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的领导干部大多行伍出身,在革命战争时期能够冲锋陷阵,其大无畏的精神体现了一个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优秀品质。革命胜利后,其思想一时转变不过来,仍是片面倚重"枪杆子",深信"战争解决一切"。长期的农村环境,使得一些人沾染了不少小农习气,一些基层干部,甚至一些相当级别的干部,不但不懂得经济,而且经常做出破坏经济发展的事情。毛泽东早已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觉得干部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他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政策应该有相应地转变。对于"干部的准备",除"依靠老的解放区"
以外,"必须同时注意从国民党统治的大城市中去吸收"。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区大城市中有许多工人和知识分子能够参加我们的工作,他们的文化水准较之老解放区的工农分子的文化水准一般要高些。国民党经济、财政、文化、教育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除去反动分子外,我们应当大批地利用。"为了掌握城市的经济,"发展工业、商业和金融业","利用一切可用的社会现成人才,说服党员同他们合作,向他们学习技术和管理的方法,非常必要。"
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早在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也提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1950年8月1日,毛泽东在他起草的《军委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中写道:"国家的伟大的经济建设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已经开始。"我全体人民解放军"今后必须为完成新的任务而奋斗。鉴于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战斗员一般的文化水平太低的情况,为了要完成伟大的新任务,就必须提高全体指挥员战斗员的文化科学与技术水平,并从军队中培养大批的从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因此,中央决定,全军除执行规定的作战任务和生产任务外,必须在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着重学习文化,以提高文化为首要任务,使军队形成一个巨大的学校,组织广大指挥员和战斗员,尤其是文化水平低的干部,参加学习文化。"
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在由"武"而"文"的历史转变时期,毛泽东对于改进自己队伍的文化成分的热切期望。
毛泽东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其眼光深邃高远,这与他饱读史书有直接关系。而且,毛泽东读史书有吸收有鉴别,他的很多思想即来源于此。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时期,联系军队干部的实际情况,通过讲吕蒙的故事号召我军百分之八、九十行伍出身的高级干部向吕蒙学习,提高素质、有勇有谋,这对改善我军文化结构,提高干部的军事素质及自身的文化素养,不能不说是高瞻远瞩之举。--摘自《听毛泽东讲古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