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基金經理人年收入上億美元富甲美國

1,258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您的投資顧問

unread,
May 13, 2007, 11:08:25 AM5/13/07
to AVIVA 環球儲蓄帳戶基金組合分析
華爾街基金經理人年收入上億美元富甲美國
DWNEWS.COM-- 2007年5月12日11:55:1(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十二日專電)根據富比世雜志的資料﹐美國年收入最高的不是跨國企業的決策主管﹐而是華爾街的避險基金及私募基金的經理人﹐去年所得
排名前二十名的基金經理人﹐平均年收入高達六億五千八百萬美元。

富比世雜志報導﹐去年收入最高的基金經理人是持有新生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Corp.)百分之四十股權的詹姆
士西蒙斯(James Simons)。這位在越戰期間擔任破解密碼工作的數理專家﹐一九八二年在紐約長島成立新生科技﹐經營的兩項避險基金獲利率都相
當可觀﹐去年的收入高達十五億美元。

美國企業主管去年收入最高的是蘋果電腦的史帝文杰布斯(Steven P Jobs)﹐雖然他只支領一美元的薪資﹐其他方面的收入卻高達六億四千六百六
十萬美元。收入前二十名的企業主管﹐去年的平均年收入是一億四千五百萬美元。

去年華爾街基金經理人年收入前二十名的﹐有十二人是經理避險基金﹑四人經理私募基金﹑四人同時經理兩類基金。

私募基金經理人當中﹐去年所得最高的是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的史提芬史瓦茲曼(StephenSchwarzman)﹐他以九
億四千萬美元的年所得﹐在前二十名排行榜上排名第六。

美國影藝娛樂界及運動界名人的高所得一向為人艷羨﹐不過﹐比起華爾街的高所得基金經理人﹐可又是小巫見大巫。好萊塢制片家兼名導演史帝芬史匹柏去年的所
得是三億三千兩百萬美元﹐只相當于基金經理人排名第十六的收入。

以「哈利波特」暢銷書在二零零六年賺進七千五百萬美元的作家羅琳﹐是全球最高收入的作家之一﹐收入仍遠不及經理避險基金的索羅斯。經營索羅斯基金管理的
索羅斯﹐去年所得是九億五千萬美元。

運動明星當中﹐收入最高的包括高爾夫球場上的常勝軍伍茲﹐去年的收入是九千萬美元﹐足球名將貝克漢是三千三百萬美元。

您的投資顧問

unread,
May 31, 2007, 11:01:14 AM5/31/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工商時報 2007.05.30
陸股熱基金經理人身價千萬
賀靜萍/台北報導

滬深股市紅的發燙,造就了當地基金經理人身價暴漲。據了解,目前部份積效良好的基金公司高層,不算上分紅,去年年薪有的已高達四百萬元人民幣
(下同),如果陸股繼續長紅,這些首席基金經經理人,今年收入可望破千萬人民幣。

「不要說是高層主管,從資深經理人以降,渠道經理(台灣稱通路組)、資淺經理人,甚至剛入行者,去年年終都有二十到三十萬元不等的獎金可拿。」
一位在上海外資基金公司工作的台籍人士說。

根據大陸媒體引述一位業內人士說,只要中等偏上的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年薪都差不多,平均在十萬元左右,加上績效考核,年收入也在五十到一百萬元
區間。

「也有年薪超過二百萬元的基金經理」,一位大陸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就常態而言,基金經理年收入多集中在二十至一百萬元之間,但高的也有到二、三
百萬,差的只有十幾萬。

到底有多賺?在上海的台籍基金經理人受訪時說,金融業目前確實是大陸當紅的行業,薪水加上分紅,財富如水漲船高。以外資基金公司聘請當地工作人
員而言,一般的年薪在二十萬上下,如果是主管階層,從三十萬起跳。

基金公司中的渠道經理,年薪約有四十萬,最高也有七、八十萬的行情。至於資深基金經理人,年薪約在三十萬到五十萬元之間。

但年薪只是其一,分紅更可觀。一位上海台資券商稱,基本上,這些人的薪水很難一窺真貌,因這都是機密。不過有指標可以查詢,例如華夏基金一名經
理人操作一檔基金,讓這檔基金在一年多時間就增值四倍,這樣的經理人,「年薪絕對在四百萬元以上。」

