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永剛
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日前宣佈在北京正式啟動私人銀行業務,服務對象為流動性金融資產高於100萬美元(或等值800萬元人民幣)的客
戶。至此,對中國頂級富豪的爭奪戰中,又多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
此前,花旗銀行、中國銀行等私人銀行業務早已推出向中國富豪提供的個性化理財服務。
外資銀行早就盯上了中國富豪
2005年9月,瑞士友邦銀行進入上海,成立了中國銀監會首批批准的境外私人銀行國內代表處;擁有國內頂級私人銀行的瑞銀集團收購北京證券之
後,宣佈將27家營業部收縮為6家,作為新瑞銀證券從事財富管理業務的網點。
去年3月28日,花旗銀行上海分行私人銀行部在上海正式開業,這是花旗銀行在中國內地的首傢俬人銀行部門,門檻定位於個人資產凈值超過1000
萬美元的富裕群體。
而這次渣打銀行的私人銀行是首家落戶北京的外資銀行私人銀行。
一般商業銀行的貴賓理財都是一個客戶經理對一名客戶的1+1模式,而私人銀行的服務,單在人數上就顯得專業、週到得多。渣打私人銀行業務全球總
裁彼得·費乃威說:"渣打私人銀行業務將利用銀行自有的優勢,致力服務於企業家及高職行政管理人員。"
外資銀行瞄上中國富豪同時,中國的各大銀行也拉開了競爭的序幕。
目前,中國交通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等也都聲稱,在積極籌劃私人銀行服務。真正踏出實質性一步的則是中國銀行。
今年3月28日,中國銀行與其戰略投資者蘇格蘭皇家銀行在北京朝陽區和上海浦東兩地同時推出私人銀行業務,服務對象確定為個人金融資產在100
萬美元以上的客戶。
中國銀行私人銀行是國內第一家專為頂級富豪服務的私人銀行。據透露,中行私人銀行北京的網點剛開業,就迎來了20多名客戶。該行計劃一年內發展
1萬名客戶,更理想的初期目標是5萬人。
"我們還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提供上門服務。"中國銀行私人銀行部(北京)總經理王磊說,中國銀行的每位私人銀行客戶,也可以享受到一個私人銀
行客戶經理加一個投資顧問專家專門的服務,還有一個私人銀行經理助理可以協助。
7月6日,在"北京銀行上海分行獲准籌建"新聞發佈會上,北京銀行行長嚴曉燕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私人銀行主要為頂級富豪服務,目前北京銀行主
要精力在於服務中高端客戶,近期不會開辦私人銀行業務。
實際上,北京銀行已經開始為私人銀行業務做下了鋪墊。該行今年4月底在北京開設了財富管理中心,客戶進入門檻已經高達100萬元人民幣。
專家認為,在私人銀行服務方面,中資銀行還是個地道的新手,外資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卻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和眾多專業人
才。不過,中資銀行的自身優勢也非常明顯,包括得天獨厚的客戶資源和外資銀行很難複製的廣闊的服務網路。
七成多有錢人想用私人銀行
私人銀行是為擁有高額凈財富的個人提供的財富管理服務,並提供投資服務與商品,以滿足個人的需求。
目前,據說已有80多個私人銀行機構在亞洲市場展開激烈競爭,他們在亞洲地區所設的分公司大多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數據顯示,亞洲本土客戶經理
所管理的資產約在2500億美元至3000億美元之間。
渣打中國個人銀行總裁葉楊詩明表示,渣打銀行與全球15家富有經驗和口碑的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投資銀行在財富管理方面早有合作,會
在中國的法律和監管政策的許可下,將一些有吸引力的金融產品引進中國。
據悉,促使渣打銀行在中國境內開辦私人銀行的原因之一是,渣打在全球範圍內共有900萬名高額凈資產的私人客戶,其中將近有30%的客戶分佈在
亞洲和中東,這個群體的發展速度已超過北美和歐洲的成熟市場的發展速度。而在這些高端客戶中,中國富豪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如果你的資產達到100萬美元,你是選擇私人銀行業務還是自己理財?"這項網上調查的結果顯示,內地75.73%的被調查者傾向於選擇私人銀
行提供服務,而不是自己理財。
"各銀行對中國高端客戶的競爭現在非常厲害,許多中外資銀行紛紛推出或醞釀推出私人銀行業務。"一位上市國有銀行高層日前表示。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已擁有足夠的富裕人口基數,而且富裕人口集中度非常高。
根據美林證券及CapgefunctionGroup(凱捷)編制的2006年度《全球財富報告》,2005年中國內地的百萬富翁人數約有32
萬,較上年上升逾6%,財富總額為1.59萬億美元。
數量如此之多的潛在客戶群,足以讓各家銀行眼紅。
來源:中國青年報
撰稿 顧蔚
路透香港電---中國經濟飛速增長帶來巨大的財富效應,使得這裡成為外國個人銀行業務的兵家必爭之地.這個市場雖然成長迅速,但要伺候好中國新貴,私人
銀行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法國巴黎銀行私人銀行亞洲區行政總裁龍基利表示,有的時候他覺得法國和中國的時差不是6個小時,而是6個月.因為中國金融創新產品的推出要快過法國半
年,因為這裡的富豪要求更高.
