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retch.cc/blog/chilelike88/23423629
轉載自慕真在家教育協會 電子報 98.12.18
這是一位在家教育镸大,現在已經為人妻子的 陳佳安姐妹寫篇文章
雖說是一篇聖經經文的心得...
但因佳安高二後回家教育之後的反思及對照
讓我再次反省、修正.....
現在帶給孩子的教育生活面貌,真的朝著起出的目標前進嗎?
和大家分享~~
The Lot Dilemma | 羅得症
培基文教基金會/陳佳安
「你說他做了什麼?!」
有位同學洩漏了班上的機密,我們大家都甚為氣憤。一群男生聲稱要把那個同學丟到垃圾筒裡。
當那群男生和那名被垃圾筒震撼的罪犯一起回到教室的時候,我們都冷淡地對待他,認為我們這樣做是對的。
這種行動和態度在我高中班上常常發生。很不幸的,我上的是基督教學校,同學幾乎都是在教會長大,背過無數的聖經經節,都知道不該對別人不近人情。
從那件事以後,我的一些同學做了更多他們知道不該做的嚴重的事,如酗酒、婚前性行為、未婚懷孕、離婚…。
到底哪裡錯了?
在教會裡,第二代基督徒的光景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在教會長大的孩子,通常一有機會自己做決定的時候,就從教會中消失了。
在創世記13章,亞伯拉罕和羅得分手的時候,就是這種情形。當我研讀羅得的生平時,我發現他的一生和許多在掙扎中的第二代基督徒很類似。
一、場景
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裏求告耶和華的
名。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羊、帳棚。(創世記13:2-5)
亞伯蘭認識神,他是一個活出信仰,並且學習聽神聲音的人。神因著亞伯蘭的信心而祝福他。這個祝福也延伸到他的家人身上。羅得從小就因亞伯蘭與神同行而
得到益處。
我的父母與其他第一代的基督徒和亞伯蘭一樣,努力學習活出他們的信仰。我的父母都是他們家中第一位信主的人。沒有人要他們去教會。沒有人勉強他們讀聖
經。他們自己選擇了這個信仰。這樣做並不簡單,但是神因著他們的信心祝福他們。
我和其他第二代的基督徒和羅得一樣,在教會中長大,熟悉所有的聖經故事,基督徒的術語可以朗朗上口,但是很快就對一切失去了興趣。如果我們的老師只教
我們頭腦的知識,沒有教我們與神建立個人關係,而是給我們一套規則,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並且怎麼去做,我們所有的不過是父母的信仰,與個人沒有關係。不
過雖然是父母的信仰,我們也嚐到因他們信心而來的祝福。對於那些過著基督徒式生活,卻不認識神的人,這些祝福足以使許多人對屬靈的事很冷淡。
如何衝破這種屬靈的冷淡呢?身為父母和老師,我們需要尋找適合教導的時刻。不要等到在課室裡才教,要抓住每個機會教導孩子在生活中體驗神。盡力讓神和
祂的真理變成可以體會到的實際。有一次,我搭公車經過花蓮,我指著山對身旁一位六歲大的男孩說:「你看到這些山了嗎?神說,如果你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
就能命令這座山移開,它就會移開。」
我永遠不能忘記,當那節聖經的真理穿入他心中的時候,他望著窗外那種肅穆的表情。
我的父母很努力幫助我與主建立個人的關係。他們要我每天讀聖經,讓聖經成為我生命中不可少的一部份。在讀經中,我學習與神談話,聽祂的聲音。也是透過
讀聖經,就是在我不肯聽父母話的時候,神仍能夠對我的心說話。
二、動機
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
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創世記13:10-12)
當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開始相爭的時候,亞伯蘭和羅得認為讓羅得
「自立」的時候到了。亞伯蘭退後,讓羅得先選,羅得恐怕從未想到要讓亞伯蘭先選擇。羅得考慮再三之後,就選了有利於他的地方。
和羅得一樣,第二代基督徒在面對選擇的時候,無論事情大小,都會依照對他們是否有利來作選擇。孩子們去不去主日學,要看主日學是否有趣、有沒有獎品、
有沒有點心,以及有沒有其他朋友也會去。當他們慢慢長大以後,這些自私的動機就會轉變成他們可以賺多少錢,雇主可以提供多少津貼,以及有沒有升遷的可
能。
因此,父母和老師需要教導孩子如何尋求神的旨意,討神的喜悅。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每次我想去參加派對的時候,父親總是告訴我要問神,我該怎麼做。雖然
這種方法常常讓我感到很挫折(因為聖經沒有說「你該參加朋友的派對」),但是這樣做卻教導我敬畏神,無論在大事和小事上都尋求神的旨意。因著讓基督在我
生命的每一方面作主,我也開始經歷神的祝福── 不只因為我父母的信心,也因為我與神同行。
三、影響
他們還沒有躺下、所多瑪城裏各處的人、連老帶少、都來圍住那房子.呼叫羅得說、今日晚上到你這裏來的人在那裏呢.把他們帶出來、任我們所為。羅得出
來、把門關上、到眾人那裏、說、眾弟兄請你們不要作這惡事。我有兩個女兒、還是處女、容我領出來任憑你們的心願而行、只是這兩個人既然到我舍下、不要向
他們作甚麼。眾人說、退去罷.又說、這個人來寄居、還想要作官哪.現在我們要害你比害他們更甚、眾人就向前擁擠羅得、要攻破房門。(創世記
19:4-9)
創世記19章記載羅得在所多瑪是個受人尊敬的人。他的道德比周圍的鄰居 都高,但是他對社會卻缺少持久的影響力。他的家人已經融入當地的文化,他唯一
能做的,就是保護那兩個客人。最後羅得失去了生活的指望──他的家、他的生計、他的財富、他的聲望、以及他的家人。
就像羅得一樣,許多第二代的基督徒或許很受人尊敬,但是當他們只是為了今生的利益而過活的時候,不但無法產生永恆的影響,反而會因為這世界所帶來的財
富而煩惱(箴言10:22)。
我們有兩個方法來看人生:暫時或永恆。父母和老師應當教導孩子不要只看今生,更要看重能夠持續到永恆的事。當我在大陸第一次見到我的親戚時,神開我的
眼睛,讓我看到祂給我的祝福。祂沒有讓我生長在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祂祝福我,給了我兩個妹妹,一個弟弟。祂沒有讓我在共產主義的社會下長大,祂把我放
在一個可以自由認識祂,敬拜祂的國家。神藉著那次的旅程讓我看到我虧欠祂多少。那種虧欠感給我的人生帶來永恆的層面。也是那種虧欠感讓我願意為祂而
活。
在哥林多前書3:9-15,保羅說:
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我照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
怎樣在上面建造。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在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顯
露,因為那日子要將他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賞賜。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
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裏經過的一樣。
神給父母和老師機會去建造另一個人的生命,但是我們要小心如何建造。我們固然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備課,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乃是幫助別人與耶
穌基督建立個人的關係。這個才真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