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约翰:我家阅读《圣经里的故事》的四个理由

8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Lee Barnaba

unread,
Apr 5, 2010, 3:55:52 AM4/5/10
to cchomes...@googlegroups.com

我家阅读《圣经里的故事》的四个理由

 

小约翰 著

 

 

 

 

 

 

每天晚饭后,我们全家都会坐在一起敬拜上帝,先唱《诗篇》,不到三岁的女儿已会唱十几首。接着,朗读一章《圣经》,我来讲道,全家再一起祷告,先为着回应 经文的感动来祷告,再是为国家和教会代祷,再是为家庭和个人祷告,我再用一处经文劝勉,最后是共诵主祷文。总共半个小时不到,但成了我们家最宁静、最享受 的时光。这是我家的黄金时间。通常这是别人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但我们家从不看电视,客厅也没电视机。

家庭敬拜后是我跟女儿的故事时间。我为女儿讲《圣经》的故事,讲完了一般还要表演出来。我选用的教材是荷兰英沃森夫人写的《圣经里的故事》。这书也成为女 儿的最爱,天天放在她的小书桌上。这书原是一位美国弟兄送给我的。前几天竟欣喜地看到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年底在大陆出版了此书。

我家为何选用这本书给女儿讲《圣经》?

一是因为里边有很多幅彩色图片。对于两岁多的孩子还不能以文字为主,我的办法就是一幅图一幅图讲,以图为中心,再把《圣经》在图画的基础上讲出来。这样, 从《旧约》到《新约》,我们俩已经讲完并且基本上表演完一遍了。这期间我俩都当过燃烧荆棘的火,当过各种《圣经》人物,当过狂风暴雨,当过美门前的瘸子等 等各种角色。

二是因为这本书里的图片没有耶稣的像。上帝早在十诫第二诫吩咐不可为神雕像或画像,耶稣基督是百分之百的神,当然不可为他画像。他固然也是人,但《圣经》从没描述他具体长什么样,我们哪敢随便画个像就说这是主耶稣?所以,我特别欣赏这本书一百多幅画中,没有出现耶稣的像。

在我们看来,福音书是围绕主耶稣写成的,没有耶稣的像似乎不可能。但绘画者处理得很巧妙,比如438页和439页,是画主耶稣和回以马忤斯路上的两个门徒谈论他复活的事,前一幅是两个门徒垂头丧气走在路上,后一幅是两个门徒兴高采烈迈步进屋,而主耶稣呢,已经先进去了!

这样的构思实在很妙。

三是本书没把《旧约》和《新约》割裂,而是以圣约的观念把两约串起来,在《旧约》中你能看到恩典,在《新约》中你能看到律法,《旧约》占到三百页,《新 约》占两百页。这样的比例较为恰当。作者又把先知书和历史书交叉串编在一起,把《新约》的福音书合编在一起,在对《圣经》整体把握上破费了一番心思。这在 一般福音派的《圣经》故事中很难看到。

四是本书在讲故事时添上很多有趣细节,也有不少颇具深度的评论,特别适合阅读和讲论。

比如《约翰福音》21:12-13节——“耶稣说:‘你们来吃早饭。’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你是谁’,因为知道是主。耶稣就来拿饼和鱼给他们。”《圣经里的故事》是这样写的:

 

然后,主耶稣邀请他们一起吃早饭。他们坐在岸边,吃饼和鱼。

饼和鱼的味道好极了!他们从主的手里接过饼和鱼,主跟他们是那么亲近,很随意地坐在他们中间。

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说太多的话,他们面前是晨光照耀下粼粼的海面,小船在轻轻地随波荡漾。

 

一般的故事书不太容易描绘好主的神圣和主的亲切之间的关系,也很容易把这份“神圣的寂静”写成“无趣之寂然”。但《圣经里的故事》写得就很妙。参考这段描述给女儿讲故事,让她演小船在水面随波荡漾,她特能迅速融入“剧情”和“角色”。

至于颇具深度的评论,比如主耶稣讲他是安息日的主那一段(参太12:1-8,可2:23-28,路6:1-5),英沃森夫人把耶稣对法利赛人的责备变成一个戏剧场景:

 

“你们不知道什么是安息日,”他说,“你们认为那是一个什么事也不许做的日子,但那并不是上帝的意愿。他希望安息日是一个快乐的日子,人们在那一天可以享 受安息和自由。所以在那一天,你们可以放下每日的工作,用你们的全部精力来侍奉上帝。只有一位可以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度过那一天,那就是我。因为我来是要赐 给你们平安、安息和喜乐,安息日就是这些事的标记。所以,我是安息日的主,因为门徒们是在侍奉我,所以他们饿了的时候可以掐麦穗吃。

“你们一点也不明白律法。你们以为自己严格遵照律法书上所写的去做,并且添加了许多命令,上帝就会高兴。其实并非如此。藉着律法,上帝的意思是为了让你们 向他表明对他的爱,和对邻舍的爱。那正是你们所不明白的,否则你们就不会这么自以为是,而会意识到自己凡事都有亏欠。你们就会注重对付自己的缺点,而不会 去花大量的时间议论别人了。当然,你们更不会论断无罪之人了。”

 

若没有深厚的神学基础,这样戏剧化的场面和生动有力的语言是写不出来的。

此书在荷兰已重印二十八次,创造了荷兰亚特伯肯出版社出版史上的记录。想来每个家庭购阅此书都有各自的理由了。

这是我家阅读此书的理由。

你呢,你和你家读或不读的理由是什么?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a8a0ed0100h6fz.html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