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每日新闻信件*******************
******如有新闻报料或有与新闻信件有关的疑问请电邮至
cn...@rfa.org******
******************************************************************
===========================================================================
2025年2月25日
1.再有香港老牌建筑商清盘 旗下政府工程由中国建筑商接管
有近80年历史的香港老牌建筑商保华建业集团身陷财困,申请旗下5间公司临时清盘,获高等法院批准及委任临时清盘。集团旗下有20间子公司的保华代表在庭上形容是「香港建造业史上悲伤的一天」。有曾在保华工作的员工认为,近年国营「中字头」建筑商在香港擡头,承接多项大型政府工程,成为了中共在香港库房的「吸水泵」。
保华建业集团旗下5间子公司去年接连因为欠薪及拖欠工程费等,被入禀追讨及申请清盘,最终主动向高等法院申请临时清盘。保华代表上周五(22日)在庭上承认公司无力支付员工薪金、状况不良,最终特委法官鲍进龙委任罗兵咸永道两名会计师担任5间公司临时清盘人。
根据保华集团2023年年报,它旗下在港有至少20间子公司,但今次申请清盘的只是其中5间。保华代表在庭上形容是「香港建造业史上悲伤的一天」,又强调今次申请没有「不可告人的理由(Hidden agenda)」。
港铁东涌东站原本由保华与央企中国铁路建设(中铁建)联营兴建,有在该地盘工作的重型车司机向本台透露,保华在申请子公司清盘前早有准备,对工程进度并无影响:「临清盘前他就成立了一间新公司,现在是跟中铁建联营的,地(港)铁的工程是不能停止的,几个月前已经是由地(港)铁负责支薪的,不经保华。如果经保华『多多都冇』,因为保华清盘,所有钱都要由清盘人控制。」
保华与中铁建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根据保华2023年年报,保华集团在港至少有5间公司是与中铁建合资经营。而因为财困及欠薪问题,房委会及房协去年撤换5个原本由保华承包的公营房屋项目,其中3个由中铁建旗下的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接手,但中国土木至今仍拒绝向传媒披露愿意「执二摊」的原因。
保华建业1946年创立,近80年来曾经承建红隧、中环中心,以至多个公共屋邨及长实楼盘。
袁女士(化名)曾于保华旗下公司任文职工作,工作的地盘都是与中铁建等央企合资营运。她指十多年前入职时,宝嘉(Dragages)等国际建筑公司仍能在港投得不少政府工务工程,但现时情况已经明显有变:「就算是香港本地那些建筑商,他们都要联同那些『中字头』的公司才能中标。」
中国中铁在官网「学习总书记专栏」撰文,列出曾参与高铁、昂船洲大桥以至大埔公路隔音屏等基建工程,是以「开路先锋」精神积极投身香港建设,助力香港繁荣发展。
但袁女士认为「中字头」成为主流,背后原因简单得多:「习近平上台后这情况严重了很多,以及近几年可能大陆经济不好,他要找借口拿香港(库房)的钱,所以就一定要投这些工程来做。因为不是这些工程的话,他又如何拿香港的钱呢?」
而港府发言人上周五回应保华子公司清盘时就证实,保华旗下公司正承造多个政府部门共13项工务工程合约,其中12项是与其他公司以联营方式投得。有关联营公司表示会继续履行合约,发展局亦认为联营承建商有足够能力承接余下工程,保华状况对有关工程影响可控。
记者:梁铭康(英国) 编辑:温晓平 网编:毕子默
2.食环署外判工疑造假「交数」 拍片者斥自导自演 清洁工喊冤
香港有食环署外判清洁工,清理街招时疑「自编、自导」造假,自行贴上街招再自行清理,然后拍照交差。食环署表示已指示承办商,将4名外判工暂时停职,并会转介警方跟进。拍摄影片揭发事件的市民 Roni 接受访问时表示,事件性质严重,直斥相关行为是「自编自导自演」。2名涉事清洁工向社工求助,他们接受港媒《独媒》访问时就称冤枉。
Roni与外判工对质「你们清理街招时,自己黏上去后,自己清理,我已经拍摄了。你收回鎅刀,在玩甚么?」
Roni上周六(22日)下午于深水埗南昌街一带,拍摄到4名食环署外判清洁工,先将一些街招贴上政府的路牌柱位,再将这些「街招」清理,然后拍照交差,怀疑制造虚假清洁记录。全片长约4分钟,Roni于周一放上社交媒体,引起网上一片热烈讨论。
