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從下列三個角度來分析這篇:
(一)「用」可從不同角度來看。
(二)世俗中「有用」是小用,「無用」是大用。
(三)「用」和「無用」都不見得好,唯一免禍之法就是順其自然。
在此篇可從此角度觀看,世界上的事物,本來就沒有大小和好壞之分,一個人智量大,見地高,境界應用高,就能把一個不相干的小事情用來“齊家
治國平天下”。修道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不相干的方法可以使他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如果智量境界應用的見地不夠,即使再了不起、再高明的東西,到了他手
裡也會沒有用。
在用大葫蘆那篇來說,把大葫蘆比喻生命,是惠子對生命有執著、有預期,把生命當成追逐某一外在目標的工具,而當此不符合原來的預期、
不能迎合世俗之用(世俗的價值)時,因失落而毀了自己。而莊子的態度是:如果能夠「無所待」,不把生命當作追逐任何外在目標的工具,不能當水缸用,就不
要拿來盛水,挖空它用作腰舟,遨遊於江湖,以形體上的無用來追求不為外物所累,可是天生萬物,必有其才用,必有其器用,「乘道德而浮游」,不拘泥在有用
無用之間,無肯專為,不再以特定的「用」困住生命,生命不再成為工具,「無所待」就可遊於無窮,這就是逍遙了。
此篇就是要我們,看待一件事時,要用各種角度來觀看,經由個角度來思考,且跳脫事件所限住的框架來思考,將會得到不一樣的想法,但是在現實生活
中修養”道”程度不夠深的我們,要達到莊子的那個境界—「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
一體;提倡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時需要多看,多聽,多聞一些博學知識以來增廣見聞,進而提升自己內心觀感對事物的逍遙觀,才能漸漸去跳脫
世俗所限住的框架,而達到逍遙境界,雖接觸的是擾動的世界,內心卻平靜超脫。天下萬物在大道運行下順性生長,不待人與之,人們應以「萬物一體」的角度去
看待事物,而不是以人的價值觀去衡量萬物。器物的有用無用,是人的講法、是人的成心,唯有去除了這個狹隘的觀念,才能體會到莊子在語言文字背後所蘊藏的
深意,這應該就是這篇所要告知我們的知識吧!
聖,c96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