他並表示,今年農曆年前,他與一群在華夏基金公司工作的同行聚會時,只見這群相當資淺的基金經理人,毫不避諱地談論自己今年可拿多少分紅,因為
單是分紅,就在二十到五十萬元之間。

再以國泰君安為例,據他了解,一般而言,新進的基金產品經理,除了本薪以外,去年也都有十六到十八萬的分紅獎金,至於一般的基金經理人,本薪之
外,五十萬元的分紅,是最低的標準。

他表示,目前大陸股市日均成交量均在三千億左右,堪稱亞洲資本市場最亮眼的黃金地盤。大陸人瘋股市、瘋基金,讓陸股頻頻創下驚人紀錄,而源源不
絕的資金流入,也讓大陸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早已賺翻天。

您的投資顧問

unread,
May 31, 2007, 1:35:05 PM5/31/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工商時報2007.05.31
澳門大打免稅牌 台商致命吸引力
【黃怡錦/台北報導】

澳門為吸引企業投資,祭出營業稅零稅率等節稅獎勵措拖。近日甫自香港返台的外商銀行主管指出,在澳門成立公司限制不多,並且稅率相當具競爭力。
公司所得稅最高稅率為一二%,若是設立澳門境外公司,更可享有免利得稅、營業稅、印花稅等。一連串針對企業所訂定的節稅獎勵措施,與企業避稅規劃,讓許
多原本將營運中心或者是處理會計、財務、船務等帳務中心設在香港的台商企業,基於稅務處理更具效率的考量之下,紛紛評估是否將據點遷往澳門。

台灣由於經濟規模位居亞洲四大,也因此一直頗受外資青睞,資深外銀人士指出,由於台灣稅制改革且戰且走,使得台灣投資環境競爭力一直無法凸顯出
來。造成企業紛紛尋求海外掛牌上市、銀行資深金融人才流失,銀行在雙卡風暴未完全結束時,又一窩蜂衝企金,致使淨利萎縮,房貸業務也沒賺頭,台灣金融業
的valuation稱全亞洲最低。

版主

unread,
Jun 14, 2007, 12:12:20 PM6/14/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 章蘿蘭、實習記者 趙錚

外資銀行內地搶灘已逾一個月,第二批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中國法人銀行亦已開業。想像中的中外銀行服務大戰未及激烈開打,但見金融人才價碼已先被
炒高,具3至5年工作經驗的銀行人才更是炙手可熱,身價大升。不少外資行的人民幣業務受制於人才缺口而進展緩慢,高速擴張網點計劃也被迫延緩。市場甚至
傳言,外資行開始降低要求,做保險的賣汽車的也被請去做理財產品銷售,以應付金融人才不足。

內地海量市場有待開發, 外資銀行全面搶灘內地已逾月,為搶佔更多商機,唯有高速擴張網點和業務範疇,伴隨而來的則是對內地本土人才的需求「胃口大
開」,但是有經驗的高端金融人才卻尤其稀缺,令不少外資行的人民幣業務發展已受到制約,銀行業的成熟人才成了炙手可熱的「寶貝」。

熟手稀缺 擴張計劃受制

各大外資銀行搶灘的重點,首選為越來越多的新「富人」提供私人銀行的高端VIP理財服務,將在未來幾年中大規模地擴張網點和引進人才。但要想高速擴
張,又想維持外資行引以為傲的優質專業服務,成熟的高端專業人才必不可少。

匯豐(中國)行長兼行政總裁翁富澤亦曾感歎稱,現在高素質的大學生很好找,但是有4至6年銀行工作經驗的成熟人才則較難招聘到。

剛開張的星展中國,目前在內地只有400名員工,雖然有了經營人民幣業務資格,但苦於人手不夠,只得暫緩開發此類業務。星展銀行行政總裁劉淑英表示,
星展將展開自己的內部培訓計劃,爭取在5年內使內地員工達到2,000人。

