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s
Groups
Sign in
Groups
Groups
前锋论坛
Conversations
About
Send feedback
Help
山东大学学术振兴行动计划
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Alan
unread,
Apr 1, 2009, 11:46:06 PM
4/1/09
Reply to author
Sign in to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Sign in to forward
Delete
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delete messages in this group
Copy link
Report message
Show original message
Either email addresses are anonymous for this group or you need the view member email addresses permission to view the original message
to 前锋论坛
山东大学学术振兴行动计划
学术卓越是高水平大学的主要标志。近年来,我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学术实力明显提高。但是,我校总体学术水平离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水平特色学科和杰出人才数量偏少,学术亮点不多且较为分散,服务社会能力不够强,学术空气欠浓郁等等。为加快学校发展,必须大幅提升学校的学术实力,把学术振兴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未来五年是学校建设发展进程的关键时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进,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的制定实施,山东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985工程”和“211工程”三期的启动实施,均对我校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提供了重大机遇。因此,必须对学校中长期、特别是未来五年学术工作进行再论证、再规划,确立“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办学新目标,制定并着力实施好山东大学学术振兴行动计划。
学术振兴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
:
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学术立校,把学术振兴与发展作为学校第一要务;发展内涵以质量为本位,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作为学校永恒的主题;发展模式以特色为本位,探索出一条符合山东大学实际的、实现综合性大学特色办学的新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办学兴校以教师为本位,将人才强校作为首要和根本的战略选择;教育教学管理以学生为本位,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使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创造优良的条件;管理价值以服务为本位,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学术工作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坚持统筹兼顾,遵循学术发展规律,统筹“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统筹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和支撑条件建设;创新机制,增强活力;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着力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兼顾文、理、工、医各类学科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学术振兴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
形成崇尚学术,尊重学者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适合于学术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造就和谐宽容、激励创新的学术环境;大幅提升学术综合实力,使主要的学术指标比2008年度翻一番,其他可排序的学术要素指标均有前移;在某些领域构建起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可体现“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目标要求的一流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者队伍;贡献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科研实力大幅提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术工作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经过五年努力,将山东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彰显德性、思想性、创新性、特色性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具体目标是:
建设科研创新体系,
强化建设现有的并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扩大一倍,重点发展3-5个站在学术前沿、有望跻身国内三甲的特色学科,进入全国前十位的一级学科明显增加,达到10个左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造就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高水平学者队伍,教师人数占教职工总数的50%以上;杰出人才数量大幅增加,学术团队科研实力显著增强。
提高科学贡献和科技服务能力,
贡献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科学发现和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智力支撑;SCI国际期刊收录论文数量和引用量增加一倍以上,年度科研经费数量比现在翻一番,争取进入全国高校前15位。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学生的科研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深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大幅提高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
改革学术评价和学术工作管理制度,
建立以学术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引导学者潜心科学研究,促进学术繁荣与发展。
改善办学条件,
下大力气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科学规划并显著扩大学术活动的物理空间;根据学科发展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成度,以支撑学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科研创新体系,推进学科建设
合校以来,学校的学科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格局。但是,我校尚未形成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学校缺乏整体实力居全国三甲、能够初步体现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内涵的一级学科;部分传统优势学科逐渐“老化”、后继乏力,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应用学科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弱,新兴高技术学科发展也相对滞后,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受体制、空间等因素制约,应该实现交叉的学科未能实现交叉,学科综合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一)学科建设目标
1.建设科研创新体系