他接受本台查询时表示,当日到附近午膳后,碰巧见到事发经过:「看到他们(清洁工)拿街招,储下来的、或者一早预备好的街招,贴在灯柱、路牌下方,之后自己打卡、去清除街招,简单来说就是自编、自导、自演。」
Roni发现事件后,拍片并上前对质,但外判清洁工疑似装作不明白Roni 的指控:「我不清楚甚么意思,听不懂。」另一清洁工则表示:「不是,他说,我们自己贴,我听懂,你说我们自己贴上去。」Roni :「你们不是这样做事,这里是香港,你是食环署、政府(外判工)工作,不要丢政府面。」
涉事的清洁工之后向 Roni 道歉,又与他握手:「不用,不用握手,不要这样做事,很多人看着你们。我知道,你做一百次我看都没用。」
Roni指对方完全解释不到为何要这样做, 直言事件反映背后的情况严重,「直情是造假之余,更是知法犯法,将一些非法的街招、宣传刊物贴在公众地方,除了知法犯法外,与本身的工作背道而驰,你是负责清洁,但一方面就去弄污个地方,一方面就去清洁。」Roni表示会发电邮予食环署作后续投诉。
食环署周一晚(24日)发新闻稿表示,重视外判工的行为操守,又指已展开调查,已指示外判商将4涉事工人停职,如查明「造假」事件属实,会向承办商扣减服务费、及记录在案等,而有关清洁工怀疑伪造纪录也会转介警方跟进;并表示外判商是负责清理街招和海报等,并须要拍照作记录,但当局没有对承办商设有移除街招海报数量的最低指标。
2名涉事清洁工向社工求助,他们接受港媒《独媒》访问时称冤枉,指外判商碧瑶清洁服务有限公司,要求他们在移除前、移除期间、移除街招及海报后均要拍照作记录,而事发当日因为漏影而进行补影,期间被市民拍下,对被解雇感到无辜。
碧瑶回应传媒查询时就指,无发现员工有刻意造假的动机及意图,亦无设定最低工作指标,已成立小组详细了解。
记者:卫斯、淳音(台北) 编辑:李荣添 网编:程皓楠
3.在加港人调查:过半现抑郁焦虑症状 过半受访者不确定去留
温哥华卑诗大学社工学院周三(19日)联同多伦多社福机构家和、以及温哥华机构港伴,公布第二波《加拿大香港新移民》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一半受访者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其压力来源主要为就业及财政困难,以及永久居留权审批时间过长。家和社区服务主任提醒港人,勿因污名化抗拒寻求精神健康服务。他们也建议加拿大政府,加快审批永久居留权速度,并调拨资源让等候永居的香港人,都合资格使用社区资源和服务。
《加拿大香港新移民》调查于去年9月至10月以问卷形式进行,访问了636名2015年后到埗或回流加拿大的港人,当中7成半受访者以「救生艇」计划入境加拿大。调查结果显示,近9成受访者具大学学士或以上学位,但有8成受访者认为现时的工作,与他的专业发展和期望不符;亦有三分一受访者的收入,低于加拿大低收入门槛。受访者认为现时面对最大困难为「寻找合符预期的工作」(earching for a job that matches their expectations)、「确保有可负担的住屋」(securing affordable housing)及「连结医疗服务」(accessing health care services)。
卑诗大学社工系教授殷妙仲特别指出,第一波调查报告于2023年底进行,当时有超过8成受访者表示,期望长远居留在加拿大,然而是次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去或留、甚至表明不会留在加拿大。殷妙仲说这是「很大的警钟」,相信因永久居留权审批时间长,香港人有感「身份不明」及求职困难,加拿大经济不明朗有关。
是次调查亦有收集受访者的精神健康状态数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受访者2星期内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近3成受访者对未来感到绝望,然而92%受访者从无寻求专业协助。
家和社区服务主任Jacqueline Woo说,香港人较少主动寻求精神健康服务,他们对精神健康服务有标签,认为寻求协助代表质疑自己有「精神病」。Jacqueline又说,社区缺乏针对香港人需要的服务。她以家和为例,长期辅导服务等候时间为4至6个月,社区也缺乏宣传,让新移民获取社区资源有关的资讯
