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每日新闻信件*******************
******如有新闻报料或有与新闻信件有关的疑问请电邮至
cn...@rfa.org******
******************************************************************
===========================================================================
2025年3月5日
1.5年来香港「颠覆及串谋颠覆」定罪数字较中国多 打压方式与中国渐似
短短几年香港已推出两部国安法相关法律,有国际人权组织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香港已有1,917名政治犯,123人因国安相关罪名被判刑,平均刑期为 5.15 年,当中涉及「颠覆国家政权」和「串谋颠覆国家政权」定罪有48人,较中国的40人为多。分析认为香港打压的情况只会更严峻,手法则与中国愈渐相似。
人权组织「中国人权捍卫者」(CHRD)周三(5日)发表名为《在监狱中等待黎明》的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4年间,中国以不符合人权标准的罪名,囚禁1,545名因和平表达意见或行使人权的「政治犯」;而香港情况更严重,香港民主委员会(HKDC)的一项统计显示截至 去年底,一共有 1,917 名政治犯。
值得留意的是,中国人权捍卫者发现,在香港因「颠覆」及「串谋颠覆国家政权」两罪而被定罪有48人,高于中国的40人。不过刑期则较中国低,颠覆罪的平均判5.51年、串谋的则判5.08年;中国则平均判多约4个月刑期。
中国人权捍卫者研究员Shane Yi分析,中国会不同的罪名控告「政治犯」,例如「寻衅滋事罪」等,实际数字应该更多:「在中国其实还有不止这两项罪行以外的罪名,可以用来打压良心犯。所以单以这两项罪名确实会觉得说香港比较高,可能一方面是因为47人案,确实会在这段时间把数字明显提高。」
报告并指出,由19年至去年11月14日,共有303人因国安罪行被捕,其中123人被判刑,平均刑期为 5.15 年。当中以去年获判罪人数最多,有52人,当中45人因参与符合《基本法》及国际人权标准的初选案,而被判《串谋颠覆罪》。报告指,反映北京不容许任何政治反对声音,无论发生在中国还是香港,均会迅速施以严厉镇压,剥夺港人的法律与人权保障。
而《煽动罪》也是另一常见罪名,报告统计有43人因此被判刑,包括记者、儿童书籍作者,甚至在法庭上鼓掌旁听人士。当中举例曹雪芯一案,被控串谋印制港独传单,最终被判监13 个半月。而「煽动罪」最早可追溯至 1930 年代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但在 「23条」通过后,进一步被纳入香港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
政治犯除了被控告,出狱后也并非绝对自由。在中国,一些异见人士服刑后仍被当局打压,例如政治权利被剥夺、房产被冻结、家人被滋扰等,Shane Yi预测香港情况只会更严峻,打压方式则与中国愈渐相似:「香港国安处举报热线,像这样的制度其实非常明显会加重自我审查。最近看到的消息,在海外的港人,他们在香港的家人会被警察询问,这也形成一种骚扰。有点像是香港慢慢走向中国的情况。」
事实上,联合国及多国政府已多次呼吁港府停止滥用《国安法》对付异见人士。然而,随着23条通过,预计当局打压民主活动的法律基础进一步扩大。Shane Yi建议多国政府与中国交流时,多提及这些被打压的「良心犯」,营造国际压力。
记者:淳音(台北) 编辑:李荣添 网编:程皓楠
2.被悬红百万港元通缉的「港女」:国安警冀透过恐惧与骚扰瓦解民主运动
自2023年以来,港警国安处先后3次,向因支持民主运动而流亡海外的港人发出悬红,至今共通缉19人;名单上的5位年轻女性现分散居住于英美两国。美国时间周二(4日),这班20至30岁的「港女」在一个网上论坛,分享被悬赏100万港元通缉的感受,并呼吁外界正视中国与香港政府,针对女性参与政治活动时所遭受的骚扰与暴力威胁。
现年28岁的郭凤仪,是2023年7月首批被国安悬红通缉对象中的唯一女性。当时已经流亡并身处美国的她得知自己被通缉时,感到「难以想像、荒谬」,直觉认为通缉令是「心理战」。
郭凤仪说:「当我第一时间得知自己被悬红通缉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这显然是一种试图让我们感到恐惧的手段。我认为香港政府已经改变策略,开始使用更多心理战来对付香港市民,以及任何主张支持民主和人权的人士。」
郭凤仪表示,对付仍留在香港的民运人士,国安警会在清晨突袭家门,进行逮捕并搜集证据以制造恐慌。而对于已经流亡的人士,则透过悬红在全球动员寻找民运人士,并聘用他们身边的人搜集有关他们的讯息,从而引发信任问题,导致海外香港人社区的分裂。
身在美国、同样25岁的许颖婷和邵岚,是2023年12月第二批被国安通缉的人。邵岚认为,香港政府对5位女生悬赏,显示了女性在推动民主、人权和自由方面的影响力。
邵岚说:「我认为香港政府极其害怕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女性,不论是否被悬赏通缉,依然不妥协、不放弃。我想她们害怕这会鼓励更多来自中国和香港的女性发声,反抗她们的统治,并以强大、独立的女性活动家身分站出来。」
相隔一年,国安再次行动。30岁的刘珈汶及刚过20岁生日的张晞晴,是第3批国安悬红通缉的对象,事发时恰逢圣诞节前一日。身处英国的张晞晴表示,自己有心理准备被国安点名,但仍感到很突然。由于当时正准备与家人外出度假,因此她的平安夜并不平安。
张晞晴说:「我觉得香港当局故意不让我们过一个愉快的圣诞节。」
