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7 16:08
投資境外基金的安全確認和教戰守則
A. 前言
全球99%基金沒在台灣銷售
自從去年8月實施總代理制之後的海外基金,目前共有將近800檔通過核備,但卻只佔全球的1%。
原因是
1. 有些大型基金公司對台灣市場沒興趣,像美國高盛證券旗下的基金。
台灣市場規模對國際級的基金公司來說不太具有吸引力,特別是美國大型基金公司,因為美國本土市場足以支撐業績,台灣法規又限制太多,讓不少歐美大型金基
公司因而卻步。
2. 不少是主管機關不接受的基金,最讓國內投資人捶心肝的是中國基金
a. 因為目前的規定限制投資中國股市或是香港紅籌股(H股)10%以上的基金不准來台銷售。
b. 另一種不能來台的基金就是成立不滿一年的境外基金,如越南基金。
1) 大多數的越南基金多為封閉型基金,在歐美國家掛牌,如德意志銀行發行的DWS越南基金就在倫敦證交所掛牌。
2) 全球第一檔開放式越南基金是由香港JF基金公司在去年11月募集的VOF越南機會基金。
又比如台灣的凱基台商天下基金,就是以越南為訴求。
除了中國、越南以及成立不到一年的基金外,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基金也被金管會禁止來台,像是對沖基金、或是直接投資商品期貨的基金等。
商品期貨基金也是近年來最熱門的基金之一,因為石油大漲,帶動原物料的漲幅。
B. 內容
1. 到境外開戶買基金的好處
a. 富人可以隱藏資產,避免政府98年(TDCC)課海外所得稅賦;
b. 其次是選擇多樣化,可以挑選的標得高達數萬檔。
台灣也有不少人士透過香港或是新加坡引進台灣銷售這種未核備的境外基金,不僅可以買中、越基金,或是對沖基金等。
2. 並不是所有境外基金都是好基金,有些是紙上公司的債券或股權是被包裝成基金出售。
3. 投資人要選擇基金公司,應先上網查看該基金是否有註冊在基金評鑑機構標準普爾(Micrpal)、晨星(Morning Star)和理
柏(Lipper)...等評鑑的基金才是首要選擇指標。
4. 英國是金融法規管理最好的國家,即使在免稅天堂申請的公司也受到保護,例如英國馬恩島是英國皇家屬地,為歐洲境外免稅中心,在這裡註冊的
公司,受英國金融法規保護,投資人也享有英國法律的保障。
5. 有些境外基金是以美國銀行抵押債券、或是醫療保健的應收帳款包裝成基金形式出售,且每年有固定高收益、到期本金領回為訴求,這類基
金通常有閉鎖期或贖回罰金限制。
6. 匯率風險
台幣一直貶,買美元或歐元計價的基金划算嗎?那投資海外基金時要考慮匯率嗎?其實是不用考慮。
a. 新台幣不是國際上的強勢貨幣,若你投資美元計價的海外基金,只是換成美元去買全世界的股票,或是投資在美國掛牌卻是來自全世界的企業,這
其間已經平衡了國際間的匯差。
b. 以美國基金為例,美元雖然相對歐元貶值,但美國出口的企業卻因為貶值增加不少海外收益,競爭力提升,股票上漲,美國股票基金就會跟著受
惠,所以投資人不需要特別重視匯率。
c. 『買債券基金可就要重視匯差』,債券基金只有5%至6%的報酬,且大多是投資以美元計價的美國公債,匯損就必須考慮。
7. 近年來由於台灣股市以及銀行管道所能提供的投資商品較不具吸引力,因此境外基金(Offshore Fund)就非常吸引投資者的
目光,比如中國基金、避險基金及另類基金...;也因為表現相當優異,加上礙於法令限制的關係,所以主動向顧問公司或是其他的理財人員詢問的投資者相當的
多,市場的需求也相當的大。
8.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投資是沒有國界之分的,在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資金的移轉往往只是在彈指之間,對於厭倦了股市起伏漲跌不定以及面對
將來退休壓力的一代,想要尋求好的投資報酬率的商品是自然的需求。積極一點的投資者,其實早就悄悄的跟獨立理財顧問公司的顧問詢問如何投資在不管市場漲
跌都要求絕對回報的避險基金,或是看好中國、越南、俄羅斯等經濟崛起國家的投資機會。
