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 3-14-2025 CNEWS

11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CNews

unread,
Mar 14, 2025, 3:57:54 PMMar 14
to cn...@rfanews.org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每日新闻信件*******************
******如有新闻报料或有与新闻信件有关的疑问请电邮至cn...@rfa.org******
******************************************************************

===========================================================================

2025年3月14日

1.在英港人组织「香港协会」解散 创办人罗冠聪:资源及营运困难

由前香港立法会议员罗冠聪牵头成立的在英港人组织「香港协会」(The Hong Kong Umbrella Community, HKUC),近日向英国公司注册处申请取消注册并解散。罗冠聪向本台表示,协会面对资源和组织营运的问题,无法再靠成员义务协助来运作,但强调组织解散后仍会以不同方式延续成功项目。而随着英国政府不再向港人组织拨款,导致不少团体面临财政困难,然而「英国港侨协会」创办人郑文杰则认为,即使缺乏政府资助,组织仍可透过私人捐款维持运作。

「香港协会」于2021年底成立,以「社区利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CIC)形式在英国注册。根据英国公司注册处官网资料,协会董事罗冠聪及王惠芬已于本月初提交撤销注册申请,当局亦于本周二(11日)在政府公报刊登公告,若无人提出反对,公司将于两个月内正式解散。

翻查协会Facebook专页,最后一次更新停留在2023年5月底,其官方网站亦已停止运作。罗冠聪接受本台访问,指协会解散的主要原因,涉及资源和组织营运的问题:「我们成立的时候都是希望举办文化和社区活动为主,但随着时间过去,很多核心成员来到英国都有各自的发展,过去比较依赖大家义务帮手的组织模式,都比较难以运行。」

「香港协会」最广为人知的活动,是于2022年举办首届「香港电影节」,当时将包括《时代革命》在内的多部香港禁片搬到英国上映,掀起「抢飞热潮」。协会又在2023年连续两年举办「香港三月文化节」(Hong Kong March),透过文化活动连结英国各地的港人社群及当地社会。

罗冠聪指出,近年来社区工作趋向「化整为零」,即由不同地区主导活动,这种模式或比「香港协会」的架构更有效。他强调即使协会解散,「香港三月文化节」等成功项目仍会透过其他方式延续。

「香港协会」曾于2021年申请英国政府「欢迎香港人计划」的资助,但未获批。罗冠聪表示,协会的资金主要来自私人捐款,并未倚赖政府拨款,至于是否因自己的政治立场或港府打压而影响资助申请,他则表示不清楚。

罗冠聪近月曾在社交平台透露,自己正发展政治以外的技能及职业规划,但强调这与协会解散无关,亦不代表他淡出政治倡议工作:「对于我的未来发展,我相信目前都有很多变数,但做政治倡议工作一定是其中一部分。有很多工作,比如是演讲,或者写一些关于香港和中国的政治评论,一直都有做的。我想对于很多不同的人来说,离开了香港、人在异地,他们自己怎样继续出发,怎样继续成长,这个对我来说,是接下来会思考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因应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签证计划开通,英国政府自2021年推出「欢迎香港人计划」,拨款430万英镑(约4,280万港元)协助港人融入当地社会。尽管计划已连续4年获拨款,但资助额逐年递减,去年更缩减至100万英镑(约1,000万港元),令不少港人组织被迫削减部分服务。

由前英国驻港领事馆职员郑文杰牵头创立的「英国港侨协会」,过去几年都成功获取政府资助,但他透露目前资金已经用完,组织现时主要依赖私人捐款维持运作,短期内难以迈向专业化。不过他认为「人心」比资金更重要,只要有足够的凝聚力,组织还是能够继续走下去。相比其他地区组织,他认为伦敦或全英国性的港人组织面对更大挑战。

郑文杰说:「其他城市,本身他们有其他活动的可能性低一点、选择少一点。香港人虽然少,但平时可能没有甚么特别多其他的事情去分心,他们反而特别热衷去搞港人的活动,所以这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这些港人组织反而会更加容易去凝聚和可以做下去。」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港人组织在大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港人聚居地成立,亦带来竞争及资源分配问题,甚至引发内部矛盾。郑文杰认为,组织发起者应以积极态度看待竞争,因为在公民自立的社会,竞争只会令到公民组织进步,面对危机应思考如何自力更生,而非「抢到资金就当赢」。

记者:文在山、梁铭康(英国) 编辑:施芷珊 网编:毕子默


2.在美国多个香港和国际人权组织面临财困 中国将乘势加强打压

美国政府大刀阔斧精简多个部门,其中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被削逾80%开支,旗下的「国家民主基金会」(NED)资助的数十个在美的中国及香港人权监察和研究组织,恐前景堪虞。本台获得消息形容「情况不乐观」,不少活动和研究计划被迫中止,更担忧当这些组织因资金中断而瓦解,将为中共的对外统战和人权打压打开缺口。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宫后随即大举削减对外援助。在「政府效率部」(DOGE)推动下,开支占比最重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被削逾83%的项目,涉及共耗资近数百亿美元的5200份合约,剩余约1000个项目交由国务院管理。

最近不但大批USAID的员工被解雇,全球各地大批依赖美国政府人道支援的机构和人民,正陷入水深火热中。在中国方面,翻查资料,过去1个月,数十个在美的中国及香港关注异议、人权及劳权的非政府组织和研究机构,包括「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中国劳工观察组织」(China Labor Watch)、 「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等,被迫停运或裁员。

一名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向本台透露,目前情况「不乐观」,「部分组织或者计划都被迫中止,亦有不少香港团体和独立研究员亦受到牵连」,正急于寻求美国以外的资金来「续命」。

目前在美的港人组织,包括「香港民主委员会」(HKDC)和「我们是香港人」(We The Hongkongers)、「香港自由委员会基金会」(CFHK)等,能否继续在「国际线」上对抗港共政权的打压,备受关注。目前仍有待有关方面回复本台查询。

「香港倡议者」邵岚(Joey Siu),早年曾任职美国的非牟利机构。她向本台表示,以她所知,相信今次资金链被断后,不少人权组织短期内难以寻找足够的新资金,对其运作打击相当大。