龍基利的同事,專門負責香港及北亞業務的華伯樂補充說,中國客戶對私人銀行提出的投資建議的反應往往是,我的生意可以給我帶來每年15%的回報,為什麼
我要買你這個年回報率為6%的產品?他們因為是第一代富豪,因此對投資相當懂行,對潛在風險也很敏感.華伯樂說,這給了我們壓力,讓我們"顛著腳"幹
活.
根據法國巴黎銀行的數據,中國的百萬美金富翁佔總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世界第六,中國佔有亞洲除日本以外的財富比例高達的39%.和歐洲客戶習慣讓銀行代
辦不同,中國富豪希望盡量多地了解私人銀行能夠提供的產品,但決定權還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他們還擅長貨比三家.中國富豪往往在幾家銀行開賬戶,同時和幾個財富管理專家打交道.這樣一方面可以博取眾家之長,獲得更多的投資信息,也給了私人銀行
家們更大的壓力.
**分散投資**
中國的富豪喜歡買什麼?和亞洲其它地區一樣,他們對房地產最感興趣.根據美林和凱捷顧問公司的2007財富報告,他們2006年對直接商用不動產的投資
比2005年增加42%.香港的有錢人也中意地產,但他們嚐過熊市的苦頭,現在投資房地產的比例就沒有那麼高.中國的投資者也應該意識到,房地產是有周
期的,不會只一路上升.
中國股票去年大漲一倍多,和中國相比,世界上其它地方的投資回報都顯得黯然失色,另類投資的魅力下降.雖然中國股市被長期看好,但像去年這樣的漲幅十年
一遇,國內投資者有必要分散投資.投資顧問們建議,考慮到全球資產價格都處於高位,不如將投資放在一些提供絕對回報的產品.它們雖然回報率略低,但相對
穩妥.
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讓中國富豪不願意把錢放到外幣資產.人民幣雖然是國際上曝光最頻繁的被低估的貨幣,但最近三年來升值幅度不過8.9%.而同期比它升幅
大的外幣有不少,比如泰銖升值32.1%,菲律賓披索升21%,加拿大元升16%,瑞典克朗升16%,英鎊升15%,韓圜升12.5%,歐元升
12.5%,澳大利亞元升12.3%,馬來西亞林吉特升10.5%.目前人民幣升值趨勢明顯,但10年後人民幣一旦可以自由兌換,是升是降還很難說,投
資者不妨持有一些外幣.
**關注中國富人**
根據美林和凱捷顧問公司的2007財富報告,亞洲富豪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喜歡炫耀財富,比如他們花在私人飛機、遊艇和豪華車上的錢比美國人還多.他們
用在珠寶方面的支出,更是遠遠超過歐洲和美國的有錢人,比如拍賣行克裡斯蒂去年一些最貴的首飾的買主大多來自香港.
他們對收集錢幣和古董興趣不大,花在旅遊和服裝上的錢更是比其它地方都要低.不過他們對藝術品頗有興趣,在這方面的開支高過美國人但低過歐洲人,這也解
釋了為什麼今年來中國和印度的現代畫價漲得那麼厲害.