Jacqueline说:「其实不是很多人知道,有甚么资源可以给到,特别是说广东话的人士,因为始终如果你说心理健康,很多时候大家无论英文多厉害都好,始终都想找母语的一些帮助,因为要讲自己的心情,讲一些比较私人的东西的时候,始终讲母语是比较方便。资源是不够的,也不是很多人知道在哪里找到。」
另一位社区服务主任Jack Sit提醒,每个人都有情绪需要,他鼓励香港人若有需要,可寻求专业协助,他特别提醒男士:「很多的男士,其实可能他们会觉得,找社工或者找一些心理辅导,是很有一些污点,或感到丢脸。但是其实我们都鼓励,其实可能那些男士,每个人都有一些情绪需要,他们都是可以去找我们的心理辅导服务。香港人都是,如果有需要可以找我们。」
Jack同时指出,现时大部分新移民的社区资源和服务,例如安居服务,只限持永久居留权的居民,或公约难民可使用,变相遁「救生艇」计划入境加拿大、等候永久居留权审批的香港人,不合资格使用社区服务。报告建议加拿大政府,加快「救生艇」计划永久居留权的审批速度,让港人减少因前景不明的压力;同时增加资助,让等候永久居留权审批的香港人,都能获社区资源协助和支援;以及加强宣传,使港人得知社区资源资讯。
记者:梁书然、 胡彗蓝(加拿大) 编辑:施芷珊 网编:毕子默
4.加国自由党将举行党魁选举接替杜鲁多 热门人选对华较友善
加拿大自由党预计将会于3月9日举行党魁选举,这场竞选将会决定由谁接替即将卸任的总理杜鲁多(Justin Trudeau),并带领自由党进入即将到来的联邦大选。根据目前最新民调与党内支持度,前加拿大央行行长卡尼(Mark Carney)与前财政部长兼副总理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均被视为下仼党魁的热门人选,竞争激烈。
根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统计,曾担任加拿大央行及英国央行行长,拥有丰富金融经济管理经验的卡尼,目前已获得83名国会议员支持,其中包括现任外交部长赵美兰(Mélanie Joly),与移民、难民及公民事务部长米勒(Marc Miller)。而曾在杜鲁多内阁担任副总理及财政部长的方慧兰,目前则仅获得26名国会议员的支持,远低于卡尼。
民意研究机构Angus Reid于2月19日发布的最新民调亦显示,若卡尼成为自由党党魁,联邦选举的支持度将会达到37%,接近保守党的40%;而若方慧兰当选党魁后,在联邦选举中的支持度则为29%,比卡尼低8个百分点。
此外,加拿大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亦成为关注焦点。地缘政治学者蔡俊威接受本台访问时指出,方慧兰与卡尼在对华政策上的取态不一。方慧兰立场较为强硬,对于外国干预及极权国家问题的态度明确,近期更成为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对象,反映中方并不希望她当选党魁。
另一方面,卡尼的对华立场则较为模糊,过去曾在金融领域与中国有较多接触,或会在经济合作层面对中国采取更开放的态度,以确保加拿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蔡俊威提到,当前自由党内部聚焦各个党魁候选人应对美国贸易战的策略,而外交政策则为次要,相信卡尼有较大优势
蔡俊威说:「外交政策对联邦大选的影响未必很大,反而大家更关注一些经贸政策、民生议题等。但无可避免一定会碰到外交关系,包括对美国。如果联邦大选来到,如何应对与美国之间的关税、经贸问题等亦会在议程入面。当然议程内讨论的问题会用经贸方式处理,多於单纯谈政治议题,所以反而卡尼有更加多优势。」
蔡亦补充,若美加关系恶化,加拿大有机会寻求包括中国以内的其他国家,在经贸领域建立更紧密的合作,特别在汽车制造业与电子商贸等范畴。但由于特朗普政策的变数较大,加拿大未来的外交走向仍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加拿大国会「加中关系特别委员会」主席兼自由党议员Ken Hardie接受本台访问时指,目前新上仼的白宫政府已颠覆了国际贸易及整体关系,难以推测各个党魁候选人未来对中国的外交策略。但他认为,若未来加美贸易关系转差,加拿大有机会扩大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但这种关系就如「从煎锅跳进火坑」,中国有机会利用贸易壁垒绕过现有贸易协议。
