

美国当选总统在1月20日宣誓就任,还剩下两个星期,外界都关注美、中两国关系的走向。华尔街日报访问了多位美国商界人士,他们均表示,不会再为中国在华府进行积极游说,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在中国的利益已大幅减少。

另一方面,美国国会「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穆纳理(John Moolenaar)和众议员巴尔 (Andy Barr)于周五(3日)正式提出《2024年全面对外投资国家安全法案》(COINS Act of 2024),建议加强对中国、香港和澳门的技术投资限制,进一步监管美国对中国的投资活动,并对相关个人与机构实施制裁。

而在这关键时刻,美国前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据报将于月中访问香港参加商业论坛,知情人士透露,彭斯将与香港商界领袖进行交流,但不会会晤政府官员。有国际关系学者估计,即使彭斯香港之旅属「私人性质」,相信亦不会只是「探老朋友」,亦相信特区政府会派「中间人」接触彭斯。

《南华早报》报道,彭斯将于1月16日在瑞银(UBS)2025财富透视论坛(Wealth Insights 2025)致开幕辞,并发表题为〈内部视角:美国与世界的新未来〉(An insider view: a new future unfolds for the US and the world)的演讲,针对国际关系、经济政策和地缘政治态势发表看法。

国际关系学者黄伟国接受本台访问时指,在中美关系相对紧张,特别是香港近年被指控成为北韩以至俄罗斯的「白手套」的情况下,高级如前美国副总统首次访港,相信就算今次访问只属「私人性质」,彭斯在香港亦不会只是「探探老朋友」。

黄伟国说:「可能是对美国的商界、特别是一些可能仍在香港的一些美国公司,解释特朗普(Donald Trump)之后可能对香港、中国一些政策的一些重点;已经有不同媒体,都揭露香港成为白手套之后,如果这些(美国)公司仍在香港继续做生意会有甚么风险。」

有关报道指,彭斯今次访港将不会与政府官员会面,但黄伟国估计,特区政府可能会尝试派人与他接触:「当然同时如果这个消息都公开的话,我都相信特区政府也会派一些中间人和他接触,意图或试图去了解,现在美国政府对香港政治状况的一些看法;或者通传一些资讯,就是说美国对香港或中国这些针对措施,其实也都可能对美方构成损害等等。」

报道形容彭斯2017年至2021年担任特朗普副手时对中国态度强硬,但或者因为他在任期之初在对华决策角色有限,所以未有被北京制裁。但香港《壹传媒》集团创办人黎智英在其国安案件上自辩时,提及2019年香港「反送中」运动期间,曾与彭斯及时任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会面。

问到特区政府会否禁止彭斯访港,黄伟国认为「话事权」不在港府。

他说:「应该是北京当局最高层决定,特别是(彭斯)这些如此敏感的人。但是他们始终在政治层面,都不是真的这么高调。但如果说彭斯来港,和以往一些美国官员来的姿态或动作,也都有一些不同的话,这个就真的要看,北京会否愿意让彭斯来香港。」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级讲师Yan Bennett博士指出,邀请像彭斯这样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并不罕见,尤其是在美国选举后和总统就职前的过渡时期。她认为,彭斯此时出访是「适当时机」,并预测彭斯将向香港商界领袖解释共和党未来对华经济政策及美国国会的战略方向。

尽管彭斯在2020年选举失利后与特朗普分道扬镳,但他在共和党内仍具重要影响力。Yan Bennett博士指出,彭斯此次访港可能为商界人士提供与共和党建立联系的机会。她强调,尽管彭斯已非特朗普的核心圈成员,但他在国会和共和党内的声音依然举足轻重。

此外,Yan Bennett博士推测,彭斯此行可能伴随丰厚报酬,这或许也是他选择此时出访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美国国会「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穆纳理(John Moolenaar)和众议员巴尔 (Andy Barr)于周五提出《2024年全面对外投资国家安全法案》(COINS Act of 2024),建议加强对中国、香港和澳门的技术投资限制,进一步监管美国对中国的投资活动,并对相关个人与机构实施制裁。根据法案,美国总统被授权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IEEPA),对被认定为「目标外国个人」的中国相关个人或机构实施制裁,包括冻结其在美国的财产及禁止相关交易。制裁主要针对与中国军事工业复合体有关的公司及个人。

法案规定,任何美国个人或机构在涉及「中国的受管制技术」投资时,必须提前向财政部提交通知并获得批准。未遵守规定者可能面临巨额罚款或其他法律后果。为确保法案得以有效实施,国会每年拨款1.5亿美元,支持财政部及商务部推行行业宣导,并与相关投资者进行沟通,解释法案要求及具体实施细节。此外,法案呼吁美国与盟国加强合作,建立多边信息共享机制,以防止中国获取先进技术,同时提议设立一个公开数据库,记录被认定为受管制的外国个人和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若中国被从美国的「外国对手」名单中移除,该法案将自动失效,突显出其针对性的立法特征。

《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赋予美国总统快速制裁个人及国家的权力,是总统可用的最具威力的外交政策工具之一。 在特朗普首个总统任期内,他多次引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针对中国及香港的行动采取制裁措施。其中,2020年7月14日签署的第13936号行政命令(《香港自治法案》)宣布因中国对香港的镇压行动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并撤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与经济自治地位。此外,同年11月12日的第13959号行政命令进一步限制与「中国共产党军事公司」相关的贸易、交易及证券投资,全面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压力。

在2021年初,特朗普政府接连签署了多项行政命令,包括1月5日的第13971号命令,扩大了2019年第13873号命令中宣布的国家紧急状态,禁止涉及多个中国原产软件应用的交易;以及1月13日的第13974号命令,针对中国军事实体的交易限制进一步细化,并设立资产撤出期限。