许颖婷透露自己曾接到说普通话的男性来电,能准确说出她的个人资讯,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遭到跟踪。其余讲者亦提到,她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收到性别歧视、性骚扰及暴力威胁等讯息。她们表示,这些攻击旨在打击她们的自尊心,削弱她们的身分认同和社会运动的力量。
香港国安警目前共通缉14男5女,年龄介20至76岁,全被控「煽动分裂国家」、「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勾结外国或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等罪。通缉名单包括艺人郑敬基、退休大学教授钟剑华、许智峰、郭荣铿、罗冠聪等泛民主派前立法会议员、「政治素人」郑文杰、钟翰林等人。
记者:江颖(华盛顿) 编辑:施芷珊 网编:毕子默
3.英国会就被通缉港人匿名信紧急质询 事发当区国会议员吁各党派共同应对
再有英国居民上周收到匿名信件,呼吁举报正被港府悬红通缉的前区议员刘珈汶。率先通知刘珈汶的国会议员向本台透露,区内至少有5个家庭收到信件后向他求助,并指他们担心刘珈汶的安全。他认为英国政界要跨越政治藩篱,共同应对有关威胁。而英国下议院周二(4日)亦就事件进行紧急质询,不过保安事务国务大臣翟伟绅就一再回避,如何应对跨境镇压等提问。
上周寄到英国伯克郡(Berkshire)一个社区、呼吁举报刘珈汶的信件,提到若有相关资料可联络香港警方,并附上国安处的电邮地址及一个英国手机号码。本台周三(5日)致电该号码,但无人接听;以英文向该号码发送WhatsApp讯息,也未获回复。
率先向刘珈汶及传媒披露事件的国会议员雷诺斯(Joshua Reynolds)接受本台访问,指自己得知有居民收到匿名信时感到非常震惊,并透露至今合共有5个家庭收到信后向其求助,全部都是相邻家庭。
他估计实际数字更多,但指多数求助街坊都是比较担心刘珈汶:「有些与我接触的居民,他们大致上都是关心这封是甚么信、内容是否真确,和到底发生过甚么事。我认为很多美登赫(Maidenhead)的居民,都是担心他们其中一位邻居安全成疑。」
雷诺斯指,他已安抚受影响居民,着他们不用担心,但同时要求内政部正视事件,包括调查匿名信的来源,以及在必要时要求中国驻英大使解释。
港府早前曾否认寄出匿名信,但雷诺斯认为,是谁寄出这些信件并不重要:「至今发生的事、和在他们头上加了悬红,这已经够坏。而我认为最新出现那些卤莽的行为,去滋扰英国的居民就更加可耻。尽管我们暂时无法确认,这些信件是由香港警察或者中国当局寄出,我想有很多问题需要被解答。」
雷诺斯形容今次事件非常严重,认为国会各政党不能各自为政,必须跨越政治藩篱,共同应对此等跨境镇压问题。
在野保守党影子内政大臣范翘思(Chris Philp)周二在下议院提出紧急质询(Urgent questions),保安事务国务大臣翟伟绅(Dan Jarvis)回应时认同事件严重,形容保安是政府首要重任,但就拒绝评论「个别事件」。
翟伟绅说:「我要明确指出,我们不会容忍任何外国政府,胁迫、恐吓、滋扰或者伤害海外异见者,特别是他们身处英国。我们获警方反恐部���保证,会对个别有需要人士作适当行动;亦会恒常分析对英国的潜在威胁,并采取一切可行手段应对。」
在野保守党、自民党甚至其工党党友,都连番向翟伟绅提出质询,包括会否对中港官员实施马格尼茨基式制裁、如何保护在英港人,以至中国「超级大使馆」规划等问题。
范翘思问:「保安大臣说我们不会容许这些事情发生,我相信整个下议院都会同意,但有甚么实质确切的行动,去提防这些离谱的事情发生?」
翟伟绅就继续回避,只称规划当局已收到两名内阁大臣的联署信,并将由副首相就中国新使馆问题作最终定夺:「在联署信中,外相和内政大臣表明,支持中国在前皇家铸币厂兴建新大使馆,他们希望就任何潜在公众秩序和国家安全问题,寻找合适的缓解措施……我即将就实施外国影响力登记制度发表新的声明,所以我不会提前交代。」
刘珈汶周二在香港自由委员会基金会(CFHK)一个论坛上批评,指已有第3批在英港人被悬红通缉,但英国警方及政府都未有任何机制,去处理相关滋扰、恐吓等跨境镇压问题,只呼吁「有咩就打999」(Whenever things happen, just call 999),令人灰心。
她说:「英国很多人都在谈论这些事件,不止是离散港人社群。我们的社群有20万人,我真的非常失望,对于英国政府至今的处理。」
雷诺斯表示,刘珈汶举报信曝光后,他已联络英国内政部及当地警方,并指当地警方有认真跟进。不过本台周三向泰晤士河谷警方(Thames Valley Police)查询案件调查进度时,警方发言人就要求记者提供案件编号、事发地点等详细资料,未有正式回应事件。
记者:梁铭康(英国) 编辑:施芷珊 网编:毕子默
4.加国「救生艇」计划去年个案需2.37年处理 在加港人:得个「等」字
加拿大政府于2021年2月推出「救生艇」计划,让合资格的香港毕业生申请3年开放式工作签证(Open Work Permit),之后可经计划申请永久居留权(Permanent Resident)。计划于2023年延长申请期限,至上月7日截止。根据加拿大移民处网站显示,有关计划已「不接受新申请」(close to new applicants)。另根据移民处提供的资料,当局去年共收到约1.5万宗永居申请,截至去年底共处理了4千多宗,单是去年剩下的个案或需逾2年才可完成处理,有在加等待永居审批的港人表示感到焦虑。
根据加拿大移民处的数字,截至2024年12月31日,移民处共收到46,466宗开放式工作签证申请,并批准了38,270宗,其中34,725人以该签证入境加拿大。加拿大政府近期宣布,未来两年将大幅削减接纳永久居民的数目,并收紧临时工作签证的规定,这导致大量未处理的申请积压,并使「救生艇」计划的审批速度放缓。加拿大国会议员估计,永久居留权审批需时约4年,超过了开放式工作签证3年的有效期。
记者向加拿大移民处查询「救生艇」计划永久居留权审批数字,根据他们提供的资料,当局去年共收到14,826宗申请,截至去年底共处理了4,403宗,占所有个案不足30%。单计2024年剩下超过1万宗未处理的申请个案,按当年处理速度计算,移民处需时2.37年处理,但尚未计算2025年或往后的新申请数字。
