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d: Khan Academy启示录:云孵化

1 view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Chunlei Zhang

unread,
Nov 12, 2011, 10:59:26 PM11/12/11
to 生物教学茶吧, ecnub...@googlegroups.com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Oliver Ding <oliver.j...@gmail.com>
Date: 2011/11/10
Subject: Khan Academy启示录:云孵化
To: tedto...@googlegroups.com


@Johnson,  这正是社会化网络的威力。

个体坚持不懈的分享,可以在社会化网络这个巨大的孵化器里自由生长,并且获得它成长为一个运动所需要的社会资源。

Salman Khan: 他是一个比较有趣的人。毕业于麻省理工,之前是一位对冲基金分析师,几年前,他给外甥女补课,并且尝试将一些他觉得会反复出现的课程做成视频放到 YouTube上。出乎他意料的是,居然有不少人对他的视频感兴趣,并且给他写评论大加称赞。后来他决定从最简单的代数开始,要给所有的中小学课程做免费 的视频。这样做了两年多,并且于09年的时候获得了 Google的一个大奖。比尔·盖茨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并且乐意以基金会的名义去支持他。Salman 的想法是,让免费教育真正成为可能,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大家可以在这里观看他的TED演讲

- 公开分享:兼顾利己和利他

Khan在最初的阶段,只是给自己的外甥女补课。如果他没有选择在YouTube上公开分享这些视频,就不可能获得大家的评论和反馈。如果他没有公开分享,他即使给他的外甥女做200堂补习课,这些付出也只是他外甥女受益。

公开分享只是观念上的一个改变,却可以将利己的行为转化为利己/利他两者兼顾。

-情感支持:需求反馈驱动的利他动机

来自外界的反馈将Khan的分享带领到下一个阶段。因为YouTube的受众来自五湖四海,这些散布在各地的零碎的声音,集中起来反馈给Khan,给他以极大的情感支持。这令他感觉到纯粹利他的分享,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时候他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满足于服务外甥女的这个层面。

在社会化网络环境中的公开分享,会带来跨越地理界限和时间界限的情感支持和需求反馈,这通常是个体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的公开分享无法获取的。

-简单重复:将时间转化为规模

从个人行为转化为一个长期项目中的关键就是坚持。如果任何一个好的创意,善举,不能坚持,最多就是昙花一现。

如果要坚持,最好的策略就是选择一件简单的事情,重复它100遍,1000遍,10,000遍。坚持6个月,12个月,24个月。找到100个粉丝,1000个粉丝,10,000个粉丝。

有许多项目夭折在前6个月,有许多项目无法简单重复。我近期观察到的多个项目都是在一个美好远景的指引下,迅速在短短的几个月内选择了多元化的战略,什么都想做,动员社区成员做这个,做哪个。我的预言是,如果他们不选择一件简单的任务来重复,那么他们将来就无法将时间转化为规模。

在社会化网络上的公开分享,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来触发规模效应。因为,不断不断有新的受众和用户群体来接触到你的分享成果(最新的和存档的)。如果你中断了这种分享,或者分享的内容不够单一,不能形成鲜明的风格,那么这种规模效应就无法达成。

-资本兑现:从业余到专业运作的资源筹集

如果公开分享积累到了一定时间,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效应,那么这个项目的社会资本很容易兑现为货币资本,从而获得进行专业化运作所需要的各类资源。

这个世界有大量的有钱人,他们懒于做事,只是想出钱帮忙想做事的人把事情做的更好。如果你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想做事的人,并且能够把事做好的人,他们的钱是不会落到你头上的。

Khan Academy是如何获得Google的资助的呢? 它参加了Google十周年时举办的“Google 创想 10 的 100 次方”的公益竞赛。这个公益竞赛的资料,可以参考我在豆瓣上创建的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g10tothe100/

