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幣狂升 境外基金蒸發百億

3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您的投資顧問

unread,
May 31, 2007, 1:28:46 PM5/31/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台幣狂升 境外基金蒸發百億

【聯合報╱記者林韋任/台北報導】 2007.05.31 12:04 pm


新台幣匯率狂升,五個交易日內新台幣兌美元升值超過4角,升值幅度達1.36%,台幣瞬間狂升,重創美元計價的境外基金,五個交易日報酬率就被匯兌損失
吃掉1.36%。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的資料,截至三月底為止,國內共有744檔境外基金,國內投資人持有的金額共達1兆4821萬元,隨著新台幣在五個交易日兌美元升值
1.36%,兌歐元升值1.61%,五天內至少有上百億元的資產因為匯損而蒸發。

今年以來美元走弱,但新台幣兌美元反而貶值,新台幣成為全球最弱勢的貨幣之一,對境外基金投資人來說,境外基金的匯兌收益入帳豐厚,不但淨值成長,還賺
到匯兌收益。

根據基金評鑑公司理柏的統計,截至5月28日為止,以原幣計價,全球新興市場債券基金一年平均報酬率為13%,但若換算為新台幣計價,年報酬率拉升到
18.14%,以投資一百萬來計算,因為匯率之間的轉換,就多賺近5萬元。

匯兌收益與損失對於報酬率相對較有限的債券型基金,表現特別明顯,以歐元區債券基金與全球債券基金為例,原幣計價的年報酬率原本為0.15%與
1.79%,但換算成新台幣計價後,報酬率隨即拉升到9.73%與6.51%,報酬率的貢獻幾乎來自於匯兌收益。

但這幾天新台幣狂升值,匯兌收益轉變成匯兌損失,新台幣從5月23日起升值,若計算幾個債券基金這幾天的表現,全球新興市場債、歐元區債券基金、全球債
券基金、美國債券基金統計至28日報酬率都是負的,分別為-0.23%、-0.04%、-0.12%與-0.02%,但換算成新台幣後,報酬率進一步縮
水至-0.73%、-0.76%、-0.62%與-0.5%。

由於基金績效統計落後兩天,台幣升值造成的匯損還落後兩個交易日未反應。

至於買投信發行的新台幣計價海外基金,因為海外收益換成新台幣後同樣有匯兌收益或損失,但直接算入淨值內,不像境外基金般可由原幣和新台幣兌換直接看
出,理財專家指出,可預見的是,台幣近期內狂升帶來的匯損,也會反映在國內投信發行的海外基金淨值上。

【2007/05/31 聯合報】

您的投資顧問

unread,
May 31, 2007, 2:38:34 PM5/31/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2007.05.29
兩岸三地華商千大 見證台商卓絕奮鬥

《天下》雜誌封面

一九八四年,彼得.杜拉克曾預言,「十五年後,會有許多書討論華人管理的奧祕。」
二○○七年,管理大師的預言成真。
二十三年光景間,兩岸三地在全球化的衝擊下,融合為一個競合共生的經濟圈,
三地華商各展所長,創造出迅猛的成長與獲利。


亞洲世紀 兩岸三地華商佈局
96.05.29 【天下吳韻儀-郭至楨】
台商營運來自海外的部分越來越重,從全球角度來看,台商早就放眼海外的競爭。而企業的本質也在變,可能是台灣人創業結合大陸的經營團隊,然後在香港上
市,兩岸三地的經濟早緊密結合在一起。...


文/吳琬瑜【更多精采內容請看本期《天下》】


一九八四年,八十六歲的管理學巨擘彼得.杜拉克受《天下》雜誌之邀,造訪台灣。他當時預言,「我相信十五年後,會有許多書討論華人管理的奧祕,」當他見
到記者臉上的疑惑時,緊追著確認,「真的,就像二十年前,有許多書討論日本式管理一樣。」
當年,台灣人均GDP才剛突破三千美元;香港才在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和中國總理趙紫陽聯手之下,簽署決定香港於一九九七由中國接管;中國在五年後發生了
天安門事件。命運一直多舛的兩岸三地,如何與世界匹敵?

