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s
Groups
Sign in
Groups
Groups
辩论咏春上海道场
Conversations
About
Send feedback
Help
学术界如果连识别力都没有,这帮人就没指望了
1 view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Dongzhi Guo
unread,
Jun 17, 2010, 8:28:13 AM
6/17/10
Reply to author
Sign in to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Sign in to forward
Delete
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delete messages in this group
Copy link
Report message
Show original message
Either email addresses are anonymous for this group or you need the view member email addresses permission to view the original message
to
为什么汪晖的《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是错乱的?(节录)
陆兴华
这本《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照其立意,必须回答我们这样几个小问题:
(1)什么是“中国现代思想”?
(2)它在哪里?
(3)它是怎么兴起的?
汪晖写了一千六百多页,却没回答这几个他的书提出的问题。
没有回答他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这一千六百多页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通过大量摘抄以下的内容:
(1)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
(2)西方汉学家的大量被译到中国来的著作;
(3)乱抄一通他自己都没搞懂的古文来吓唬人,已有人揭露他在第一部里
一百多处抄错。
在检查汪晖这四卷本里的错乱时,我们要区分他抄的东西和他写的东西。有
连续两句以上不错乱,你就必须看看他是摘抄哪个人写的东西了。
我们必须盯牢他自己写的东西,里面几乎句句有错乱。
下面我摘出的,就是这样的汪晖自己来写时造成的错句病句,它们不光是语
法和逻辑上的错乱,更主要其心态和用意上的错乱:
第二部上卷 491页:“那么,这一过程如何改变和解构了今文经学的世界观
并促成了它的内在视野的变化呢?如果把主权、民族关系、法律和礼仪问题抽离
经学的视野,我们就无法了解清代政治合法性的那些微妙的历史和伦理内含,无
法了解新的内外关系是如何替代、重构旧的内外关系,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为后者所制约。
今文经学的‘内在视野’不是一种僵固的视野,它包含这一视野本身的历史
变化,包含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与这一视野之间的互动关系。
魏源、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把今文经学用于政治实践和社会批评,他们的贡
献并不限于学术方法上对考证学的扬弃。在他们的思想努力下,各种西方知识-
-政治、哲学、经济、尤其是科学知识--逐渐被纳入公羊学的理论之中,从而
公羊学的历史理论与西方政治思想、主义的科学宇宙论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无所
不包的世界观。”
同上,636页:“中国与英国之间早已存在广泛的贸易关系,如果单纯从市
场的角度说,中国市场的自由度和某些方面的发达程度较之英国也许更为宽广。
构成两者之间的实质性差别的是贸易与国家军事保护的关系:由于郑成功势力的
袭扰,清代对沿海实行了封禁政策,从而大多数沿朝贡路线发展的贸易是民间贸
易或走私贸易,得不到国家的有组织的军事保护。”
同上,816页:“康有为对三世关系的重构构筑了一种独特的逻辑,即把建
立作为国家的‘中国’视为禹夏以来一统与封建斗争的开端,同时以孔子托古
(尧、舜)的方式对这一过程进行自我否定:如果尧/舜为太平盛世,则太平盛
世存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并不存在的时代。”
很见汪晖本色,看去最象汪晖自己写的东西,比如前言结尾:5页:“对我
而言,这项研究是一个敞开的过程,即使在交稿之后,我也找不到‘完成’的感
觉。‘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十多年前,在完成了生平第一部著作之后,
我曾经用这两句话〖上面是一句还上两句?〗激励自己,时至今日,我已经知道
这是一种宿命。”
同上,4页:“后启蒙时代的欧洲东方论述在东方/西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差
异之上建立关于东方的知识〖论述…建立…知识??〗。这一知识为殖民主义知
识和民族主义知识提供了共同的认识论框架。本书不仅分析了这一形而上学的认