邵岚说:「若完全没有了这些资助,对于我们这些反共的组织和社群影响深远。因为这决定变更是突如其来,组织没有充裕时间去寻找新资金。因为《国安法》、基本法23条域外效力,导致在港或离散社群的港人,向在美或不同国家的港人组织捐款,会有多一重安全顾虑。当大部分组织都面临资金短缺时,无可避免分薄捐赠来源。」

邵岚亦指,最近在英国的港人组织未来亦有可能因政府调整开支,而面临资金被削的问题。她强调,这些人权组织对于公民社会而言,有存在的必要性,呼吁离散港人在安全可行情况下,尽力为世界各地的人权组织及公民团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她又提醒,当美国不再对外援助,而且人权组织被迫消失,不但失去对抗中共的话语阵地,亦令中共「乘虚而入」扩大统战。

邵岚说:「 当中共出资填补空缺去资助国际援助计划,理所当然那些受资助的公民团体,莫说向中共叩头,亦有必要对中共友善,即打开机会让中共进行大外宣和统战。」

据官方资料,美国国际开发署旗下的「国家民主基金会」,为全球各地的争取民主自由和人权运动的重要资金来源。据2023年财年,基金会资助了55个有关中国、香港、西藏等计划,涉款近1千万美元,单计香港亦涉及数十万美元。基金会过去一直被北京视为支持「反共」、「反中乱港」的推手。

事实上,以港人组织为例,过去数年在美国影响深远。例如,「香港民主委员会」有份促成美国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和《香港政策法案》等,制裁侵犯香港自治、人权的中、港官员,重新审视香港的独特地位,并为港人提供政治庇护;「香港自由委员会基金会」去年中曾发表研究报告,揭发香港成为俄罗斯、伊朗和北韩规避制裁的枢纽,及后文件成为美国国会重要参考。

记者:夏雪(华盛顿) 编辑:温晓平


3.中国「超级大使馆」争议未止 在英港人号召周六重返街头抗议

中国在伦敦兴建「超级大使馆」的计划仍然引发争议。副首相韦雅兰(Angela Rayner)将根据规划检察官的报告,决定是否批准此项计划。为表达反对立场,多个在英的香港人组织联同各族群人士,号召市民于本周六(15日)再次走上街头,重返旧皇家铸币厂(Royal Mint Court)进行抗议,强烈反对在该地点兴建新的中国大使馆。由于上次示威期间曾有港人被捕,主办方这次已安排律师当值,并呼吁参加者保持和平理性,遵从警方指示。伦敦警察厅周五(14日)对该示威活动施加限制,强调场地空间不足以安全示威。

在英国政府坚持支持中国「超级大使馆」计划的背景下,数千人在2月8日的示威中走上街头,成为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海外港人抗议行动。不过在随后的规划听证会上,伦敦警方(Met Police)仍继续支持规划案,地方议会更「转軚」不再反对。多个在英港人组织就把握机会,在副首相韦雅兰作出决定前,联同藏人、华人等不同族群,再于旧皇家铸币厂发起示威。

至少4位国会议员将出席并发言,包括影子房屋大臣、保守党议员霍林拉克(Kevin Hollinrake),自民党议员泰勒(Luke Taylor)、保守党上议员贝特尔(Lord Bethell),以及有出席上次示威的前保守党党魁施志安(Iain Duncan Smith)。上次示威期间,国会跨党派香港小组主席、工党议员麦道国(Blair McDougall)都有发言,不过目前出席议员名单上并没有他,也没有其他执政工党的议员。而曾担任「维吾尔特别法庭」(Uyghur Tribunal)主席的卸用大律师尼斯(Sir Geoffrey Nice),也将现身支持。

有份协调这次示威的「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高级分析员邝颂晴向本台表示,这次示威的目的和上次一样,希望再次向政府和警方证明,该地点无法承担大规模示威,不适合作为中国大使馆的新址。她表示,主办单位近日就周六示威和伦敦警方协调,并根据上次示威的经验向警方提出建议,但警方的回应却让她感到困惑。

邝颂晴说:「很奇怪,警方说想把所有人控制在行人路上,我看不到为何他们觉得可以把所有人、预计过千人的情况下,把他们控制在行人路上。我们也说了很多次,上次也有说,其实香港人对于警暴的恐惧很大,也未必每一个人都是操流利的英文,但警方好像还没有决定好他们的执法计划是甚么,他们这一刻还是没有跟我们说,他们到底会有甚么限制。有可能像上次那样,他们临时决定要施加一些新的限制,就会令到大家没有办法可以当场理解,或者会无所适从。」

警方在上次示威开始后不久,即引用英国《公共秩序法》第14条(Public Order Act Section 14),要求集会人士「上返行人路」,并警告会作出拘捕。最终有两名港人示威者被捕,其中一人被检控、获准保释至10月受审。

伦敦警察厅副助理警务总监沃德(Ward)周五就致函示威者,通知他们警方将对示威活动设限,理由是「集会可能对社区生活造成严重干扰」。根据限制规定,任何人在场地正门外或曼赛尔街(Mansell Street)以外的区域聚集,均可能面临被捕风险。曼赛尔街位于皇家铸币厂的侧边,而非正门位置。

邝颂晴表示,警方的限制直接侵犯了集会与言论自由:「他们企图将我们困在大使馆场地侧边,而该处将被一堵20英尺高的围墙遮挡。我们在香港已经历太多这类手段,万万没想到会在英国再次经历。这种做法是对我们自由的公然打压,只会进一步激化局势。」

为保障示威者的合法权益,主办方这次特别安排了当值律师提供法律支援。邝颂晴指出,尽管警方再度施加限制,但她并不担心会影响示威的参与人数。

邝颂晴说:「我想大家去这个示威的目的不是为了挑战英国警方,而是想证明这里真的不适合作为一个安全的示威地方,也不应该作为中国大使馆的选址。因为他们(警方)之前(示威前)已经说那里可以容纳2000人,(示威后)改变他们的立场,说那里可以容纳500人。也有不同的国会议员等人士提出这个问题,所以他们(警方)也有望修正他们的立场,所以希望可以成功。」