以“985工程”、“211工程”三期建设为契机,围绕科学的前沿问题,面向国家科技发展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凝练学科方向,继续增强现有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的学术实力;基于我校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规划组建一批重点科研平台,从中新增国家科技创新平台2-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2-3个。经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以10个以上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为核心、20个以上教育部科技创新平台为骨干的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创新体系,并大幅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2.推进学科建设
结合科研创新体系的构建,重点规划建设3-5个有望站在学术前沿、拥有国际学术影响力、国内一流的特色(一级)学科;加快发展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并培育20个左右重点(二级)学科;在应用学科和高技术领域要有一批学科迅速崛起,成为山东大学为国家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此基础上,我校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达到10个左右,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量达到40个以上。各学院、研究机构的主要学科在国内高校的排序均要实现较大幅度前移。
(二)主要建设措施
1.加强规划,分类建设
成立学科规划组,聘请具有战略规划能力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学校作出近期(五年)和中长期学科发展规划。抓住“985工程”和“211工程”实施机遇,重点支持、强化建设以国家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平台为主的优势学科,进一步增强其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从中产生若干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学科。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给予特殊政策,促进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完成国家、地方重大任务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倾力培育交叉学科,设立交叉学科培育基金,走出一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的创新之路。
2.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科研平台
继续加强现有的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围绕我校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近期争取在心血管重构和功能研究、金融数学、材料加工、信息技术等领域有所突破。积极组织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为发展国家重点科研平台提供厚实基础。
3.整合力量,加强科研机构建设
成立服务山东发展的专门研究机构,以组织全校研究力量为山东的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服务,负责宏观规划、总体协调和总调度服务山东区域发展工作;各学院都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对山东进行对口研究,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在校内形成一个庞大而高效的研究山东的网络体系;给予特殊政策,促进直接服务于山东的专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组建山东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以强化工程技术类项目的有效组织,提升学校承接重大工程项目的能力;研究院要获取有关工程资质,完善承接重大工程项目的条件;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产品,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等工作。研究院注册为独立的企业法人,按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之成为在国内高校有较大影响、具有甲级资质的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院。
积极推进CIIIC研究院建设,借助CIIIC丰沛的资源优势和创新的运行机制,整合山东大学信息及相关学科资源,承接国家重大信息工程课题并推进成果转化。通过5年的努力,实现信息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组建山东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以解决人类重大疾病关键技术为目的,整合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学科力量,以实现山东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的有机结合,建立基础科学与临床需求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科交叉。
4.加强文科研究机构建设
重新规划我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对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定期考核、滚动发展,健全准入与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山东省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抓住山东大学地处孔孟之乡和已有的“文史见长”优势等难得的有利条件和当今世界性的古典学术复兴的重大机遇,以相关学院和科研机构为基础,采取新的网格化组织方式和开放式运行机制,组建山东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作为山东大学的学术特区,给予重点支持,以集中全校古典学术研究的力量,汇聚天下研究儒学的英才,办成世界知名的主导儒学和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的学术重镇。
5.改革学科建设管理制度
组织力量,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研究和跟踪评估,形成机制;按照学科建设系统性要求,优化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针对学科建设的各个要素如人才造就与引进、条件建设、科研及研究生教育等,明确校、院、研究机构、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学科带头人的任务和职责,形成高效、通畅的管理运行系统
。
优化科研组织机制,加强学校层面的战略性规划、组织和引导,以有效解决国家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研成果的成熟性、集成性与学校科研的探索性、分散性的矛盾,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汇聚学术创新人才
近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得到较大发展,现有专任教师3430人,杰出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教师职称结构较合理,学位、学缘结构有所改善。但我校杰出学者和优秀创新群体依然太少,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和质量还远不能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要求。
(一)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在全校营造学术立校、尊敬学者、服务学者的环境氛围;在学者中形成崇尚学术、严谨治学的观念;构建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能够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通过自主培养和大力引进,初步建成一支学缘多样、结构优化、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按事业需求发展教师规模,大幅增加杰出人才数量。
按照优先支持优势学科发展、保障基本教学需求的原则,有计划地发展教师队伍规模至4000人,教师人数占整个教职工总数的50%以上,其中,全职在我校工作的两院院士达到10人以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特聘教授和特聘专家等杰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共达到100人以上,在各主流学术领域有发展潜力并崭露头角的青年骨干教师达到1000人左右;新增国家和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以上。
