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察: 全球哀悼 台灣沈默

5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alle...@timebyte.com

unread,
Sep 19, 2025, 9:30:10 PM (9 days ago) Sep 19
to bay-area-taiw...@googlegroups.com

這一則影片極為罕見. 是台灣的媒體系統在左派把持及封鎖之下,

難得流洩出來的, 描述真相的一則影片. 它可能很快就會被迫下架.

 

Allen Kuo

 

💥💥全球哀悼 台灣沈默【中國觀察2025/9/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1iGUzd4wI

 

理·科克的槍聲回蕩在大西洋兩岸,歐洲街頭點燃燭光,日本與韓國有人手舉聖經祈禱,以色列甚至舉行了跨宗教追思儀式。唯獨在台灣,幾乎聽不到一絲動靜。總統府燈火通明,卻沒有一盞爲他而亮;主流媒體版面熱鬧,卻不見一句悼念。全球都在凝視這一位因信仰而倒下的年輕保守派領袖,而台灣卻仿佛隔着一堵無形的牆,選擇沉默。這種冷漠,不隻是遺忘,更是一種深刻的警訊:台灣社會已被重新塑形到與全球保守價無共鳴的境地。

 

台灣今日的沉默,尤其是在理·科克殉難之後所展現出的沉默,不僅是一個偶發的輿論事件,更是深層結構變遷的必然結果。它揭示的不隻是台灣社會的情緒,而是一個數十年來積累的文化與政治轉向,是左派意識形在島内生根發芽、全面改造社會的最終呈現。若要理解這一切,必須将台灣放回冷戰以來的曆史脈絡中,才能看清從美國扶持的反共堡壘,逐漸滑向今日的左派孤島的演變過程。

 

冷戰時期的台灣,作爲“自由中國”,承載着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防線功能。蔣中正政權雖在政治上帶有威權色彩,但核心價卻是堅定的反共、維護中華文化、捍衛傳統家庭與社會秩序。那個時代的台灣,在教育、媒體、宗教等領域,雖然存在政治高壓,卻普遍維系了傳統儒家倫理與基督信仰共存的文化基礎。美國當年之所以願意給予台灣軍事與經濟上的援助,正是因爲台灣在意識形上與西方保守陣營保持一緻,共同對抗共産主義與極權擴張。

 

然而,這種格局自1970年代起逐漸松動。随着美國國内左派力量的興起,尤其是以文化自由化、性别解放運動爲核心的“新左派”在美歐全面擴展,美國對外政策中也逐漸滲入了價觀外交的成分。1979年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國際處境空前孤立。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對台政策逐漸出現了雙重性:一方面繼續在軍事與安全上維持“戰略模糊”,另一方面則通過教育、非政府組織、媒體合作,将自由主義甚至激進左派的價輸入台灣社會。

 

這種價輸入,真正發酵是在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李登輝通過教育改革與本土化政策,逐漸削弱中華文化的核心地位,強化台灣身份與多元文化論述。而陳水扁則在政治操作上大力推動“民主化”的同時,接納了大量美國左派學者與基金會的建議,把性别平權、同志運動、社運動員引入台灣政治的核心舞台。這種趨勢在馬英九時期似乎有所緩和,但馬英九雖強調中華文化與傳統價,卻在社會文化政策上缺乏堅守,導緻左派勢力在校園與輿論界全面擴散。

 

蔡英文執政八年,是台灣左派化最迅速、最徹底的階段。她不僅在制度層面推動同性婚姻立法,讓台灣成爲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更在象征政治上刻意以總統府爲舞台,把跨性别、變裝皇後等群體邀請到國家權力中心,在孫中山銅像前展示彩虹舞蹈。這種政治操作,并非隻是單純的平權象征,而是将左派價作爲國家合法性的來源,全面取代過去的中華文化與信仰基礎。在這樣的治理邏輯下,傳統家庭被貶抑爲“落伍”,基督宗教的聲音被邊緣化,任何敢于批評“進步價”的學者與媒體人則可能遭受政治打壓。彭文正案正是這種氛圍下最荒謬的體現:一位新聞學者,僅因質疑蔡英文的博士學位,便被吊銷護照、發布國際通緝,至今淪爲無國籍的流亡者。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樣一位被迫流亡的人,卻是台灣少數敢公開爲理·科克祈禱、悼念的媒體人。

 

理·科克的殉難,在美國乃至全球保守主義世界被視爲分水嶺事件。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西班牙,以及中東的以色列,亞洲的日本與韓國,都有人群自發聚集悼念。他們不僅是哀悼一位青年領袖的離世,更是在表達對保守價、宗教信仰、家庭制度、傳統秩序的捍衛。在美國,川普總統及其支持者明确把科克塑造成一位“因信仰與理念而倒下的烈士”。在歐洲,保守派社群借此機會重新凝聚力量,挑戰左派在移民、性别、宗教政策上的霸權。在日本與韓國,盡管左派勢力同樣存在,但社會輿論中仍有足空間讓保守派表達共鳴。

 