中國富豪雖然目前數量還不多,但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一群.從奢侈品公司、到藝術品拍賣行和房地產中介,都在密切關注他們的消費和投資取向.普通投資者也
有必要觀察他們的投資趨勢.因為有錢人有專業顧問的協助,信息更為豐富,投資取向往往能夠引領潮流.而中國富豪親力親為的習慣,也使得他們的個人投資更
能體現其敏銳的生意觸覺,對普通投資人可以有所啟發.(完)
--審校 梁慧儀
中外資銀行在理財產品上爭奪高端用戶已不可避免,外資銀行憑借自身實力佔有一定優勢,但是其產品設計缺乏針對性,難以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據中國經濟時報7月11日報導,繼第一批外資法人銀行開業後,第二批外資法人銀行成立日前也開始啟動,荷蘭銀行、恆生銀行等多家外資銀行都在第二批外資
法人銀行成立之列。在看中公司業務的同時,不少外資銀行紛紛亮出了人民幣理財產品,正式打響了中外資銀行在該領域的爭奪戰。
隨著更多的外資銀行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銀行人民幣理財市場的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荷蘭銀行中國區執行總裁王潔鳳7月4日表示,荷蘭銀行法人銀行將馬上
申請全面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資格,獲准之後將重點在人民幣理財產品創新和面市頻率上加強。她認為,外資銀行間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理財產品的競爭,目前部分外
資銀行已陸續獲准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而未來人民幣理財產品發展的空間還很大,中外資銀行在人民幣理財產品市場上的正面競爭也將不可避免。同時,人民幣
理財產品變化的速度及推出的頻率也將加快,不斷給用戶提供不同的選擇。
縱觀外資銀行已推出的幾款人民幣理財產品,與中資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相比,表面上看好象沒有突出優勢,目前也都是以掛鉤股票為主。但依靠在外匯理財產品
領域的豐富經驗和深厚根基,外資銀行無疑在產品設計、品牌推廣、用戶服務上具有更大優勢,並將對中資銀行構成威脅。 例如,荷蘭銀行宣稱,自從2004
年至今已推出60多個不同型式的外幣理財產品,在獲准全面經營人民幣業務之後,它還將用相同的理念不斷推出創新的人民幣理財產品,除了QDII之外,還
有其它包括和內地基金、券商合作的特色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的概念前幾年才進入內地市場並開始興盛,但直到現在,由於法律法規的限制,市場起點較低等原因,中資銀行理財產品還是結構簡單,缺乏創新,
利潤也較低。因此有專家呼籲,在此背景下,如果不為中資銀行開拓一個與國際一流外資銀行同樣的政策和經營環境,中資銀行將在理財領域的爭奪戰中落
敗。
在6月外資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中,委託起始金額均高於中資銀行的水準,為8萬元,可見中外資銀行在用戶定位上的偏向,外資銀行更多地將目標鎖定在
高端用戶上。
外資銀行全面開放後,高端用戶將是其理財業務的主要目標用戶。由於目前銀行之間激烈的同質化競爭,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都在想辦法拉攏能夠給銀行帶來最大
價值的優質用戶。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就認為,外資銀行首先會在重點城市重點區域建立他們的精英型金融機構,最終通過高端用戶來與中資銀行交鋒。
據悉,中國金融資產在1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大約有300萬戶,持有流動性資產超過100萬美元以上的人群約有30萬人,富裕人士急需專屬的財富管理解決
方案。而在銀行個人業務的個人理財業務、財富管理、私人銀行業務的三個階段中,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大多處於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
在以法人銀行形式全面進入中國市場後,外資銀行憑借自身在資金全球運作、綜合經營上的優勢,在為高端用戶提供理財產品方面比中資銀行有著更強的競爭力,
在收益率上也要高於中資銀行。如花旗銀行在上海分行設立了私人銀行部時的重要考慮就是想鎖定江浙企業家。而與外資銀行"度身定做"的個性化理財服務相
比,中資銀行還停留在"產品推銷"階段。
與國內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已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對投資人的市場判斷能力有了更高的專業要求,它們不約而同地重視本金安全,但收益並不是簡單地隨投資標
的上漲而漲。
花旗銀行首批針對中國居民發佈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包括1.5年期和1年期人民幣"結構性投資賬戶"。第一款產品是1.5年期人民幣結構性投資賬戶,掛鉤5
大香港上市股票的股價絕對變化值。這5大股票為紫金礦業、中國平安、交通銀行、中國人壽和鞍山鋼鐵公司新軋,均位列2006年香港股市表現最佳前6名。
第二款產品是1年期人民幣結構性投資賬戶,掛鉤4個外匯匯率群組合,特別針對看空美元的投資者。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無論是中資銀行還是外資銀行的人民幣理財,從產品設計本身,到銷售過程,其實也都各自存在缺陷。相比而言,目前外資銀行面對內
地居民所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與此前針對外籍人士所推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區別不大,甚至依然有其外幣理財產品的影子,而且在短期內可能難以克服網點少、
辦理業務不便捷、收費貴、與國際接軌成本高等難題。而國內銀行人民幣理財一般限於掛鉤銀行間市場、打新股以及與信託公司合作的信託理財產品,相對而言投
資的去向有限,難以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中外銀行︰未到貼身肉搏時
《環球》雜誌2007年12期 記者 謝黎
隨著4家外資法人銀行的一系列高調動作,中資銀行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外資銀行暗戰發力、攻城略地,中資銀行調整佈局、守城護池,這場競爭已經演繹到何
種階段,中外資共存的金融生態又會給中國銀行業帶來什麼改變,都是人們熱議的話題。近日,《環球》雜誌記者採訪了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
田勇教授和金融信托專家、投資銀行家孫飛博士,就相關的焦點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
《環球》︰外資銀行是否確如外界所認為的只重視高端客戶,並沒有真正能夠讓中國老百姓"一元開戶"?