移民处每个月批出的数字都有很大差别,以2024年批出4,403宗个案计算,移民处平均每个月批出366宗,但中间某些月份的已处理个案只有两位数,例如2月、3月和10月,只分别批出47宗、87宗和39宗个案,占2024整体积压个案不足5%。另外2024年5月至9月审批速度比较快,均超过全年平均数,每月约批出500至700多宗申请。
网上有帖文指出 ,2023年9月是「救生艇」计划的「分水岭」,「救生艇」计划永久居留权的审批速度变慢,候批时间遥遥无期。在加港人阿澄笑言,自己肯定在「分水岭」后面。阿澄于2023年10月3日申请永久居留权,她在2024年9月6日收到「预批准证明书」(Approval in Principle),但之后就无更新,永久居留权仍未正式获批。相反,阿澄的朋友于2023年9月24日申请,已获批永久居留权(Permanent Resident),并收到俗称「枫叶卡」的加拿大永久居民卡。
被问到有何计划或部署时,阿澄说只能够「等」:「我没有,我只可以不停打电话问他,我去到哪里这样,没有甚么计划可以做,得个『等』字。他没有一个时间表,让我觉得很徬徨,就是你明白吗?出国⋯⋯就是譬如可能我要放假,我又不可以乱出国,就是出加拿大,搞到我的计划,例如想跟我家人见一下面,那因为他好像真的突然之间,说到就到了,那你又不可以有很早期的计划。」
另一名申请人阿诗前年以开放式工作签证(Open Work Permit)入境加拿大,她计划工作满1年后,以「救生艇」计划Stream B申请永久居留权。今个月她刚好工作满1年,但移民部审批速度缓慢,且政策不断变动,使她对原本计划产生疑虑。
阿诗说:「究竟现在才入纸的话,要等多久,有人会说可能等4年左右,所以都会在想这样等,究竟我这里的OWP又会逾期,又要再延期,究竟会批还是不批,又会觉得很影响到你在这里如果想留的话,究竟入境的状况,究竟有甚么保障,或者用甚么方法可以稳定一点,可以留在这里。」
阿诗认为,现时「救生艇」计划审批过程过于被动,而且难以估计需时多久,令她挣扎是否该改以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 EE)申请居留权。
记者向加拿大移民处查询「救生艇」计划永久居留权审批时间,移民处回应指,截至2024年12月31日,透过「救生艇」计划提交的永久居民申请处理时间为13个月,以上时间包括Stream A和Stream B,有关时间共处理80%的完整申请。
至于「救生艇」计划会否延期或重开,移民处就回应指「加拿大支持香港人的人权和自由,将继续关注香港局势,并维护加拿大的人道主义,同时确保加拿大新移民在当地的新生活中,取得所需的资源」。目前「救生艇」计划永久居留权途径,将继续开放至2026年8月31日。
记者:梁书然、胡彗蓝(加拿大) 编辑:施芷珊 网编:毕子默
5.贸易战加剧中国两会押注5%经济及7.2%军费增长 专家指内外均受挑战使目标难达
在中美贸易战的阴影下,中国的两会开幕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了5%的经济成长目标,同时承诺将加强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今年的军事预算也将继续增长,达到7.2%。中国政府表示,已做好与美国开战的准备。然而专家指出,面对内外挑战,包括需求不足与高失业率,要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难度很大。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周三(5日)在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政府工作报告。尽管面对美国贸易战的负面影响,中国仍设定了5%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并提出解决「消费不足」等问题,强调政府应将「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加强振兴消费,尤其是鼓励购买汽车和家电等商品,这也符合中国对内需扩张的需求。
中国知名金融学者贺江兵向本台表示,5%的经济增长目标在当前困境下,是中国政府的一个信号,旨在提振国民信心。但他也指出,达成这一目标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在内需疲软、失业上升以及外部经济压力加大的情况下。
贺江兵说:「现在的情况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最糟糕的时期,至于5%能不能完成?提出一个相对比较高的要求,就是给一般百姓、对内对外一点希望。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内部拉动经济的动因,投资也好、消费也好基本上都熄火,失业的人也在增加;第二产业链的外移并没有阻止住,反而在加快;第三特朗普不仅在打贸易战,他就是在围堵你(中国);第四民营企业的信心并没有恢复。」
澳洲价值联盟成员、时事评论员皇甫静亦提出质疑,认为5%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无法实现。他指中国政府报告中的数字可能会被操控,目的是对内稳定人心,对外吸引投资。
皇甫静说:「李强报告在一片谎话和套话中,为习近平12年当政造成的一副烂摊子盖上了一块遮羞布,继续哄骗中国百姓。中共今天面临其过去40多年来最大的挑战和外交困局。中国经济已到了百业凋零的程度,提增消费已完全丧失了内生动力;至于今年要达到5%的经济增长目标,无论从何处观察都无法预期今年经济有任何起死回生的可能,她的GDP只可能负增长,除非继续造假统计数据来自欺欺人。」
在军事方面,中国政府决定将国防预算增长7.2%,与去年保持一致,预计达到1.78兆元(约2,450亿美元),依然是全球第二大国防支出国,仅次于美国,也是中国连续4年增幅超过7%。
