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retch.cc/blog/chilelike88/23421119
有網友談起怎樣帶著孩子在非中文環境中學習學習中文的問題,這讓我回想起如何帶孩子在學齡前開始學英文的歷程….,在台灣這個不是以英文為環境用語
而且是”自己教,不請家教、不到外上課”的情況,似乎和在異地華人在家教育家庭想教孩子學中文有相似之處。除非從小,爸媽其中之一可以分別跟孩子單用一
種語言溝通(例如媽媽用中文,爸爸用英文),這樣孩子便能不知不覺中學會兩種語言,且都可以和母語一般熟練。
我的先生從小和大陸來台的父親說中文,和客家村長大的母親及兄弟姊妹間只說客家話,即使婆婆手足都會說中文,但從小至今仍是如此如此溝通,客語自
然也像母語一樣’標準”。我也認識有外籍配偶的家庭,中文交給媽媽與環境,爸爸只和孩子以英文溝通,果真孩子一路上來英語的聽說讀寫也像母語一般流利與
標準;這樣的學習歷程是最自然不過了,但為難的是--大人要堅持。當孩子知道父母是雙聲帶後,總會在幾次情急之下使用優勢語言,也在大人幾次不那麼堅持
下,孩子會放棄用比較不熟練的語言。倘若如此,孩子自然而然學會雙語的期待,可能就會自然而然破滅。仍然可以學會中文,但期待及做法需要修正,不能那麼
隨性隨機….
教孩子學習中文便得要像是一門”綜合課程”來操作。可以安排進生活作息中當作一個小課程,重點是,這段時間溝通的主角便是”中文”,設計一個
主題,玩中文遊戲”、做相關美勞,說中文故事,唱中文兒歌,練寫幾個有趣的中文字….(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和uni -curriculum很像,只
是進度複習次數拉長些),如果和進行中的英文課程主題相關聯,也很好,畢竟中文的認字讀音不像是練習手寫,需要一定的結構由簡入繁;對孩子來說,結構複
雜的字型有時反而比字型簡單的容易辨認,重點是—這個字詞對他有沒有意義。 若規劃一周當中幾段30分鐘”玩”一個中文小活動,對母語是中文的媽媽—特
別是在家教育熟手的媽媽而言,相信備課是垂手可得,輕而易舉喔!
提醒:不論進行多麼輕鬆的活動,學中文仍要有簡單紀錄,比如;認識的字---日期;唱過的歌—重點放在什麼新詞等等,即使隨機教學,紀錄仍是必要的,否
則記憶(媽媽的)很容易變得零碎,最後將不了了之… 以下是幾個小建議,可以參考放進你的”教案”中操作:
1.先期待他可以說….任何語詞都要在句子裡才有意義
*用好玩押韻的兒歌念謠,一開始選用不要太長的,搞笑帶動做得更好,一些經典的也可以改編成專屬孩子生活經驗的詞句,因為跟生活貼近,孩子容易運用,更
容易朗朗上口。我試著編過:
“有一個小男孩,名字叫Samuel,天真活潑又可愛他有爸比、媽咪、還有兩個姊姊,開開心心生活在一起”
像這樣的即興作品大家可以發揮創意,非常好玩又沒負擔;只有一小段約4小節,還可以做第二段”第三段歌詞。唯一提醒的是…孩子會著要你唱”我的歌”,你
得記得上次怎樣唱的。
我想,如果是用一首熟悉的英文兒謠,將其中的單字換成中文,混著唱,也一定很有趣,玩笑間孩子也自然學會中文意義。
*有一些兒謠念誦經驗後,再加進經典的、有文學美的(我覺得要加上媽媽喜歡的….也很重要)詩詞時,孩子較能體會音韻的美,例如:
”荷花幾月開”(延伸學數數,認中文數字)
”魚戲荷葉間”(設計身體律動,利用東南西北玩指令遊戲)-
中文的詩詞的精彩在於,以簡短的詞句蘊含濃厚的景物描寫及心情寄寓,如果在出遊賞景時,媽媽能帶頭唸誦兩句,孩子一定能體會情景與詩意間微妙的
聯結。
2.希望他認些中文字 時….”認字”也要在理解的句子中才有意義。