2.优化教师队伍学历、学缘和职称结构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队伍的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60%以上,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毕业于海外高水平大学或有长期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学位教师数量有大幅度提高;合理控制专业技术职务结构。
(二)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1.营造尊敬学者、服务学者的制度环境
试行“终身教授制”和“学术休假制度”;为杰出学者配置科研助手;逐步推行冠名的“教授工作室”制度;设立教授餐厅,为学者交流思想提供优雅环境;改善医疗保障条件和服务;使广大学者特别是杰出学者在大学享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应有的崇高地位。
2.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计划
结合我校学科建设目标,围绕学校重点建设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超前谋划,完善配套政策,坚持培养造就与引进并举,每年新增杰出人才合计10人以上。在继续抓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特聘教授和特聘专家等人才工程的同时,抓住中央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重大机遇,以优质工作条件、与国际标准相当的高薪和相关支持政策,引进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中的教授或相当职位的杰出人才。
3.推进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健全优秀中青年学者的引进、选拔和培养支持体系,造就一支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形成一支高层次人才的后备军。
实施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特聘教授聘任计划,面向海内外遴选一批已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果且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学者。
扎实做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工作,对我校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进入“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优秀青年学者给予资助。在资助期内,选派部分入选者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培养。推动应用学科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知识结构;为青年骨干教师创造条件到海外名校师从名师学习深造,每年选派约100名有教学和科研实力的教师出国进修。
完善新进教师聘用制度,实施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教师招聘重点面向海外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国内著名科研机构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大力改善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以国家建设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项目为依托,每年选拔一批优秀生作为后备师资,赴海外一流高校和学科专业师从一流导师攻读博士学位,为师资队伍建设储备人才。
4.大力推进博士后工作
改进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住房、生活和工作条件,继续发展博士后规模,保持博士后招收年增长15%;重点招收非在职应届毕业博士生入站,着力改善在站博士后的结构;完善博士后工作管理制度,提高博士后出站的学术要求,显著提高博士后对学校的学术贡献率。
5.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制定并着手实施《山东大学项目专家管理办法》,完善山东大学讲座教授、兼职特聘教授和流动岗位教师聘任制度,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用人形式,吸引国内外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科带头人以多种方式来我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6.明确师德规范,严肃学术纪律
学校倡导道德立校、道德育人,以德性为先,使德性成为所有教职员工行为之标尺。制定“山东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促使教师内心确认从事高等教育职业所要求的道德水准,持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严肃执行学术纪律,确保教师敬畏职业道德戒律,遵循学术规范,在基本信念和是非原则上不动摇,在教学科研和发展事业上不懈怠,在人际和利益关系上不折腾,以高尚人格和良好学风赢得学生和同行尊重。
三、加强组织,推进科研事业发展
新山大成立以来,学校科研事业迅速发展。科研平台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基础研究水平大幅提高,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目前我校年度科研经费达到4亿元,被SCI收录论文、引用数均保持在全国高校前10名,科技竞争力进入世界高校前500强。
但我校科学研究适应国家需求的能力弱,集团优势不强,缺乏在国家层面的话语权,获取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仍显不足;科技开发研究的成熟度有待提高,应用性学科对地方和企业的需求关注度不高,技术集成创新不够,研究成果转化率低。文科取得的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数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
(一)科研工作目标
大幅度提高理、工、医学科承担“973”、“863”、重大国防研究计划等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的能力,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五年后,年度科技经费达到8亿元,SCI、EI收录和引用论文数量翻一番,继续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并争取位次前移,年度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到300项以上,获得国家科技奖项累计达到10项以上,获省部级奖励累计500项以上。人文社会学科,在研究课题、方法和手段上实现新的突破,创造精品成果,在若干领域形成山大学派;五年间承担国家社科研究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50项以上,获得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奖数量在300项以上,2013年各类研究项目年度经费达到5000万元以上。
(二)科研工作措施
1.瞄准重大需求,统筹组织科研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前沿性研究,面向行业重要技术需求,调整科研方向,加强科研组织,整合力量,紧紧把握住“平台、团队、项目、机制四位一体”的原则,着力推进科研工作。根据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设计,超前规划,积极有效地培育和组织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尤其是注重对跨学科研究项目和科技平台的组织与培育。
2.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调整学校科技工作政策,在鼓励自由探索的同时,注重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为主线,健全学校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中介服务工作体系,扩大和完善专利信息数据库,提高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学校各有关部门协同联动,加强与社会和地方的科技联合与协作,充分发挥学校技术优势,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3.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提高青年教师学术水平