专家指出,总统在对华采取报复措施时,并不必依赖《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IEEPA),因为现有法律已赋予足够权限。华府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高级顾问、前克林顿政府商务部高官雷因施(Bill Reinsch)表示,现行关税措施是基于《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实施的,而第307条进一步授权总统在认定对方国家违反承诺时,可采取额外报复行动。

他指出:「对中国采取的最简单行动不涉及IEEPA。如果特朗普认为中国未履行『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条款,而这个是几乎是无可争议的,仅此一点便足以授权额外报复。他根本不需要依赖IEEPA。」

雷因施补充,部分国会议员曾提出法案,试图限制总统在关税问题上的权力。他认为,穆纳理和巴尔推动《2024年全面对外投资国家安全法案》的真正目的,可能是为了在国会内部引发对贸易权限的讨论。

同时,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级讲师Yan Bennett博士分析,穆纳理提出的新法案更像向中国传递政治信号,并非基于迫切的法律需求。

她表示:「有趣的是,穆纳理其实不需要通过法案来授权总统援引IEEPA,因为总统已具备直接行使该权力的能力。在我看来,这次立法更多是为了向中国传递信息,表明国会仍在密切关注,并且对中国的政策没有任何放松的意图。」

记者:江颖(华盛顿) 编辑:温晓平 网编:毕子默


2.美驻华大使官微评论区转风向 「义和团」退场 大力讴歌「中美关系」

西方驻华使领馆官微的评论区一直充斥中国民族主义言论,但近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微评论区风向大变,出现大量「中美友好」、「友谊长存」的留言。分析指,中国深陷经济与地缘政治危机,中共放下战狼姿态,向美国抛橄榄枝,惟恨错难返,过去十几年习近平的所作所为已令西方民主国家醒觉。

美国驻华大使馆于元旦发出一则微博,回顾中美1979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中国网民在评论区一扫往日戾气,发出逾300条讴歌中美关系的评论,诸如「中美关系,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双边关系,给美利坚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历史性的福祉,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中美友谊长存」、「希望两个伟大的民族,能够观点一致,团结起来,为人类的进步,团结,和平,友爱,做出努力」等评论。

此前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了有关前总统卡特(Jimmy Carter)逝世的微博,评论区也有网友借题发挥,写道:「希望中美两国以两国人民利益为重,相互尊重和理解,作为两个大国在竞争和合作中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但就在一周前,几乎在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每条微博下,还是充斥了类似「美国鬼,过你的节吧,不要干扰中国」的内容。

旅美法学者、纽约城市大学兼任教授滕彪向本台表示,中国政府在内外交困下不得已摆出和缓姿态,导致出现这种转向。

滕彪说:「中国的媒体控制之下,对民族主义的各种方向都是中共操纵的。中国近十多年一直处在被国际孤立,同时它一方面也是主动的和民主国家在做一些分离,就导致它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导致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坏。中共也是为了缓和中美关系或是中日关系,完全出于它的政治需要,会操纵一些所谓的正面民族主义情绪。」

滕彪指中共处在一种悖论中,一方面担心中美关系正常,西方民主思想会随之影响中国国民,从而危及其统治;一方面如果与西方国家交恶,结果就是经济崩溃。中共操控民间「义和团」舆论的尺度很难拿捏。但无论如何,他认为,中国和西方民主国家的关系很难重建。

滕彪说:「中国和美国关系,在中国政府那里有点悖论的性质,如果能够搞好关系的话,让中国经济有比较好的发展,对中共是有利的。但是和西方交往,带来更多的开放、自由民主的思想,是中共不愿意看到的。反过来说也是一样,所以正反两方面都是它的个矛盾。中国跟国际社会的关系大方向是很难逆转的,基本上不会让美国和欧洲再次受到欺骗。」

在美国高校任教的学者藏拙也指出,驻华大使评论区的舆论并不是真正的民间言论,而是中国政府主导的。

藏拙说:「在微博下看到各种评论,看似就是中国网民对美国的态度来了180度大转弯,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人民的声音,因为在国内这样舆论管控的情况下,无论你今年骂美国也好,还是今年歌颂中美友谊友好也好,都是由官方主导的,你会看到中国这种网络就类似应声虫一样。」

藏拙也分析,中国政府态度转变,除自身内外交困,也有可能以此方式试探、讨好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但是不论中国做出何种姿态,中美关系不会再回到最初的蜜月期。因为中美关系的建立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苏联称霸和中国百姓挣扎在温饱的生死线上,让美国选择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但中国经济发展后的对外扩张及与独裁国家组成邪恶联盟,并与西方对抗,都让美国与之形成对立关系。

藏拙说:「中国对美国的态度转变是不是意味著中美关系将来会缓和、或者说走向亲密合作的关系?我不这样认为!现在整个国际环境完全变了,美国已经把中国定义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了;其次是中国、伊朗、俄罗斯组成一种邪恶轴心,在这一种情况下,中美关系还能走向缓和、来个180度大转弯?除非中共下台,不然我觉得希望很渺茫。」

去年圣诞节期间,中共官媒《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联合发起「中美友好合作故事」作品征集活动,称要「记录中美交流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示中美友好合作美丽画卷。」

记者:吴亦桐(德国)、潘加晴(美国) 编辑/网编:毕子默


3.《文汇报》前总编吴明突然出任陈国基高级特别助理 分析:为下届特首加持

在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上月陪同李家超到北京述职后,不足一个月,中共党媒《文汇报》前总编辑吴明在毫无先兆下,周四上任「政务司司长高级特别助理」。时事评论员桑普认为,连李家超或下任特首「黑马」邓炳强,均没有这安排,反映中共为陈国基加持,随时「再上一步」;估计吴明的角色,将协助中共操控香港官员。

吴明加入政府出任陈国基高级特别助理的消息,于周五上午由《星岛》网站中国新闻栏目披露。政府没有主动公布他的任命,报道指,吴明于周四已上任。本台记者搜寻政府电话簿网站,亦有显示他的资料,编制隶属「政务司司长私人办公室」。

