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共同基金、股票,資金多的人還有私募基金和集合帳戶可選擇,只是這兩項新商品,由於不能作廣告,一般人對他們的了解甚少。
「請問你們有沒有避險基金? 」,二月份某媒體辦的理財博覽會一家大型外資的攤位上,多位參觀者爭相詢問這類商品。「對不起,我們沒有」,「你們不是外
資嗎,怎麼會沒有?」
其實,這家知名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早就急著在國內搞私募基金,而且設計成時下最流行的避險基金,因為海外母公司在香港及其他地區早就賣得嚇嚇叫。
投信私募基金門檻高
所謂私募基金,正是去年11月投信投顧法通過,國內投信業今年可以發展的最新業務,按照字面意義就是私下募集的基金,所以按法令規定,不能針對一般大眾
做廣告,因此投資人比較難以知道私募基金的銷售情況。
投信業者表示,私募商品的性質較特別,大部份投資人可能買不到,原因是私募商品可能風險較高,或是投資門檻偏高(約3百萬元),不適合對所有投資人公開
募集,銷售單位也不能在營業處所張貼商品相關廣告。
其中,避險基金便是被看好的私募商品。銀行信託部主管指出,避險基金因為投資標的的關係,必須有較多資金操作,因此投資門檻約在50萬美元,合台幣
1,700餘萬元以上,非一般投資人可以參與,加上投資期間不方便贖回,因此以私募方式發行。
私募基金買賣較不方便
私募商品還有個特性,投資人要贖回商品時,必須找到資格同樣符合商品私募規定的對象,無法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比起共同基金或一般投資商品,較欠缺流動
性,變現較不方便。
根據投信業者概估,至今年3月中旬為止,投信業至少有15檔私募基金向證期局核備,包括寶來已核備的2檔、復華6檔、元大1檔、匯豐中華2檔、保誠也有
1檔,日盛傳出核備了1至2檔,總計大約將有15檔私募基金問市。
不過,這15檔基金規模大約都在2億至6億元之間,多是投資固定收益或保本型產品,由於法令對私募基金的限制較多,募集情況並不如外界想像的好。
集合帳戶強制配息,且需課稅
至於銀行的集合管理運用帳戶,也是私募商品,只是發行機構為銀行。就字義解釋,是集合擁有相同投資傾向與目的的委託人資金,並且由透過專業經理人運用管
理操作而獲利。
據銀行業者表示,由於集合帳戶每年強制配息,且配息要課稅,與海外基金配息不課稅比較,並無先天優勢,對投資人來說,若集合帳戶和一般基金操作績效一
樣,寧願選擇海外基金。
而根據信託資金集合帳戶管理運用辦法中,集合帳戶的資產配置必須準備最少5%流動性資產,以因應投資人隨時解約。因此就資金運用上,集合帳戶又多了此種
限制。
集合帳戶雷聲大雨點小
此外,新設的銀行專業經理人手不足,集合帳戶牽涉到較複雜需求,還需要針對不同所得來源,在不同進出時間,個別分帳到不同客戶,在每年報稅前轉發扣繳憑
單給客戶,這些都需要強大的資訊平台為後盾,但是並非每家銀行都有這個條件。
上述限制讓集合帳戶不如想像中熱烈,截至去年底雖有20家銀行申請60個集合管理帳戶,但是已募集成立卻只有7個,資產規模約60億元,由中信銀、台新
銀、建華銀、第一銀、玉山銀、上海商銀所成立。
不過,就績效來看,集合帳戶表現還算可以。以2003年第一個募集的銀行集合管理帳戶為例,規模已有20多億元,淨值最高曾逾11元,原始受益人都沒吃
到虧,不過,有些集合管理帳戶淨值也有跌落10元之下。
股債平衡型最多
很多投資人會拿投信的私募基金和銀行集合管理帳戶比較,究竟兩者有何不同?