根据英国《公共秩序法》第14条,若警方认为示威或「严重破坏公共秩序」,可对示威时间、地点及规模施加限制,包括要求示威者留在特定区域。

香港公民代表会议成员郭子健,近日联同在英香港律师举办多场网上法律讲座,向在英港人解释英国《公共秩序法》第14条及《1996年警察条例》(Police Act 1996)等公众集会相关法例。他认为有助在英港人了解英国法例,与香港公安相关法例的分别,以及本地法律界线。

郭子健提到几个周六集会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包括要和平理性参与、若不遵从警方指示可能会违反《公共秩序法》等:「如果示威者被捕的时候,其他人就尽量不要强行抢回那名示威者。因为在香港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习惯、在香港有这样的经历的时候,大家会互相这样做,但是在英国就有机会构成阻差办公和袭警。另外谨言慎行,特别针对种族肤色和宗教的一些仇恨言论,就不要在集会上表达。」

总结上次经验,郭子健指若有参加者不幸被捕,警方会先没收被捕者手机,之后会有一个机会让其查看手机通讯录。他呼吁参加者事前要决定,万一被捕后要致电给谁:「大会是会提供律师的联络电话号码,大家千万要把这个号码储存在电话……万一不幸有任何的冲突或者误会的时候,这个电话可向大家提供被捕后的法律支援。」

主办方估算上次示威有大约4000人参与,邝颂晴认为这次参与人数相若。而与上次一样,多个伦敦以外的在英港人组织,都有安排包车到伦敦参与集会。其中大曼彻斯特港人安排的5辆旅游巴已告爆满,合共近300人;另一名公民代表会议成员张嘉莉亦向本台表示,约克郡(Yorkshire)、包括列斯(Leeds)及锡菲(Sheffield),现时已有至少125人报名,尚余少量名额,呼吁有兴趣参与的港人尽快联络她。

中国政府计划在伦敦塔附近,兴建一座面积为原中国使馆10倍大的「超级大使馆」,一旦建成,将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外交设施。然而,该计划已遭到多方反对,当地居民、警方及情报部门担心其可能成为间谍基地、监控异见者,并会对当地的交通和安全构成重大影响。尽管如此,英国政府已决定由副首相韦雅兰决定是否批准此规划,而外相和内政大臣则表态支持。

伦敦警方曾在去年底表示,该地点无法容纳大规模示威,并对规划案表示反对。但今年初,警方似乎受到中央政府压力,突然改变立场,表示不再反对这一规划。

记者:梁铭康、文在山(英国) 编辑:施芷珊 网编:毕子默


4.【独家】首宗在台流亡港人获定居 成为台湾人后最想改名「重生」

2019年「反送中运动」导致大批港人流亡,四散到不同国家寻求庇护。本台接获独家消息,申请台湾专案(庇护申请)的香港流亡者,首位已于周五(14日)成功获批定居,意味下一步可申请入籍并取得台湾身分证,成为真正台湾人。他接受本台专访,形容「比做梦更神奇」,取得新身分后最希望马上改名,当作是一种「重生」。

「流亡5年,现在终于要做台湾人。」流亡台湾的香港抗争者阿金说。

港人阿金(原名:侯中宇)5年半前因为被捕过,之后流亡台湾,今年1月到台北移民署入纸申请定居,成为第一个以专案方式(注:台湾没有政治庇护法例,相关人士以「专案」方式处理)申请定居的港人。那天他怀着忐忑的心情,仍对一切感到不确定,视为「开玩笑政策」。

不过2个月后的今天(14日),终于取得定居。

心情没有特别开心或不开心,有点奇妙,竟然拿到专案拿到身分。本来我们来台湾时甚么也没有,要建立很多事情时,对这个(专案)是没有希望。这件事没有先前案例,我作为第一个,之前对台湾在这件事上没甚么信心,因为有时台湾这边新闻也说,香港人可能是国安危机。但今天拿到(定居),我相信台湾也是一个比较和香港人站在一线的地方。比做梦更神奇,做梦也不敢做这种梦。 —  阿金,流亡港人

在批出定居后,阿金下一步是申请入籍以及台湾身分证及护照,如无意外可顺利取得身分,阿金表示最想做的是更改名字。

当作是一个重生。可能用原本的名字会为我带来麻烦,例如租屋、见工,别人在Google搜寻你发现好像有些麻烦事,自然会拒绝你。 —  阿金,流亡港人

即使成为台湾人,对他而言香港人的身分永远不会变,多了的是一份台湾公民责任:「身为台湾人的责任有甚么?例如抵御中国入侵。」阿金在台湾参与台湾民间举办的民防训练,偶尔也会和在台港人打拳。

近年中国对台湾各方面入侵,好多台湾人也觉醒了。以我一个香港人觉得,台湾没可能和平。对面的国家每天都在想如何统一你(台湾),我要在一些民团宣扬究竟中国或麾下的国民党,究竟对台湾人有多大伤害,不要掉以轻心。 —  阿金,流亡港人

虽然阿金顺利取得定居,但其实专案这条路并不易走。首批流亡到台湾的抗争者,一开始只能向民间组织求助,到2020年由台湾政府筹办的「台港服务交流办」出现,并负责人道援助专案才逐渐系统化。但这个专案措施内容秘而不宣,同时又面临政府换届等问题,所以流亡者一直感到不确定。即使进入了专案,但日后如何能长居台湾,官方一直也没有对外公开。至2022年,虽然开始有较清晰可申请定居的方法,但同样没有「白纸黑字」公布,导致早年已有大部分抗争者担心有变数,终决定放弃台湾流亡到其他国家。

如今有成功例子,或能让其他正在等待的流亡者感到安心。

本台两年多前证实,已成功获批专案的香港抗争者,通过当日起计第5年后,便能申请定居台湾,条件是薪金达最低工资的1.5倍,且每年在台居留满183天。

据本台了解,今次首批合资格申请定居的人数只有个位数字,预计下一批再可申请定居的抗争者要到3月份。

记者:淳音(台北) 编辑:李荣添 网编:程皓楠


5.为防中共间谍美国拟禁中国学生签证 学者警告或损自身竞争力

美国众议院多名共和党议员正推动一项新法案,拟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公民获取美国学生签证,以防止情报渗透。提案议员呼吁国会采取行动,堵塞「间谍活动」的潜在漏洞。此举获得部分华人民主人士支持,但也引发学者忧虑,禁令将损害美国的学术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根据霍士新闻(Fox News)报道,该提案由西维珍尼亚州共和党众议员穆尔(Riley Moore)领衔,并计划于周五(14日)正式提交国会。