识论框架形成的历史、动力和机制,而且也试图通过将‘中国’表述为一种在历
史进化领域中由各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断演化的存在来突破这一框架。”
我说过,汪晖的《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的每一页、每一段都有错句。下文
是对他的导论的第一二两段的细读,你会看到这里真是每一句话都是莫名其妙的,
实际上是每一句里都有错乱。
我一再指出,一个人的写作资质是全盘反映到一个人一生的全部写作中,错
乱决不会光发于一个文本里的,发生在一个时间的。
我们小时都学会了认真写作文,写出我们的心里话。长大了,越来越学会看
人眼色来写。做了知识分子或教授,就更要装腔作势地来写,不懂装懂地来写。
汪晖的错乱是因为他没有学会象农民兄弟那样看见了、想清楚了再来说,有什么
说什么。他要来装,又装不象。实际上,他的错乱,对我们大家都有启发:他虽
然假装在书里引用了大量英文和德文的书名,他其实不通西语,读的是这些书的
翻译,却装得象是读了英文和德文著作一样--他的写作腔调实际是在模仿国外
的汉学著作的中译文的腔调,那种别扭的翻译腔被他当作了严肃的学术口气,大
量的错乱都来自于此。比如:“‘现代’概念当然是一种现代人的自我确认,但
这种自我确认所导致的思想转变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引自《导论》第1段〗”
我们中国人,哪怕我们中国的大学教授其实也不是这样说话的。
这是很反讽的:汪晖他们老说自己在搞“汉语本土思想”,可是却总用这种
假汉学式的出口转内销的腔调来写。可悲的是,很多文科学者都被这种腔调吓住,
以为汪晖西书读得多,是西学眼光下来谈中学或东学。其实,这正是因为汪晖不
通西文,不能流畅地阅读西学文献造成。汪晖贴了很多外语书名在他的书里装他
懂西学,其实他根本读不了。汪晖自称在德国呆过一年,在柏林高等研究院做过
研究员,但他不懂德语--你想,即使对于一个普通学者,在德国呆一年,哪怕
他想学会德语,也是做不到的。
文风实际上是学术风气甚至知识界的道德风气的反映。从写论文的角度说,
研究报告是写给同行看的,不要说错乱,哪怕是几句花拳绣腿,都会惹恼同行。
紧扣着大家关心的共同课题,在共同的上下文里来将它说清楚,这是论文写作的
职责。我们中国大学文科现在也躲不了的这种强调方法论自我反思的“欧洲社会
科学”的规训了,研究和论文写作也都是“消解”式的了,是观察上加观察,对
已有描述用新眼光新方法作再描述了。每一个研究者的眼光都覆盖全盘,你很难
再来写四卷本的了。一个人不顾同行研究的互审眼光,顾自一个去写老太太的又
臭又长的裹脚布,是很滑稽的,写错乱,那就更要被打屁股。
一个社会科学或文科学者的写作是一生修炼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讲,写作
水平代表着研究水平(著名的有巴尔特说过:研究本身是写作)。理不理得清思
路,推理能力,综合能力怎么样,都在写作过程中全面反映出来,再假装也是隐
瞒不过去的。学术写作的逻辑和意向错乱,在学术同行中间是不会被原谅的,露
一次丑,就被人一辈子看轻。本人还认为,一个学者的文风越到后来就越难改,
一错乱,就会越来越错乱。我认为汪晖这次急着想用四卷本来摆出他厉害,结果
是用更多的错乱来隐瞒他以前的错乱。这就是例证。下文要分析的错乱段落,是
《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的“导论”,也就是说,这是他写完了一千六百多页后
再来写的。按说,哪怕他本来写得错乱,练习了一千六百多页了,总应该有长进
了,但事实是,你将看到这个导论的几乎每一句都有错乱。
时常有人跟我说,中国大学文科中比汪晖错乱的人还有的是。这我承认是事
实。我盯住汪晖的理由因此是,不光是他最拿错乱来出风头,招摇撞骗,而且,
我觉得,我对汪晖的错乱的揭露,也可算作是对现行的文科学术写作标准和学术
册封体制的挑战。我认为,中国大学文科已经集体做了汪晖的错乱的乌龟,因为
看上去,大家都不在乎这种错乱对我们中国大学文科人的集体智力的公然污辱。
如果我在《新语丝》中对汪晖的揭露是不错乱的,那么,我实际上是证明了我们
的大学文科、大学里我的老师、同行和师兄弟们在执行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写作的
标准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有了衡量标准也并没有在执行。
如果汪晖的《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这种伪劣错乱的产品可以被三联书店册
封成正典,那么,我有理由认为,中国大学文科的学术标准和同行眼光仍黑白颠
倒着,自我紊乱着。在这样的集体错乱里,我认为文科研究是自欺欺人的;已经
看出这种广泛蔓延的错乱,不去指出和呼吁,掩耳盗铃地去做所谓的学问,是不
道德的--我要花时间来写这些,就是觉得这种恶劣的大环境也终将危及我的个
人研究道路。
我将分几次对汪的《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的错乱进行分析,并想在此同时
与大家探讨论文写作中的与我们大家都相关的问题。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导论
1a在历史研究中,试图脱离具体的语境、文本而将问题提炼为简短的结论会
牺牲太多的历史感。〖到底是研究历史,还是研究思想?‘历史感’指哪一种?