Ken Hardie说:「中国在过去已经展现出与美国相似的行为,虽然中国的领导人可能不像特朗普那样不可预测,但中国同样会利用贸易壁垒来绕过现有的贸易协议。」
Ken亦认为,加拿大与中国未来的贸易关系只会是一种「交易型」关系,亦非过去多年与美国的历史性合作伙伴关系。他亦澄清,最初表示支持方慧兰是基于去年底现仼总理杜鲁多还未宣布辞职,假设继任者将来自自由党内部;但自卡尼宣布参选后,Ken认为卡尼管理重大经济事件的经验,能让他更胜任党魁工作。
记者:林永帼、胡彗蓝(加拿大) 编辑:施芷珊 网编:程皓楠
5.【黎智英案】被指知悉评论员煽动仇恨政府 黎否认能心灵相通 官诫勿自作聪明
「黎智英案」周二(25日)踏入第138天审讯,控方就论坛版作者「一剑飘尘」及评论员李怡的文章,指黎明知作者煽动仇恨中港政府,黎否认,反讽:「难道我与他心灵相通吗?」法官制止并警告:「请不要作自作聪明的评论。」控方就李怡的文章指其主张实施制裁,黎反驳指「文章是说拜登不会制裁⋯⋯你怎可能颠倒过来问我?」
黎智英在阅读逾百篇被指煽动的《苹果》报道及文章后,控方今午开始就国安法实施后发表、黎确认已阅读的文章作盘问。控方展示由作者「一剑飘尘」撰写的文章〈枪杆下何来安居乐业?〉,问黎是否与作者持相同意见?黎指当时没有如此想过,控方再问黎是否认为那是好文章,黎同意,惟强调不代表他同意对方所有看法。控方再追问黎不同意哪些部分,黎指当时没想过,同时拒绝控方提出「你现在想一想可以吗?」的提问。
控方续引述该文章,当中提及「……美国肯定会报复直至取消香港自治待遇,香港还能保留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吗?失去这个地位,香港连深圳都不如」;黎今指不完全同意有关段落,包括不理解作者曾引用「偷袭珍珠港」作比喻之用意,惟同意文章指香港无法保留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控方就质疑,指黎曾说文章好,黎即回应「但不代表所有内容都好」,并指自己对深圳了解不足,无法表明是否同意「失去这个地位,香港连深圳都不如」的说法。控方再追问黎,是否同意文章指「美国肯定会报复直至取消香港自治待遇」,黎指不完全同意,强调「美国根本无原因报复」,因「美国根本没有被伤害」,惟他同意文章预测因国安法,美国会取消香港自治待遇。
控方之后指,黎知悉作者透过文章请求针对中港政府的制裁或敌对行为,黎称他不知道,强调自己读过文章不代表有参与请求制裁,又指不认为文章显示作者有如此主张。
控方再指黎知悉作者有意煽动仇恨中央及港府,黎回应称:「这是别人的文章,我怎可能知道?太惊人了!这是别人的说话。难道我与他心灵相通吗?我只是读他的文章。」控方续指黎知悉作者煽动香港居民非法改变香港依法制定事项,黎即向主控反讽说:「我怎么可能知道?我真的想不通,麻烦你告诉我,你太聪明了⋯⋯」;法官李素兰此时开腔制止并警告:「拜托,黎先生,不要作出这种评论⋯⋯请不要作自作聪明的评论。」另一法官李运腾亦指,黎可回答不同意,「这里有上百篇文章,如果你再继续这样下去,我们下年还会在这里」;黎就称明白。
黎智英早前曾供称,有告诫《苹果》员工小心,不要违犯国安法;法官李运腾关注黎当时读过文章后,有否认为文章有违国安法危险;黎指没有,称看不到文章有提及制裁议题。
控方展示「一剑飘尘」另一文章〈美国会制裁林郑月娥吗?〉,当中提及「《香港自治法案》就是专门对付林郑之类香港官员⋯⋯美国制裁手段繁多,包括冻结资产、拒绝入境等,更可以制裁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比如,美国真的制裁林郑月娥,那么,所有在香港服务的银行都要终止她及其家人的账户。」控方之后问黎与作者是否有相同看法;黎指自己不知文章说法的事实基础,当时没想过是否有相同看法。
就同文另一段提及:「香港作为国际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在遭受中共及林郑月娥之流邪恶摧残的今天,如果被美国实施金融制裁,让邪恶受到惩罚,算不算恶有恶报呢?」再问黎是否也是其看法,黎就强调完全是作者意见,自己无权反驳,也没有特别去想;控方续质疑他一直以来主张制裁中港官员,黎即否认是「一直以来」,强调在国安法后没再请求制裁。
控方就质疑作者以《苹果》作为平台表达意见,被黎反问「So what?」强调《苹果》有很多作者,「不代表我要去想同不同意每篇文章」,并在控方指他容许发表文章时,回应指不代表他要为每一篇文章的言论负责。