穆尔的提案名为《制止中国共产党窥探以维护学术智慧财产保障法案》,简称《停止中共签证法案》(Stop Chinese Communist Prying by Vindicating Intellectual Safeguards in Academia Act,简称Stop CCP VISAs Act)。

穆尔表示:「每年约有30万名中国公民持学生签证来美。我们实际上是在让中共派人来监视我们的军事动态、窃取智慧财产权,甚至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他进一步指出,去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曾指控5名中国公民滥用学生签证,涉嫌在美国军事基地附近偷拍美台联合军事演习。他认为,现行的审查机制无法有效防范此类渗透行为,政府应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穆尔强调,仅加强审查程序并不够,因为美国难以精准评估学生签证申请人涉及间谍行动的风险,即使最初怀有单纯目的入境,到美国后也可能被招揽或被挟迫从事间谍行动。

不过,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民主党籍众议员赵美心(Judy Chu)认为,不需要筑起新的铁幕,事关许多人是因为认同美国的民主价值观、教育机构和经济开放性才前来学习,单方面切断中国学生的学习途径,只会影响美国的创新能力,以及令世界变得更不安全。

目前,该法案仍在征求其他共和党议员的支持,联署者包括田纳西州的奥格尔斯(Andy Ogles)、宾夕法尼亚州的佩里(Scott Perry)及德州的吉尔(Brandon Gill)。

在社群媒体X上,部分华人民主人士支持该法案,认为能够阻挡「小粉红」及中共代理人进入美国,但学界对此持保留态度。

美国大学教授藏拙长期批评中国政府对海外学术机构的渗透,但他认为全面禁止中国留学生的政策「过于极端」,可能对美国的教育产业和科研发展造成冲击。

藏拙说:「这个方案其实是很疯狂的,就算在中国留学生中有间谍,有多少个案,然后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人一刀切,不仅仅说对学生公平不公平,对美国的教育产业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印度、中国这些学生其实支撑这些教育产业。美国一方面大力的减教育部、教育的投资,一方面又拒绝中国学生这种留学,其实对美国的教育产业打击更大。」

藏拙强调,美国二战后的科技发展,部分得益于吸纳全球顶尖人才。他担忧美国若推行孤立主义,将削弱自身竞争力。

藏拙说:「二战后美国这个国力快速发展,科技快速发展,其实是得益于美国接纳很多优秀人才,所以从长远来说,美国实施这种孤立主义,真是在国际竞争中并不是一件好事。」

悉尼科技大学政治学者冯崇义亦持相似观点,他曾推动澳洲政府重视中共代理人议题并推出相关法案。他认为,中共确实利用部分留学生进行情报工作,但美国应制定针对性政策,而非全面封杀中国学生签证。

冯崇义说:「问题是她并没有花力气来区分好坏,她们应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政策,来对付中共代理人。用这个简单粗暴的方式,放在所有中国学生身上,这不公平,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很糟糕。如果一竿子打过去,这样全部打倒,对对付共产党并不利,会让这些人跟共产党抱在一块儿。」

另外《霍士新闻》报道也指,穆尔的法案可能会面临来自亚裔美国人社群和人权组织的反对。例如亚裔美国人权利促进组织「亚裔美国人正义促进会」(Asian American Justice Advocacy Group),曾公开反对阿肯色州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Tom Cotton)提出的类似提案,认为该类政策存在种族歧视成分,可能违反美国宪法。

记者:吴亦桐(德国)、潘加晴(华盛顿) 编辑:施芷珊、李向阳 网编:毕子默


6.为何赖清德称中国为「境外敌对势力」?学者:平息「疑美论」

台湾总统赖清德周四(13日)举行国安会议后,将中国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并推出「赖17条」应对中国威胁及渗透的措施,引起中共强烈反弹。在中美关系以及美国对台政策未明朗之际,赖清德选择在这时候对中国展示强硬态度,有学者认为,部份原因是为了平息岛内的「疑美论」。

台湾总统赖清德说:「这样的中国,已是我国《反渗透法》所定义的『境外敌对势力』。我们没有选择,必须采取更积极的作为。」

一句「境外敌对势力」,引起中共强烈反弹,国台办在赖发表最新论述同日深夜,指责他变本加厉制造「绿色恐怖」,又指北京绝不会为台湾分裂活动留下空���,若分裂势力突破红线,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解放军周五(14日)亦在渤海举行军演,《央视》也播放近日对台战备警巡的舰艇实弹射击影片。

岛内亦有反对声音,国民党担心「赖17条」会使到中国投资或交流的人都被指为「共谍」,更甚的会引起北京有大动作。国民党立法院总召集人傅昆萁说:「台湾真的要推向战争边缘吗?我想这已经不是大家可以慢慢去思考,因为赖清德总统已经正式引爆这个核弹。我们台湾现在要何去何从,2300万人是要维持现状,还是走向乌克兰,我们好好的思考。」

上任未够一年的赖清德不是首次发表对中国强硬言论,对上一次是去年「双十」前后,称「中国大陆与台湾互不隷属,中国无权代表台湾」,又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绝不可能成为中华民国的祖国」。外界有疑问,他选择在这时候,再发表对中国强硬的措辞,是否与中美关系以及美台关系未明朗,又或近日台湾岛内「疑美论」有关?

