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党成立的意义与发展的前景 1996 王业立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17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Max.BeiLi.CGP.

unread,
Dec 9, 2009, 6:38:14 AM12/9/09
to CGP members绿党党员党务 看最新贴请点击 只浏览题目, 绿色中华e民主论坛, 中华绿党 人民最大 ! chinagreenparty@gmail.com 环境 政治 时事 新闻 转载,可httpS://直接登录, chinagr...@googlegroups.com, ylwan...@ntu.edu.tw, rjth...@ms1.hinet.net, Hi-China-G...@googlegroups.com
绿党成立的意义与发展的前景

                                             王业立
                                      载自"政策"月刊第十三期

   由环保、妇女、残障、保育等二十馀个社运团体所组成的「绿色
 本土清新党」(简称绿党)已於一月三十一日正式获准备案登记成为台湾

内第七十九个政党。绿党成立之後,立即推出三人参选全国不分区国 

代,并在台北市、台北县、桃园县、彰化县,以及云林县提名十三位
候选人角逐区域国代。由提名参选的人数而言,甫成立的绿党在各政
 党中位居第四,但在国内政党政治竞争已经是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绿
未来是否有能力发展成为国内的「第四党」,或者只是沦为另一个
「泡沫政党」,颇值得吾人观察。

 选举制度攸关生存空间

  在西方民主国家中,普遍都有「绿党」(Green Patry;在某些国
家则称为「生态党」,Ecology Party)的存在。绿党系起源於七○年
代,以社运团体为基础,并以生态保护做为主要诉求而成立。到了八
 ○年代,欧洲各国的绿党相继出现,并且多半都有参与选举。然而做
为单一议题(Single Issue)的「使命型政党」(Missionary Party),
 绿党参与选举,并非以执政为唯一目的,而是藉由选举来教育选民、
宣扬理念。

   绿党最早的参选纪录,可追溯至一九七四年。当时英国绿党的前
 身「人民党」(People Party)(一九七五年改名为生态党;一九八五
 年改名为绿党)首度参与国会议员选举,但是没有获得任何席次。到
了七○年代末期,绿党也开始在比利时(1977)、法国(1978)、以及瑞
士(1979)参选,但仅在瑞士当选一席国会议员。到了八○年代,绿党
或生态党分别在奥地利、加拿大、丹麦、芬兰、西德、希腊、爱尔兰
 、义大利、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以及瑞典成立并参与选举,但
在大多数的国家,绿党的参选成绩并不理想。

   西德是绿党在选举中表现较突出的国家。一九八○年绿党在西德
 首次参选虽然没有获得任何席次,但在一九八三年以及一九八七年的
 选举中,绿党却分别获得5.4%与8.5%的国会议员席次。法国的绿党
 然积极活跃,但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八年的四次选举中,绿党从未
赢得任何法国国会议员的席次。

   事实上,绿党的生存空间与各国的选举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西德
 的国会议员选举制度系采行二分之一单一选区与二分之一比例代表的
混合制(Hybrid System),并使用两票联立制(以第二票政党得票率做
 为分配席次的依据),配合百分之五或三席的政党门槛,使得绿党
西德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得以茁壮,其他如瑞士、奥地利、卢森堡、瑞
典等采行比例代表制国家,绿党才有可能在国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当
然与这些国家选民的政治偏好、社会文化等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说,绿党此种单一议题的政党,在这些欧洲国
 家之所以能够存在,选举制度采行比例代表制虽然不见得是充分条件
,但至少应是必要条件。反观实施单一选区制的英国、法国、加拿大
 等国,绿党便很难在国会议员选举中获得席次。

使命型政党

   台湾绿党的出现,基本上也是以社运团体为基础,而采取「使命
型政党」的发展路线。在国内,过去社运团体一直与民进党关系密切
 。但随著民进党在选举中势力的日渐壮大,许多社运团体也逐渐感觉
到民进党已不可避免的走向世俗化,而丧失当初的理想性。做为一个
以执政为目的的政党,民进党向中间靠拢,以企图吸引多数选民的支
持,不论从政治学的理论或务实的做法而言,都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但从理想性格较为强烈的社运团体的角度观之,民进党走向世俗化之
 後,双方在许多议题的看法与做法上的差距,便不可避免的会逐渐拉
 大。到了最後,选择划清界限、各奔前程,即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
事实上,随著政治社会逐渐的多元化,任何政党想要扮演好「全民政
党」的角色,都会倍感困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理想与现
 实之间,各政党也应清楚了解本身在政治光谱上的定位、限制、及未
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追求不同目标的政治人物或社运团体,各以不同
的诉求,吸引不同的选民支持,乃是多元政治下必然的结果。由这个
 角度观之,绿党在台湾的出现,就某层意义而言,也意味著台湾的政
 治生态,在本质上已有出现朝向更多元化发展的徵兆,而各政党的定
位,在政治光谱上,也将更进一步的明确化。