控方再展示时事评论员李怡的文章〈警惕左翼思潮〉,并引述文中一段提及拜登自信一定当选,以及拜登在电视辩论中所提及当选后的中国政策:「这意味着他会一如既往不断要求中国遵守各项国际规则,而不会如贸易战那样对不守规则者作任何惩罚,不会制裁侵犯人权、违反国际承诺的中港官员,不会对受迫害者伸出援手。」控方然后指,上述段落反映李怡希望拜登对中国实施惩罚措施,制裁侵犯人权的中港官员,黎就反指「哪有这样说?……全是负面的说法,他(李怡)是说拜登不会制裁」;控方再指文章本质是希望拜登制裁,黎反问:「从哪里读出这个『本质』?」重申李怡是说拜登不会像特朗普般实施制裁。控方续指文章主张实施制裁,黎终以「文章是说拜登不会制裁⋯⋯你怎可能颠倒过来问我?」作回应。
另外,控方展示「Micheal Cox」及邝颂晴撰写、在《苹果》英文版刊出提及制裁的文章,黎指当时没有读过,也不确定谁人邀请作者撰文;控方问及邝的文章有关制裁之观点,是否符合《苹果》立场,黎回应当时没看过故无法回答。控方再问黎现在读过后会否同意,黎就重申无法回答。
粤语组报道 编辑/网编:毕子默
6.汤家骅称财赤难处理因非民选政府 翌日致歉「引起读者误解」
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周三(26日)出炉,行政会议成员汤家骅周一(24日)在《信报》的专访,指政府面对财赤问题难大刀阔斧处理「源于本港没有民选政府」,但短短不足一日便致歉,称引起读者误解。
他在原专访解释,市民面对不是民选的政府,可能会觉得「你不是我选出来的,我为甚么要挨苦」;非民选政府需不断推出福利,回应民间诉求。同日他也在社交平台Facebook刊登这篇专访,称「民主不是毒药、更不是反制度的力量。民主制衡、社会多元才是发挥两制的真正表现」。
然而事隔不足一天,他又在Facebook发文,称专访似乎引起误解,向读者致歉。他指专访是个多小时对谈后记者的节录,自己并非指「民主制度下的政府一定没有财赤,也不是说没有民主制度的政府,便一定没有合法性或民意支持」,这些只是假设例子,以表达在不同制度下政府回应市民诉求可能会有分别;并澄清政改部分与财赤问题并无直接关联,将两个议题串联「实非我的意思」。
其实这并非汤家骅第一次「引起误解」,例如去年6月他接受「无线新闻」访问,提到海外非常任法官只属观感上作用,可检讨有否需要保留,及后他澄清自己无意反对海外法官出任终审法院非常任法官。
记者:淳音 编辑:李荣添 网编:程皓楠
7.中国全额资助2.4亿美元兴建 巴基斯坦新国际机场「养蚊」
由中国全额资助2.4亿美元在巴基斯坦港口城巿瓜达尔(Gwadar)兴建的国际机场,去年10月竣工至今仍未投入使用,机场不见旅客或飞机起降,令外界质疑其真正用途。
《美联社》报道,新机场位于巴基斯坦最贫困且动荡的地区之一的俾路支省(Balochistan),当局盛赞该座标榜可容纳40万名旅客的机场,能为人口约9万的瓜达尔带来改变,然而,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甚至未连接至全国电网,电力供应仰赖邻国伊朗与太阳能发电,且洁净水源短缺。
中国过去10年对俾路支省和瓜达尔大量注资,作为推动数以十亿计美元计划「中巴经济走廊」(CPEC)的其中一环。「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一带一路」的关键和旗舰项目,而瓜达尔港是连接新疆至阿拉伯海(Arabian Sea)的重要枢纽。
当地政府宣称「中巴经济走廊」为瓜达尔创造了约2000个就业机会,但未有详细说明「当地」指的是俾路支居民或者来自巴基斯坦其他地方的人。
专门研究中巴关系的国际关系学者哈立德(Azeem Khalid)直言,新机场是为了中国而不是为巴基斯坦或瓜达尔而建,以确保便利中国公民进入瓜达尔或俾路支省。俾路支人民党(Balochistan Awami Party)领袖霍斯(Abdul Ghafoor Hoth)更批评,机场建设及管理工作完全排除当地居民,「瓜达尔没有人受雇到机场工作,连保安员的职位都没有。」
C当日机场完工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Shehbaz Sharif)和中国总理李强一同出席线上的竣工仪式,李强指新机场是瓜达尔港成为地区互联互通枢纽的关键设施,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走向深入的重要标志。不过,新机场正式启用日期一再延后,首航也不对媒体和一般民众开放,部分原因是安全疑虑,专家担心邻近机场的山区地形可能成为武装组织发动攻击的理想据点。
