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擴張在愛情中的負面影響

317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白欣宜

unread,
May 19, 2009, 11:00:51 AM5/19/09
to advsocial972
突然想換題目 ^^"


之前讀過的自我擴張理論都在講自我擴張在人際關係中的好處:
(也可能是我沒讀到有壞處的paper ^^")
因為我們將他人也納入自我的一部份,
所以關係會較親密、較容易體諒對方,也可以緩和向上比較的威脅感。
但自我擴張真的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嗎?


在生活中常會看到人們會因為"親疏遠近"而與不同人有不同的互動。
例如:
當想要拿一張衛生紙時,
你可能會對家人或男女朋友說"給我一張衛生紙!"或甚至是"我要一張衛生紙!"
而對一般朋友或不熟悉的人則會較有禮貌,"可以幫我拿一張衛生紙嗎?"
(我知道這個例子很爛......但一時想不到......)


又例如:
我們平常在跟朋友或不熟悉的人相處時會盡量不要表現出自己生氣的情緒,
跟你越親近的人卻反而越容易遭受你怒氣的襲擊,
甚至有時候會發現,發生同樣一件事,
若是越親近的人引發的反而會比一般人引發的容易讓你當場引爆怒氣,或讓你生氣比較久。


這些事情常常會引來家人或男女朋友的抱怨:
"為什麼你對別人都不會這樣,對我卻那麼會生氣?"
"為什麼你都把別人的事擺在前面?"


首先從"為什麼對別人都不會那麼生氣?"及"為什麼都把別人的事擺在前面?"談起:
相較於西方人的強調個人自由與責任、重視自我滿足、分清人與人之間的界線,
華人則強調集體、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服從權威、關懷他人、克己、中庸、以和為貴(張包意琴、陳麗雲,2000)。
在與他人相處時,華人通常會為了維持與他人或團體之間的和諧而做出許多妥協與讓步。
我們會犧牲一些自己的時間或其他資源來換取關係的和諧或團體的利益。
除了促進和諧,華人也會努力避免衝突而採取妥協、壓抑情緒等行為策略。


再來談"為什麼對較親密的人反而容易生氣?"及"為什麼將較親密的人的事排在後面?":
這裡我想從自我擴張理論來切入,
因為我們將親密的人也納入我們自我的一部分,
所以在某些方面我們可能會以對待自己的標準來對待他們。
華人社會強調"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若我們將親密的人納入自我中,
則因為他們已等同部分自我,
所以我們也會對他們比較嚴格。
又因為我們將親密的人納入自我中,
故在同時須考量跟親密的人及跟其他人的和諧中,
我們也可能將"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克己"等策略擴展到親密的人身上
因為是自我的一部分,
所以可以跟我一起共患難、
所以可以理解、體諒我。
但這種單方面的自我擴張並不一定會得到對方的諒解。
衝突也會因此而生。


上述是我假設的機制,
有點凌亂^^"
大致就是我想看華人的社會和諧觀是否會造成自我擴張在愛情關係中的衝突。
就麻煩大家給一點指教了。
謝謝! : )

逢峻

unread,
May 19, 2009, 11:12:54 PM5/19/09
to advsocial972
最後一段跟我上次上課時回應家齊時說的想法類似,我也挺好奇這個問題。

提供一些點子:
假設篩選出一群傾向把他人需求擺在自己需求前面的人,這些人當他們有了情人,一開始應該會將伴侶的需求擺在第一位,他們將來會把情人的順位視作與自身相
同,從而把伴侶的順位排在後面嗎?如果會的話是什麼時候或在什麼情況下?我覺得自我擴張也許沒辦法完全預測,因為愛情剛開始的時候也是有一定程度的自我
擴張,所以,也許可以考慮自我擴張與commitment的交互作用看看......