二○○七年,大師預言成真。

華商天下一千大,成長領先全球

才二十三年光景,華商逐鹿天下,創下經濟史上的一頁傳奇。今年《天下》雜誌首度製作「華商天下一千大」排名,總營收達到一.九兆美元,佔美國
《Fortune》雜誌全球五百大企業(Fortune Global 500,2006年)一八.九兆美元的十分之一。

營收成長的速度更是驚人,華商的成長速度是全球企業的兩倍。去年華商天下一千大的營收平均成長率是二一.九%,是全球五百大企業一○.七%的兩倍。難怪
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東方。

不僅成長速度超英趕美,獲利水準更大幅領先全球。華商天下一千大的平均獲利率高達九%,遠高於全球五百大的六.四%。

其中三地個別的平均獲利率:香港以二二.五%最高,中國的七.一%排名第二,而台灣的五.三%最低,是三地中唯一落後全球的標準。

當全球陷於成長趨緩的疲態時,華商迅猛的成長與獲利,在競爭上的後發優勢逐漸顯現。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提出了和新
馬克斯學派旗手華勒斯坦「世界經濟體系」不同的詮釋理論。華勒斯坦認為世界分工中邊緣位置的國家,不可能翻身超越先進國家,例如在價值鏈中扮演代工角色
的地區,很難超越技術自主的國家。

林毅夫則分析,亞洲四小龍和中國的經濟奇蹟和「後發優勢」有關,並預測中國在未來三十年內可以到達美日水準。後發優勢顯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產業升級空
間大;第二是可以大量借鏡國際技術,一步到位。

三小時金三角經濟圈,征戰全球

特殊的時空環境,再加上獨特的地理關係,讓兩岸三地的華商發展出與眾不同的合縱連橫經營模式。從來沒有哪個經濟區域,把橫跨百年的資源、製造、服務三級
產業,濃縮在短短的三小時航程中,緊密競合共生。

從數字上來看,二○○六年,台灣出口的第一大地區是中國、第二大是香港,兩者加起來佔台灣出口約四○%。台灣每年從中國與香港賺取巨額貿易順差,往昔的
第一大出口命脈美國,已退居第二。

而香港更離不開中國。香港第一大的出口和進口地區都是中國,分別高達三○%和四六%,香港經濟發展高度依賴中國。

中國和兩者關係相反。中國的第二大出口地區是香港,達一六%;從台灣進口比例高達一一%,是中國第三大進口地區。

數字背後的意義,是三地的貨物、技術、金流,已經綿密不可分。中國貨物藉由香港大量轉運全世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製造業上下游的合作關係,台商在中國
設廠,從台灣進口半成品或原材料。

全球化下的新遊戲規則,使得商人無國界,也很難以國籍歸屬。

也正因此,愈來愈多的華商結合三地資源,很難再用過去屬人、屬地、還是屬市場的方式來定義,就是站在三地的優勢上打天下。

華商企業運作的方式經常以中國大陸為生產據點,台灣負責研發行銷,到香港上市籌資,經營中國市場,在不同的比較利益上成就世界級企業。

去年才到香港掛牌的瀚宇博德,是台灣焦家華新麗華家族結合三地資源的例子。台灣發展技術、香港籌資、在大陸運用製造資源,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筆記型
電腦PCB板供應商,今年全球市佔率約三○%。

台灣、香港與中國三地都必須認清本身的比較利益與競爭優勢,才能將華商企業與當地經濟形成共同的利益目標。

大陸國企的雙面性格

香港是優勢的資本市場,地位愈加明顯穩固。除了大陸國企紛紛到香港上市,台灣也不遑多讓。自從台商龍頭鴻海集團分割富士康到香港上市後,統一、遠東集團
也已經排定香港上市的行程。

接下來是重量級的台塑集團,五月底確定切割大陸事業到香港上市的基調。「兩岸產業結構天生不同,」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分析,「整合後很多東西是互補
的,台灣可以運用很多資源。」

整合資源,不只台灣會,改革開放不到三十年的中國,也有一套方法,甚至更有策略,成績驚人。

從今年首度調查的兩岸三地華商一千大的排名顯示,「規模」是全球化競爭下的第一門檻。今年一共有一百二十一家的營收超過一千億台幣,中國佔五十七家,台
灣四十九家,香港十五家。

其中,中國入榜者九成是國營企業,台灣與香港則以民營企業為主。

到了中國首都北京,挑一個制高點看北京,全世界最現代的建築物即將在北京誕生。即使是綿延不絕的胡同巷弄,仍是壯觀。

大,是中國最大的優勢。

管理大師麥可.波特指出,國家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分別是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富裕導向階段。

