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發掘在地常民活動與特色資源
社區的價值來自日常生活。從田間的稻草藝術、竹工藝、陣頭文化,到漁村的烏魚子、馬蹄蛤體驗,都展現出土地的故事與居民的情感。透過影像紀錄、繪本出版、地方誌書寫,這些看似平凡的活動成為了文化傳承與社區再生的重要資源。
第二部分:無限創意想像—打破框架
社區營造不僅是保存,更是創造。講者以稻草變藝術、蚵殼變壁畫、龍眼木變舞台為例,說明如何將廢棄物、傳統素材轉化為具經濟與文化價值的作品。從「不要臉公園」的幽默命名,到「才高丈八斗」鹿毛筆、蘭染商品的開發,都展現台灣農村的無限創造力。
第三部分:文化探討與轉譯—思維轉變
文化的延續需要教育與產業的結合。從香蕉絲、藺草、構樹工藝到新港板頭剪黏藝術,這些技藝透過學校教案、社區劇場、遊程設計重新被賦予生命。社區不再只是居住空間,而是結合生態、產業與美學的生活場域。
結語:找出社區的價值,行銷自己的故事
每個社區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只要勇於嘗試與分享,就能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美。從修石滬的澎湖青年、穿草鞋體驗的遊客,到打造蝴蝶生態廊道的村民,這些行動都象徵著對土地的熱愛與責任。演講最後以「社區蝴蝶效應」作結——微小的改變,能激起無限的希望與力量,讓台灣農村變得更好、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