生氣的部分,我覺得可以想想生氣的功能,或許可以參考看看Ekman的書。

逢峻

Andrew Wang

unread,
May 20, 2009, 12:31:48 AM5/20/09
to advsocial972
欣宜你好:

提供一點我的個人淺見,希望能夠幫助你釐清問題。

我也不熟悉這方面的文獻,所以不曉得是否已經有研究自我擴張或延伸反而會導致衝突的相關文獻。就我所熟悉的部分來說,多半也支持當個體把比較大範圍的社
會對象納入自我範圍之中時,會導致比較好的人際與團體互動(例如Sluss & Ashforth, 2007; Tajfel & Turner,
1986)。

Sluss, D.M., & Ashforth, B.E. (2007). Relational identity and
identification: defining ourselves through work relationship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2, 9–32.

Tajfel, H., & Turner, J. C. (1986).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S. Worchel & W. G. Austin (Eds.),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2nd ed., pp. 7–24). Chicago: Nelson-Hall.

在此情況下,討論你所提出的問題是相當有趣的。這是在個人日常經歷中的確可能發生、但卻與一般理論預期相左的重要研究問題。

不過,此一情況是否只會在華人情境中發生?對於西方情境下的個體,就比較不會特別容易對納入自我範圍中的他人生氣,或者將與較親密他人有關事物的順位往
後排嗎?如果這並不是一個只會在華人情境中發生的狀況,就不見得適合使用專屬於華人的理論基礎來做推論。你現在的說法是,因為「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或
者「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等社會取向,華人傾向把對自己的要求擺在親密關係中的伙伴身上,因而比較可能造成衝突。同理,對於比較不在意這些社會取向的人
來說,也應該比較不容易因為這樣而產生衝突。那麼,如果這個情況在西方情境也會發生,就會違背你根據此一說法所獲得的推論。

Andrew

程小花

unread,
May 20, 2009, 2:37:28 AM5/20/09
to advsoc...@googlegroups.com
非常有趣的問題,想必你是受到了這方面的荼毒有感而發吧!

不過老實說,不斷得擴張的確是有危險的。(YCL,2007)

http://blog.yam.com/lonesomeroad/article/10274938

請看老師的講稿~(大約在後半部分吧)

1.這件事情似乎是這樣的,關心別人像關心自己一樣多,是擴張的優點

但是如同你所說,要求別人像要求自己一樣多,是擴張的缺點

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恐怕是,在要求別人的時候(由其是親密的對象),你預設了一個更小的我

為了benefit這個小我(自己),把大我(伴侶)給犧牲了

所以在作許多要求時,都更顯不禮貌

所以你描述的現象,會不會是"不良的擴張者"呢?

設想,今天你參加馬拉松後,雙腿疲累不堪。腳是自己的一部分,你卻讓他受委屈

但是,事後你會給他按摩,幫他上肌樂,撫慰雙腿一天的艱辛。

所以我認為,關係中許多時候他/她的犧牲是必須的,就像你要求自己一樣

不過同樣的,妳也給出對方相對於其他人更多的關心和照顧,於是兩人便更緊密。

2.這件事只在華人社會發生嗎?或是我們真的特別"愛擴張"?

3.承上,我認為如何在關係中將對方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但又能彈性地意識到對方是個獨立的個體
能自由調控self的大小,能關心對方又不會輕視對方,才是一刻恰當的擴張。

4.應該也把"注意力"納入考量。關係的一開始我們都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當然會涉入更多關心
但是隨時間推進,他的存在已經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了,人有探索新世界的基本需求,當然對他的關心也會降低。所以你描述的現象可能不是擴張來的,只是因為新奇感喪失,注意力shift而來。

希望沒讓妳混亂~

程小花

unread,
May 20, 2009, 8:22:26 AM5/20/09
to advsoc...@googlegroups.com
熊不約而同的整合了姿吟對我的回應...
部會是套好的吧XD

馥瑋

unread,
May 20, 2009, 8:25:31 AM5/20/09
to advsocial972
我覺得這個議題很有趣!感覺這個現象是普遍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很期待可以看到這相關的研究。

不過我對於後面的部分 有點不太懂

為什麼需要把華人的社會和諧觀納進來做討論,因為我覺得放進來後反而不太能說服喔

感覺從自我擴張以及華人傳統價值"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來做討論比較可以想像,加上那面那個反而有點混淆耶