中國正由生產要素,便宜的人力、土地及資源階段邁入波特所說的投資導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國家競爭優勢幾乎都是奠基於政府和企業積極投資的意願和能力。競
爭優勢主要表現在幾個領域:特別講求規模經濟的產業、資本密集但需要大量廉價勞工的零件和標準化產品產業。

以排名第四名的中國移動為例。中國移動用戶數三億五千萬,是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公司,它是由中國龐大人口所撐起的規模經濟,去年營業額相當於一兆二千八
百萬台幣。稅後純益排名第二,高達二千八百七○億元。

中國移動體現了中國國營企業的雙面性格。它是一家國家擁有七五%股權的國有企業,另外的二五%股權,一九九七年分別在香港與紐約那斯達克上市,吸取全球
資金。在通訊產業,中國政府一方面有效運用政策手段扶植自主技術,建立新的3G技術標準TD-SCDMA,與歐美分庭抗禮;另一方面讓企業到海外上市,
募集資金,並且追求資本主義的經營效率。

「我的經營目標就是為股東謀求最大價值,」五十八歲的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四平八穩、侃侃而談,對於企業經營管理的見識,不亞於長期浸潤資本主義的西方
企業CEO,十年之內將組織蛻變為以顧客為導向的企業文化。

以市場換技術,中國政府在開放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時,扮演規範與指導的角色。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的汽車業資深顧問北川史和指出,以汽車業為例,中國要
求每一個外國汽車廠與中國當地汽車廠合作,除了資金挹注,必須要共同研究開發技術為前提,才能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以投資導向,發展國家競爭優勢,以規模取勝,在華商一千大排名中,在營業額、資產、稅後純益等指標表現突出。

營業額排名前十大,中國企業就佔有七家,台灣入榜的只有第三名的鴻海精密、第九名的台灣中油;香港則是有排名第八的和記黃埔。

稅後純益也是中國企業的天下,前十大佔有八名。第一名是中國的中國石油天然氣,稅後純益高達六千四百八十五億元,台灣的台積電一千二百七十二億元排名第
八,香港的太古集團排名第十。

但是中國企業在獲利率、資產報酬率的表現不如其他兩地,顯示中國管理能力沒有台灣與香港好,以規模取勝。

香港背靠大陸,用一元賺三元

顯然,三個經濟體都找到一條發展的路徑。中國用人力與物力資源,換取金流與技術。香港曾經是英女王皇冠上最亮眼的一顆明珠,九七回歸前曾經黯淡,如今香
港依偎在中國的顯赫地位旁,找到鮮明位置。

在今年的調查中發現,香港入榜企業中八三%是金融與服務業。香港投資署助理署長黃海韻表示,「香港是去年全球IPO上市最多的資本市場,已經和紐約、倫
敦並駕齊驅。」

香港的競爭優勢來自於,第一,香港有完善的法制制度、自由替換的貨幣、自由流通的知識、人力、貨物、完善的產權保護制度,還有與國際接軌的營銷標準。第
二、利用香港做為中國業務的基地,許多企業利用香港做為華中、華南的統籌中心。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採購及貿易中心,比如服裝、成衣。

香港人口只有七百萬人,是台灣的三分之一,中國的一百八十分之一,但是人均GDP卻是三地最高,高達二萬七千八百三十六美元,實質購買力更衝上三萬七千
二百三十六美元。

香港被西方媒體稱之為「隨心所欲」的資本主義,由一小群政商集團主宰,充份發揮以土地或以錢賺錢的本領。

香港在華商一千大獲利率的表現最為出色。獲利率前十名均由港商包辦,主要是以房地產商為首,以獲利率第一名的香港置地公司為例,屬於怡和集團旗下,獲利
率高達三四三%,等於投資一元的成本可以賺錢三元。

義富資產管理公司副總經理林彥宏分析,香港地產商有多元靈活的資金操作能力,且敢大膽操作財務槓桿,除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開發,從上一波中國宏觀調控,
甚至一九九七之前,就在中國佈局投資。這幾年中國每年以逾一○%成長率快速成長,帶動房價飆漲,這群香港地產商也荷包滿滿。「最重要的,他們在商用不動
產從開發規劃到經營管理的能力非常強,累積出一套know-how,」林彥宏說。