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推动,俾路支省的分离主义运动亦进一步激化,当地武装组织认为自身利益被剥夺,针对政府与中国工人的袭击时有发生。为了保护中国的投资,当局在瓜达尔加强军事部署,加设检查站、铁丝网、路障和瞭望塔,道路一周更有几日随时封闭,以便中国工人和巴基斯坦的贵宾安全通行;76岁的当地居民库达(Khuda Bakhsh Hashim)说:「以前我们能够自由活动,现在却处处受限,不断被盘查。」
哈立德指出,如果没有采用当地劳动力、货物或服务,「中巴经济走廊」就不能产生涓滴效益,「巴基斯坦政府不愿给俾路支人任何东西,俾路支也不愿拿政府给的任何东西。」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程皓楠
8.列「黑名单」中国货船涉切断海底电缆 遭押返台南调查
台湾海底电缆再度怀疑被切断,西非国家多哥籍的「宏泰」货轮涉嫌拖锚,切断连接台湾本岛与澎湖地区的「台澎3号」海缆,遭押返台南安平港接受调查。
目前确认「宏泰」货轮具有中资背景,也是被台湾列入黑名单的「权宜船」之一。权宜船是指有别于船东的国籍,注册在不同国家、挂上他国船旗、属于他国管辖的船只。
英国《金融时报》上月报道,为应付快速增加、引发全球安全疑虑的「影子舰队」灰色地带侵扰,台湾把52艘悬挂权宜船旗的中国船只列入黑名单,主动追踪检查,而主要针对的是悬挂喀麦隆、坦桑尼亚、蒙古、多哥等旗帜的货船,涉及的船公司均在中国、香港或澳门注册。
台湾海巡署指出,「宏泰」轮上周六(22日)晚至周二(25日)凌晨在台南将军渔港西北方6海里滞留,海巡署全程监控并通报安平港对其作出7次广播,惟均无回应;至凌晨2时许发现「宏泰」轮下锚,立即实施广播驱离,约半小时后「宏泰」轮开始往西北方航行。
台湾数位发展部其后接获「中华电信」通报,「台澎3号」海底电缆断裂,断裂位置正是将军渔港西北方6海里,初步研判疑遭外力破坏。海巡署得悉后,随即拦停「宏泰」轮,但因舷差过大且海象不佳无法登船检查,于是加派舰艇到现场增援,中午将「宏泰」轮押返安平港,全案依国安层级处理原则,由台南地检署侦办。
海巡署指出,事故属人为故意破坏还是纯属意外,皆尚待调查厘清,而「宏泰」轮是具有中资背景的权宜船,载有8名中国籍船员,不排除是一次中国灰色地带侵扰行动。
另外,台湾《联合报》报道,涉案的货轮船名一直在变,外观显示「宏泰168」,被海巡队拦查登检时改挂「宏泰58」,被押返安平港又变成「善美7」,当局将研判其动机。
上月初,野柳东北方的海底电缆亦遭到疑似有中国背景的货轮喀麦隆籍货轮「SHUNXIN39」切断,台湾国安局分析,此一行为已成为境外敌对势力对台灰带威胁的新型态,将持续以国安角度支援政府,强化关键基础设施防护韧性。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陈家杰
9.中国渔船涉违禁雇北韩船员 强逼劳动长达10年未曾上岸
根据最新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有北韩船员在悬挂中国旗帜的渔船上遭到强逼劳动,除了面对言语和肢体暴力,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甚至有船员长达10年未曾上岸。
北韩长期派遣大量劳工至海外赚取外汇,数万名北韩工人主要是到中国的工厂和餐馆,以及俄罗斯的伐木场和建筑工地,他们受到北韩安全人员严密监视,每天工作逾12小时,大部分工资上缴政府;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2017年通过决议,要求各国遣返北韩劳工,避免他们的薪资被用于资助北韩的核武与导弹计划,但分析人士指出,北京和莫斯科当局刻意规避有关制裁。
《法新社》、《美联社》报道,专注于环境和人权议题的伦敦「环境正义基金会」(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周一(24日)发表报告指出,首次记录到远洋渔船上有北韩劳工,他们普遍受到虐待,有人被逼在海上工作长达10年,甚至从未踏足陆地,构成强逼劳动,其规模超更是出了本已充斥着虐待行为的全球渔业的许多情况。