港府回应吴明任命,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未来发展新路向、新空间、新动力」的关键所在,政府开设为期一年的短期合约非公务员职位,以协助政务司司长进行中国的政策研究工作,以及就如何加快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意见和建议。

政府过去甚少为政务司司长聘请高级特别助理,对上一次是2012年的蓝列群,出任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的高级特别助理,主要是协助扶贫和人口政策的统筹,为期只有半年,而且任命是由政府主动公布。蓝列群当时的薪酬属于D2级,即是至少13万多元;若聘任条件不变,吴明的薪酬估计为现时D2级的至少19.4万元,还有丰厚的约满酬金。

综合媒体报道,曾任新华社记者的他能操流利广东话,移居香港后在《文汇报》工作约20年,升至总编辑,直至数月前才卸任。而网上有关他的资料并不多,其中2017年习近平访港,吴明接受《央视》访问时指,《文汇报》社评必须提及港人感受到中央及国家对香港的爱。

时事评论员桑普认为,吴明的任命,令陈国基更有机会成为下届特首大热:「这个高级特别助理目的,其实不是助理,他的目的是在于要监察、向中央汇报,看看这个陈国基是否适任。现在中央未决定选谁人,但给陈国基一个相当高、排名优先地位,甚至乎无派一个人到邓炳强身边、李家超身边。」

他认为,吴明身为《文汇报》前总编,不可能没有「党」背景,现在成为高级特别助理,不是要发挥专才,而是为陈国基加持:「可能你会发觉越来越多《大公文汇》系统的人,总编辑们进入政府高层架构做事,而他们做的工作,好像国子监角色 ,但事实上他们的角色,对党有另一条线,使到中共更严密操控这班香港官员。」

的确,过去亦有《文汇报》出身的记者担任特别助理。梁振英年代,政治版采访主任邱萍菲成为特首办特别助理;前政治记者陈建平更为「四朝元老」,于董建华年代出任特首办特别助理,2003年晋升为高级特别助理,其后为曾荫权、梁振英及林郑月娥服务。他于2018年离开政府 。当年的陈建平被指可自由出入港澳办,政圈更盛传他是中央安插在政府,负责报告香港事务的「密使」。

桑普认为,今次再委派《文汇报》的人入政府,是中共要在中联办及国安系统外,建立更多路线加强管治。

记者:任子游(台北) 编辑:李荣添 网编:程皓楠


4.阻挠北都工程的社工谢世杰 被重案组以涉「欺诈」罪拘捕

资深香港注册社工谢世杰周五(3日)被香港警方拘捕,指他涉嫌向房屋署及社会福利署作虚假陈述,隐瞒部份收入。他是近年少数仍会就社会议题发声的注册社工,最近挑战北部都会区中新田科技城环评报告的司法覆核获高等法院受理,但申请法援迟迟未获批核,法援署在上月一次审前覆核曾称有人质疑谢世杰的财政状况。

谢世杰于香港时间周五早上,被港岛总区重案组以涉嫌「欺诈」拘捕,同日下午获准保释,离开西区警署时未有回应记者提问。《文汇报》及《东方日报》均引述警方消息,指他涉嫌在申请公屋及长者生活津贴时,作虚假陈述隐瞒部份入息,以欺骗手段取得公帑津贴。

他是社福界少有仍然会就业界议题接受传媒访问的社工,去年曾多次向本台抨击劳工及福利局改组社工注册局,以至突然将有刑事定罪纪录仍获续牌的社工暂时「钉牌」,会削弱外界对社工的信心,以及妨碍业界履行为弱势充权的天职。

社工注册局过去半年已经以「令社工专业的声誉受损」为由,暂时注销至少17名社工的注册,他去年10月接受本台访问时,透露有很多同工担心他会因为发声而被「钉牌」。

谢世杰说:「我自己觉得他都是要按法例做事的,我不能判断注册局究竟会不会有这种的随意性,但我又不去想这个后果,我觉得不合理的就应该要去提出。」

不过谢世杰更为人熟知的,是他热心参与社运,更被左报形容为「抽水王」。他多次为港府发展大屿山、大澳以至天水围「泥头山」等环境议题发声。近年他又组织「守护大屿联盟」反对港府提出的「明日大屿愿景」;2021年《国安法》生效后,又曾因向警方申请举办七一游行被拒,批评警方「危言耸听、无限上纲」。

环保署去年5月有条件批准新田科技城环评报告,谢世杰以个人身分入禀司法覆核环保署长决定,案件排期于今年6月9日进行审讯。他亦就该案申请法援,但法援署指需再三覆核。

有关案件最近一次审前覆核是于上月30日,法援署代表律师在庭上曾表示「有人」质疑谢世杰的财政状况。由于审讯已经排期进行,除非谢世杰一方主动撤回司法覆核申请,否则审讯将如期进行,不过他就要自行承担所有开支及讼费。

英国京士顿学院社工系讲师龚伟森曾在香港任职社工多年,亦与谢世杰相识。他指有关案件仍在调查,所以不便评论案情。但他估计,谢世杰今次被捕,相当可能与挑战新田环评报告有关。

他说:「夏宝龙在过去一直都很推崇『科技城』和明日大屿这两个项目,而现在谢世杰这个司法覆核申请其实是在拖慢这件事。在政府的角度或者主流论述来说,就是拖慢政府的施政,二来是令到未来的投资成本上升。在这个情况下,谢世杰在政府的眼中就是一个眼中钉。」

他又形容今次拘捕是刚踏入2025年,港府就向香港市民发出一个残酷的讯息:「就算事情与国安和『23条』无关也好,只要是反对政府的事情,似乎都已经不行了。所有市民,如果你们往后再可能是阻住政府的施政,或者提出一些反对政府的意见,以致拖延政府的施政的话,就会很可能有谢世杰的下场。」