挖角成風 中資行重災區

對於在一線工作的普通服務員工,外資行更傾向於招聘應屆大學畢業生來慢慢培養,他們最急缺的則是熟悉中國金融市場的管理層、掌握企業和高端零售客戶資
源的中層經理,雖然各大行幾乎都不提「挖角」二字,但高端人才缺口大,自行培養又救不了眼前的「近火」,中資行及其他外資行的高層人才便成為外資行「挖
角」的對象。

據悉,不少國有商業銀行經理級以上的員工近幾月中都收到了接二連三的獵頭公司代表外資行打來的「挖角」電話,而更有一些原本在中資銀行工作的高級經
理,在剛跳槽到一家外資行幾個月後,再次跳槽到另一外資行。

高薪利誘 外銀間跳槽多

高級金融人才在外資行間跳槽的情況亦非常普遍,據渣打銀行上海分行一位員工向本報透露,近幾個月他所在的部門便有兩位高層管理人員是從匯豐銀行跳槽來
的,而且都是在匯豐工作過較長時間的成熟人才。而業內的共識是,匯豐高層員工的薪酬不如渣打,但一線員工薪酬則相對較高。

此外,匯豐的內部培訓機制公認是比較完善的,不少員工都是在接受培訓之後跳槽的。

金融專業再受熱捧

趨之若鶩 中外資銀行金融人才爭奪戰致使內地銀行業整體薪酬水漲船高,從而使得前幾年已趨冷的高校金融專業再度受到高中生熱捧。高校應屆畢業生應聘進
入外資銀行的工資與在一般外企相近,普通業務部門約稅前3,000元人民幣,而獲得管理培訓生職位的應屆生則普遍在7,000元以上,遠高於大學畢業生
月薪2,000元的水準。

據翰德人力資源近日公佈的一份薪資調查報告,在銷售、法律、製造、電信等9個行業中,金融業仍是年收入最高的「金領行業」。而這個「金領行業」待剛入
行的大學生亦不薄。2006年,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對北京地區26所高校的1.4萬名畢業生做了一份調查,有三分之二學生的起點工資在
2,000元以下。而從行業分析,工資水平最高的是金融業,其平均起點工資和定級工資分別為2,628元和3,794元,這一標準甚至超過了IT行
業。

工資水平超IT業

據悉,在上海名校格致中學,今年一個班就有20人報考上海財經大學的金融專業,金融熱由此可見一斑。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上海其他幾所經濟類高校中。為
了應對家長、考生海量諮詢,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招生辦今年索性開通了4門熱線電話接受諮詢。該學院招生辦主任唐芸表示,來諮詢的家長和考生,最感興趣的還
是金融、銀行、財務管理等經濟類專業,其中金融分析、金融銀行、金融工程等偏投資的專業很吃香。

花旗新手 薪高壓力大

初哥個案 李生是今年剛從大學財經類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去年花旗曾赴該校專門做校園招聘,李生便直接交了自己的簡歷。簡歷通過考核之後,他又經歷了人
力資源部的層層選拔,終於幸運地成為了花旗的新員工。李先生說,在面試的時候,他明顯的感到花旗非常看重員工的親和力和應變能力,英語能力或者專業背景
反倒不是主要的。

首重親和應變能力

李生對本報透露,由於外資銀行人員流動性比較大,他目前擔任的個人理財顧問的職位常年對外招聘,並且沒有嚴格要求應聘人員一定要有財經專業背景。在通
過面試獲聘後,花旗會對新員工進行數月的培訓,包括銷售技巧和花旗理財產品等內容,正式上崗做理財顧問之前還需要通過一次考試,必須保證對花旗的理財產
品爛熟於心。

李生現在每天的工作大致就是聯繫客戶,深入了解客戶的基本情況和理財需要,再根據具體情況為客戶推薦花旗的理財產品,為其做投資規劃。

競爭大發展前景好

由於是銷售崗位,李先生的薪資是由5,000元人民幣的底薪加業績提成組成的,如果業績好收入就會非常可觀,但是因為每個月有固定的指標,競爭又是相
當激烈,對於他這樣的銷售新人來說,開發新客戶的壓力特別大,基本上很難完成業績指標。如果業績太差,則有可能被轉崗或者直接解聘走人。