加油!這個議題真有趣,感覺會很實用

馥瑋

b942...@ntu.edu.tw

unread,
May 20, 2009, 10:02:49 AM5/20/09
to advsocial972

哈哈這個現象還真的相當明顯呢!! 感覺是個有趣的議題

我在想這些例子的時候 比較沒有覺得其中有自我擴張與否的問題
我覺得其中關建存在應該是一種不平衡的狀況吧
"你是我最親近的人 你應該最了解我 所以你也應該最清楚我不喜歡什麼
別人對我做這件事我不生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我 但是你怎麼可以也跟他們一樣
如果你也跟別人一樣做出這樣的事 那當然我會生氣因為原來你不是我想像中這麼了解我的人"

如果是像上述的這種認知型態,我不知道還算不算是自我擴張的現象,但也一樣能夠解釋為什麼越親近的人引發的反而會比一般人引發的容易讓你當場引爆怒
氣。

白欣宜

unread,
May 20, 2009, 10:14:23 AM5/20/09
to advsocial972
謝謝大家給的意見! ><

首先,關於大家提到這是不是"華人情境"特有的現象,我有點疑惑。
我想先釐清,"本土心理學"與"跨文化心理學"的差異。
因為我對本土心理學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不了解,
看過幾篇paper後,上面其實有寫"本土心理學"不等於"跨文化心理學"
跨文化心理學是在比較不同文化下的反應型態差異,
而本土心理學,我看到現在還是覺得很模糊。
我目前理解的東西是,本土心理學是為了避免西方研究在華人情境下施行的不相容,
因為西方文化與華人文化差異很大,
所以我們要找出符合華人文化情境脈絡下的一套模式。
但我左思右想實在想不出來華人與西方的明顯差異,
所以我想說,是否本土心理學的研究只要是符合華人情境就可以了呢?
意思是,我們做本土心理學研究並不一定就是要跟西方研究的結果完全相反,
畢竟西方人跟華人的差異也不是如此絕對,
我們做本土心理學研究是否只要找出適合華人情境的模式就好了呢?
因為我們終極目標不也只是能夠將研究結果套用於華人身上嗎?
如果只是要找出華人跟西方的差異,
那不就只是跨文化心理學的範疇了嗎?

不好意思!不知道有沒有人能回答我的疑問? ><
我已經在這問題繞了兩個多禮拜了......orz

另外,commitment跟注意力這些其他變項我也會再加進去思考看看的! : )
謝謝大家!

白欣宜

unread,
May 20, 2009, 10:20:47 AM5/20/09
to advsocial972
哈哈你回應的這些跟我之前寫的社心project的議題一樣耶 XD

"原來你不是我想像中這麼了解我的人"
你為什麼會認為那個人了解你呢?
我那時候是提出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在跟自己在心目中建立的他人形象互動,
所以當我們心目中的他人跟真實的他人有落差時才會失望、才會生氣。

不知道耶!我會把它看成一種自我擴張,一種自我與他人的融合。
不過我可能要再多翻點文獻映證吧...^^"

謝啦!

On 5月20日, 下午10時02分, "b94207...@ntu.edu.tw" <b94207...@ntu.edu.tw>
wrote:

Geral Chiu

unread,
May 21, 2009, 1:07:16 AM5/21/09
to advsoc...@googlegroups.com
欣宜認為「華人社會強調"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若我們將親密的人納入自我中,則因為他們已等同部分自我,所以我們也會對他們比較嚴格。」
 
如果說這是華人社會現象,表示當我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時,親密伴侶也會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理論上應該不是一種單方面的自我擴張,除非,妳視對方是自己人,而對方卻視妳為平常朋友。疑問可能是:當雙方用同樣的方式相對待時,為什麼可以允許自己「對別人比較好、比較不會因小事生氣、把別人的事情擺在前...」,卻不能忍受對方用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
 
還蠻期待這種「親近生謾侮」的關係研究 ^_^

 
2009/5/19 白欣宜 <frosty...@gmail.com>



--
Geral Chiu

松純

unread,
May 21, 2009, 2:13:45 AM5/21/09
to advsocial972
這個現象在愛情關係中真的很常見呢!很有趣的研究問題!