《文汇报》周五的报道引述一名与谢世杰相熟的人,指他未有完全申报来自不同机构及大学的入息;法援处上月在法庭亦不约而同称「有人质疑」谢世杰的财务状况。龚伟森认为,今次正正就是将业界对《国安法》和社工注册局改组累积的忧虑变成现实,因为现在一个社工是否「行得正企得正」是由其他人决定。

龚伟森说:「会不会有人去举报社工的一些个人的行为,亦将一些个人行为扣上政治帽子然后去举报。在谢世杰这个事件上,正正在这已经开了这个情况出现。」

法援署周五回覆《东方日报》,指任何寻求法援的人士,在提供资料时明知而作出任何虚假陈述,或故意不披露其财务资料等,即属犯法,署方亦会将怀疑个案转介执法部门调查。

记者:淳音(台北)、梁铭康(英国) 编辑:温晓平


5.统战记录片播出后禁《海峡导报》记者驻台 陆委会反嘲中国「自曝其短」

台湾网红八炯周日(29日)发布中国对台统战记录片下集,当中揭露中国的《海峡导报》对台渗透,以及相关统战伎俩。不足一星期,陆委会宣布禁止该报业集团派记者驻台湾。民进党亦举行记者会,揭露北京利诱台湾人申办身分证、台胞证等方式,表面是取得「等同中国人优惠」,但却跌入被监控的陷阱。

中国《海峡导报》社长助理林靖东:「那你真的可以去依附一下新党,我觉得新党或者统促党,确实是你未来的方向。」

八烱的记录片「中国统战」下集,播出后极大回响,点击率已去到超过180万。当中陈柏源到厦门的《海峡导报》「放蛇」的片段,公开与林靖东谈话的录音,爆出该报对台统战内容,引起陆委会即时采取行动。

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我们经过评估,该媒体具有明显从事对台统战工作的性质,而且该报的社务委员林靖东曾经拿经费,指示捏造民调介入总统大选,我们认为《海峡导报》已经不是单纯的新闻媒体,未来将暂停《海峡导报》及其所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来台驻点。」

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周四(2日)晚上回应表示,两岸媒体互派驻地记者20多年来,显著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批评赖清德口口声声讲民主,行为却是对民主最大的践踏。

陆委会主委邱垂正周五(3日)重申,台湾的民主和新闻自由并无倒退:「中国大陆所有媒体『姓党』,都是官定的意识形态,这个是举世周知的事。中国大陆说我们没有新闻自由,这就像是『夏虫语冰』一样,反而自曝其短。」

记录片亦爆出有两名台湾人取得中国身份证,台湾内政部表示,两人目前在台湾户籍分别在台中与金门,已要求两人10天内说明,之后会依规定处理。

而民进党发言人吴峥亦表示,中国利用所谓惠台及福利政策来包装,由福建发出定居证,以及拉拢台湾人申办中国银行帐户、手机号码及居住证,提供许多优惠包含交通折扣、金融优惠等,将会对台湾人的人身安全以及个人私隐产生很大风险。

吴峥说:「台湾国人同胞的个资,进入到中国的政府部门以后,事实上就如同进入了一个黑洞,后续他们要拿这些个资去作甚么样的运用,会不会这些个资被外流出去,包含台湾人在中国的行动全面受到监控,包含个资会不会流入诈骗集团,我们的政府没有办法实质的掌握。」

他指,中国近年对言论管控日益加严,包含《国安法》及「惩治台独22条意见」,都显示中国主张其司法管辖权,不限于中国境内,近期案例显示,包含有许多海外香港人因在外国的行为,遭到中国以司法迫害。

目前驻台的中国媒体共有8间、12人,除了《海峡导报》,还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厦门卫视》及《湖南广电》。

记者:李向阳、锺广政(台北) 编辑:李荣添 网编:池焕衡


6.党媒1月3日仍在回顾习近平2024年「政绩」

2025年已过了数天,惟中共党媒罕有地仍马不停蹄地回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2024年往绩。最新《人民网》以「独家稿件」发布影片,讲述习近平如何走访全国各地关心民生,「让民众过上幸福生活」。然而,不少最新数据反映,目前中国萧条的经济仍未见回稳的曙光。

「看变化,听民声,问冷暖,察民情……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地方考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深深扎根于广袤的大地。」《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周三(3日)发布题为《2024温暖印记》的影片,以5分多钟讲述习近平「地方考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包括访问天津革命纪念馆;观摩青海一间容纳藏疆等民族的寄宿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到访安徽、甘肃、重庆、海南和澳门等地乡村、基建和创科园等。

影片强调习近平和党一直努力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并播上习近平演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翻查资料,中共党媒以往回顾领导人的往绩均于元旦前播出,甚少过完年仍回望往事。而在今年元旦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早已播出相似内容,题为《习近平总书记的2024·改革潮涌》,总结习近平「国内考察研究历时30多天,走过12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强调有「民生为大」的初心。

习近平一而再强调「为民生」,而熟知北京消息的中国时评人林非,依据习近平的新年贺词分析指出,「讲话基调也异常的放低身段,不仅用了相当篇幅谈及民生,还罕见地未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再用空洞的民族主义口号打鸡血」,反映领导人「终于意识到了民生艰难,他的民族主义游戏也很难再玩下去了」。

据习近平贺词,当中承认中国经济面临内外挑战,但指出「经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呼吁:「大家要充满信心。」

中国官方指,自去年9月份以来加快推出一揽子「组合拳」救市措施,「已有效」令市场回稳,预计有力支撑后续国内生产总值(GDP)企稳,中国2024年全年的GDP有望基本实现约5%的目标。

但事实上,中国目前仍未走出经济萧条,包括房地产危机、内需消费疲弱、失业率高企、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等问题,导致近来社会频频爆出示威、动乱,包括各地数以万计年青人集体「夜骑」抗议,以及无差别杀人的「张献忠现象」等。