9. 台灣由於政治上的特殊狀況以及法令上未來得及趕上現實的變化,因此比方說中國基金是不被允許公開銷售的,如果基金中持有在香港上市
的H股超過35%的比例時,在台灣會面臨勒令下架的命運,例如「霸菱香港中國基金」以及「德盛小龍基金」都是這樣被勒令禁止再銷售的,這是政治上的因
素,對於基金經理人來說,追求績效別無選擇的一定會把資金往看好的市場帶走,不能再繼續在台灣的銀行櫃檯銷售,不是基金經理人的考量,因為績效表現對基
金公司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10. 另外就是國外基金可以在台公開銷售的家數和支數比起整個基金產業的市場來說是比例非常的少,且特殊一點的另類基金也不會來台灣申請註
冊,全世界的境外基金統計有8萬支以,來台登記的少之又少,有客戶曾經質疑這些境外基金如果這麼好,為什麼不來台灣登記,其實這個理由是很簡單的:
a. 基金公司認為不需要來台灣登記,許多基金公司會選擇登記的地方多是盧森堡、開曼群島、新加坡、香港、維京群島、日本或是歐美地區,
台灣不是重要的金融重鎮,不需要大費周章進來台灣公開發售。
b. 台灣的法規尚未趕上現實的狀況,比方說世界知名且歷史悠久的Man AHL基金在香港是可以公開發售的基金,但是在台灣並沒有法令
可以接受Man進來台灣註冊,一檔知名的避險基金Superfund在全世界主要的國家都有註冊,但是Superfund即使財力雄厚也無法來台灣註冊
的;前一段時間另外一檔受歡迎的K1避險基金公司執行董事前來台灣官方,提出台灣開放避險基金市場的要求,但是對官員來說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臨近台灣的香港由於是亞洲地區的金融重鎮,所以對境外基金的和境外保險的態度是採取較為開放的,當然香港的證管會在規管的能力上也是相當受到肯定的,這
是香港證券市場可以吸引國際級的公司到香港掛牌上市的原因,1997年香港是受到英國管轄,因此在歐美已經有多年發展歷史的獨立理財顧問業
(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相當的發達,香港政府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例如考試取得執業資格,規定每年要有多少進
修時數等,使得香港的IFA業在許多優秀的金融人士參與下,整體行業欣欣向榮。歐美地區有一個制度叫做「獨立」(Independent),什麼叫「獨
立」?就是不受一方的權利以及利益的影響,提出公正及客觀看法的中間人,以金融業來說,繁多以及專業的金融專業不是一般的民眾所能理解的,所以需要相當
的專業才能擔任起理財顧問的角色,「獨立」最可貴的價值是在於理財顧問不會被金融商品的發行機構威脅利誘去建議客戶做出不利的選擇,也用最高的誠信標準
去服務客戶重要的投資理財。「獨立」角色如果不存在了,這個世界會變得很悲哀,再金融業誰能打廣告打的兇誰就贏,在政治上誰的拳頭比較大誰就贏,因此獨
立制度的建立以及被以最高的道德標準去要求是很重要的事。
其實獨立制度歷史是悠久的,只是不斷經歷挑戰和考驗,比方說過去中國的帝王時期的御史大夫,就是獨立的職位,他對帝王和官員不合法的事情有糾正和裁罰的
權利。台灣的保險經紀人制度所訂立的保險法第九條上寫著:「本法所稱保險經紀人,指基於被保險人之利益,代向保險人洽訂保險契約,而向承保之保險業收取
佣金之人。」這個法條寫的很清楚,保險經紀人是站在被保險人的立場與利益上,並不是站在保險公司的利益與立場上為客戶在眾多保險公司以及眾多保單中代為
洽訂保險契約的人,我們都知道「賣瓜的說瓜甜」,客戶沒有時間也很難做到自己一家一家去比較保險商品的好壞,但是如果一個專業誠信的顧問必能站在客戶的
立場上做出最好的建議,這個精神是很重要的。投資顧問也是一樣的,如果不能獨立客觀加上專業的學養,跟銷售員是沒有差別的,在國外許多執業的理財顧問許
多都是有相當的年齡累積多年的投資理財經驗後執業,這些資深的理財顧問致力於幫助客戶尋找好的投資機會,保守客戶的金錢,不管在儲蓄、投資、信託、教育
基金、稅務諮詢、退休基金規劃等都有豐富的經驗,有的理財顧問師甚至是一代傳一代的延續著服務客戶呢?