在报告中,中国重申了一个中国政策,强调反对台湾独立及外部干涉,也提到「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的立场。至于港澳事务,虽然继续强调「一国两制」的原则,但同时强调「爱国者治港」和「爱国者治澳」的政策,支持深化香港和澳门的国际合作。
皇甫静认为中国声称支持港澳国际合作,但被北京控制的香港和澳门早就失去国际投资吸引力。他也认为中共再次提高军费预算,其实是对台湾的一种恐吓。
皇甫静说:「中共对港澳台一国两制的骗人把戏,早已被她自己的所作所为彻底予以证明。港澳两地正在快速内陆化,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本拥有的特殊地位,失去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所以李强的一相情愿只能被当作笑话。中共长期对台文功武吓,这次又增加军费预算7.2%,是其对国际社会的一种恐吓,突显了其在穷途末路时走向军国主义的野心。」
「香港人在德国协会」(Hongkonger in Deutschland e.V.)发起人安德森(Aniessa An-dresen)在接受本台采访时亦表示,现在的「爱国者治港」政策已经完全取代了「一国两制」。她认为,这政策使香港失去了以往的经济活力和自由法治的核心价值,从而也丧失了在国际上的角色。
安德森(Aniessa Andresen)说:「『爱国者治港』原则已令『一国两制』与『港人治港』彻底破产。香港的核心竞争力、自由与法治这些核心价值已被摧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则是将香港进一步纳入中国体制,削弱其国际角色,突显『一国』凌驾于『两制』,而所谓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不但未能实现,反而大批港人流亡、移居海外、空舖林立,民不聊生。」
另外,今年中国政府亦罕见地增加了财政资金投入,设定了4%的财政赤字目标,比去年高出1个百分点。此外,地方政府将被授权发行额外4.4兆元(约6,160亿美元)的专款债券,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北京还计划发行5000亿元专项债券,用于注资国有银行。
报告也指出,中国政府将发行1.3兆元(约1,800亿美元)的超长期国债,这比去年的1兆元有所增加。其中3,000亿元将用来支持去年启动的一项计划,为消费者提供购买新汽车或家电的补贴,促进以旧换新。中国家庭支出的比例在国内经济中不到40%,这比全球平均水平低了20%。
李强在报告中也提到,政府将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网联汽车等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推动高科技产业升级。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银行决定调整货币政策,首次将其从「审慎」转为「适度宽松」。
事实上,中国的经济正面临来自美国的重大挑战。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对中国商品加征20%的关税,这对中国经济构成了压力。这些关税可能削弱中国对美出口的销售,进一步加大促进国内需求的必要。
报告坦承,中国正面临诸多内外挑战,包括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国内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者支出低迷,劳动市场也未能完全复苏,这些都影响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中国政府报告发布当天,据《英国电讯报》(The Telegrah)报道,面对美国对中国加征20%的关税,中国表示已经准备好与美国开战,并宣布将于3月10日起对美国某些进口产品征收10%至15%的对等关税。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周二(4日)在列行记者会指,面对美国对中国加征20%的关税,中国已准备好与美国开战:「美方如果别有所图,执意打关税战、贸易战或别的甚么战,中方将奉陪到底。」中国将于3月10日起对美国某些进口产品,征收10%至15%的对等关税。
记者:吴亦桐(德国)、夏雪(华盛顿) 编辑:施芷珊 网编:毕子默
6.开幕一周「甩碌」3次 启德体育「完」桌球赛未完场赶观众走
启德体育园开幕数天再有盛事「甩辘」事件,「世界格兰披治桌球大奖赛」首度在香港举行,周二(4日)晚赛事到11时仍未完结,但大会却驱赶观众离场,令球迷鼓噪。周三(5日)主办单位发声明致歉及提出补偿方案;日前声称香港人有「底气」勿拘泥小瑕疪的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则表示,大会安排非常不理想,并向受影响球迷致歉。有体育界人士直指事件沦为国际大笑话,相信同类事件陆续有来。港媒引述消息指,事件涉及赛事超时要支付附加费问题,疑现场有人犹豫不决,突然下逐客令。
开幕只有几日的启德体育园,首个正式体育比赛「世界格兰披治桌球大奖赛」周二起一连6日首度在香港举行,是相隔36年香港再主办世界桌球巡回赛排名赛,但偏偏遇上「甩辘」。
周二晚因比赛超时,赛会突然在约晚上11时15分,以「根据场地使用限制」为由要求观众离场,惹来现场球迷鼓噪,网媒《香港.社实》拍摄到当时情况,球迷亨利对被赶走大为不满。
球赛刚刚2比2打完,加兰韦尔逊,我们球迷买了票看球赛,不过他们说,由于接近12时,场馆要赶我们走,就不让市民留下及球迷看赛,我现在觉得很不公平。— 亨利,球迷
球迷庄先生则认为大会安排失当。