在產品設計上,從目前已募或申請的60個銀行集合管理帳戶來看,幾乎都以海內外組合基金的方式設計,且全球組合型最多,達29個,其次是固定收益型有
18個,跟投信一般基金一樣,大搞股債平衡及模組化運用的各種避險設計。
投信私募商品內容看來也大同小異,以某一投信打出傑出經理人名號操盤的私募基金內容來看,強調利用國內貨幣市場工具、債券、股票、個股選擇權、指數期貨
及選擇權等各類避險工具,進行多空策略操作,買進相對低價個股,放空相對高價個股,賺取個股價差,報酬預定10%至12%,剛進場才1個月,績效如何還
有待觀察。
私募基金有三十五個投資人上限
投信在私募基金的行銷唯一優勢就是利用公募基金績效宣傳,但銀行就缺了公募基金績效公開評比,所以投信圈的人都認為,就私募基金的人才及商品設計能力來
看,投信應該是贏過銀行。但是就投資的商品範圍來看,銀行集合管理帳戶較投信私募基金大,包括黃金、能源等標的均可。而投信私募基金可投資標的跟公募基
金差不多,但是對象資格門檻是存款3百萬,而每檔私募基金的人數最多35人,募到現在,投信的15檔私募基金一下子就達到人數上限,規模卻不大,每家投
信一募3、5檔,一檔都只有數億元,很多投信因此要求投信公會取消人數上限。
業者想做避險基金卻不能
再者,今年市場上最風行可說是避險基金,某新加坡註冊的海外避險基金成了銀行熱賣商品,投信一心一意最想做的私募基金其實是要設計成避險基金。某大型外
資投信今年初就想利用海外現成的避險基金,直接包裝組合成私募基金銷售,但其中有多檔海外避險基金不在證期局核備的8百檔基金之內,這家外資擔心一旦募
集完成送去核備時被擋下,乾脆先向證期局問清楚。證期局就在今年過年後明白表示,私募基金不得投資未核備的境外基金。
法令限制下,私募與公募大同小異
既然如此,投信乾脆設計純台股避險基金的私募基金,但在私募基金辦法中,一般國內期貨及選擇權避險可以做到與股票現貨部位同等比重,但套利投機部份最多
放寬至持股的3成,只較一般公募基金條件15%略寬一些。
但避險基金的精髓就是套利至少要到1倍或2倍,才叫做真正的避險,否則就會跟現在的公募基金半斤八兩。
也因此,投信業者退而求其次,運用模組化及股債平衡操作私募基金,結果跟公募基金並沒有什麼不同,這也是現行投信10多檔私募基金都吸引不了太多資金的
原因。
雖然銀行集合管理帳戶投資組合內的基金,同樣也必須是核備基金,但是銀行擁有的優勢在於除了集合管理帳戶外,還有熱門的避險基金及連動債商品可供客戶選
擇,但是這兩類商品投資內容是否為核備過的合法基金,就沒人聞問了。
稅負、風險、獲利都須先了解
投信私募基金受益人的贖回時間,可設計成按月申贖,但是淨值報價不一定會公佈在投信網站上,而是個別通知。
而銀行集合管理帳戶的淨值多半會公佈在各銀行網站上,而部份集合管理帳戶有配息,但是目前投信的私募基金配息已反應在淨值上,並無配息。而無論是集合帳
戶或私募基金,只要有配息就要課稅,這點投資人也必須考慮清楚。
此外,銀行設計的集合管理帳戶為了移轉資產給下一代或遺產稅節稅目的,可設計成收益可指定受益人,比較起來,對於有這部份需求的人較合用。
不論投資何種私募商品,投資人一定先要了解商品屬性及契約內容,清楚知道潛在風險及獲利,如此才能夠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9日表示,私募股權基金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短板,政府應引導其發展。
據上海證券報6月11日報導,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包括私募基金在內的基金業也獲得了一定發展。專家保守估計目前中國的私募基金存量有1兆元。未來
私募群體還將不斷壯大,並逐步成為影響市場的主力資金之一。 私募基金如何更好地參與資本市場建設?如何更好地走向規範化、陽光化?這些已成為廣受關注
的話題。
在9日舉行的"私募基金與中國黃金10年"論壇上,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就諸如此類的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9日在論壇上表示,私募股權基金是目前資本市場的短板,政府應引導其發展。
夏斌表示,目前中國股票市場有1,500家左右上市企業,債券市場也發展多年,除了國債已經有5,000億債券市場。他認為,現在中國資本市場最缺的就
是私募股權基金。
夏斌指出,由於私募股權基金這塊短板沒發展起來,導致中國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比較高,因而一遇到宏觀調控就出現波動,國民經濟也容易出現明顯波動。這樣,
一方面社會上大量閒置資金找不著出路,另一方面一批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卻為找不著合適資本金而苦惱。與此同時,中國外匯儲備增長過快,內外經濟失衡,國
內富餘資金找不到門路,所以發展私募股權基金勢在必行。
夏斌指出,《公司法》、《企業法》、《信託法》三大法律已經對私募股權基金方式有了基本法律約束。他呼籲,要儘快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的決定,建立中國未上市企業的股權轉讓市場,方便私募股權投資的市場投資機制,鼓勵企業以較低的成本在中國境內上市,不必到海外上市。
夏斌同時建議,在中國私募股權基金發展的初期,可以學習渤海產業投資基金的經驗,它實際上是企業型股權投資基金,基金由第三方托管。此外,對於基金投資
人要建立透明的資訊揭露機制,對於企業創業投資初期的私募基金,政府應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稅收支援。建議地方政府拿出部分項目資金和國際投資者合作,群組