當年台灣曾提出要成為亞太金融中心,但是許多制度和法令沒有跟上來,優秀以及想做事的人才也因為香港大力的招手而使得亞太金融中心變成是後起的香港
了。IFA業在港台兩地檯面的交流其實也有10年的歷史了,早期的發展是一本糊塗帳,算也算不清了,但是根據觀察現在台灣IFA業已經隨著經驗的累積以
及兩地頻繁的交流而有進步了,講起來台灣人真的是很聰明勤奮的,學習的能力非常的強,但是現在台灣政府對IFA業也是不知道該做什麼事情去規管,反而用
新的信託法案來謀殺真正獨立的理財機構服務投資者,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台灣政府沒有想到要立法規管這個為人民提供專業服務的業者合法生存的空間,
反而是扼殺發展的機會,難道台灣只有銀行的貴賓理財部門可以生存,對人民才是好事嗎?銀行開門是要賺錢的呀,他們是營利機構,不是慈善機構呀!
財訊》基金熱 熱過頭了嗎?
文◎趙靖宇;財訊雜誌授權刊載 2007-07-24
基金募爆的教戰守策
過去十年股市表現最好的幾個階段,基金檔檔募爆後卻盛況不再的歷史故事歷歷在目,今年再看到海外基金「連環爆」的新聞,不少投資專家對照過去的歷史「殷
鑑不遠」,私下開始擔心是市場反轉的開始。基金熱,有沒有熱過頭?投資人該怎麼辦呢?
以下是活生生的歷史教訓:
★一九九七年曾在兩個月內一口氣出現四檔店頭基金,檔檔募爆,一下子兩、三百億資金投入原本規模就不大的店頭市場,馬上把店頭股票擠爆,不過隨後的證券
股全部從百元以上的高價慘跌,店頭基金也猛烈修正。
★怡富大歐洲基金在九八年中挾著超高人氣,募得百億以上的資金,但當時投資人並沒有立刻賺錢,放了五年多,待歐元強勁升值之後,才逐步回穩。
★公元二○○○年的網路股可以說是股市的「星光幫」,剛開始可以募海外基金的投信業者猛推全球網通基金,結果大概是所有股市高檔期間熱賣基金中最悲慘
的,淨值至今仍是腰斬。
面對今年以來基金動不動募爆,追加也一下子銷售一空,買基金都得大排長龍像蛋塔和甜甜圈旋風一樣,外行看熱鬧的人多少受到業者廣告宣傳上的誘惑,但到底
現在該買哪些基金?投資人可以透過以下的建議,判斷是否該在每波的資金熱浪中投資,同時免於被套牢的命運。
一、 買基金不是炒短線:
一位理專轉述最近接到客戶的電話,表示可否想辦法幫他找到在最短時間內就可以賺兩成的商品,這位理專一時束手無策,趕緊向一位總經理級的朋友求救,只見
總經理淡淡的回答,請你的客戶去賭博吧!
很多人去年會套在日本基金,就是看到日股天天大漲,有大型券商預告日股一年內會上兩萬點,急於想要短時間獲利的心態,聽從理專的遊說,把銀行定存解約,
全部砸進日本基金,沒想到日股今年初不漲反跌。
還有今年最紅的REITs配息基金、綠能基金、基礎建設基金等,都屬於產業型基金,綠能基金算是風險和波動度較大的,REITs和基礎建設都是訴求穩健
型,照理說保守型的投資人才會考慮投資,但現在大家不論投資屬性,一律瘋狂搶購,很多投資人的心態根本不再保守,看到市場一頭熱,反而是想急於獲利,這
才是市場真正要害怕的警訊。
投資基金絕不是炒短線,尤其像日本、美國這類成熟市場,經濟復甦趨勢向上,可以長線視之,產業型基金則搭配在區域型基金之後,視風險度高低進行配置,如
果大家的投資心態都像這位理專的客戶一樣,買基金一個月就想賺兩成,不論去搶哪個正熱的市場,都肯定會被套牢。
二、 確認趨勢最重要:
如同前面所提的日本基金,投資第一原則就是掌握趨勢,事實上日股的復甦早在○四年失業率出現下降之時即已展開,走到去年三月日本基金熱賣時,已相對漲了
一大段。
單一市場在基金投資上也屬於風險高的商品,基金會熱賣可能代表該市場處於某階段相對高檔的徵兆,如果對單一市場完全不熟悉,一般建議以定時定額、定時不
定額,甚至不定時定額,拉回時增加投資金額,或是逢大跌就下單筆,較能在波動大的單一市場賺到錢。
又如今年最火紅的不動產證券化(REITs)商品,台灣第一個封閉型的不動產基金早在兩年前掛牌,開放型的全球不動產基金也陸續於當年問世,投信業者私
下不諱言指出,如果兩年前在趨勢確立之初就勇於嘗試,報酬率早已相當可觀,不必等兩年後還搶不到額度。
三、 要買就買第一爆:
以投資股市的眼光看,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但放在海外基金,畢竟胃納量大,目前市場仍強力推薦的全球型基金,其規模即高達九百億美金,募爆或熱賣的基金不