选区愈大生存空间愈大

  与西方民主国家的绿党相同的是,台湾的绿党在未来的角色定位
 上,基本上也兼具社运团体与政党的双重身份,而会较坚持社会运动
 的理想性。诚如绿党的发起人曾指出:「绿党绝对不是培养政客的政
党,绿党也将做永远的在野党,不追求执政的机会。」这段话清楚的
指出绿党浓厚的「使命型政党」的政党属性。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在
讲求实力原则的国内现实政治土壤中,能否等待一个「使命型政党」
有机会开花结果?过去有许多阶级性格强烈的政党,或是社会主义倾
向较浓厚的政党,在成立之初,也是充满理想色彩并深受部分人士的
期许,但这些政党不是如昙花一现般夭折,便是沦为「泡沫政党」。
绿党有可能避开那些政党的宿命,而有机会能继新党之後,在两大党
的挤压下,打开属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吗?

   如果由选举制度的层面而言,台湾目前各级民意代表选举所采行
的复数选区单记非让渡投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SNT
V),并不会像单一选区制般扼杀小党的存在空间,并且选区愈大,小
党的生存空间也愈大,因此绿党的生存空间理论上是存在的。以八十
 四年第三届立委选举为例,在台北县选区中,由於应选名额高达十七
名之多,因此最低票当选者仅获得3.08%的选票。换言之,如果绿党
或其他任何小党,只要有能力在此类大选区中,吸引一个小比例选民
 的支持,即有当选的可能。以这次绿党提名参选区域国大选举人数较
多的台北县、市选区为例,多属应选名额较多的中、大型选区,因此
纯从制度面而言,绿党应是有存在的空间。

 知名度高有助凝聚选票

  然而由国内选民过去的投票行为而言,绿党是否能有机会突出重
围,赢得足够多选民的青睐,而达到「零的突破」之目标,则仍有待
 三月二十三日选举结果的证实。政治学界通常以政党认同(Party Ide
ntification)、候选人取向(Candidate Appeal)、与议题取向(Issue
 Orientation)三者来解释选民的投票行为,而国内多数选民的投票
行为常被视为「选人重於选党」。新党的崛起固然归功於部分对新党
 政党认同度高选民的选票凝聚,与强制配票策略的成功,但形象好、
学历高、或知名度高的候选人,及鲜明的政见诉求,也是新党能在两
 次选战中站起来的重要因素。反观这次绿党仓促成军,虽然延续过去
理想层次较高的社运诉求,但在候选人知名度普遍偏低的情况下,绿
 党在此次的国大选举中,能够吸引多少纯粹政党认同及议题取向的选
票,则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难在宪政议题中著力

   其次,这次的国大选举将与有史以来首次的民选总统选举同一天
 举行,在总统大选巨大的「磁场效应」下,绿党在国大选举中的政见
诉求,能吸引多少选民以及媒体的注意,恐怕绿党的参选人自己也没
 有多大把握。更何况,绿党此次是以「废物利用、资源回收」为选举
诉求,将参选国大视为「新政治环保运动」,但在充满政治力角逐的
 总统大选以及以宪政议题为主轴的国大选举中,似乎甚难找到著力点
,而在政见诉求上,也难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这是绿党此次参与国大
 选举,在先天上较为不利之处。而目前国大选举在全国不分区的政党
比例代表部分,仍是采取「一票制」配合5%的政党门槛产生。在选
民只能针对区域候选人投票,而无法再对政党投另一张票的情况下,
也将造成绿党在我国的发展,可能比在欧洲各国的发展更为艰辛。

  做为一个怀抱高度理想性的「使命型政党」,绿党在国内的出现
 ,吾人是乐观其成的。但在目前国内主、客观的政治环境下,绿党
 否能拥有属於自己的一片政治净土,则有待残酷政治现实的考验。



--
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
   Brian:  You're all individuals!
   The Crowd (in unison): Yes! We're all individuals!
   Brian: You're all different!
   The Crowd (in unison): Yes, we are all different!
   Man in Crowd: I'm not...
   The Crowd: Shhh!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