无怪责过场地工作人员,因为他们都是收指令,如果你们场地有这么多限制下,不如下次尝试在海边打。无可能一半叫人走,有没有可能你付费到餐厅吃饭,吃到一半叫你走?— 庄先生,球迷
今次是启德体育园开幕短短四日内发生第三宗「甩碌」事件,上周六开幕礼当日,政府不安排直播,但在官方剪辑的录播版本播出时,却出现两次叶丽仪;《文汇报》亦踢爆有人收取酬劳带客入场观看开幕。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日前回应指,市民不应拘泥于小瑕疵小问题,又谓香港人「应该有啲底气」。
不过,她周三见记者时则收起「嬉皮笑面」,一脸严肃的表示将检讨事件,并向受影响球迷致歉。
我们认为这个情况非常不理想,我们会要求园方、主办方、甚至我们自己都去真的总结今次经验,令到这些早期磨合问题,不理想的情况不再发生。我自己作为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对于发生事件不是太理想,我都向受影响球迷表达关心及致歉。— 罗淑佩,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
作出今次「赶客」决定的赛事主办单位、世界桌球巡回赛及锋体育推广有限公司周三发声明指,赛事组委会深表歉意,会确保周三至周日赛事观众可在观看到比赛完结后才离场,而持有周二晚门票的观众,可以在周三及周四兑换同等的门票。启德体育园亦表示,未来几日如赛事进行至深夜,将为安排交通接驳;而消委会暂时接获7宗投诉。
本身研究体育、又曾任体育记者多年的前区议员赖文辉形容,香港体育活动由外行领导内行,成为国际大笑话,慨叹「盛事变丑事」。
很多想举办赛事的主办方,都是非专业主办方,譬如外队访港,好可能再出现类似美斯『甩辘』事件。应该会列入世界桌球史的笑话,无期望,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甩辘』事件陆续有来。— 赖文辉,前区议员
对于上周六(1日)开幕礼录播后未能在网页重温,被指因「甩碌」而下架,罗淑佩指「从未上架」,表示节目经剪辑及最后处理后会上架,但她没公布具体时间。
港媒《香港01》引消息报道,各方都早已预见比赛超时,惟现场有人迟迟未作决定,直至最后一刻才下令安排观众离场,再继续「闭门」作赛。据了解当中或涉及超时附加费问题,有说法指若现场没有观众,减少需要协助维持秩序的员工,超时收费或可能比较「优惠」。《香港01》曾向启德体育园查询,加时作赛会如何收费,但园方未有回复。
记者:任子游(台北) 编辑:李荣添 网编:程皓楠
7.特朗普国会演说细数上任43天政绩 有关中国着墨不多
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在美国当地时间周二(4日)晚首度向国会发表演说,全程长达约1小时40分钟,内容包括国内事务、环球经济及政治,仅在有关关税及巴拿马运河时提到中国。他强调「其他国家课我们多少税,我们回敬同样的税」。
这次题为「美国梦的重现」的国会演说,创下参众两院联席会议最长演讲时间的记录,特朗普一开始便说「美国回来了」,指自己之后细数上任43天,进行的一系列行政措施,不过就中国部分未有太多着墨。
他在演讲中段谈到关税政策时,首次提到中国,直言数十年来,其他国家持续向美国课税,现在是美国回敬同样措施的时候。他点名欧盟、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加拿大及其他许多国家,都对美国征收很高的关税,比美国向他们课的税还多,直指「这非常不公平」。
特朗普还点名南韩,指即使美国向南韩提供许多军事援助,但南韩对美国产品的平均关税,较美国对该国征收的多4倍。因此他的对等关税将在愚人节隔天4月2日如期实施,他强调:「其他国家课我们多少税,我们回敬同样的税」。而美国政府周三凌晨已正式对加拿大、墨西哥开征25%;对中国开征新一轮10%关税。
在谈及巴拿马运河时特朗普再提起中国,称将会重新取回控制权。他指美国当年没有把运河交给中国,而是以极低成本交给巴拿马,现在美国要收回。
他亦提及在已收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信件,对方表示已准备尽快重回谈判并签署矿产协议。特朗普表示,若希望战争结束,必须与双方对话。
记者:淳音(台北) 编辑:李荣添 网编:程皓楠
8.【黎智英案】辩方证黎无捏造事实煽动仇恨 黎否认误导法庭瞒访美计划
「黎智英案」周三(5日)续审,就控方以黎智英专栏指其捏造事件、散播假新闻,意图煽动仇恨,辩方及黎智英一一举证辩解。就其曾计划于2020年7月访美,并安排与时任副总统彭斯等高官会面,被质疑不向法庭提及相关计划。黎解释,其女儿当时刚在美国诞下女婴,他本已有意到美国见孙女,与官员见面只是顺道安排。
由于早前在散庭时,有公众人士在法官离席后,在庭内叫喊「香港人加油」、「黄皮肤香港人加油」口号,主控周天行翌日特意向法官汇报事件,法官杜丽冰当时曾警告,指公众人士若扰乱法庭程序或以任何方式表达感受,会被要求离开法庭,以交由保安人员记录相关人士的个人资料。法庭保安人员周三在开庭前作出新安排,先向公众席朗读庭内规定,提醒旁听人士不得出言祝福及表达感受。
控方前日已完成盘问,案件押后至今早由辩方作覆问,辩方大律师关文渭提及,黎智英于2019年7月访美时,曾参与「保卫民主基金会」座谈会,谈及中美「冷战」、美国拥有「核武」,可「一分钟内解决中国」;黎早前解释「冷战」是指中美价值观之战,自己只是以「核武」比喻「道德权威」,当时法官李素兰一度质疑当日听众如何能理解相关说法只是比喻;辩方展示黎在同一座谈会中,亦指中共没有「道德权威」,为港人能攻击的唯一弱点,并强调「美国……这武器就是『道德权威』」。
辩方今问黎有关说法与他其后有关「核武」的发言有否不同;黎就指为相同说法,只是「核武」属更夸张的表达;就法官李素兰质疑「『道德权威』如何一分钟内解决中国」,黎就解释只是写作手法,惟再被法官质疑他当时并非在写作,黎遂更正为表达手法,并重申当时只是强调「道德权威」的重要性。法官李运腾就关注,黎在同一段发言指「道德权威」是中美贸易谈判的重大筹码,明显是指向贸易谈判事宜;黎回应称贸易谈判只是其中一个面向,「道德权威」也适用于中美其他交涉。