香港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貿易、採購地,因此孕育出全球運籌管理的表率利豐集團。「它沒有工廠,卻能和全球超過三千家工廠合作,」台大EMBA執行長李吉仁
表示,利豐的管理效率讓股東權益報酬率一直很可觀。

台灣企業多難興邦

兩岸三地的競合關係,微妙不可言喻。三地有著錯綜複雜的歷史情結、政治糾葛,經濟上卻緊緊相依。而台灣在三地的狀況最複雜、最艱鉅。台灣企業必須在經濟
與政治的夾縫中求生存。

台灣也是三地中在技術創新力中最強。今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比台灣在世界創新力排名第六。

台灣在資產報酬率表現不錯,資產報酬率表現出一個企業如何有效運用資產獲利。「華商天下一千大」的平均資產報酬率為五.三%,而以地區別來看:香港的
六.九%最高,其次為台灣的五.二%,最低的是中國的四.八%。表示香港企業擅長以錢滾錢,台灣以技術製造賺錢,而中國則靠天然資源獲益。

資產報酬率(ROA)的前十大中,台灣就佔了五家。包括宏達電、聯發科、華擎科技、台灣國際航電、聯詠科技。主要的優勢都是在於技術研發的創新能力。

台灣也孕育出世界級的企業,表現出色的包括鴻海精密、華碩電腦、廣達電腦等科技製造公司,另外就是台塑集團四寶(南亞塑膠、台塑石化、台化、台塑)的稅
後純益也是可圈可點。

台灣企業輸在不追求資本成長力

但是,從今年的數據中,也見台灣的弱勢。

華商千億企業有一百二十一家,台灣能長出四十九家千億企業,並不容易。但是台灣企業獲利狀況不佳。

一千家企業中九百一十九家獲利,僅八十家虧損。八十家虧損企業中,中國企業二十四家,香港企業七家,台灣企業就有四十九家。這四十九家台灣企業中,有三
十二家製造業,十二家為金融業,服務業則有五家。其中兩岸三地的金融業只有台灣企業虧損。

台灣的平均獲利率五.三%,也是三地最低。顯示台灣在同一行業的家數太多,彼此殺價競爭激烈,利潤無法提升。

台大國企系教授湯明哲就直言,台灣企業以前只追求成長率,而不追求資本成長力。「因為我們政府過去都鼓勵資本密集產業,給了很多優惠,」湯明哲說。

台灣企業本身有成長動力的極限,外在又有兩岸關係的不明。

「台灣政府除了有對大陸投資不得超過資本金的四○%上限外,還要求企業如果切割出去上市,在台灣就要下市,」寶來證券大中國區總經理黃齊元說,「但是企
業若硬綁在這裡的話,你遲早會被淘汰掉。」

台灣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治國理念

「我們為什麼要綁在那裡?」友達總經理陳炫彬也語帶無奈地說,「你不去,人家都去了。他的門是開的,而且不是只開一扇門,側門、前門、後門、邊門都很
多。」

一個星期前,「IMD世界競爭力報告」出爐,今年是中國第一次超越台灣,無疑是對台灣的一記警鐘,而台灣的最大弱項就是政府競爭力。

湯明哲指出,台灣競爭力流失,主因就是,「政府沒有基本的治國理念。」

以今年「華商天下一千大」榜上表現最令台灣人沮喪的金融業為例,每個國家的金融業,都是跟隨著他的經濟實力發展,只有台灣有全世界最完整的電子產業供應
鏈,台灣的金融業原來是得天獨厚,是全球中唯一有這麼好的企業客戶的銀行,但是卻被限制在台灣,機會拱手讓人。

然而台灣的企業自求多福的能力很強。細看今年的華商排行榜,就可以看出台灣私人企業的經營,贏過閉關幾十年後快速崛起的中國,還有相當的距離。

台灣最令人珍惜的仍是,從作業員到企業家,不論環境如何改變,不論未來多麼不確定,打拚的精神已經是一種生活態度。

而且,在貧富差距上,中國與香港的嚴重程度遠高於台灣。相較於兩地,台灣維持社會公平上的成績較好。這些生活中的軟實力,都是優勢,也都應該納入未來產
業方向的思考。

「不要怕企業出走,要努力改善台灣的生活環境,把台灣變成一個非常有魅力的地方,」一位台灣金融集團的負責人說。

而更重要的是,不論台灣政府是否願面對真相,兩岸三地在全球化的衝擊下,已自然形成一個競合共生的經濟圈。如何在人才、技術、資金、貨物加速流通串連的
新經濟圈中,不斷創新、成長、平衡,是所有人的新挑戰。