*做字卡—小一點的字卡較方便保存及攜帶(比名片大一些),先認識家人的名字並且造句,有意義的句子孩子會更快以因連結記憶。如:”新—我的爸爸叫陳
主新,他又高又壯”。
(參考部落格資料-:一開始就不孤單-識字http://blog.roodo.com/zozoyoyo2/archives/
4282673.html)
*認讀聖經—先從熟悉簡單的經文做起,從其中找出兩個字的詞語(常聽的),當作”認字”的線索。不貪多,每個經句認兩個字,可以在課後每天睡前飯前練
習誦讀一次(或表演一次),輕鬆累積才能長久。 如果能先搜尋選定幾則孩子常聽到、或希望先了解的經句,如此便能約略排定進度,也能和其他的國字認讀配
合。 (參考部落格資料:每週金句表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
mid=146657&op=dt&lno=82117820&no=3505125 )
*讀經典-現在推行的讀經典背誦方式,採用不求了解詞義,以多次反覆跟讀,CD長時間撥放的方式進行。然而,並不是每一個孩子的學習型態都是聽覺學習強
的,若不是以華文為環境的地區,對中文音韻沒那麼熟悉,這種記憶方式對孩子變顯得勉強,孩子願意學習、喜歡學習,才是長久之道。
在台灣,也有以背誦中華文化經典(論語大學中庸)為主要學習內容的在家教育型態,且推行多年; 近年教會界採用此操作方式,最近提出猶太教育法的
精隨,成立了”阿爾法兒童讀經協會"(網址: ),若有心想在年幼時期利用聽覺記憶強的優勢,好好扎根在 神話語上的家庭,讀經網站的資料可以資源給各
個階段學習背誦之參考。
阿爾法兒童讀經協會"(網址: http://www.alpha.org.tw/)
*有關故事…若孩子有資源可一路從大字故事繪本、橋梁書、一直讀到兒童小說….那簡直是太成功的中文教育; 若中文環境不夠豐富,還能進行讀故事
嗎?---當然可以! 這時候孩子對中文已經可以對話的程度,可以一次排15分鐘讀故事,當然是選長篇一點的好,像章回小說那樣,一次一點,慢慢讓孩子
聽出興味,語法及結構也會跟著建立的。
我認識的一個在家教育爸爸,選擇在熄燈的入眠前講故事給孩子聽,是不用書本的”黃家歷險記”,可以加油添醋偶而加上童年時代的厘語,還可以增添
家族生命的歷史感,很不錯的選擇。
3.如果還想要學寫字---我相信在這個華文當道的時代,能夠讀寫中文,對於未來工作開展性及地球村的認識,將是一大利器。身為華人父母一定都希望好
好把握自身語言的優勢,希望給孩子更便利的學習機會。然而,中文字..可是”全世界最難學會的文字”呢! …因為它並非拼音字,多半是有意義的結構部
件,再組合成另一個有意義的字形(孩子說:已經很難記住了,還得畫字…)。這也是中文也這項特點,我覺得由”意義”切入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例
如:
*象形字開始—像是山、川、門、鳥、馬…..等等。例如: 用大大的水彩筆畫個多重山形給孩子看(就像我們孩童時代畫的那一種 ),說一說古代人看山
之後,紀錄山形的樣子,慢慢變成現在寫的”山”字,孩子也可以大筆一揮練習”畫”一下山形字(通常會變成變形山)…像這樣說說造字的原則,還可以附帶提
到文化歷史演進的小故事,學起中文字會更有趣也較有意義。以我的經驗,這樣過不久孩子一定會問:”媽媽,那這個字是怎麼變來的?”…..所以準備工具書
查閱是蠻必要的。現在有一些給孩子認識中文造字的入門書,繪本式大大字,也畫出字給你看演變的….不難,不會讓人嚇到的。
參考書籍及網站:
*要不要學注音符號呢? (資料待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