结合重点科研平台、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组建30个左右科研创新团队并给予重点支持;创新团队由杰出学者领衔、吸纳本领域有发展潜力的若干青年教师组成,以利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并在创新团队的高水平科研实践中提高其创新能力。整合学校原有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青年教师支持政策,设立山东大学杰出青年教师科研奖励基金,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本学科核心领域已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进行重点培养资助,以支持其学术研究再上新台阶。
4.提升文科科研水平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组建以学术名家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学者为中坚的创新团队;重点构建一批能够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重大需要和人类重大需求、能够承担大项目的科研基地,成为政府和企业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库;同时鼓励基础、传统的学科、专业的学者基于兴趣的学术探索,实施“养士计划”,对杰出学者实行长期科研资助,使其潜心学术研究;重视学者代表作的评价,设立山东大学名作奖励基金,奖励有重要影响的精品成果,以求产生一批传世之作。继续支持《文史哲》的名刊建设,办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等文科学术期刊,为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翼齐飞提供良好的学术园地。
四、以学术创新为导向,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生是大学的重要学术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格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但是,我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还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表现在: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学科的国际性视野尚未确立,开放式培养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缓慢,学科综合环境下的育人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一)发展目标
树立教育教学管理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使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并进而成长为社会栋梁创造优良的条件;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创新为导向,形成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构筑较为完善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大部分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总数进入全国高校前10位。本科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升;培育建设一批标志性教学项目,1/3的专业达到优秀标准;主要教学质量指标力争进入前10名。
(二)主要措施
1.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全面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推行以考核和奖助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动力。
改革招生办法,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导师的招生数量主要根据其科研任务、科研经费、科研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确定,逐步优化学科布局;改革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加大科研成绩、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考核的力度,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博士生选拔中的作用;完善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办法,扩大比例;开展招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试点。
改革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推进研究生外语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提高研究生应用外语能力。设立研究生跨学科研究基金,鼓励博士生进行跨学科研究。设立研究生暑期学校,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我校授课。举办博士论坛,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标准,对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可适当降低职称和学历方面的遴选条件,扩大研究生导师自主权;加强合作导师队伍建设,继续聘请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水平教师和科研人员担任合作导师,支持跨单位团队合作培养研究生。
2. 大力推进本科生研究型教学,建立学科综合、开放和研究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积极探索自主招生等多种类型招生改革,重点增加尖子生源,招收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巩固提升各级人才培养基地质量,重点培育品牌和特色专业的优势;支持国际化课程的合作开发及学生的联合培养;抓好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教学名师和团队评选、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课程评估等工作,以评估认证推动专业建设。发挥我校学科门类全、专业数量多的优势,创设和办好新兴交叉专业,积极探索学生跨大类转专业、特殊专业面向全校选拔学生、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共享等制度,提高双学位、辅修班质量,重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
着力增加学生的“三种学习经历”,新增10所以上签约的国内外合作名校,使1/4的学生拥有“海外学习经历”或“国内访学经历”。增设校院两级学生实践基地,采取多种方式,实现人人具有社会实践经历的目标。巩固提高开放式、国际化、精品化的暑期学校质量。增强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
鼓励教师注意发现创新人才。坚持公开课制度,实行教学方法改革,示范推广讨论式、案例式及基于问题的教学(PBL),推进实验课程整合改革,增加自主性创新性实验比重,大力实施实验室开放。推进考试方法多元化改革,推广优秀本科生导师制,吸纳优秀学生较早参与科研。推进大学生课外创新平台建设与利用,以新的工程训练中心大楼启用为契机,整合建设校级大学生创新平台,完善学生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指导机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参与比例和总体水平。
五、深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我校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参与了一些重大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学校整体科技竞争力进入世界高校前500强。但是,我校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的国际视野仍亟待提高,教师中海外博士和具有长期海外经历的占比偏低;科研合作的覆盖面不够大,获取海外学术资源的能力偏弱,具有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学术领军人才很少。
(一)工作目标
大幅度提升学术工作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准;打造出山大特色的国际学术科研平台;有更多的学者具有获取海外科研资源的能力;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会议的领袖数量明显增加,发挥更大作用;大幅提高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