报告还表示,部分从中国渔船上收集渔获的船只进入了亚洲主要市场,包括日本、台湾和南韩,绕过了英国和欧盟防止北韩工人生产的商品进入其供应链的法律框架。
报告中的指控是根据2019年至2024年间,在中国渔船上工作的19名印尼和菲律宾籍船员所提供的资料,「有人采取协调行动来隐瞒船上有北韩人,他们在海中央被转移到另一艘船,他们已经在船上待了6年了」、「由于不被允许携带手机,他们无法与妻子或其他人联络」、「他们的政府不允许他们回家」、「即使6个月(在海上)也太长了,我无法想像持续好几年」。
曾有北韩工人因为生病且年纪较大无法工作,遭到船长喝骂,「他会做甚么?只是吃吗?吃饭睡觉?」另一名高大的北韩人看不下去,表示愿意兼顾其工作,船长很不高与生气了,认为难以控制,于是把他们转移到另一艘姊妹船上。基金会表示,鉴于船员被转移的操作方式,暂无法估计这些中国渔船上具体的北韩人数。
粤语组报道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程皓楠
10.中国政协委员提案降法定结婚年龄至18岁 网民:彻底疯狂了
中国全国两会即将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松蹊提案,建议将法定结婚年龄从男性22岁、女性20岁一律调降至18岁,惟遭民众批评「疯狂」。
根据中国民政部官网的数字,2024年全中国结婚登记数目为610.6万对,离婚登记262.1万对,较对上一年,结婚登记减少了157.4万对,降幅约20.5%,离婚登记却增加了2.8万对,升了约1.1%,中国人不婚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两会陈松蹊其中一个提案为「关于放宽人口生育约束、构建婚育激励体系」,建议降低法定结婚年龄至18岁,以提高生育人口基数,释放生育潜能,并指现时中国男姓22岁、女姓20岁的法定结婚年龄,是计划生育时代的产物,中国的法定婚龄全球最高,国际上普遍不超过18岁。
陈松蹊还建议在全国,包括农村地区推行更多样、更大力度的激励政策,例如每月对每个儿童提供现金补助,以及医疗支持到一定年龄等,因有些政策在城市成效有限,但在农村有望产生效果。
此外,中国2021年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一对夫妻可以生育3个子女,提案建议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改名为《人口与生育法》,全面放开生育,以适应新时期人口发展。
不过,有关提案遭到中国民众一面倒批评,纷纷在微博留言,「彻底疯狂了啊,18岁很多人还在读书,这给很多不法分子机会了」、「这挣钱的能力都还没有的时候生个娃出来让父母养吗?」、「现在的提议真是一个比一个疯!离婚冷静期,身分证直接结婚,现在又要18岁结婚」。
据《美国之音》报道,中国经济情势差,年轻人面对减薪、裁员或甚至根本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完全没有结婚的念头,且婚后还得支撑双方父母与孩子的经济,压力相当大。另外,中国社会始终存在男女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天价聘礼、买楼成为结婚入场券等畸形文化,亦令年轻世代不婚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池焕衡
11.事实厘清|BBC报道中国城市空气品质好过西方?
近日, 英国广播公司(BBC)一则报道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广泛流传,报道引述一位英国商人称「中国一些城市空气质量比西方城市好」。该说法一度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成为热点话题,观察者网撷取转发BBC的影片片段,刚在X平台上开设帐号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用了这一片段发文称,「中国正让蓝天再现」。
但这里所谓「中国一些城市空气品质比西方城市好」的说法是甚么意思?是根据甚么样的标准而得出?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Asia Fact Check Lab, AFCL)将在本文中详细解释。
这个说法的源起是甚么?
