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份人都认为《葬书》是阴宅的典籍,这是一种错觉,因为《葬书》的文句大部都是说阴宅,如葬者、遗体、腐骨之藏、败椁之藏......等。但其中也有阳宅的
文句,如开府建国,灭国亡家等句。在《葬书》之前,先有《黄帝宅经》,而且汉·王充的《四讳篇》所述西益宅,指的就是阳宅的风水书,事实上风水术的发展
史,也是先有阳宅而后才是阴宅。因此,郭璞撰《葬书》不可能把阳宅甩掉。而自《葬书》以后的风水典籍,绝大部份都是阴阳宅通用。在古建筑中如故宫(阳
宅)十三陵(阴宅),都是依照郭杨曾风水术所建,不是依照《黄帝宅经》或《阳宅十书》建的。所以《葬书》也是阴阳二宅的风水,而且是最权威的风水典籍,
不过叙文是以"葬"或"藏"字眼而已。
在阳宅方面来评《葬书》,大家都承认它的科学性,其中也有一点反对意见,如"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认为未必是帝王之葬。那是钻牛角尖,故意
找岔。不懂得汉文用词的比拟和比喻。对阳宅方面就不多议论了。
众矛所矢的,是《葬书》的"遗体受荫"问题,这又要分两个方面来谈,一、是尸体的遗体,即我们通常说的"向遗体告别"的遗体。二、是死者遗留子孙的遗
体,这里称他为人子遗体。对尸体遗体受荫,恐怕不会有意见,考古学家发掘的千百年未腐的尸体就是例证。若话遗体受荫,能够把尸体重新活起来,那就求之过
度了,也是误解了《葬书》原意的。
人子遗体受荫是否可能呢?那要看受什么荫?如果说:"父母安则子孙安",在一般至孝的人来说是符合客观的。如果引而申之,"人子安则事业发达",是否能
算人子遗体受荫呢?当然也有"人子安而事业不发达的",那就是懒鬼和无用之徒。
至于山上葬了一座按规则是可出状元的墓,而人子遗体就要中状元?那是不一定的。如果说中秀才,或成为资本家,又算不算呢?问题就多了。
我们现在要讨论研究的,就是尸体或骸骨对人子能否起作用,即是起中状元、发财、当官或是贫穷,遭灾祸的作用,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讨论研究。
一、、认为"本骸得气,遗体受荫'有疑问的理由:
(1)历代帝王有那么多风水宝地为什么保不住江山?
(2)风水有用,郭璞为什么被王敦所杀?
(3)上古不葬或弃之于野,有些民俗是水葬和天葬,而人仍有吉有凶,有福有祸?
(4)举而葬者,枯骨耳,积岁月之久并已朽矣,安知祸福于人?葬者,能使枯骨复华,僵尸再起乎?体魄无知何爱憎乎?
二、认为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者,气机之应也。
(1)赵访说,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者,气机之应也。
(2)汉未央宫无故钟鸣,而西蜀铜山崩,盖因铜出于山,气相感应,犹人受体于父母也。
(3)昔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则啮指。而曾子心痛,为母子之相感。
从上述双方提出的理由,都没有可靠的事实根据,因为傅仪有保住江山的风水宝地,孙文也可能有推翻傅仪的风水宝地。郭璞为王敦所杀,可能王敦有杀郭璞的风
水,郭璞也有被王敦所杀的风水。葬,能使枯骨复华,僵尸再起是求之过度,而枯骨朽矣,安知祸福于人?体魄无知,何爱憎乎?似乎是事实。人死后将尸体弃之
于野或水葬、天葬,尸体是没有什么反应。如果有反应,也就不成为尸体了。
但以葬来说,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说是精神支配物质,对活人的住宅及死人的住宅进行环境选择和处理的学问,即人和尸体对自然环境发生的关系。无论将尸体弃
之于野或水葬天葬,都不能脱离人或尸体与自然环境发生的关系,即弃之于野有弃之于野的风水,水葬有水葬的风水,天葬也有天葬的风水。
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曾母啮指,而曾子心痛,可能是偶然现象或不是事实,西蜀也可能没有纯铜的铜山,曾子心痛也可能不是由于曾母啮指。
除此,《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纪事》中也载了许多有关风水的故事,其中褒贬不一,但都是过去的历史故事,不是亲眼目睹或亲受其验的,都没有说服力或其说
服力很小,对阳宅风水来说,都基本上得到了统一的认识,都认为阳宅风水是科学的。而事实上还是不踏实。不然,古人和今人就不会指责风水为迷信。就应该分
开的指责阴宅风水为迷信,问题是出在风水术上,因为中国风水术法是复杂的,其中有迷信的也有古代科学的,这是由于对风水术法认识不清而产生的。
对阴宅风水的争论,焦点是在尸体和骸骨能否授荫于人子。没有什么确实的证据来证明遗体受荫?
《中国风水应用学》作者张惠民先生,提出了宇宙气场和人体气场的理论,认为是同频电波似的气散波,由骸骨扩散到人子,还举了许多自然界动物的生态来证明
他的论点,我认为说得很有道理,但还不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东西。没有很明显的说服力。但有一点,就是对褒方所提出的,"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而贬方没
有任何道理来反对。也许褒方的理论观点可能是正确的,是符合客观的,可以进一步来探讨研究。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
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这些文化成果闪耀着的光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丰富的内涵。而风水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它集古
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生态学于一体,博大精深,具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一面。对此,我们所采取的态度应当是:既应抛弃打倒一切的
非历史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否定过去,苛求前人的态度,又不能一味沿袭前说,固步自封以述旧刻古为上。而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冷静分析,认
真研究,批判地继承前贤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古为今用,为新时代服务
文章摘自 晋·郭璞《葬书》考及李定信白话解
中国赣州杨益文化开发中心浙江分部http://www.lidingxin.com.cn
本中心由杨救贫风水宗师嫡传李三素玉尺堂三世徒李定信 ,现已享誉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并被张家界哲学文化研究会誉为"六百年间第一人",被社会广传
为"杨公再世"的风水大师。本中心主营客家风水文化开发,古建筑研究,风水服务并培训相关风水人才。中国 玉尺堂
咨询专线:(0)13958099242 (0571)8898 8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