成中外合作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對於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夏斌認為,採取公司制、合夥制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只要按照法律經營,政府不用多管,不要再政出多門。對於民間的私募證券投資基
金,政府應該進行備案,要在合同裏面明確提示風險,原則上要求委託資金實行第三方托管,並對受托人資質作基本要求考核。政府對中小投資者的真正保護是適
度管理。
中國保監會資金運用部主任孫建勇在論壇上表示,私募基金有利於建立誠信體系。在私募發展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要防範其道德風險。
孫建勇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到了財富增長的階段,私募基金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可以給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市場也需要更多的機構投資者。私募基金的發展,除了
可以給公眾提供一些有效服務之外,更有利於建立中國的誠信體系。
"在發展過程中,私募基金更需要培養自己的文化,而文化的核心就是自律。" 孫建勇表示,私募證券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不一樣,私募證券基金有一定的外部
性,如果做得不好會影響公眾利益。私募投資人要更加注意行為規範,注重國家的宏觀經濟,注重市場健康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一要講責任,二要有信用,三要
有一個很好的機制,四是要規範。要在好的機制和規範中建立規範的方式,有正常揭露的管道使委託人信任。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焦瑾璞也表示,中國近兩年來在推動私募股權基金的發展上創造了良好條件,特別是政策法規方面。私募股權基金有比較大的發展空
間。
焦瑾璞指出,中國目前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政府也在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加上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這些都為私募股權基金的發展提
供了廣闊的基台。
對於未來私募股權基金的發展,焦瑾璞表示,現在一是要完善法律環境。特別是《合夥企業法》修訂後,為中國私募股權基金按照有限合夥企業形式設立與運作提
供了法律保障。下一步很重要的就是完善私募股權基金的發起、運作、結束的辦法和完整機制。第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各種財
產制度,特別是對於採取有限合夥制的私募股權基金,建議轉載入公司制度中的股東既享受有限責任保護,又能通過股東大會對公司實行必要統治的機制。第三是
建立私募股權基金多元化的結束機制。除了上市、股權轉讓以外,也可以把股權通過資產證券化的形式實現結束。
(嚴洲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世
華財訊資訊部:edi...@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倫敦四日電】 2007.07.05 03:53 am
業界觀察家卻憂心忡忡的指出,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業的淘汰賽迫在眉睫,併購環境日漸惡化,最後只有最強大、最精明的公司能夠生
存。
觀察家指出,私募基金業在各方面都碰到逆流,過去助長私募基金蓬勃發展的溫床已經消失,投資人開始規避高風險債券,讓人擔心一些規模超大的交易可能缺乏
融資。
此外,美國國會又在動手動腳,準備針對私募基金,推出課稅法規;全球利率不斷竄高,也對私募基金不利。
但在市場狀況開始惡化之際,併購活動卻未見消退,因此和私募基金公司配合的紐約專業投資銀行卻斯納席爾合夥公司創辦人謝伊表示,泡沫還沒有破滅,只是膨
脹的汽球已經漏出一點氣。
倫敦經紀商BGC合夥公司的巴爾克指出,市場狀況變化後,信用不會再隨意供應,併購案會集中到黑石、CVC與班恩之流的業界巨擘上。
低利率、銀行與其他金主拚命放款,助長了私募基金借用巨額融資推動併購下市熱潮。追蹤交易的Delogic公司表示,去年美國總金額1兆美元的併購案
中,私募基金大約占了34%。
有利的市場狀況與超高的報酬率,吸引很多新公司加入私募基金業,現在世界大約有676家活躍的私募基金,比五年前增加55%。
華府私募基金松溪合夥公司(Pine Creek)管理合夥人利克森指出,太多私募基金過度借貸,舉債太多。
但投資人開始規避高風險債券,上周美國食品服務公司與美元通用公司(Dollar General)撤銷發債計畫,就是證明,另一家打算發行以債養債債
券(toggle bond, 債息以增發的債券支付)也被迫修改發債計畫。
但也有人認為信用市場的騷亂很快會過去,市場動盪是幾個因素湊在一起造成的。然而,市場觀察家預測,將來低門檻貸款和以債養債債券的發行會減少,只有能
夠拿出比較多本金的公司,才比較有能力推動併購案,這也是愈來愈多公司希望上市,募集大眾資金的主要原因。
【2007/07/05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