南华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孙国祥认为,「赖17条」除了应对当前内外情势,亦回应了「疑美论」的发酵:「发酵情形像是台湾的核电发展,以及台积电到美国的大量投资,尤其是外媒所传递出来,习近平和特朗普可能会在碰面的时候,为台湾的国家安全造成影响的情况底下,为台湾自己一种定锚的策略。」

台湾励志协会执行长赖荣伟则认为,赖清德的新论述是要向国际社会表达,台湾有自我防卫决心:「现在大家都担忧台湾的人心、防卫意识不够坚强,被中共认知作战,对所谓的『疑美论』影响到搞得人心惶惶,大家都没有自我防卫的决心。赖总统等于是向国际社会传达一个很强有力的信息,面对中国的威胁我们都会做出吓阻,请国际社会放心的跟我们合作。」

孙国祥认为,要密切关注北京对「赖17条」的态度,若果中共视为对两岸关系本质上的改变,可能会对台湾进行类似围岛军演,或者是其他强制性措施。

记者:钟广政(台北) 编辑:李荣添 网编:陈家杰


7.特斯拉与汽车业界警告 「贸易战」恐致美国工厂停工裁员

电动车大厂特斯拉(Tesla)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出警告,指出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发起的对华贸易战,可能导致北京对特斯拉及其他美国主要出口商施加报复性关税。特斯拉呼吁美国当局在解决不公平贸易行为时,应考虑这些措施对美国企业的潜在影响,并确保不会无意损害美国公司的利益。特斯拉还建议分阶段实施关税,以便企业能够为供应链变动做好准备。贸易组织「美国汽车驱动」亦警告,关税上升将推高车价,最终可能导致美国工厂停工及裁员。

这封信于美国时间周二(11日)发出,信件未署名,目前尚不清楚由特斯拉哪位员工撰写,但信头显示公司名称。据《路透社》报道,这封信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收到的数百封类似信件之一;特斯拉暂未就此事回应传媒查询。

特斯拉在信中表示,虽然支持美国政府打击不公平贸易行为,但强调当局应仔细评估贸易政策对美国出口商的影响。信中提到,过去美国的报复性关税曾引发相关国家即时反制,例如提高进口电动车关税,导致特斯拉及其他美国制造商承受更大成本压力。该公司指出,这些关税不仅推高美国制造车辆的成本,还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促请当局寻求解决方案,以减少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劣势。

信件亦提到,美国目前在电动车及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供应链仍存在限制。尽管部分贸易政策促进了本土产业发展,但部分关键零部件仍需依赖进口。特斯拉敦促美国政府进一步评估供应链问题,避免高额关税对本土制造业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影响产业竞争力。

特斯拉强调,贸易政策应与美国提升本土制造业的目标一致,而非相互冲突。该公司支持分阶段推行政策,以确保企业有足够时间准备,并确保供应链与合规措施顺利过渡。

特斯拉的警告反映了许多美国企业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担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Elon Musk)与特朗普关系密切,他所领导的「政府效率部」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 DOGE),协助白宫推动缩减联邦政府规模。

与此同时,代表丰田、大众、宝马、本田及现代等主要外国汽车品牌的贸易组织「美国汽车驱动」(Autos Drive America)亦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表声明,警告若征收大规模关税,将严重影响美国本土车厂的生产。他们表示,汽车制造商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供应链,关税上升将推高车价,缩减消费者可选车型,甚至可能导致美国工厂停工及裁员。

特朗普政府计划于4月2日对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此前已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10%关税,并对所有进口钢铁及铝制品征收25%关税。业界忧虑,这些政策将进一步推高汽车价格,影响消费者购车意愿,最终损害美国汽车业的整体竞争力。

为应对关税影响,日本车厂本田成为首间将生产线迁回美国的企业。据报,本田下一代Civic油电混合车的生产,将由墨西哥转移至美国印第安纳州,以降低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

记者:江颖(华盛顿) 编辑:施芷珊 网编:毕子默


8.美伊核谈判紧张升温 中俄伊会议反对美国制裁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加大对伊朗的施压,试图重启核谈判之际,中国、俄罗斯及伊朗于周五(14日)举行副外长级别会议,表态支持德黑兰。中俄高层外交官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对话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展开,并促请美国解除对伊朗的「非法」单边制裁。另一方面,正在加拿大召开的七国集团(G7)部长级会议,亦计划发表联合声明,批评伊朗破坏中东地区稳定,并强调绝不容许伊朗拥有核武器。

中国官媒《央视》报道,今次会议由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主持,俄罗斯副外长谢尔盖·里亚布科夫(Sergei Ryabkov)及伊朗副外长卡泽姆·加里巴巴迪(Kazem Gharibabadi)出席。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三国一致认为应终止对伊朗的「非法」单边制裁,并在不点名美国的情况下呼吁「相关方应致力于消除当前局势的根源,摒弃制裁、施压及武力威胁」。

联合声明又提到,中俄欢迎伊朗重申其核计划仅用于和平目的,并强调应「充分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亦向《路透社》表示,俄方正协助德黑兰发展民用核能计划。

据《路透社》获得的声明初稿显示,七国集团(G7)计划谴责伊朗对中东地区构成威胁,并呼吁伊朗重返核谈判。声明指,伊朗是该地区不稳定的主要推动者,并促请德黑兰透过外交途径解决核问题,强调「绝不容许伊朗拥有核武器」。该声明将由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及日本7国联合发表。

自特朗普于今年1月重返白宫后,他一直强调希望与伊朗达成新核协议。上周,特朗普透露,他已向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发出信函,并强硬表态:「处理伊朗只有两种方式——军事手段,或达成协议。」

对于特朗普的威胁,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什基安(Masoud Pezeshkian)回应指,他不会在「受威胁」的情况下与美国谈判,并强调伊朗不会屈服于美国的「施压」。

不过,伊朗驻联合国使团于周日(9日)在社交平台X发文表示,若谈判旨在解决外界对伊朗核计划军事化的忧虑,德黑兰将考虑与美国对话。

本周,以美国为首的6个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举行闭门会议,讨论伊朗核计划。此举进一步激怒伊朗,德黑兰指责会议是对联合国安理会的「滥用」。中国亦对此表示不满。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与俄罗斯及伊朗副外长会晤时重申,联合国安理会的「过度干预」无助于建立互信。

2015年,伊朗透过联合国安理会与多国达成核协议,同意限制其核计划,以换取解除国际制裁。然而,特朗普于2018年首度担任美国总统1年后,宣布退出该协议,并重新对伊朗实施制裁。