對於該職業的發展前景,李生透露,如果能夠表現出眾,則會有機會被其他外資行「挖角」去,並能在新公司擔任比目前高一級的職位,或者就在花旗升職為貴
賓理財經理,可以負責服務資產在80萬人民幣以上的貴賓客戶。

內地師資不足 畢業生水平參差

難辭其咎 高起薪和系統的培訓機制,使外資行成為內地高校金融專業的畢業生工作首選。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外資行的起薪要比中資行約高50%,因此對重視首份薪水的大學畢業生來講很具吸引力。此
外,相對於中資行而言,外資行對員工更為系統的培訓機制也頗得學生們好感。

搵工首選外資行

金融業在內地越來越火,但業內的批評之聲也不絕於耳。有專家指出,隨著中外資金融機構數量的急劇膨脹,致使越來越多的人湧入金融行業,但與之不對稱的
是,真正意義上的金融人才卻嚴重供給不足,更多的都是低水平從業者。奚君羊在接受採訪時亦對此表示認同,他同時表示,作為金融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難辭其
咎。

教材與市場脫節

奚君羊說,與香港高校相比,內地高校金融專業在教材、老師方面還有很大差距。他表示,內地高校金融專業普遍採用的灌輸式授課模式不利於培養高層次金融
人才,強求一致的教學計劃使得學生水平更往低層次靠攏,學生們過度重視應付考試、取得各類證書,創新能力則明顯缺乏。

他續稱,不少高校金融專業使用的教材亦與市場有一定脫節,為追求出版利潤,一些原來沒有能力編撰金融類教材的高校也讓學生們使用本高校匯編的教材。此
外,內地高校金融專業具有海外背景的老師數量仍然非常有限,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內地高校金融專業與國際接軌。

版主

unread,
Jun 15, 2007, 11:10:48 AM6/15/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話你知:內地富人財富人均3900萬
據美林集團和凱捷諮詢發佈的《2006年全球財富報告》,中國富裕人士05年增加至32萬,富裕人士的財富總額為1.59萬億美元,人均財富為500
萬美元(約3,900萬港元),位居亞太地區第二位,而且每年都以20%至30%的速度遞增。正是這些「新富階層」對私人銀行業務存在著巨大的潛在需
求,他們也成為了中外資銀行竭力爭取的對象。

版主

unread,
Jul 9, 2007, 10:07:54 PM7/9/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今日晚報 2007.07.05
台灣有錢人 「怪ㄎㄚ」一籮筐
【中時電子報邱慧雯/台北報導】

根據美林最新統計,台灣去年資產在一百萬美元以上的有錢人共有六萬五千位,台灣有錢人的人數成長率與其他國家相比雖然不高,但也有10%。一般
人以為這些有錢人的財富揮之不盡,一定會絞盡腦汁讓自己的財產保值或增值,尋找各種專業建議節省每年龐大的稅賦支出,但實際上,有錢人管理財富的方式,
實在未必比市井小民聰明。

根據一位在私人銀行界服務的資深主管表示,台灣有錢人的理財怪現象一籮筐,第一個怪現象便是堅持傳統觀念、或嚴守父執輩留下的家訓,這往往讓他
們繳交龐大的遺產稅或所得稅。儘管如此,部分有錢人仍然嚴守家訓與原則,認為:財產那麼多,其實也不需要透過什麼方式理財,因為,反正錢幾輩子都用不
完。

有一位台中大地主就是某私人銀行的客戶,他父親留下大筆的土地,讓他們幾位兄弟繼承,而那些土地都未開發,私人銀行主管一直建議他們應該將這些
土地資產妥善規劃,以免子孫再度面臨繳交大筆遺產稅的問題。不過,兄弟之間對於是否開發這些土地意見相左,因此一直沒動作,而他們在台中港精華區持有的
一塊土地上有一棟四層樓公寓,左右兩邊近年來各建起一幢高樓大廈,當初建商都有找他們洽談合建,但地主都沒有答應,現在兩邊大樓中間矗立著一棟矮公寓,
未來若要單獨改建,建蔽率大減,價值也打折,實在相當可惜。