(二)主要措施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各类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派出700名学术骨干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各类学术活动;每年重点支持主办15个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设立启动资金支持国际科研合作,与海外合作伙伴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实验室、研究所等合作机构,组织研究机构和科研团队积极承揽国际合作项目,争取国外经费投入;利用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地方政府等国际合作经费开展联合研究和人才培养;办好孔子学院;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聘请海外知名专家利用学术休假的时间,以项目形式来我校进行教学科研工作,每年聘请50名世界知名学者及大学校长来校讲学或合作研究,聘请400名海外学者或校友来校短期讲学或合作科研,聘请70名海外杰出学者来校长期(一年及以上)工作。
六、改革学术管理体制和评价制度,促进学术繁荣发展
1.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术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统筹学术管理、协调精干高效”的原则,在校部机关学术管理和相关行政部门逐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形成统一、高效、协调的工作运转机制,建立以学术工作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探索学部制管理改革,按照现有六个学部的框架,实行学部与学院“统分结合”的管理新体制,逐步增加学部的学术管理职能,以促进综合学科育人体系建设、科研资源整合利用和学科交叉。
2.建立全面的人才评价考核制度
进一步强化基层学术组织及各级学术委员会在人才评价、考核和遴选中的主体作用,保证评价客观公正,严把人才评价遴选质量关。人才评价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团结协作精神、学风和科学精神、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素质。实施人才分类管理,根据学科和岗位的不同特点,建立和完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为目标,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同行专家、学术组织和学生多元参与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适度延长考核周期,对杰出学者一般只进行聘期考核,引导学者围绕学科前沿、国家目标和社会需求开展学术创新。
3.完善学术评价制度
建立“以质为主、质和量结合”的评价制度,更加注重学术研究价值、学术地位和水平、社会影响、对推动学科发展的贡献等因素的评价;试行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定按学科较细密分类的学术评价指标,在职务评审、博导遴选、岗位职责考核、人才选拔等方面按学院或学科大类修订学术要求。
加强对学术组织和单位的评价,推进学术实力的整体提升。制定《学术组织评价标准》,加强对学术团队、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学院等学术组织的评价、特别是学科建设效益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学术资源分配和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实行收取科研资源占有费与科研业绩奖励相结合的制度,大幅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七、采取积极财经政策,保障学术事业发展
1.积极争取收入
抓住国家对中央直属高校加大财政投入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促进学校的拨款增长;筹划好新一期的省部共建,借中央增加高校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扩大山东省共建经费的投入规模;加大力度,继续增加各级政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共建。充分依托校董会、基金会、校友会,努力拓展社会筹资。培植新的收入增长点,大力增加教育服务收入。完善并用好用活分类科研政策,促进科研收入增长。到2013年学校总收入达到30亿元。
2.加大学科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统一思想,尽最大努力调整学校投资结构,加大学校对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由现在的每年1.1亿元增加到2亿元。统筹安排“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投资,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加强论证,根据我校学科建设规划,形成合理的投资重点和有效的投资方式。加强学校对专项项目投资的调控,建立学科建设投资政策指南制度,每年通过发布政策指南,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专项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估制度,项目投资预算编制引入绩效因素,提高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效益。
3.加快校园基本建设
修订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优化各校园功能定位;加大基本建设力度,逐步缓解教学科研用房紧张局面,使每位老师都有从事研究的场所空间;规划建设教师公寓,改善生活条件;发挥威海分校的环境区位优势,为学校杰出人才引进和学术交流提供优越环境和住房条件。在启用老校一宿舍博士后公寓、法学院教学楼、东校区综合科研楼、南新区工程训练中心和工程实验楼、高速公路研发中心总计22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再新增校舍总面积16万平方米左右,其中教学科研用房约6万平方米,学生生活用房(包括体育馆)约3万平方米,教师公寓和教授餐厅约7万平方米;实现功能完善、设施良好、环境优美、品味高雅的校园建设目标。
4.建设一流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服务主导型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建立健全协调统一、布局合理的文献资源收藏和管理体系;理顺图书资料管理体制,实现全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完善网上文献查询系统;按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准做好新馆的建设和管理,明显改善馆舍和环境条件。
优化学校网络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完善校园网网络系统和网络服务系统;建设学校统一的数据平台、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的信息门户,实现各部门、单位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网上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网络在线教学系统和网上虚拟实验室,建成数字化学习环境。
建设新的实验动物中心,改善生命科学和医学教学、科研条件。加强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搭建科学计算平台,为数学、材料、化学、物理、生物信息、水利工程等学科提供强大的科学计算服务,并实现学科资源的共享。
5.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根据学科发展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成度,以保障学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土地、公房、投资等资产使用管理制度,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使用效益。改善实验条件,围绕研究型教学和科研创新的需要,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实现专业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的共用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推进实验室建设,建成若干跨学院的公共实验教学大平台和实验示范中心;强化实验室管理,改善实验室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实验室和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