法国国营媒体《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引述《美联社》报道指,近年来,所有重启2015年协议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该协议现已沦为「空壳」。协议的有效期将于今年 10月届满,部分国家不排除届时重新对伊朗施加制裁。近几个月来,伊朗已就其核计划与德国、法国和英国进行了多轮会谈。

伊朗长期否认正在研发核武器。根据2015年核协议,伊朗铀浓缩纯度不得超过3.67%,且库存上限为300公斤。然而,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最新报告警告,德黑兰正加速浓缩铀,目前每月生产约9公斤,浓缩至60%纯度的铀-235。报告亦指出,伊朗目前的铀库存已达8,294.4公斤,其中部分浓缩至60%。

报告强调,虽然2023年6月伊朗一度减少60%铀浓缩的速度约三分之二,但现时已回升至2023年初的水平。报告警告,伊朗加速生产60%浓缩铀令人担忧,因该材料可迅速进一步浓缩至90%,达到武器级别。

报道亦提到,在所有参与谈判的国家中,中国及俄罗斯与伊朗维持密切的能源合作关系,并被视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要对手。此外,伊朗更向俄罗斯提供武装无人机,协助俄军在乌克兰战场发动攻击。

有分析认为,中、俄、伊3国在削弱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全球影响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未来或将进一步加强合作。

记者:江颖(华盛顿) 编辑:施芷珊 网编:李家明


9.【香港法庭】曾「踢保」男子事隔4年遭控暴动 开审后改认罪还押候判

香港一名案发时21岁男子,被指在2019年反修例运动期间,在8月31日于湾仔参与暴动被捕,他其后「踢保」及一度离港,惟于2023年回港探望病母时再被捕及遭起诉暴动罪。男子原不认罪,案件周五(14日)在区域法院开审,惟被告在开庭后改认罪,被告须还押至下周四(20日)判刑。案情指,被告当日遭警员截停时曾踢向对方,而警员就向男子大腿位置「使用了长警棍3次」将他制伏。

被告陈炜尧(案发时21,现年27岁)被控一项暴动罪,控罪指他在2019年8月31日,在香港湾仔菲林明道近天乐里之轩尼诗道一带,连同其他身分不详的人参与暴动。被告原表示不认罪,案件今开审,但在开庭后,被告转表示认罪。而在散庭后,被告就向亲友微笑比手势和鞠躬,随即被押返囚室。

案情指,当天傍晚大量示威者在金钟、湾仔一带集结,有人身穿黑色衣物,另戴头盔、护目镜等装备及持盾牌,并堵路、纵火、投掷汽油弹、使用雷射装置照射警员等。警方在晚上7时44分起从金钟道沿轩尼诗道往铜锣湾推进,其后多次举旗警告示威者散去,并使用水炮车、发射催泪弹和海绵弹,惟示威者继续聚集,有人曾爬上轩尼诗道一栋大厦平台破坏平台上的《大公报》标志,并喷「光复香港」等字句。

警方之后续向天乐里推进,近8时半开始拘捕行动,其间一名机动部队队员发现被告随示威者跑往湾仔道以东方向,截停被告时被告不从,更踢向警员。警员向被告大腿位置「使用了长警棍3次」,制伏及拘捕被告。而在被捕时,被告身穿黑色衣物、手戴迷彩手套、颈挂3M口罩,其黑色背包内有劳工手套、深色口罩和过滤器。

控方就指,本案由案发至今已有一段时间,并指原因为被告在2020年1月19日离开香港,至2023年9月30日回港后才再被拘捕。辩方确认,透露被告当时离港赴日工作,并打算移居日本,惟在2023年时因母亲生病,因此回港探亲。又指被告在被捕后留港求职,获日资公司聘用,其雇主表示日后如有机会,会重新聘用被告。

辩方另呈上由被告女友、同学、上司及同事撰写的求情信,内容称赞被告为人负责、乐于助人及工作认真,并望法庭可轻判。

庭审期间,法官张洁宜就关注案发时,现场示威者人数是否远超警员人数,控方表示确认,同时指无法提供确实数字;法官再追问案发时,附近港铁站有否因暴动而关闭,控方亦指没资料可向法庭提供。

辩方就回应,指当时不少汽车及行人仍可途经案发地段,该区店舖亦可继续经营。又表示被告被捕时,身上遭搜出的物品均为防御性,反映被告非很大程度参与暴动,而他在被捕时身处地点,亦非暴动核心地带。

辩方另指出,虽然被告原表示不认罪,但同意大部分案情,控方故原定只需要传召数名证人作供,节省法庭时间。而被告现选择认罪,认为应可获百分之20至25的刑期扣减。辩方最后强调,现时社会气氛与案发时已有很大分别,认为被告重犯暴动罪机会微乎其微。法官就把案件押后至3月20日判刑,期间被告须还押看管。

粤语组报道 编辑:施芷珊 网编:毕子默


10.国台办指《反分裂法》清晰画出红线 陆委会:恶法对台湾人没有拘束力

中国国台办主任宋涛指《反分裂国家法》清晰画出以非和平方式制止「台独」的法律红线,台湾陆委会主委邱垂正回应称,这些恶法对台湾人没有任何的拘束力,也不会改变中华民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事实。

中国周五(1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反分裂国家法》实施20周年座谈会,除了宋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外交部长王毅、中央统战部长石泰峰、公安部长王小洪,以及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刘振立等也有与会。

赵乐际表示,《反分裂国家法》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作为立法宗旨之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方式、法律手段惩治和遏制「台独」,未来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推动反独促统。

宋涛称,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台独」分裂和台海和平水火不容,是统一的最大障碍,《反分裂国家法》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强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干涉,「清晰画出以非和平方式制止『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法律红线」。

台湾立法院周五继续进行总质询,会前邱垂正受访时指出,中国透过法律战,以及非和平的法律作为并吞台湾的恶法,这些法律对台湾人民没有任何的拘束力,也不会改变中华民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事实。

邱垂正强调,中国有关作为只会造成两岸人民对立,激化彼此的敌意,对两岸正常交流更是极大的妨碍,陆委会坚定守护国家主权、民主繁荣、和平稳定,团结全民共同拒绝中国的并吞。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陈家杰