台灣的富人還有另一個家訓,就是「不准向銀行借錢」,不過負債往往也是一種抵稅的方式,因此若沒向銀行融資,將資產活用,每年都得繳出高稅率的
所得稅,而後代所面臨的,仍是稅率高達50%的遺產稅繳。

生前資產無妥善規劃,人走後子孫必須繳交大筆遺產稅的著名例子,便是前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夫婦。溫世仁逝世之後,身後留下八十億元的遺產,由
於沒有規劃,繼承人必須繳交50%的遺產稅。沒想到,溫世仁的妻子今年也在來不及規劃下相繼去世,繼承四十億元遺產的兒子,仍得繳交高達50%的遺產
稅。

除了無法跳脫出傳統觀念框框,影響財富的增值速度外,財富性別的傾斜,也是台灣富人理財難跳脫的窠臼。據一位私人銀行業者經驗,其所接觸的客人
中,有高達98%的情況都是財產歸在丈夫名下,業者建議,其實夫妻互相間贈與是免稅,民眾應多加利用,以免讓適用稅率攀高,多繳了許多稅。

財產集中在丈夫名下的結果,往往導致繳交高額所得稅與遺產稅,但更嚴重的問題,往往是丈夫身後爭產問題,尤其若丈夫生前有二房,二房往往會跟正
室爭產,引發風風雨雨。

有錢人理財的另一怪現象,還有資產風險過於集中的問題,這最容易發生在擁有專業的企業高階經理人身上。私人銀行主管說,她有一位客戶是高科技
人,他曾有高達99%的資產集中在其公司股票上,之前理財顧問一直建議他必須分散資產,他都聽不進去,頂多每天在市場上賣九張股票。

一直到二千年網通泡沫化發生,那位客戶才有一番新體悟,對這位理財顧問說:「我終於明白你所說的資產不要過於集中的意義了!」私人銀行主管建
議,風險集中是投資大忌,但富人仍會犯這種錯誤,其實,投資標的不僅要分散,甚至地區、產業也要分散,才能真正分散風險。

此外,台灣是一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體,這些中小企業往往都面臨交棒或傳承問題,兒子或女兒不想接棒繼承事業的例子比比皆是,也使得台灣中小
企業的壽命平均僅二十四年。因此,若是面臨孩子不想接棒的中小企業主,必須及早規劃,看看是否應該趁時機好時將工廠處理變現,將資產做更活的運用,以免
隨著第一代的消逝,一手創立的事業也無疾而終,然後後代又沒受益。

版主

unread,
Jul 27, 2007, 4:49:13 AM7/27/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2006年富比士富人榜出爐!台16人上榜 蔡宏圖為台灣首富
2006/02/25 16:28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你知道台灣首富是誰嗎?身價達59億美元的霖園集團的蔡宏圖位居榜首。近日財經雜誌「富比士」,針對2006年港台前40名首富進行排名,其中香港及澳
門共有24位入榜;台灣則有16位。其中,經營地產起家並跨足電信與能源事業的港商李嘉誠,則以197億美元身價位居港台富人之首。

今年上榜的富豪財富總值為1千2百20億美元,與去年前40位首富的財富總值相比,足足多出3 60億美元。而多數富豪的財富均比去年增加,其中李嘉誠
的財富,就在1年內增加70億美元。

房地產是多數富豪獲利最豐的投資。而台灣列榜的富豪中,除電子產業大亨外,在食衣住行各方面都有勝出者。台灣列名在富豪榜的16位個人及家族分別如
下:

霖園集團的蔡宏圖(59億美元)、台塑集團的王永慶(53億美元)、鴻海科技的郭台銘(44億美元)、富邦集團的蔡萬才(31億美元)、威盛電子的王雪
紅與夫婿陳文琦(22億美元)、新光集團的吳東進(19億美元)、康師傅企業的魏應洲(17億美元)、廣達電子的林百里(15億7千萬美元)、奇美企業
的許文龍(13億美元)、代工品牌運動鞋的裕元企業的蔡其瑞(12億美元)、傢俱廠商郭山輝與劉宜美夫婦(9億4千萬美元)、日月光企業的張虔生(8億
8千萬美元)、長榮集團的張榮發(8億美元)、食品工業旺旺的蔡衍榮(7億8千萬美元)、萬海航運的陳朝亨(6億4千萬美元)、合金廠商可成企業的總經
理洪水樹(6億3千萬美元)。