就黎智英供称冀透过陈梓华协助控制勇武派暴力,辩方今展示黎与其助手Mark Simon的对话讯息,其中Mark Simon对示威者「掟石头」行动表达担忧,黎就回复自己担心掟砖及汽油弹,惟指自己除利用其专栏外,无办法向那些年轻人传递有关讯息,故当时最新一期专栏会提及相关事件;辩方就问黎平息暴力的想法,是否源于2019年8月初,黎回应称:「只要有和平的人在暴力的浓雾下出现,这个想法就自然而生。
另就控方早前展示黎的专栏文章〈这是良知之战〉,当中提及一名白衫青年问「阿Sir,系咪跌咗良心?」后,即使是两手空空孤身一人,最后也被一群警察不由分说冲过去,并被推倒压在地下打至头破血流,而控方就指控黎捏造事件。辩方今展示《苹果日报》于2019年9月3日刊出的A2版报道〈旺角讽警「跌咗良心」 青年遭打穿头〉,黎庭上确认自己看过报道,是基于该报道撰写其专栏文章,并非捏造事件。
黎又在覆问下,回应有关与陈梓华第3次会面事宜,指他从不知道陈参与国际线,与陈会面时不会特别想起国际线话题。至于第4次会面,他不记得有否与陈谈论初选,但估计陈是知道《苹果》为初选提供选举论坛平台,故才会发讯息感谢他「为初选所做的一切」,重申自己没有参与筹备初选或推举出选人选。他又在覆问下指,只对初选电子投票事宜有兴趣。
法官杜丽冰就追问黎为何向陈梓华称「我们」要对不同意参与初选的人士「做些功夫」;黎指「我们」泛指民主派,非他和陈。他又在法官李运腾就关注下确认,曾向工党李卓人转发名单是请求对方「做些功夫」,惟指李卓人并非初选组织者。
至于与「揽炒巴」刘祖廸及陈梓华在台北的会面,黎指他或有提及联合街头和议会的力量,刘席间亦可能有谈论国际线,但指自己一定没说过要联合商界力量,「因为我是生意人,我懂生意人」,而他接触刘祖廸的唯一目的,只因认为当时勇武派应组成领袖团队约束「过火」行动。
就控方指黎的专栏文章〈专横暴政打压 我们气魄不灭〉中提及「中共出击撕掉《基本法》,摧残香港一国两制特别行政区地位。没有释法权利的港澳办和中联办高调曲线释法,称两办并非《基本法》22条所指的一般意义上的『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并追问黎说法的根据,黎当时供称不记得,但必定引述自官方渠道。辩方问黎何谓「官方渠道」?黎指不记得,估计可能从李柱铭或何俊仁口中得知消息,又指自己一定读过相关传媒报道。辩方一度问黎有否看过港澳办或中联办的声明,法官杜丽冰就指属引导性提问,辩方遂改问黎看过甚么媒体的报道,黎回应指包括《苹果》,又解释所说的「官方渠道」应是传媒报道。
另黎早前在盘问下确认曾计划于2020年7月访美,并安排与时任副总统彭斯、美国国家安全会议成员会面,而当时他因刑恐案被禁离港,曾向高等法院申请撤保释限制但遭拒;黎今解释,其女儿当时刚在美国诞下女婴,他本已有意到美国见孙女,与官员见面只是顺道安排。至于当时为何不向法庭提及访美计划,黎解释见孙女是主要原因,又称虽然见美官员当时不违法,但仍担忧涉及「政治敏感」,并在法官李运腾追问下同意,无论是向法庭披露计划或见美国官员,两者皆属敏感,惟否认自己在申请时有意误导法庭,称以为无必要披露,但同意是为增加申请成功获批的机会。
而就控方指黎在国安法实施后,没有指示Mark Simon撤回建议制裁名单;辩方今问及黎智英的原因,他就解释称,在国安法后应忘记了有关对话,而当时他以为国安法前的事情经已废除。
至于黎的专栏文章曾提及一句「有心人说,快点走,勾结外国势力是叛国罪,可以是枪毙的啊!」黎今在覆问下解释,「有心人」是指网台主持萧若元,认为对方说该番说话只是出于关心他,望他离开香港,不是说国安法条文。
黎亦在辩方问及下谈及自己跟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助手Mary Kissel的关系,指对方为美国政府工作前两人经已结识,为相识15载的朋友,直至Kissel离开任职的美国《华盛顿邮报》前,对方每年生日他都会送花祝贺。
对于曾发讯息表达同意美国取消香港特殊地位、提及制裁中国等,黎在覆问下解释,只是回应对方作为朋友的提问,从没想过对方如何跟进,也无意向美国请求制裁。至于为何提及制裁中国,他就直言「只是粗心大意」,又解释自己知道「制裁」为危险字眼。
另就陈梓华早前供称黎的助手Mark Simon曾透过Signal致电,表示决定把陈加入「美国线」Telegram群组,又指陈可为「对中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提供重大支持;Mark Simon其后再致电着陈继续参与国际游说工作。黎智英就在覆问下表示对有关通话全不知情,也不相信该些通话曾发生,他亦不知道陈参与国际线工作、不认识IPAC、以及没有使用Telegram。案件将押后至周四(6日)下午续审,料将处理Slack群组有关《苹果》饭盒会的议题。
粤语组报道 编辑/网编:毕子默
9.「台湾省人大代表」? 陆委会:不具台湾人民身份
中国全国人大、政协「两会」,辽宁省台联会长周琪以「台湾省人大代表」身分出席,台湾陆委会表示,所谓「台湾省人大代表」没有中华民国国籍,也不具有台湾人民身份,不代表台湾民意。
陆委会周二(4日)回应称,这些所谓「台湾省人大代表」实际上都没有中华民国国籍,也不具有台湾人民身分,中国大陆人大每年组成所谓的「台湾省人大代表」,完全无法代表2300多万台湾人的民意。
陆委会指出,依据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两岸条例)第33条第2项规定,国人不得担任经公告禁止的大陆党务、军事、行政或具政治性机关(构)、团体之职务或为其成员,如有担任中国大陆人大代表,则已违反上述规定,政府将依两岸条例规定予以处罚。
人大官网显示,「台湾省代表名单」共有13人,包括周琪、李兴魁、邹振球、陈云英、陈永东、陈贵静、林青、郑建闽、陶骏、曾力群、蔡培辉、廖志豪及颜珂。