特朗普还有两周就重掌美国白宫,外界预计即将近来新一波美中贸易战,恐令中国内忧外患问题恶化。各大行普遍预料2025年中国GDP增长将放缓,不再「保5」,其中摩根大通更指在最坏情况下恐难「保4」,反映特朗普高关税政策带来的经济打击。

美媒《华尔街日报》日前分析指,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的过剩问题,包括数以百万计的住宅空置或未完工,地方政府背负债务数以万亿美元,工业产出急剧膨胀导致出口激增,引发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凸显出在新的贸易战迫近之际北京方面所处的危险境地」。

记者:夏雪(华盛顿) 编辑:温晓平


7.中共补充新血政治标准趋严 多地「选调公务员」拒留学生

出国留学竟变「负资产」?中国多个省市去年相继限制甚至拒绝留学生报考「选调公务员」,就算是哈佛、剑桥等一流名校生也不例外,主因是政治标准趋严格,「政治素质过硬」已成先决条件。

所谓「选调公务员」,就是中共各省党委组织部门每年从高等院校选调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重点培养,待遇及升迁会较一般招考的公务员为佳。

据《搜狐城市》报道,中国多省市的公务员选调开始明确限制甚至拒绝留学生,在经济第一大省广东,2025年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范围发生罕见变化,往年可报考的「国(境)外知名高校」名单全部消失,当中包括哈佛、剑桥、牛津等60所全球知名学府。

在「考公大省」山东,2025年度定向选调、常规选调公务员范围也向留学生关上大门;而河北省2023年度的选调范围,仍包括QS排名约为前50名的院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但须曾在选调范围内的国内大学就读,到了去年,选调范围再调整为国内重点院校与河北省属骨干大专院校。

山西省同样「循序渐进」,2022年定向选调首次面向海外院校招录,共有94间大学入选;2023缩减到64所,去年更不再招录海外院校学生。

在首都北京,2025年度定向选调亦把留学生拒诸门外,虽然海外名校研究生仍可报名「优培计画」,但大学须毕业于国内43所「双一流」大学或25所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定向选调和「优培计画」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公务员编制,后者则属于企事业单位。

这对不少中国留学生来说可能是「当头一棒」,尤其面对当前就业环境,「考公考编」更是一条重要出路。至于为何要限制留学生报考「选调」,报道指出,比起公务员考试,选调生的选拔有不同的标准,具有「更高的政治标准」,例如河南对选调生的报考资格,明确要求必须符合以下至少一项条件: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报考学历学习期间担任过班级(含班级)以上学生干部且连续一年以上、获得校级(含校级)以上奖励、大学期间具有参军入伍经历。

报道称,其他省市的报考资格条件也有类似的要求,重视「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等标准,「在选调这件事上,国家的标准变得越来越严格了」。

根据中国教育部数字,1978至2019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490.44万人已经完成学业,423.17万人选择回国发展,比例约为86%。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池焕衡


8.中国低价团涌入业界无钱赚 老挝叫停免签优惠

东南亚唯一内陆国家老挝(亦称寮国)去年给予中国团客15日免签优惠,但迎来的却大量低价中国团,且采取「一条龙」模式,当地业界无从受惠,去年底政策到期后即被叫停。

去年7月1日起至12月31日,前往老挝的中国及港澳台旅客可透过旅行社,获取普通护照15日免签,外界原估计该优惠政策会持续,但在国内业界反对下,官方在上月31日下发公文,明令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再实施团客免签政策。

《中央社》引述当地「微笑老挝旅游公司」负责人萧清松表示,老挝去年下半年对中、港、澳、台团客免签,往来中国与老挝的直飞航班一直开,中国团大量涌入,台湾因为没有直飞航班配合,到老挝的台湾旅客并没有增加。

萧清松谓,过去这半年中国旅客多了很多,但大多是低价团,并且采取「一条龙」模式,抵埗后由老挝的中国地接社(Local Travel Agency)接走,入住中国人开的酒店,当地业者无从受惠。

他指出,中国地接社找当地导游大多没给薪水,导游只能从旅客的购物行程中抽佣,但低价团带来的都是无甚购买力的大叔、大妈,去年10月有一名导游带团带到一半发现旅客都不购物就「弃团」。

另一是沟通问题,萧清松表示,中国低价团由于团费低,不提供餐点,通常都是把人带到定点就叫旅客自己去找吃的,但中国人普遍不讲英文,到了现场就一直对店家和小贩说中文。

他说,免签政策实际上只有中国人赚到钱,当地民众赚到的钱微乎其微,此外中国人说话比较大声,大量人潮也带来垃圾等问题,令当地民众感到困扰。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池焕衡


9.港人最爱微热山丘凤梨酥标示产地「中国台湾」 网民:改名中国山丘

备受港人热爱的台湾凤梨酥品牌微热山丘,近日传出运往中国的产品,原产地以简体字印上「中国台湾」,引起不少台湾民众非议,有网民甚至发起抵制。微热解释,是中国经销商可能会「因应当地法令规定」,重新贴标才能进口到中国。

台湾网红「486先生」(陈延昶)周四(2日)在其社交平台专页,贴出一幅以简体字列印的微热山丘凤梨酥包装标签,当中原产地一栏印上「中国台湾」,「486先生」表示:「请各位送礼不要送我微热山丘的凤梨酥。」

帖文引起不少网民强烈反应,有人留言指「怎么会变中共制造了,还好我不爱鳯梨酥,台湾的企业真的很可悲」;亦有人表示「这种凤梨酥滚去大陆」,更有人直言要罢买抵制。

微热山丘急急扑火,在专页登出声明作详细解释,指微热山丘是台湾宝田的品牌,创立以来没有易主;强调所有产品都在台湾生产,出口到世界各地;又指宝田于2018年结束上海分公司,中国市场由当地经销商代理。微热表明出口产品要根据台湾法例标示出产地是「台湾」,但可能经销商因应中国法令规定而「重新贴标」,才能进口中国。