版主

unread,
Jul 28, 2007, 11:22:15 AM7/28/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為你操盤:新生代與學院派的基金操盤手
北京新浪網 (2007-07-27 17:03)


2006年基金發行火爆,中國市場的共同基金跑贏了所有理財產品。

操作策略總是跟研究的深淺有關


僅僅兩年前,如果你對路上偶遇的朋友說:『我要去買一點基金。』他多半以為你要買的是超市里的雞精。

如今的基金,早已是『天下誰人不識君』了。原先繞著售樓處的長龍,開始盤住各處基金代售點;賣掉房子、抵押車子投身『基民』隊伍的也大有人在。厚此
薄彼、喜新厭舊,沒有什麼道理,賺錢就是硬道理。

成百上千億的錢,交到了那些基金經理手中。他們是民間財富的『保姆』,升斗小民殷殷希望的守護者。這些每天上班就與八位數、九位數的金錢打交道的
人,絕大多數還是30歲剛剛出頭的『70後』。採訪了一圈基金經理的記者說,就像寵物常常長得酷肖它們的主人,要知道基金的投資風格,只要看看基金經理
的衣著談吐。

曾經遍訪華爾街頂級基金經理人的R.J.蘇克說,普通投資者在長期內與這群人競爭,無異于在籃球場上同巨人邁克爾·喬丹單挑。

股市大漲長紅,也許不少基金經理正醺醺然地認定自己是『空中飛人』。可是多少年才出了一個喬丹,也許要再到燈火闌珊時,『基民』們才能真正知道,當
初該把球傳給誰。(韓波)

版主

unread,
Aug 5, 2007, 9:31:28 AM8/5/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愛爾蘭人均財富居歐洲首位
2007年08月02日 09:53:3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8月1日電 據美聯社報道,愛爾蘭中央銀行--愛爾蘭銀行日前說,受房地產大幅升值和較高儲蓄率的推動,愛爾蘭成為歐洲人均財富最
多的國家。

該銀行的"國民財富"年度報告估計,人口總計420萬的愛爾蘭擁有至少3.3萬名百萬富翁,比2005年增加了10%。報告說,愛爾蘭人均凈資
產在2006年增長19%,達到19.6萬歐元。

該報告執筆人、愛爾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部高級經濟學家帕特·奧沙利文說,造成2006年人均財富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房地產價值上升了2
0%。

另外,儘管愛爾蘭家庭債務增長20%,但與此同時儲蓄額增長了15%,私人持有的股票價值增長了26%,養老金價值增長了11%。

報告稱,愛爾蘭最富有的人群從過去13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獲益最多。目前,最富有的1%的愛爾蘭人持有國民財富的20%,最富有的5%的人持有
國民財富的40%。

版主

unread,
Aug 5, 2007, 9:32:22 AM8/5/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今日晚報 2007.08.02
海外錢景比台灣好 理專牽手淘金去
【中時電子報邱慧雯/專題報導】

在外商銀行工作的A小姐原本已做到分行主管,某天一家國際獵人頭公司找上她,表明因為在香港投資的台灣客戶愈來愈多,因此有香港的外商銀行欲延
攬台灣理財專員前往服務台灣客戶。幾經考慮之後,A小姐認為香港這個國際市場能夠提供她更好的舞台,可以從事的金融商品更為多樣化,毅然決定辭去人人稱
羨的分行主管工作,前往異地打拚。

像A小姐這樣前往香港淘金的理專不在少數,打從兩年前就已開始逐漸出現台灣理專前往香港淘金的風潮,因為當時港股與陸股的表現就都優於台股,而
台灣投資人卻苦無投資管道,因此,曾於外銀任職的理專,紛紛成為國際銀行挖角至香港的目標。