中国国台办旗下《中国台湾网》日前报道,越来越多台湾人特别是台湾青年关注两会,「关注大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周琪在访问中表示当前正规划组织一些活动邀请台湾青年参加,「让他们了解甚么是中国式民主」。
陆委会反驳称,世界上没有所谓的中国式民主,只有中共统治下一党专政,台湾人对于这点了解得非常清楚;周琪不具有台湾身份,出身成长也不在台湾,他的说法只是宣传样板。
陆委会强调,向来支持健康有序的两岸教育交流,只要秉持对等尊严原则,符合政府相关法令规范,均能有序进行、无障碍,但是中共惯常将交流视为对台统战渗透工具,借以遂行对台政治目的。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池焕衡
10.香港2月PMI降至49 跌穿盛衰分界线创8个月低位
根据标普全球(S&P Global)公布,经季节性调整后,2月香港采购经理指数(PMI)录得49,低于1月的51,跌穿50的盛衰分界线,反映营商环境自去年9月以来首次转差,且跌幅是过去8个月以来最显著。
私营企业的经营活动5个月以来首次缩减,新增订单再次出现跌幅,主要是因为经济疲软以及商品和服务价格高企,令2月份的需求受压,同时对关税的忧虑也降低了出口需求,期内以制造业新订单和产量跌幅最大。
新订单减少导致企业产能出现闲置,企业在过去3个月两度缩减人手;由于担忧巿场竞争加剧、价格上升和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整体悲观情绪达到一年半以来的最高水平。
因应需求下滑及未来销售的不确定性,企业减少采购并以自2023年6月以来最快的速度加快去库存。报告指出,2月企业的平均投入成本创去年10月以来最快增幅,受访企业普遍将成本上升归因于薪资增长;面对投入成本上升,企业3个月来首次上调销售价格,但由于需求疲弱,企业对完全转嫁额外成本持谨慎态度。
标普全球市场财智经济研究部副总监Jingyi Pan表示,数据显示2025年营商环境开始转差,经营活动随着内部和出口需求减少,在连续4个月增长后下滑,新订单指数和产出预期指数等前瞻性指标均显示,未来几个月的收缩可能加剧。
Jingyi Pan指出,整体商业信心跌至一年半来的最低水平,显示需要更强的政策支持,以防止市场情绪进一步恶化,而商业信心疲弱不仅令企业缩减人手及采购规模,也影响了企业过去几个月近的定价能力,进一步压缩利润。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程皓楠
11.标普批港府未解决住宅供应过剩 楼市续低迷波及中小银行加剧信贷风险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最新发布的报告指,自2021年底以来,香港的零售、商业和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持续下跌。这种低迷状况不仅削弱了受评级开发商的信贷实力,还可能对银行,特别是中小型银行造成持续打击,并引发风险传染效应。
港媒《明报》引述标普的报告,指香港政府并未积极解决住宅供应过剩问题,政府计划在2025/2026财政年度再为八块住宅用地招标。这些土地及公私合营的土地将提供足够面积来建造13,700伙住宅。这仅略低于政府在2024/2025财年新建15,000伙的目标。
报告指出,抵押贷款利率下降是重振香港住宅市场需求的关键。然而,由于香港的贷款利率与美国的利率水平挂钩,而美国的减息前景并不明朗。近期,政府对调价值300万至400万港元住宅的下调印花税,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小型住宅的需求。
在写字楼市场方面,供应过剩问题最为严重,标普预计,至2025年将有超过300万平方英尺的新甲级办公空间竣工;这将是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总量。由于新增供应的同时需求仍然低于疫情前的水平,相信2025年的空置率将保持高位。
标普表示,尽管2024年商业租赁需求有所改善,但需求仍然大大落后于供应,现时供应实在太多。
标普又预期,香港零售市场在2025年仍将继续陷入困境。香港的消费者正逐渐流失到内地庞大而有效率的网上市场。楼价下跌对消费者财富的负面影响,也可能损害消费。
报告指出,香港零售业主将专注于以较低的租金留住租户,因为失去租户将对经常性现金流造成更大的损害。
不过,标普认为,香港三大银行,汇丰(包括恒生)、中银香港及渣打香港的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这三大行主要向最大的发展商和地主提供贷款,这些发展商和地主通常在黄金地段拥有房产,并为贷款提供了大量抵押品。
但中小型银行的情况已发生了变化,标普指出,小型房地产公司、杠杆率过高以及拥有大量非优质房地产的发展商,将受到更大的影响。这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
记者:潘加晴(华盛顿) 网编:毕子默
12.美财政与司法部起诉中国黑客 逾10年间入侵大量政府、企业和机构网络
美国政府继续严打中国的网路攻击,周三(5日)宣布新一份制裁中国黑客名单,指控一名中国公民和其科技公司,与早前一名被制裁的中国资深黑客,联手窃取美国关键基础设施网络的敏感数据。同时,美国司法部���亦提出起诉,指有关人士和公司过去逾10年,多次入侵美国政府及企业数据,并转售予中国政府图利,导致美国损失数以百万美元。目前有关人士仍在逃,正被悬红通缉。
综合美国财政部和司法部周三(5日)公布的资料,继今年1月中,美国宣布制裁中国公民「尹克成」(Yin Kecheng,38岁)及其公司「四川聚信合网路科技有限公司」(Sichuan Juxinh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实施制裁后,决定再制裁上海人「周帅 」(Zhou Shuai,45岁)及其公司「上海黑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Shanghai Hei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包括冻结其在美国资产和禁止任何交易活动。