11.招揽民众办中国身份证 通缉犯林金城台湾身份被注销

台湾网红「八炯」与歌手「闽南狼」陈柏源拍摄讲述中国统战的纪录片,揭露诈骗通缉犯、泉州台青创业园总负责人林金城持有中国身份证,陆委会证实当局已撤销其台湾身份。

陆委会副主委兼发言人梁文杰周四(13日)表示,经过相关单位调查,确认林金城拥有对岸身份,主管机关遂撤销其台湾身份;截至目前为止,逾10人被撤销台湾身份,有关单位将持续依检举事证积极查办其他案件。

在片中,林金城声称申办完中国身份证,仍可以保留台湾身份证、护照及台胞证,并申请当地的投资贷款,厦���申办人数更多达4000多人,领取证件要等3个月,而在漳州的申请人数较少,有机会上午办、下午取证。

根据《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规定,台湾地区人民不得在大陆地区设有户籍或领用大陆地区护照,若违反,主管机关可注销其台湾户籍,不能再用台湾身份证、护照,也没有健保可用,日后如要到台湾,须遵循大陆人士赴台的规定及流程。

另外,中国籍配偶网红「亚亚在台湾」拍片鼓吹「武统」遭检举,被台湾移民署废止其依亲居留许可,同样遭检举的还有中国籍配偶「恩绮」和「小微」,前者在社交平台「抖音」散布「红统」言论,宣扬「祖国统一是不可挡」等内容;后者亦在「抖音」发表高举五星旗、宣扬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

《中央社》报道,移民署收到检举后,依照相关规定分别通知两人到至移民署说明,其中「恩绮」已完成约谈,移民署正依法调查,并会与相关部���讨论如何处理。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程皓楠


12.美玩具商加速撤离中国 移走四成产能降贸易战冲击

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Walmart)和Target其中一间的主要玩具供应商,为应对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战,正加速撤离中国,把生产转移至印度、越南和印尼。

据《路透社》报道,主要在中国生产「Bratz娃娃」和「L.O.L. Surprise!惊喜拆拆球」等玩具的美国制造商MGA Entertainment行政总裁赖瑞安(Isaac Larian)表示,公司正在采取行动,计划约在6个月内把40%的生产转移到印度、越南和印尼,较目前的10%至15%高得多,但公司约60%的生产仍会在中国。

他指出,MGA可能不得不提高在中国制造的产品批发价格,并将额外的成本转嫁给零售商,以保住本已微薄的利润,而此举亦将损害消费者利益。其实MGA在美国俄亥俄州亦设有工厂,但生产某些玩具的成本太高,难以让美国劳工从事这种单调琐碎工作。

根据美国玩具协会(Toy Association)的数据,目前中国工厂生产约77%供应美国市场的玩具,这将逼使诸如芭比娃娃(Barbie)制造商美泰(Mattel)等公司,不得不考虑提高价格,以抵消迄今对中国商品累加了20%关税的影响;美泰还计划降低对单一地区的依赖,以及在今年底前关闭一间在中国的工厂。

中国《央视》旗下公众号「玉渊谭天」 日前曾发文称,沃尔玛在被中方约谈,原因是沃尔玛要求部分中国供应商大幅降价,企图将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负担转嫁给中国供应商和消费者。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陈家杰


13.长和被批「背叛中国人」后股价下挫 传中共高层智囊不满港澳办「战狼式」表态

中共港澳办周三(13日)在官方网页转载《大公报》署名文章,狠批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早前宣布出售中港以外港口予美资财团。文章批评是「「丧权辱国」的决策,将国家重要战略资产拱手让人,形同「见利忘义、背叛和出卖全体中国人」。而中联办在周四「接力」,将《大公报》的文章原文转载。

治港两大中央机构同时透过「评论文章」狠批李嘉诚,极为罕有,或多或少反映了中共对事件的态度。不过,在驻华外国记者圈中流传一些「消息」,指多名中共高层智囊对「港澳办」急着「战狼式」表态,转发文章批评李嘉诚的做法是极大「败笔及愚蠢」,认为在现时「敏感时刻」,对自由商业交易「上纲上线」及「政治化」,等同承认中国为满足国内民粹而作出政治表忠。

至于长和股价或受事件影响,周四收市报$46.25,下跌6.38%。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荣添 网编:陈家杰


14.事实查核|法国要求美国偿还独立战争贷款利息?

查核结果:错误

一分钟完读:

近日,X平台与微博上都流传法国媒体通报了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要求美国偿还150万亿建国基金利息的消息。然而,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发现,这其实是篡改了媒体报道内容的不实信息。

深度分析:

包括X平台的蓝勾认证用户以及微博上的大V帐号(1、2)都传播了一张马克龙最近发表电视演说的截图。截图上的英文标题写着:「法国表示,当年支持美国独立的基金是贷款,现在要美国支付150万亿元利息。」

此外,一些微博用户还根据这张截图录制影片,声称马克龙向美国喊话,要求美国偿还200多年前法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提供的援助贷款利息。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Asia Fact Check Lab, AFCL)透过文章配图反搜,发现同样的图文在Reddit平台上已有流传。截图右上角标注着法国电视一台(LCI)旗下新闻频道的英文缩写「LCI」,并附有法文「Emission spéciale」(意为「特别报道」)的红底白字标题,右下角还出现了手语翻译员的画面。

然而,比对LCI在YouTube上发布的马克龙演说影片,不论是在马克龙讲话期间,还是在他演说后LCI进行的评论节目中,都没有出现「法国要求美国支付独立基金的贷款利息」相关内容。

进一步搜寻LCI官网及搜寻引擎的公开资料,也未发现任何有关「马克宏向美国讨债」的报道。

3月5日晚8时,马克龙向法国民众发表电视演说。根据法国总统府官网公布的逐字稿,以及法国24英文国际频道(FRANCE 24 English)当天提供的即时英文翻译直播,马克龙并未提及「要求美国偿还建国基金贷款利息」。

在Google平台上使用「Macron + America + independence」(马克龙+美国+独立)等关键词搜索,虽然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报道,但主要围绕着欧洲防卫的独立性展开。

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为例,除了聚焦马克龙在演说中向欧洲盟友喊话,呼吁欧洲各国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强化自身防卫的独立性之外,还表示法国正考虑将自己的核武保护伞扩展至欧洲盟邦。