台灣資金往外流,除了因為這幾年台股表現不佳之外,與政策也有關。政府將於九十八年起將海外所得納入最低稅賦制課稅,不久前還宣布將把國人結匯
情況作總歸戶,以配合查稅,國人「錢」進海外的情況,未來將「全都露」,此政策公布後,更加速金字塔頂端客戶錢進海外的速度。一位本國銀行主管就表示,
該行的大戶中,以往不曾與境外外商銀行接觸者,近來卻與那些外銀接觸頻頻,打探可以投資海外的管道。境內私人銀行主管更指出,海外結匯總歸戶政策,確實
使得大戶們錢進海外的速度更快。

配合國人就近「錢」往香港投資的趨勢,在香港的外商銀行,也不得不從台灣挖角有經驗的理專,「台灣客戶就是喜歡給台灣的理專服務,講香港話的就
是不習慣啦!」一位財富管理主管如此表示。

一位外銀財富管理主管指出,兩年前開始有一波理專前進香港的淘金潮,說穿了,理專會選擇到異地發展,無非是為了更佳的職涯發展與年薪,因為香港
是一個更國際化的市場,可以服務的客戶更多,薪水當然也會更好。在多種誘因下,理專當然選擇出走一試。

不過,也不是每個想到香港淘金的理專,都得遠離國門。許多在香港設有分行或分公司的本國銀行與證券公司,早將招攬台灣客戶前往香港投資的服務地
下化。據透露,許多本國銀行明著招攬理專掛在香港分行下,但暗地裡那些理專卻幾乎常駐台灣,負責在台招攬客戶,客戶想投資香港的金融商品,只要透過網路
或電話通知香港分行配合即可,理專不用到香港駐紮,但是荷包依舊滿滿。

另一位本國銀行的財富管理主管則表示,銀行雇用理專掛在香港分行下,卻駐紮在台灣攬客的情況還不是最多的,據了解,證券公司以類似方式服務台灣
客戶的情況更多,因為之前港股、陸股一片紅通通,尤其港股許多新掛牌的潛力股都不知漲了多少倍,台灣投資人苦無投資管道,因此造就了在香港設有分公司的
證券公司商機。

一位不願具名的私人銀行主管表示,台灣政府在市場設下許多限制,不僅客人覺得想要投資海外市場綁手綁腳,連資深的理專都覺得未來的職涯發展恐受
限。一個資深的理專,到了香港隨便經手的客戶資產都是百萬元以上,為了更好的「錢」景,理專當然願意到異地一試。

版主

unread,
Aug 5, 2007, 12:27:47 PM8/5/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職場8種人才「錢」景廣闊 基金經理人和精算師最緊缺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7月30日
2007 / 07 / 30 星期一 13:25

職場上有 8種人才賺的錢最多,「錢」景也最為廣闊,但由於這 8種人才資格考試卻難上加難,已取得資格的人數也不足以應付全球職場的需求,這 8
種人才分別是金融分析師 (CFA)、特許財富管理師、基金經理人、精算師、證券經紀人、股票分析師、資訊主管以及投資管理人才。其中又以基金經理人和
精算師人才缺乏最為嚴重。

新華網引述《江門日報》報導,自1963年在美國首度開考以來,全球至今僅有3.55萬名「金融分析師(CFA) 」通過考試。中國目前只有50人擁
有 CFA資格,上海未來 3年對 CFA的需求量是3000人。

「特許財富管理師」的門檻是這 8種人才中最高的一種,這種人才必須要在金融機構工作 5年以上,擁有良好的經濟學基礎和至少精通兩個投資領域,很少有
能夠邁過這個門檻。

隨著更多的基金項目和基金管理公司產生,職場上將需要更多的基金管理人才,「基金經理人」就是這一行業當中的高層次人才,其職責大致可分為:1)負責某
項基金的籌措;2)負責基金的運作和管理;3)負責基金的上市和上市後的監控。據了解,目前基金經理人才十分緊缺,前景相當看好。

根據中國的保險規定,經營保險公司必須聘用一名金融監管部門認可的「精算師」,並建立精算報告制度。目前中國具有精算師資格的僅有50人左右,其中
90% 以上從事保險業。