您的投資顧問

unread,
May 31, 2007, 2:49:07 PM5/31/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規避匯率風險 三大教戰守則

【經濟日報╱記者葉慧心/台北報導】 2007.05.30 01:52 am


新台幣近來短線持續升值,消費者購買投資型保單要如何規避匯兌變動風險,讓投資績效不被匯兌損失侵蝕呢

新台幣匯率近來在中央銀行引導下連續升值,已誘發外匯市場美元賣盤出籠。

新台幣對美元匯率昨(29)日盤中一度升破33元關卡,最高升達32.985元,終場以33.019元作收,升值1.29角,成交量14.78億美
元。

此一情勢就投資型保單保戶來說,如果投資連結標的是海外基金,最近尤需注意新台幣升值帶來的匯兌變動風險。

壽險業者分析,這一波新台幣升值走勢,主要是出自央行的政策性操作,升值可能會是一個短期現象,除非新台幣長期上升,買投資型保單才會有較大的匯兌風險
疑慮。

投資型保單保戶不單是在投資,還會有壽險保障的需求,所以不致因短期股、匯市波動而大幅調整進出動作。

不過,面對新台幣升值可能影響投資型保單投資績效,業者也提出規避匯率變動風險的幾項「教戰守則」。

首先就是購買投資型保單時,若採長期定期定額方式,分散匯率風險將最為有利,因分不同時點買進,匯率上上下下,透過長期投資,就易規避掉匯率波動風
險。

另外,均衡配置資產也很重要。一家大型壽險公司主管強調,購買投資型保單要有資產配置觀念,即將資產分散在美元、新台幣、歐元或日元等;消費者購買投資
型保單會同時「押」好幾檔基金,不限美元計價的基金,也可有其他種幣別,因此在選擇投資標的時,就要注意分散幣別。

萬一新台幣升值趨勢真的較明顯時,業者建議,在均衡資產配置大原則下,也可適度加重國內標的投資比重。

另外,國際經濟及金融情勢變化愈來愈快,投資型保單的保戶在買了後,仍要關心自己的保單,可隨時與壽險顧問或業務員諮詢,適時將保單作一番健檢,審查一
下最新的投資環境有無新變化。

【2007/05/30 經濟日報】


版主

unread,
Jun 13, 2007, 12:11:14 PM6/13/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工商時報2007.06.13
新台幣如果貶過頭 仍將出手 央行要扭轉日圓第二帽子
【詹靜宜/台北報導】

今年新台幣陷入易貶難升的格局,央行雙率政策備受金融界質疑,甚至直指為壓抑雙率偏低的元凶,央行對此深感無奈,形容新台幣走勢非央行特意干
預,但如近日新台幣貶過頭,央行終究還是出手維持市場秩序。

事實上,央行阻貶大手一揮,近日雙率市場都受到震撼教育,新台幣連日狂升逾四角,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狂飆逾三.九%,央行原意在於阻貶新台幣,
祭出擴大沖銷及前進匯市調節美元雙管齊下的手法,扭轉新台幣被扣上「日圓第二」的帽子。

近期央行大舉沖銷,搞得金融體系拆款市場軋不平資金,剛開始央行出馬釋金利率水準約二.四%,後來攀高至三.五%,但等到市場出現資金略帶寬
鬆,央行沖銷收縮市場剩餘資金,卻只有一.七二%的價位,以致市場有「肥了自己、苦了銀行」的疑慮,市場真的搞不清楚,央行指標利率為何?也大嘆央行大
玩利差交易,與金融機構爭利?

現階段只要市場資金趨於寬鬆,央行就會隨機發行存單沖銷,周一日央行公開申購十一天期NCD(可轉讓定存單),申購利率為一.八七%,相較於上
旬底,央行公開申購三天期NCD,申購利率定在一.七二%,拆款市場人士表示,央行沖銷利率水準都遠低於釋金利率。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