当时的竞赛实际上是归纳了16个资助方向,并没有列出具体的哪个项目。

自去年秋天我们发出“创想 10^100”的号召以来,有 170 多个国家/地区的人们积极响应,提交了超过 15 万(即大约 10^5.2)条创意,令我们应接不暇。这些创意中有的是针对广泛的投资领域提出的建议,有的则是十分具体的技术和实施方案建议。由于我们逐渐注意到,有 很多彼此类似的创意都围绕着某些主题,因此我们决定试着在各种创意间博采众长,以形成新的方法来解决某些重大问题。下面列出了最终评选出的 16 条最佳创意,每条创意都是众多用户创意的结晶。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286461/

下面是Khan Academy所归属的那个方向:

16 条最佳创意之2:免费在线提供教育资源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286503/

最后google选出了5个方向,并且在5个方向下各奖励了1个项目,每个项目获得200万美金。大家可以直接在google的项目网站看到:

Google选择Khan Academy当然有考虑到它是善用YouTube的一个范例,这是公共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一个平衡,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原则。大陆有许多的公司,在发起类似的公益竞赛时,做的太过了,把公益竞赛变成了变相的公司宣传,乃至产品促销。

当然,这里还有很多独立的基金会,没有夹带私货地对一些项目提供资助。例如:全球之声在线(Global Voices Online)这个非赢利的全球性公民新闻网站。这个项目也是从2个人的blog项目开始,一步一步成长为全球公民媒体运动的一面旗帜。这个项目的故事请看TEDtoChina的一篇旧文:

[尖峰盘点] 全球之声,五年纪事
http://www.tedtochina.com/2010/01/24/gvo/

全球之声在线(Global Voices Online)通过两种方式获得资助。一种是个别项目的资助,很多机构通过赞助它们的某个活动,某个会议,某个研究计划,或者某个子项目。这里是这些机构和它们的资助细节:
http://globalvoicesonline.org/special-thanks/

第二种是整个项目的投资。在2010年7月,全球之声在线(Global Voices Online)获得 Omidyar Network的120万美金的投资。全球之声在线(Global Voices Online)在2005年开始,在2008年在荷兰注册成为一个公益组织 Friends of Global Voices

Omidyar Network是eBay的创始人Pierre Omidyar和他的妻子Pam创立的基金会,曾经资助过运作wikipedia的Wikimedia Foundation,创作共用( Creative Commons), Ushahidi,和 WITNESS 等等。

全球之声在线(Global Voices Online)获得 Omidyar Network投资的新闻稿
http://globalvoicesonline.org/2010/07/05/149054/

-云孵化:基于公开分享的新类型社会协作

上面的分析展示了个人的公开分享如何在社会化网络这个孵化器里自由孵化的过程。我不否认政府或者传统的商业机构/基金会的作用。我想强调的是,社会化网络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通过弱链接来达成社会协作。

在这个时代做英雄比雷锋的年代更容易,最初你根本不需要牺牲,在解决你自己的问题的同时,顺带借助社会化网络公开分享。然后,传奇就会开始,你可以选择继续升级你的冒险到下一个层次,或者将接力棒转交给你的伙伴或者粉丝。

当你善用网络,进行分享,坚持你的牺牲,社会化网络将回报你以情感支持和社会资本,这些足够撬动一场变革社会的运动。

Oliver Ding
blog: http://Swordi.com

http://TEDtoChina.com
http://CAPEchina.org
http://OpenYUE.com

2011/11/8 Johnson Li <superl...@gmail.com>
Khan Academy 靠一己之力能够做到这种境界,真是奇迹。。


--
You received this message because you are subscribed to the Google
Groups "TED中国粉丝团" group.
To post to this group, send email to TEDto...@googlegroups.com
To unsubscribe from this group, send email to
TEDtoChina+...@googlegroups.com
For more options, visit this group at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TEDtoChina?hl=zh-CN



--
Chunlei Zhang
Ph.D.
Major: Curriculum & Teaching
Scholar Interests: science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 teacher knowledge; tpck; concept map
Blog:http://chunlei.edublogs.org/
Biology Teaching House:http://groups.google.ca/group/bioteahouse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