在保險的繁榮以及顧問公司、仲介公司、金融、社保等領域進一步擴大之際,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將需要精算師,精算師將成為中國目前最緊缺的尖端人才之
一。專家預測,中國未來10年將需要5000名精算師。

中國目前擁有4000萬股民大軍,這個龐大的投資群體已經為「證券經紀人」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條件和市場。目前證券經紀人的素質要求主要集中在紮實的金
融學基金知識,以及基於對市場的長期觀察之後得出的投資經驗。

「股票分析師」,事實證明,股票分析師的確可以引導股民建立全新的投資風險意識,明確市場投資方向。同時,股票分析師往往通過多種管道了解和分析股票動
向,進而幫助股民選擇股票投資的最佳時機。在中國股市持續熱絡下,股票分析師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

近年來「資訊主管」也很走俏,主要歸因於銀行只有依靠現代技術才能走上快車道。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資訊主管扮演著關鍵角色,身價自然不菲。

「投資管理人才」,隨著投資管道越來越多,市場急需大量的投資管理人才,其中四類人才前景最為看好:風險投資人才、融資租賃人才、金融業務代表、個人投
資顧問。

jhn...@gmail.com

unread,
Aug 24, 2007, 4:41:04 AM8/24/07
to 環球基金平台組合分析
中國時報2007.08.06
次級房貸風暴擴大 華爾街大亨 「夏」出冷汗
【謝錦芳/台北報導】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持續擴大,最新一期《經濟學人》指出,華爾街金融業者由於損失慘重,今年夏天很難過,許多人原本排定到法國或義大利度假,如今
被迫取消行程;有些甚至被迫出售遊艇與豪宅。

《經濟學人》引述財經網站報導,對沖基金經理人迪凡尼最近賣掉自己心愛的一四二呎長遊艇與位於科羅拉多州有十六個房間的別墅。迪凡尼所屬集團旗
下基金因為踩到次級房貸地雷損失慘重,已暫停投資人的贖回。迪凡尼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恐怕從學生時代就種下禍因。原來他在大學時代就以學生信用卡買房
子,同時再把房子拿去抵押借錢。

資本市場的氣氛變化迅速,道瓊指數在七月十九日首次突破一萬四千點創下歷史新高,緊接著在七月廿七日重挫,投資人嘗到自二○○一年九月以來最大
的打擊。過去這段期間資金浮濫,銀行的放款日益寬鬆,如今許多銀行面對的債務人是沒有收入、沒有工作與資產,形成揮之不去的惡夢。

《經濟學人》指出,原來缺乏風險意識的投資人與銀行家突然清醒了,風險較高的借款人必須付出較高的利率,才能借到錢。一家英國的健康照護連鎖店
Alliance Boots與美國第三大汽車製造公司克萊斯勒(Chrysler)的融資計畫被迫延後;最近五周,美林證券則取消或重組三十五項債券
與放款案。七月以來,全球僅有九百八十億美元的投資等級債券發行,這是自二○○四年八月以來最低的水準。

美國股市處於歷史高點,投資人信心也是最脆弱的。融資併購案一向是推升股價的重要因素,市場氣氛反轉,銀行緊縮信用,股市投資人的信心馬上反
轉。

《經濟學人》指出,銀行緊縮信用,利率揚升,對房地產市場非常不利,最明確的例子是最近美國大型住宅抵押投資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宣布倒閉。更糟的是,需求減弱,房屋庫存量達到十五年新高,如此將使得房價下跌。利率上揚導致貸款
購屋族減少,房價有跌價壓力,再加上國際油價創歷史新高,將嚴重打擊美國的消費支出。

不過,《經濟學人》指出,美國境內消費支出盡管疲軟,但國際經濟卻持續強勁成長。目前的經濟情勢與十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與俄羅斯債信破產危機相
比有很大的不同。

十年前亞洲等開發中國家經濟陷入衰退,美國獨撐大局;如今全球經濟穩健成長,唯獨美國經濟表現疲弱。國際貨幣基金最近下修美國經濟成長預測值為
二%,同時上調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值為五.二%,就是最好的對比。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