但网民似乎不太受落,纷纷在声明下留言,直指「改名中国山丘好了」、又指「不买矮化自己国家凤梨酥」、亦有人坚持「拒买、拒吃」。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荣添 网编:池焕衡


10.【香港法庭】双程证妇涉终审法院内拍摄 控方指条例仅涉「特别人士」撤控

一名五旬内地女子,被指去年10月在香港终审法院登记处拍摄文书人员,因而被控一项「禁止在法庭内摄影等」罪,周五(3日)再讯,惟控方以条例仅涉「特别人士」如法官、陪审员及证人等而不包括涉案人士,申请撤控获批。而另一宗同类案件,30岁男子被指涉法院拍摄后上传「小红书」,法官应控方申请, 押后案件至2月6日,以待索取法律意见。

持双程证的52岁女被告梁伟诊(报称无业),被控于2024年10年29日,在终审法院地下登记处,拍摄或企图拍摄任何照片,或为供发表之用而在法庭内绘画或企图绘画该法庭的法官,或在该法庭所进行的民事或刑事法律程序中的陪审员、证人或任何一方的肖像或素描。

被告周五在东区裁判法院自行应讯,并表示不需律师代表,又一度自言有「打官司」经验,「我身上有6单官司」;主任裁判官苏文隆闻言一度关注问:「咁多官司你有冇赢过㗎?」

控方就申请撤回控罪,指案件涉及被告在终审法院拍摄文书人员,并向苏官解释为何不继续检控时指,因条例涉及特别人士才作检控,「唔包括嗰啲人士」;而苏官就回应指被告行为不涉刑事成分。

翻查被告被检控的「禁止在法庭内摄影等」罪,就指「在法庭内拍摄或企图拍摄任何照片,或为供发表之用而在法庭内绘画或企图绘画该法庭的法官,或在该法庭所进行的民事或刑事法律程序中的陪审员、证人或任何一方的肖像或素描」,但当中未有提及文书人员,而该控罪可处第一级罚款即港币2000元。

控方另透露,被告有一项案底;而被告在庭上一度要求取回涉案电话,获苏官指电话不在法庭,并著被告跟中区警署协商。资料就显示,一名同名的内地妇人,曾在2015年时因向法官掷蛋而入狱,另涉在高院出席聆讯时,被法庭保安要求检查随身物品期间,因拒绝并不满而吵闹,更一度在法院脱裤。

至于另一宗同涉法庭拍摄的案件,发生在去年8月,涉案被告为男子谢广祺(30岁) ,被控「在法庭内摄影」及「发表在违反《简易治罪条例》第7(1)(a)条的情况下所拍摄的任何照片、所绘画的任何肖像或素描,或其任何复印品」两罪,案件再度提讯,被告同样自行应讯。

控罪指,有人告发被告在2024年8月28日下午,在东区法院大楼东区裁判法院拍摄照片;另指被告于同日,在香港,首次透过社交媒体「小红书」发表在香港东区法院大楼东区裁判法院内拍摄的数码片段。

控方就申请把案件押后至2月6日,以待索取法律意见;惟被告指案件上次已经押后,质疑今次再押后的理由,裁判官曾宗尧就解释指是因控方需进一步索取法律意见。被告一度追问押后日子资料,又对案件再押后带来的影响表示不满,最终曾官著控方尽早处理不要再延误,同时批准控方申请。

粤语组报道 编辑:潘加晴 网编:毕子默


11.事实查核|中国六代机传试飞,「德国新党首」祝贺叫好?

一分钟完读:

2024年12月底,中国新一代战斗机试飞的影像引起热议,近日,一则「德国新党首魏德尔向中国六代机首飞致贺电」的消息广为流传,所配影片字幕称魏德尔「很替中国朋友感到高兴」。

AFCL发现,相关影片一则移花接木搭配错误翻译的虚假信息,截取自德国「选择党」(AfD)联合主席魏德尔(Alice Weidel)早在2023年6月发表的演说,与「中国」或是「六代机」无关。而将魏德尔称为「德国新党首」的说法,也不准确。

深度分析:

张和清在X上转发网名「豫章信使」的帖子,原始出处来自简体中文X用户「狂奔的蜗牛」于12月28日的发文。微博上,有同样影片的发文29日还一度登上了热门搜寻排行榜,这些帐号复制的发文内容都写著:「德国新党首魏德尔向中国六代机首飞致贺电!笑的好开心呀!」

这段14秒的魏德尔讲话影片中所搭配字幕则写道:「网传中国的6代战机试飞成功了,很替中国朋友感到高兴,很早之前就和大家说过,东方的中国才是人类的未来。」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Asia Fact Check Lab, 简称AFCL)以图反搜发现,上述影片中的舞台布景、魏德尔的穿著以及麦克风设备,都与YouTube平台上魏德尔2023年6月在德国西南城市基希海姆博兰登(Kirchheimbolanden)的演讲影片相同。该演讲发生在一年多前,当时还没有「中国六代机试飞」的消息出现。

这段经过剪接的影片搭配有背景音乐,而完整转播影片中并没有。在14秒的短影片内容中,有2处跳接剪辑的痕迹,AFCL将网传影片比对YouTube上的完整转播影片发现,网传影片的内容是按YouTube影片中如下的时间段剪辑合成的,依序为:第一段02'50”40至02'50”42,第二段02'50”24至02'50”30,第三段02'50”35至02'50”41。

上述14秒影片中的谈话内容,YouTube自动产生的德文字幕为:

「denn das was dieser Verfassungsschutz hier betreibt das

wir fallen gerade so viele Sachen ein die ich am besten nicht hier äußere denn

der wurde uns ja irgendwie auf den Hals gehetzt um regierungsschutz zu betreiben”