--此句莫名其妙。〗
1b这篇导论不准备对全书内容进行全面概述,而只是将历史分析过程中涉及
的一些理论问题整理出来,提供给读者在阅读全书时参考。〖导论不准备…而是
整理出来…提供给…〗
1c这里的讨论集中在两个反思式的问题上〖讨论…集中在问题上…;下面这
两个问题真是‘反思式’的么?〗:第一,中国(尤其是现代中国)的含义是什
么?〖到底是中国,现代中国,还是“中国”这个词的‘含义’?〗
1d我在这里讨论的不是“中国”的概念史,而是追问:现代的中国认同、地
域观念和主权意识是如何历史地形成或建构的?〖讨论的不是…而是追问…;…
认同…观念…意识是…如何…形成或建构的?〗
1e任何对于现代中国思想的讨论都离不开对于“中国”的历史理解。〖讨论…
离不开…历史理解;什么叫做“对于‘中国’的历史理解”?〗
1f第二,如何理解中国的现代?〖中国的现代? 历史学家的现代?我们当
代人眼中的现代?汪晖眼中的现代?此句是神经病人说的。〗
2a“现代”概念当然是一种现代人的自我确认〖概念是…确认〗,但这种自
我确认所导致的思想转变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概念是…自我确认, 转 变…
包含了哪些内容?…〗
2b现代这一概念首先是一种自我确认或自我认同的产物〖概念…是 …产
物…〗,即现代人将自己区分于古代人及其世界的方式〖概念…是…方式〗,从
而是一种区分的概念〖概念…从而是…概念〗——一种将历史区分为不同时期或
形态的方式。〖将历史区分为不同时期和形态??〗
2c那么,构成这一现代人的自我认同的根据,或者,现代人据以对历史进行
区分的条件,究竟是什么呢?〖全句错乱!!〗
2d任何对于中国的现代思想〖中国的现代思想,还是中国现代思想?作者自
己说乱了。〗的分析也都离不开对于这个“现代”的自我理解〖分析离不开“对
于这个“现代的”的自我理解?“分析”的自我理解?〗。
2e上述两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领域和视野展开讨论,本书的分析是从一个有
限的角度——即思想史的角度——展开的〖照汪晖的说法,他这是要从思想史角
度讨论什么是‘中国’,如何理解‘中国的现代’,那么他的书名为什么叫做
“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我从有关中国的历史叙事的分析出发〖从…叙事
的分析出发〗讨论第一个问题,围绕着天理世界观和公理世界观的相互关系展开
对第二个问题的分析〖围 绕着…展开对…的分析〗。
摘网友评论一则:
陆兴华,乔纳森对付那些纸糊的大师,一动手就戳漏了。他们不是在骂汪晖,是在骂
整个中国学术圈。他们不是在骂人,他们本身就在理论实践。陆兴华不是用卢曼,德里达
说的话来分析,他就是用卢曼,德里达的招数戳穿了汪晖,这是正面的真功夫,来不得半
点虚假。他们是在冒险,是把自己置于明处。陆兴华说了,他骂汪晖是错乱的,冒着极大
的风险,因为汪晖不是错乱的他自己就是错乱的。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