英国广播公司(BBC)X帐号近日分享一段周日访谈节目内容,当主持人昆斯伯格(Laura Kuenssberg)谈到英国工党的施政重心,似乎以提升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对包括绿色能源在内的议题关注程度下降,询问相关效应是否已经对英国的绿能行业造成影响?随后,参与节目的一家英国新能源公司执行长杰克逊(Greg Jackson)以中国为例,试图讲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经济成长可以并行不悖。
杰克逊举证认为,首先,中国去年的再生能源建设达到全球再生能源建设的59%;其次,中国去年新车销售量有一半是新能源车。最后他称,中国一些过去以空气污染闻名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现在的空气品质都比一些西方城市好。
杰克逊的谈话,特别是「过去以空气污染闻名的城市,现在的空气品质都比一些西方城市好」的说法,引起争议。也有中文用户加注中文翻译,甚或只撷取有关「中国空气品质比一些西方城市好」的说法转发到微博。
杰克逊上述有关空气品质比较,是以哪一机构的数据为基准?或是有特定时间点作了上述对比?详细数据为何? AFCL透过电子邮件就这些问题询问杰克逊,至截稿,未收到他的回复。
但空气品质的标准,也就是「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 AQI)的计算方法,中国与美国等国家计算方式差不多,都是基于监测六种污染物质的浓度,计算各自的污染指数后取最大值做为AQI的最终数值。
在计算方法相同的前提下,中国和英、美相比空气品质究竟如何? 我们以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微粒,也就是一般人熟知的「PM2.5」为例,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数据资料如下:
WHO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国年均PM2.5浓度是9µg/m³,英国则是20µg/m³,中国则为35µg/m³,因此,该数据并不支持「中国空气品质比一些西方城市要好」。
至于空气品质「好」或「坏」,AFCL查阅了 WHO的《全球空气品质指引》(Global Air Quality Guidelines),它建议的年平均浓度不超过5微克/立方米( µg/m³),24小时均值则达15µg/m³的天数,每年以不超过3-4天为原则。
但前述的作法是「高标准」,大部分国家或地区都达不到,因此WHO也有一套较务实的《指引》,对于已经建立中期目标要实现更洁净空气的国家,建议PM2.5年均值为35µg/m³,24小时平均值则为75µg/m³。
中国自2016年开始实施并公布PM2.5的数据,在一般区域,标准与前述WHO的指引建议相同。英国则是PM2.5的24小时均值在35µg/m³以内,定义为「低污染」,35-53µg/m³则是「中度」,美国的标准最严格,环境保护署(EPA)于2024年最新修订PM2.5的24小时均值数据要在9µg/m³以下才属「优」。
至于根据包括PM2.5数值在内计算出的空气品质指数(AQI),中国的计算方法基本上与美国相似,AQI分类有六种(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污染与严重污染),英国则是分为十级四种类(低污染、中污染、高污染与严重污染)。但英国计算AQI指数与中国及美国不同,只采计5个指标。
中国和美国计算AQI的方法虽然相似,但在污染物浓度限值和分级标准上并不一样,也就是说,像是中国某城市 PM2.5浓度24小时均值为35.5µg/m³时,换算出来的空气品质指数虽仍可能是「优」或「良」,但在美国已属于「轻度污染」。
因此,虽然杰克逊的说法「中国一些过去以空气污染闻名的城市,现在比一些西方城市都要好」,的确有可能出现,且中国2024年空气品质优良的天数确实增加,这却忽略了各国在计算PM2.5的标准和定义的差异,并不能全面反映各国空气品质的真实情况。
至于杰克逊说「中国去年新车销售量有一半是新能源车」的说法,根据《上海证券报》引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报导,中国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即:新能源新车销售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例)达40.9%。
另外,杰克森也提到「中国去年可再生能源建设达到全球再生能源建设的59%」,但根据国际能源总署(IEA)数据,较完整的说法应是预计从2024-2030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建设占比将达到全球的6成。
(完)
===========================================================================
本台网址:
http://www.rfa.org/cantonese社交媒体:
Facebook 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cantonese.rfaTwitter 推特:
https://twitter.com/Rfacantonese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rfacantonese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rfacantonese自由亚洲粤语节目的广播频率介乎於短波波段20至23之间。广播时间∶(北京时间)晚
上10时至11时。敬请调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