AFCL根据谷歌翻译(Google Translate),翻译成中文如下:

「因为这就是联邦宪法保护办公室(保卫局)所做的事情

我们在思考的很多事情所以最好不要在这里说

他们是以某种攻击我们的方式来保护政府」

由此可知,该讲话与六代机和中国都没有关系,社交媒体上所谓魏德尔「发来贺电与祝福」的说法,是虚假信息。 AFCL同时以 「Alice Weidel」 、「中国」、「战机」等关键字用谷歌在英文、德文网页中搜索,并没有报道显示她近期就中国六代战机发表评论。

在影片中,魏德尔演讲原文的背景为德国联邦政府机构宪法保卫局(Verfassungsschutz)与其代表的党派之间的纷争。德国之声(DW)报道,该机构在2021年将选择党列为违反宪法的「疑似极端组织」,随后选择党告上法院,2024年,德国法院认定宪法保卫局有权监控与评估选择党的活动。

选择党则是成立10多年来、将首度推出由魏德尔在2025年国会改选时角逐总理一职。德国主要政党都已表态不会和选择党合作,魏德尔也坦言选择党因此不可能有人入阁。然而,微博帖文将魏德尔简单称为「德国新党首」,并未交代德国政坛多个政党的背景,也有误导之嫌。

因为具有中国打交道的经历,魏德尔在中文社群媒体平台上也颇受关注。路透社报道,魏德尔曾在中国工作、学习,会说普通话,进入政坛前在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任分析师,和来自斯里兰卡的伴侣共同抚养两个儿子。


12.【泽论四方】统战与收买

台湾网红八烱和陈柏源冒险进入中国,将中国收买台湾网红的过程和手法一五一十拍出来,大家终于见识到传说中的统战如何操作。基本上,就是收买特定有影响力人士,然后利用特定有影响力人士去愚弄群众。八烱和陈柏源冒生命危险拍的纪录片,不单台湾人要看,台湾执法部门要跟进,世界各国民众以至执法部门,都应该从中摸出中共收买要人的方法,并针对那些突然立场猪羊变色的家伙作出调查。

向网红提供近乎不用还贷款,固然是挪用银行存款达到政治目的,对中国平民百姓完全不公平。但挪用民脂民膏来收买特定人物,这是中共对国民党一贯策略。就以收买前中华民国副总统李宗仁为例,李宗仁手上有一假字画,其实充其量只值三千美元,但李宗仁向中共要了十一万美元,这对当时外汇紧绌的中国而言可非小数目,但当时毛泽东批示是,李宗仁要十一万美元,就要给他十二万美元,做统战是一笔政治账。因此,相信有大量银行的奇怪呆坏帐,以至一些古灵精怪的交易,与中国透过统战收买政客、传媒有关,统战是一笔政治账,这是毛泽东搞统战的基本原则,只要买得有价值就是。因此,香港那些亲共政客,在2020年香港实质被赤化后,就没有统战价值,如果他们一个又一个破产,北京拒绝出资拯救亦很合理。因为有限的存款和外汇,北京只会用来买有价值的人,习近平如此崇拜毛泽东,都应学得不少这类旁门左道。

这次八烱和陈柏源暴露的真相,对检讨各国反贪和国家安全法律很重要,特别要对古怪金流作出监管和披露,而中国政府近年对外国人居留中国政策突然十分慷慨,恐怕当中有统战考虑,例如替从未居于中国的外国政客,或传媒要人提供香港和中国居留身份,然后便利开立银行户口或提供利益。香港政府高调向英籍桌球高手提供身份证,因为他们可以用香港居民身份申请香港外籍居民专用港澳通行证,那就可以做很多统战部门需要做的古怪事情。所谓专才计划,恐怕没大家想像般如此简单,用毛泽东那套推一推理便明白。

当然,中共统战不会只是金钱利益如此简单,又再看一次李宗仁被统战的例子,陪同李宗仁返回中国的妾待郭德洁患乳癌病逝,而李宗仁原配妻子李秀文一直在美国,周恩来为了巩固李宗仁对中共的忠诚,安排了姿色不错,本身也是艺人胡蝶私生女,当时年仅27岁护士胡友松当李宗仁的妻子。而且中共往往将人当工具用,用来做统战工具的女士,用完即弃,就像现时香港那些亲共人士一样。在李宗仁死后,由于周恩来并无将胡友松写入毛泽东那份应予保护人士名单,就立即遭到四人帮批斗。相信,不少西方政商名人身边来自中国的年青妻子,是不是像当年对李宗仁一样,真的不得而知,除非又有人冒险拍纪录片,才可能令真相大白。只不过,中共这类做法,本身就有前科。

不论台湾还是西方国家,本身就要对中国的统战小心提防,而作为海外华人,就更必须加以提防之馀,亦不要与中国的统战部门合作,因为越多华人参与统战,日后西方要打击中国时,就越多华人被祸及。中共一向毫无底线,最好有人当其肉盾或替死鬼,而主动揭露中共的统战网络,拒绝加入所谓华人或华侨组织,就是最好保证自己安全,以及防止中共魔掌越伸越远的方法。要打击中国无孔不入的统战网络,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因为这套比起俄国人那套更阴险奸诈,以及掌握人性弱点。

- 黄世泽(自由撰稿人)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13.【洞察国情】中共对美发动政治战 惟国会报告揭应对中共威胁不力

去年秋(2024年10月24日)美国国会的「众议院监督和问责委员会」(全称House Committee on Oversight and Accountability,以下简称 COA)发表了一份300多页的报告:《中共政治战:联邦各个机构急需一项全政府的应对战略》(CCP Political Warfare: Federal Agencies Urgently Need a Government-wide Strategy,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美国正面临著中共政治战的五项攻击,但很多政府部门却仍然懵然不知。COA 因此呼吁,美国必须尽快制定一项全政府(government-wide)的对应政策,以及让全社会(society-wide)了解他们面临的威胁。

