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整理對我來說的動機:未來我想要怎麼生活?
感覺很老套,不過我確實是為了「未來」努力讀書跟工作的。
● 有目標的時期 - 為了踏上自己想要的未來努力
從國小起,我就已經對未來的職業、甚至是生活規劃有想法,
在之後的求學路上,就算課業越來越吃力,不擅長的科目成績不見起色,
我也還是為了未來能成為我想成為的樣子在努力讀書,直到高中畢業。
● 失去目標的時期 - 先踏出第一步才是關鍵
大學學測成績公布,一直以來對人生的規劃一夕之間全都要打掉重來
或者說,我根本沒想過第二條路。
大學對我來說,是迷茫的四年,也是我找回自我、重新探索的四年。
我從大一到大四對未來的想像沒有明確過,也許這才是大多數人的經歷?
其實「學習」這件事對我來說是美好的、是有趣的(數學的話要再考慮一下),
如果今天學習這項事物的愉悅大過於考試帶來的壓力,那麼相對就不會那麼痛苦,
然而在資工系,有不少必修是我的痛苦來源,不知道自己學這個要幹嘛、不知道未來要幹嘛,甚至不知道自己活著要幹嘛。
不過就算不懂,我還是會把資料留起來,因為我覺得這也許未來會用到,需要時再拿出來用(一種存糧食的概念? 不管什麼課我都會留起來)
跟老師的談話真的對我來說幫助很大,那時老師提了一句:工作真的一定要跟興趣結合嗎?
現在踏入職場2個月多的我覺得,這樣寫程式的日子,好像也沒什麼不好?
雖然寫程式對我來說是真的不拿手,有些bug或是寫程式的方向需要比別人多好多時間去發現、去思考,但是沒有考試的壓力(壓力的來源變成主管了),自己寫程式查資料,也還蠻開心的。
不知道的時候,先試試看再說吧,也許走者走著就有想法了。
一邊前進一邊摸索,在充滿濃霧的路上行走,對現在的我來說,這才是人生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