15.【寰宇古今】香港DSE公社科是教育大鸡棚

今年是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公社科(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实施第四年。公社科一味唱好中国,其洗脑性质跃然纸上。这一科一直以来积累的各种争议,今年突然在强制学生参加的中国考察团中爆发。先是2月28日名校圣保罗书院中五生在杭州出席考察团期间离奇死亡,校方和局方以家属私隐为由拒绝公布死因,由此造成全港家长恐慌,质疑中国考察团是否安全;然后有七间学校学生在韶关和黄山感染急性肠胃炎,中国考察团的膳食安全备受质疑。

圣保罗事件至今已两星期,随着传媒不断发掘出新的资料,社会仍然持续关注,事件注定将会进入港人的集体回忆。悲剧的发生,某程度上与公社科的「鸡棚」性质有关: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曾明言不出席考察团的学生不会有惩罚,政策文件亦明言「内地考察不会纳入公开评核之内,故不会影响学生的公开考试评级」,然而圣保罗的杭州五天团通告却写道:「教育局强制要求参加HKDSE的学生必须参加即将举行的公社科大陆考察团」,暗示不参加便不能报考DSE,所以出事学生去年因事未能参加,今年便以为必须补上,最终天人永隔。

公社科从一开始便是一个教育大鸡棚。港版《国安法》立法后,教育局大举「刮骨疗毒」,风行雷厉。多快好省地阉走DSE通识科,换成洗脑公社科,成为政府一大政治任务。过程的「鸡棚」程度,乃香港开埠以来所仅见:整个变身过程只用了四个多月,2021年1月21日宣布成立「重新冠名科目委员会」,意思即是「我只求阉走通识科,新科目的名字我未想到,求其叫『重新冠名科目』吧」。当时民间取笑它做「新冠科」,与「新冠病毒」同名。

然后,港府从2月2日起进行了仅仅一个月的教师「咨询」,给了五个科目建议名称供教师选择。最发人深省的是,考评局高层在过程中没有被正式咨询。

咨询结束后不到一个月,课程发展议会于3月31日通过以「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为该科正式命名。神奇的是,正式命名仅两个月后,该科的「课程及评估指引」便正式公布,读甚么考甚么大概知道了。是相关人员鬼斧神功魂力惊人,用了仅仅两个月便做好课程,还是一早已有腹稿待科目正式命名便通过,便只有天晓得。

该课程于同年9月在中四施教,取代通识科。

该科草创时的「鸡棚」程度,与新高中课程制订时的认真程度一比较,便更加明显。将香港中学会考和香港高考合并成一个公开试,即HKDSE,过程共经历三次咨询:第一次咨询是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第二次是2005年6月至9月,第三次是2006年9月至11月。以上数据最少可以归纳出两点:第一,三次咨询总共为时接近一年,公社科只是一个月;第二,以新高中于2009年9月开始施教计,施教前五年便开始进行咨询,公社科则是施教前七个月。

公社科一味唱好中国,课程单调乏味,三年不需读书在公开试也能达标,于是上堂时全班学生一半以上睡觉便成为日常教学风景。上堂虽然可以睡觉,但三年总有几天不能睡,那便是出席中国考察团。

考察团也是一个大鸡棚。

这个鸡棚的最大特色,是学校前线教师的做法与政策文件的写法几乎背道而驰。前线教师往往以为,学生不参加考察团便不能报考DSE公社科;由于公社科是核心科目,不能报考公社科便等于丧失报考大学资格。然而,正如上述,教育局局长和政策文件明言,学生不参加考察团不会受罚,也不会影响公开试成绩,考评局在圣保罗书院事件发生后回应传媒查询亦强调,「内地考察不属于文凭试的报考要求,亦不会计入公民科(公社科)的成绩。学校亦毋须向考评局汇报学生参与内地考察的资料。」

这个落差如何造成?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到,教育局对不同人、在不同场合讲的话不尽相同。对立法会讲的话最贴近人话、最客观持平,例如2023年10月局方向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介绍公社科推行时曾说该科「为学生提供不涉及公开考试的内地考察机会」,一句话解决了两大问题:第一,出席与否不影响公开试;第二,考察只是一个「机会」,没有强制意味。2023年12月,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出席该委员会表示,学生若缺席考察团,对同学无法完整学习感遗憾,但不会有惩罚。

然而,课程文件与局方通函在有关问题上加强了辣度。公社科课程及评估指引说「不应将其(考察团)视为学生的自选安排」;2023年第132号通函强调「学校须安排所有高中学生参加」。尤有甚者,由于教育局全额资助有关团费,教育局便用团费作为威吓工具,学生若想退团,教育局便会撤销对该生的资助,该生便「须支付相关团费及额外的退团费用。」

此外,教育局通过各种方法对学校施压,除了要确保所有学生参加考察团外,更让教师和校长们相信学生不参加便不能报考DSE公社科。学校心领神会后,其中一个措施是,相关的学校通告只是通知家长其子女必须参加,回条上不设「允许」、「不允许」参加等选项。

通过以上手段,公社科在课程和考察团中搭起了鸡棚,不同持份者在大量「都市传说」的迷雾下让这一个没有学理的学科偷鸡摸狗地推行。

执笔之日,笔者读到创知中学校长黄晶榕在《紫荆杂志》撰写的文章「杜绝杂音,内地考察交流不能动摇」,在考察团出现种种问题后仍然高调捍卫。该文说,「绝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参加此类考察活动」。

真的吗?为了验证黄校长的真知灼见,以后公社科中国考察团的学校通告都应该均真地让家长选择「允许」或「不允许」子女参加,看看公社科考察团这个鸡棚是否仍然可以屹立不倒。

- 杨颖宇(《教育刺针》创办人)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完)

===========================================================================

本台网址:http://www.rfa.org/cantonese

社交媒体:
Facebook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cantonese.rfa
Twitter 推特:https://twitter.com/Rfacantonese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rfacantonese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rfacantonese

自由亚洲粤语节目的广播频率介乎於短波波段20至23之间。广播时间∶(北京时间)晚
上10时至11时。敬请调校收听。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