郭田勇︰外資銀行網點少,沒有能力為所有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他們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商業價值和市場利益。我們都知道"二八原理",既然20%的客戶會給
銀行帶來80%的收入,那麼爭奪高端客戶對外資銀行來說是符合市場規律的選擇。而"一元開戶"的親民路線更大意義上是一種姿態,穩住高端客戶,再向中低
端客戶拓展道統業務,這是所有外資銀行的最終目標。
《環球》︰跟中資銀行相比,人們經常討論外資銀行的"四大硬傷"──不便捷、收費貴、審核批示慢、範圍窄和四大優勢──品牌良好、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盈
利指標優於中資銀行、金融產品有創新與靈活性優勢,您怎么看?
孫飛︰所謂的"硬傷"不是一定的︰隨著外資銀行的網點增多,便捷度會提升;收費貴不貴則是要市場來證明的,銀行以贏利為目的,如果市場認同高收費,他們
的業務會很好地增長,反之,收費自然會下降;從風險控制角度來講,外資銀行審核批示速度慢不是壞事;範圍窄目前是事實,其業務拓展需要一個過程。
優勢方面,外資銀行並不是獨佔品牌優勢,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品牌也很好,在全球排名靠前;在產權方面,國內的銀行也有許多上市了,正在迎頭趕上;而人們
的後兩條提法,我很贊同。我還要補充一點,以人為本的優質服務是外資銀行的絕對優勢。
《環球》︰並購是否會成為未來幾年外資進軍中國銀行市場的主要形式?
郭田勇︰從外資銀行本身來看,如果可以選擇,他們首先會選擇成為法人銀行。而外資銀行如果靠自己鋪網點需要很長時間,讓中國國民認可也需要很長時間,可
以說制約比較多,而並購正可以克服這些問題。所以,並購是外資銀行進軍中國的第二管道。從中方來看,也是歡迎雙贏的並購行為的。
孫飛︰肯定是。首先是政策的限制,不會允許太多的外資銀行成立法人銀行。雖然政策規定單一外資銀行對內地銀行持股不能超過20%,但可以肯定的是參股的
模式能讓外資銀行高效率、便捷地分享中資銀行的品牌、客戶群、網點等等。隨著中國金融業的日漸開放和市場的成熟,並購會越來越活躍,交易額也會越來越
大。
《環球》︰在中國,私人銀行業務已經開展到什麼階段?有多少潛力?
郭田勇︰高端客戶對銀行來說就等同於斯諾克中的黑球。私人銀行業務是外資銀行的看家本領。一些老牌外資銀行的業務範圍涵蓋各個層面,有委托理財、財務咨
詢、外匯、代理稅收等,還可提供旅遊、訊息、交通和娛樂等公共服務。更具特色的是,部分私人銀行業務還提供藝術品收藏投資建議、繼承事宜、離婚和財產保
護、移民、賽馬等原本不屬於金融領域的服務。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中資銀行在快速成長。中國銀行總行成立了私人銀行業務部,農業銀行的財富管理服務中心近期也要開業,招商銀行的"金葵花"也是在經營
私人銀行產品。無論如何,競爭越激烈,最後獲利最大的還是消費者。
孫飛︰在私人銀行業務上,中國正處於起步階段,潛力非常大,中資銀行需要向外資銀行學習。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形成中,財富在迅速累積,很多高端客戶需要
量身定做的服務。中國的股市為什麼火爆,其中很大原因是中國缺少理財的金融工具。而如果有銀行可以為財富階層取得很好的理財收益,客戶自然會趨之若
騖。
《環球》︰中外資銀行的競爭看起來並沒有像人們料想的那樣硝煙彌漫,他們會長期保持相對穩定的格局嗎?中資、外資銀行競爭的焦點在哪呢?
郭田勇︰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業務量在極低的起點上要同中資銀行比較是不容易的,從目前來看,中國銀行業的運營態勢不會有太大的改
變。但在未來,隨著外資銀行網點的增加和金融理財產品的推展,其業務量會迅速提升,這種成長性和增量很可怕,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等到外資銀行羽
翼漸豐的時候,才會跟你叫板,那個時候就是全方位抗衡了。
孫飛︰我認為,目前中外資銀行還是可以保持相安無事的,甚至三五年內,中資銀行尤其是四大國有銀行還可以保持相對壟斷,但這個時間不會太久。雖然有很多
老百姓還沒有感覺到,但銀行的高端客戶群感受很明顯︰中外資銀行的拼搶很殘酷,很多外資銀行已經撬掉了中資銀行的高端客戶。而在金融服務的多元化和國際
業務上,外資銀行也是長袖善舞。因此,中資銀行要下大力氣做好幾件事︰維護高端客戶群、創新金融工具,拓展國際業務。
作者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作者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