是不能買,最好配合前面所言,掌握趨勢最重要,因此要買就要買第一檔募爆的,而不要去追殿後募集的基金,要當就當領頭羊,絕不要做馬後炮。
業者看到市場熱度夠,客戶詢問度高,一見別人基金募爆,搶著送件申請同質性高的基金,但很容易形成羊群效應,但好募的基金,不見得是好賺的基金,其實不
多留意業者的動態,看看是否有從未見過的新種或另類基金出現,而且趨勢及題材是向上發展的,往搶頭香的方向便錯不了。
就像業者討論最多的就是去年九月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推出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掀起全世界對全球暖化議題的重視,沒多久綠能基金問世,最初募集並未狂
賣,因績效表現不錯,今年初第一次追加時才開始募爆,五月份再申請追加,也說明爆募的基金不是不能買。
四、 不必單戀已爆開的一枝花:
如果這第一爆的基金真的開花了,投資人通常一定急著想辦法搶額度,就怕買不到,投信業者在看待新種基金熱賣時,反而認為這代表一個趨勢的確立,但不見得
非要單戀募爆的基金,可以往同類型的基金找尋氣味相投的既有商品。
其實舊基金往往有績效軌跡可查的好處,除了國內台幣計價的海外基金選擇之一,眾多境外基金中,亦有相同標的的產品,例如同樣走替代能源題材的基金,從太
陽能、公用事業、水資源、發電設備等一應俱全,也照樣可以參與全球暖化帶來的新商機。
五、 不要把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有人問那麼多種募爆的基金,要選哪一種好?一位在市場資深專家這麼回答:「資金行情來了,會在不同的商品上輪轉,如果你的資金只放在一類商品上,那麼你
必須承受等待的壓力,要等多久就不知道了。」
買到募爆的基金,或是想要去搶募爆的基金都沒有關係,重點在於你是抱著所有的積蓄及家當全押,還是有計畫地參照自己的資金需求,分批、分產業、分區域布
局,換言之,就是專家老生常談的分散風險。
如果你有一百萬元的存款打算投資,應該分成數等分,其中一至兩份的資金若真的湊熱鬧買到市場熱炒的基金而不幸短套,還有餘力承擔風險,不至於擔心一百萬
血本無歸,這雖是老掉牙的論調,在現今資金行情燒滾滾之際,卻是學習投資理財最重要的一課。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財訊月刊》7月號,或至財訊月刊網站http://monthly.wealth.com.tw查看。***
股市大跌 理專臉綠
【經濟日報╱記者蔡靜紋、夏淑賢/台北報導】 2007.08.02 02:09 am
「是不是會一直跌下去?」、「要不要先賣?」,昨(1)日不僅台股大跌395點,美股、亞股都普遍下跌,面對全球股災,投資人急得向各金融業機構財富管
理單位求援。有理財專員形容這是:「接電話接到手軟的一天」。有的銀行理專,前兩天才建議客戶大買,昨天就大跌,不知該怎麼面對客戶。
「相對有些地區的客戶群較年輕,安和分行的財管客戶屬於中高年齡層,大概都在四、五十歲以上,也有不少七、八十歲的,見識的大風大浪多了,雖然打電話來
詢問,但相對也比較不會恐慌性進出。」安和分行理財業務主任歐茜萍分析。
歐茜萍分析,根據歷史經驗,成熟市場若是修正5%至7%、新興市場若修正10%至15%,便可進場承接;這次全球股市下跌,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沉重賣
壓,因為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只存在美國,歐、亞洲的房地產都無此問題,但全球反而都跌了,其實新興市場的企業今年估計獲利還可成長7%,因此是回補的好時
機。
對於接下來可承接的投資標的,歐茜萍認為,要看每個人的資產組合。舉例來說,若目前手上只有亞股的人,可以趁機介入歐洲市場;因受惠於油價上漲,俄羅斯
等新興歐洲市場成長可期,再者,也有不少國際資金將資金轉往歐洲金融類股;又如過去拉丁美洲、礦業等基金漲幅過大,讓不少投資人望之卻步,拉回時可壓低
投資風險,故可伺機進場。
【2007/08/02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