唯獨台灣,在這一全球悼念浪潮中保持沉默。這種沉默,并非偶然,而是左派意識形徹底滲透社會後的自然結果。台灣的主流媒體幾乎一緻把川普塑造成負面符号,在川普當選總統後甚至由公共電視台公開稱他爲“罪犯”。蔡英文更在加拿大演講時,批評川普要求台灣增加軍費。這樣的話語,使得台灣在全球保守價的坐系中完全錯位,反而更接近美國民主黨與歐洲自由派的立場。

 

國民黨本應扮演保守價的守護者,然而在長期的迷失與妥協中,他們早已喪失了立場。面對同性婚姻與性别議題,國民黨不敢明确反對,隻能模糊表;在川普與共和黨保守主義的議題上,國民黨更是選擇沉默;在兩岸關系上,他們在務實與妥協之間搖擺,結果不僅失去了保守派支持者,也無法得進步派的信任。于是,整個台灣政壇,無論綠營還是藍營,都無法與理·科克的殉難建立精神共鳴。

 

這背後折射出一個更深層的危機:台灣社會在文化與價層面,已經被改造成一個“左派孤島”。它不再與中華文化傳統保持血脈聯系,也逐漸與全球保守主義世界切斷紐帶。這樣的台灣,即使軍事上不斷強化軍購,即使外交上努力争取國際曝光,但精神與文化卻日益空洞。一個沒有信仰根基、缺乏家庭紐帶、割裂曆史傳統的社會,在關鍵時刻能否承受大國角力的沖擊,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換言之,即使解放軍不出手,台灣若繼續沉溺于左派治理邏輯,也可能在内部自我崩塌。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文化孤島化會導緻台灣在國際格局中的“雙重孤立”。在外交上,台灣因地緣政治的現實已難以加入大多數國際組織;在價觀上,台灣若全面倒向左派議程,則失去了與美國共和黨、歐洲保守派、亞洲傳統社會的連結。未來一旦美國政治再度出現重大轉向,例如川普總統推動更強烈的保守價外交,台灣極可能被邊緣化,既不被左派世界完全接納,也失去保守世界的信任。

 

這一切構成了台灣前所未有的困境。一個曾經是冷戰反共堡壘的地區,如今卻在文化與價上走向與其盟友背道而馳的道路。理·科克的殉難,正好照出了這一困境的深度。他在美國是烈士,在歐洲是旗幟,在以色列是戰友,在日本與韓國是激勵,但在台灣,卻是被集體無視的異人。彭文正的孤獨燭光,既是對科克的悼念,也是對台灣未來的警示。

 

台灣社會必須重新思考:如果繼續任由左派意識形全面主導,台灣的未來會是怎樣?一個失去文化根基的社會,很難維持對外部威脅的抵抗力。真正的危機并非軍事入侵,而是内在的瓦解。當信仰被嘲笑、家庭被解構、學者被流放,台灣所剩下的,僅是一具政治機器,而不再是一個有靈魂的共同體。

理·科克的葬禮上,美國的牧師引用聖經說:“烈士的血,是教會的種子。”然而在台灣,連悼念的聲音都可能被消音。這正是當下最得警醒的諷刺。台灣若不在信仰與文化上重新找回根基,不僅會被外部強權左右,也可能在沉默與虛無中自我毀滅。未來的路,究竟是繼續在左派意識形的洪流中随波逐流,還是重建與保守主義世界的連結,将決定台灣能否在全球大變局中存活。

 

曆史不會永遠寬恕沉默。一個失去信仰共鳴的社會,即使擁有軍艦與武器,也可能在關鍵時刻失去靈魂。理·科克的殉難,爲世界保守主義點亮了一盞火炬,但台灣的漠然,折射的是一種更危險的空洞。如果未來台灣還要在風暴中生存,必須重新回答一個問題:我們究竟屬于哪一個價共同體?願意爲哪一種信念承擔代價?如果這些問題繼續被回避,那麽毀滅并不需要來自外部,而會從内部緩慢發生。你怎麽看?台灣的沉默,是冷漠,還是被改造後的必然?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思考,并記得點個贊、打開小鈴,讓更多人聽見這場關于台灣靈魂的對話

Tek-Khiam Chia

unread,
Sep 27, 2025, 6:29:46 PM (2 days ago) Sep 27
to BATA
在蔣家偽中華民國殖民體制繼續荼毒、凌虐、洗腦、奴化下的殖民地台灣,即使悼念Charlie Kirk 也是蔣家奴的"夯香隨拜",非獨立台灣國民的自由人自主行動!

--
This is the Bay Area Taiwanese American E-Mail Group. Our main objective is to provide open communication channel for the Taiwanese American community, let the Taiwan Spirit grow and pass down to the future.
---
這是 Google 網路論壇針對「Bay Area Taiwanese American」群組發送的訂閱通知郵件。
如要取消訂閱這個群組並停止接收來自這個群組的郵件,請傳送電子郵件到 bay-area-taiwanese-...@googlegroups.com
如要查看這個討論,請前往 https://groups.google.com/d/msgid/bay-area-taiwanese-american/01c101dc29ce%24109b0970%2431d11c50%24%40timebyte.com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