美方指,周帅和尹克成分别在2018年和2023年被起诉,指控两人在2011年至今,使用先进的黑客技术入侵美国政府、多个企业和机构的网络,包括科技公司、智库、国防承包商、大学、学术医疗系统等,窃取敏感数据,并通过中国的数据中介转售图利,造成了数百万美元的损失。而两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联系,曾将大量数据售予与中国政府和军方有关的客户。
当中亦明确指出两人的合作方式。周帅主要担任数据经纪人、贩售数据,并利用他在2010年成立的「上海黑影」,为多名中国黑客在网络入侵行动中提供庇护,包括尹克成。而拥有十多年黑客经验的尹克成,则主力网络攻击;另他曾涉及去年「盐台风」(Salt Typhoon)的网路攻击活动,美国两大电信商 AT&T 和 Verizon 成为攻击目标。
记者:夏雪(华盛顿) 编辑:温晓平 网编:毕子默
13.微博评论区留言屡被删 美国驻华大使馆:遭不透明机制「过滤」
中国网络审查「一视同仁」?美国驻华大使馆表示,过去一年多,其官方微博帐号所有评论区留言都被「无法控制的不透明」机制进行「过滤」,连抱怨审查的贴文也难逃被删。
社交平台X帐号「美国驻华使领馆 US MissionCN」周二(4日)发文指出,自2024年2月起,美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帐号上的所有评论,都通过一个「我们无法控制的不透明程序进行了『过滤』,只有经过审查人员批准的评论才会对公众显示,并强调「我们没有这样做。」
帖文还附有两张截图,显示2月28日以来,大使馆两度在微博发帖抱怨有关审查,惟其后遭到删除,「在审查人员删除之前,我们在微博上揭露这一审查制度的每一条抗议帖子在一天之内的浏览量就超过了一百万。」
大使馆指微博评论区被审查,始于去年2月的「长颈鹿事件」,当时中国股民面对大市「跌跌不休」,不少人涌入大使馆微博在一则有关保护长颈鹿的贴文下留言,进行在其他地方不允许的「自由、公开的讨论」,自那以后,「他人一直在对我们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帐户上的评论进行过滤。」
大使馆强调,欢迎公开的公众讨论,支持言论自由,「我们强烈反对审查制度,包括我们粉丝的评论被『过滤』,以及删除我们在微博上点名批评这一审查制度的帖子。」
据《美国之音》报道,大使馆上周五(28日)发布有关美国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对于泰国强制遣返40名维吾尔人回中国的微博帖文,已经无法被查看。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池焕衡
14.事实查核|拍摄美乌领袖会面时乌克兰摄影师流泪?
查核结果:错误
一分钟完读:
近日社媒上流传一则短视频,画面中一名男性摄影师边拍摄边流泪,社媒用户声称影像出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白宫会谈时,有乌克兰电视台摄影师在场流下「屈辱的眼泪」。
但经查,这则视频应为一个土耳其电视节目,且拍摄于多年前,与近日美乌领袖会谈无关,部分社媒用户挪用过往视频传播错误信息。
深度分析:
2025年2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谈,双方对话约半小时后发生争执,最终泽连斯基及其团队提前离开白宫,未按原计划签署美乌矿产协议。
各国媒体大幅报道美乌领袖会谈,社媒上也有大量讨论。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Asia Fact Check Lab, AFCL)注意到,近日有X蓝勾账号、微博大V发文,称在美乌领袖会谈起争执时,一名乌克兰电视台摄影师流下屈辱的眼泪;发文的社媒用户并附上一段短视频,画面是一名男摄影师在拍摄时流泪。
AFCL以图反搜并未找到相似影像,但以「摄影师」、「哭泣」等英文关键字搜寻,找到TikTok账号「s0cs0」在2024年1月发布的视频中出现网传摄影师哭泣画面,这个视频提供了一些线索,包括右上角显示「TRT1」(土耳其广播电视公司第一台),以及萤幕上写着「Gizli Kamera」,Google自动侦测为土耳其文,翻译为「偷拍相机」(或称隐藏相机)。
进一步以上述线索搜寻,在脸书上找到长版影片,发布账号是经认证的政府机构「土耳其家庭及社会服务部」,发布时间显示是2016年。在这则影片的3分45秒处,可以看到网传的男摄影师哭泣画面。
网络上的资讯显示,该男摄影师哭泣的视频发布于多年前,不可能与近日美乌领袖会谈有关。因此,部分社媒用户挪用无关事件的影像,传播错误信息。
(完)
===========================================================================
本台网址:
http://www.rfa.org/cantonese社交媒体:
Facebook 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cantonese.rfaTwitter 推特:
https://twitter.com/Rfacantonese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rfacantonese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rfacantonese自由亚洲粤语节目的广播频率介乎於短波波段20至23之间。广播时间∶(北京时间)晚
上10时至11时。敬请调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