报告列举了中共对美国发动「政治战」(political warfare)的五个方面:

一,超限战及瓦解战(unrestricted and disintegration warfare),报告直接引用中共军方两本书《超限战》和《瓦解战》,指出中共正在实践这两本书中提出的方案,打击美国;前者提出使用各种超越法律和道德底线的作战方式击败美国,后者则提出在六个方面(政治、舆论、经济、心理、情报、谋略)瓦解美国。

二,统一战线(united front),报告全面分析中共如何使用这个中共视为战胜敌人三大法宝之一的「统战」。

三,精英俘虏(elite capture),报告列举了美国政、商、学各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如何甘心为中共说项的情况,这批人的存在构成对美国安全的威胁。

四,话语论述(narrative dominance),报告指出中共的意识形态及是非观点正在深刻地影响著美国社会,特别是它制造中共必成功,美国必失败的论述,开始对美国人产生影响。

五,华人社团(protecting the Chinese Diaspora),报告指出,中共正在利用在美国庞大的华人华裔群体渗透美国或者替中共做事。笔者认为,报告在这里虽然用上「保护」一词,只是为了避免引起华人社会的恐慌,但此章的内容全是防范华人社团被中共利用。

报告指出:「从任何合理的分析来看,美国面临著一场新的冷战……与第一次冷战不同,敌人已经在内部,通过俘虏有影响力圈子中的精英,在美国境内的机构、企业、大学和文化中心中盘踞不堪。例如,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蒂莫西·沃尔兹 (Timothy Walz) 与中共的实体和官员有著长期的联系。这些关系带有中共精英俘虏(elite capture)的特征,使沃尔茨在担任州长时容易受到中共的影响,如果他当选成为副总统,也会受中共影响」。

报告指出:「目前,中共冲突不是用物理毁灭的武器来进行的。相反,中共的目标很简单:削弱或在可能的情况下摧毁敌人。中共已经公开宣布,它的『主要敌人』是美国,进而延伸到美国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 (PRC) 被中共控制,(中共与中国)几乎是同义词,是对美国安全的最大外国威胁。中共的策略对美国的生活方式构成了非同寻常的蓄意威胁」。

报告指出:「在拜登-哈里斯政府领导下的机构、部门和委员会并没有紧急应变或直面中共威胁的措施」。有见及此,COA主席詹姆斯·科默 (James Comer) 主动展开对美国政府如何应对中共威胁的调查,重点审查了联邦政府的 25 个部门以了解拜登-哈里斯政府对中共威胁采取的对策。它指出,没有一个部门能够提出有效的对策。「相反,拜登-哈里斯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沉默,迫使各机构自行决定是否和/或如何对抗中共。不幸的是,大多数机构的解决方案和政策要么忽视、安抚,要么只是软弱地应对中共的政治战争」。

该报告用4个指标来衡量各个政府部门对中共威胁的觉醒程度,它们是:

- 对中共的各种战术有没有制定对应的策略?
- 有没有足够的知识来发现、反击、阻止中共的超限战?
- 有没有进行外展活动使美国人民更了解中共的超限战?
- 有没有与相关夥伴一道对抗中共的超限战?

它的结论显然令人担心,绝大多数部门都经不起这四个指标的考验。被COA调查的 25 个机构中,「大多数机构没有一个有凝聚力的战略来识别、对抗和反制中共的政治战争——这往往是因为中共的影响力运作(influence operation)干扰了联邦机构本身的判断、裁决和履行职责」,它说:「只有一个机构公开承认了中共的渗透行动,制定了打击中共渗透活动的部分策略,并就此向美国人民进行了宣传。这就是美国缉毒局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DEA)。不幸的是,由于拜登-哈里斯政府未能采取任何全政府范围(government-wide)的战略,DEA试图击败造成芬太尼危机的、由中共发动的的化学和毒品战争的努力受到了阻碍」。

就以美国国务院这个最重要的对华政策部门为例,连国务院内部新成立的中国协调办公室(China House)的官员,在关于中共对美国发动政治战和国务院应对措施的简报会上,居然不知道何谓政治战,而要求COA为这个词提供定义。在中共对美国发动的冷战中,美国国务院无法确定其与中国、中共和中资实体签订的许多谅解备忘录 (MOU) 的数量和性质。国务院透露,中美之间签订了近 100 万份谅解备忘录,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共达成姐妹城市等,他们无法判断在这些数目庞大的备忘录中,有没有为中共渗透美国提供条件。

报告指出:「中共将继续寻求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来破坏美国,腐蚀美国政府并削弱美国社会。美国必须直面中共,阻止中共的影响力和渗透努力。拜登-哈里斯政府在其近四年的执政中,在这两个目标上都完全失败了。整个联邦政府和各个机构必须履行对美国人民的责任,公开地、透明地与民众沟通,使大家都知道,中共是如何寻求渗透和影响他们的社区」。

报告最后提出亡羊补牢的办法:「然而,有原则的领导人——愿意坦率地揭露中共渗透到美国各个有影响力的圈子、社区和企业——可以扭转局势,使美国化险为夷。实施这一转变必须采取的基本步骤简单而有力:诚实地承认这个共产主义政权的性质以及它对美国发动的冷战。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是在2024年年初就开始调查研究,这时拜登仍然是总统,报告就已经很不客气地、多次指出拜登应对中共不力,造成中共对美国渗透日益严重。

- 程翔(中国问题专家)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完)

===========================================================================

本台网址:http://www.rfa.org/cantonese

社交媒体:
Facebook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cantonese.rfa
Twitter 推特:https://twitter.com/Rfacantonese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rfacantonese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rfacantonese

自由亚洲粤语节目的广播频率介乎於短波波段20至23之间。广播时间∶(北京时间)晚
上10时至11时。敬请调校收听。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