我的想法是我覺得在華人文化下對於關係跟角色本來就有既定的規範與要求,
所以對於愛情中的伴侶,也已經有角色上的期待,會覺得只要是愛情關係中對方,
就應該做到哪些行為。

也許不一定是自我擴張的負面效果或衝突造成。而較可能是關係中對角色的定義,
因對方的行為沒符合角色定義所造成的衝突。


很有趣喔!期待後續的結果!

On 5月19日, 下午11時00分, 白欣宜 <frostyfog0...@gmail.com> wrote:

白欣宜

unread,
Jun 2, 2009, 11:51:10 AM6/2/09
to advsocial972
這兩個禮拜有用PsycInfo試圖找相關的文獻
但發現要找到跟我想法契合的文獻似乎有點困難 ^^"
目前只能分幾部分來找文獻

1. 張包意琴,陳麗雲(2000)。和諧中變革:易經與華人的心理輔導。
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4期。第199-235頁。

在這篇當中提及了相較於西方人的強調個人自由與責任、重視自我滿足、分清人與人之間的界線,
華人則強調集體、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服從權威、關懷他人、克己、中庸、以和為貴。
我們會犧牲一些自己的時間或其他資源來換取關係的和諧或團體的利益。
除了促進和諧,華人也會努力避免衝突而採取妥協、壓抑情緒等行為策略。

2. Huang, D. D., & Charter, R. A. (1996). The Origin and Formul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An Introduction to Confucian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Behavior Pattern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Mental Health, 2.
35-42.

這篇主要是在講儒家文化對華人行為的影響。
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華人的動機通常是建立於道德觀及社會考量的。
此外,華人通常較重視和諧,若為了滿足個人欲望或目標而沒有考量到他人則會被視為是不和諧的惡因。
儒家也講求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利他主義、服從情境的應該性等等。
在在顯示了將他人或社會放在第一考量(甚至要求是發自內心的)的和諧觀。

3. Aron, A., McLaughlin-Volpe, T., Mashek, D., Lewandowski, G.,
Wright, S. C., & Aron, E. N. (2005). Including others in the
self.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15, 101-132.

摘要:We propose that to some extent, people treat the resources,
perspectives, and identities
of close others as their own. This proposal is supported by
allocation, attribution, response time,
and memory experiments. Recently, we have applied this idea to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feeling "too close" (including too much of the other in the self
leading to feeling controlled or a loss
of identity), the effects of relationship loss (it is distressing
to the extent that the former partner
was included in the self, liberating to the extent that the former
partner was preventing self-expansion),
ingroup identification (including ingroup in the self), and the
effect of outgroup friendships on outgroup
attitudes (including outgroup member in the self entails including
outgroup member's identity in the self).

4. Mashek, D. J. (2003). Feeling too clos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consequence of threat to control? , Mashek, Debra Joanne:
State
U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US.

摘要:Social lore and clinical writings suggest that it is possible
to desire less closeness with
romantic partners. That is, it is possible to feel smothered,
suffocated and enmeshed in the context
of closeness. But what causes one to desire less closeness?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Ryan
& Deci, 2000), the self-expansion model (e.g., Aron & Aron, 1986),
the power and control literatures
(e.g., Pence & Shepard, 1988), and attachment theory (Bowlby,
1982, 1988) all suggest that threat
to personal control may lead to a desire for less closeness. The
present experiment evaluated threat
to personal control as one possible cause of perceived too much
closeness. Participants were 42
undergraduate dating couples. One member of the couple screened
into the study by reporting that
she or he had previously felt too close to the current partner,
but did not feel too close at the present
time. Qualifying couple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wo
condi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 the romantic partner threatened the target person's
control. In the control condition, a
stranger threatened the target person's control. Deception was
used to create threat to control. The
target person completed 10 activities "selected" for her or him by
the decision-maker; 8 of the 10
tasks were activities other than those preferred by the targe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sttest desired
and actual closeness was assessed using a composite index based on
the Inclusion of Other in Self
scale (Aron, Aron & Smollan, 1992), the strength subscale of the
Relationship Closeness Inventory
(Berscheid, Snyder & Omoto, 1989), proportion of plural pronoun
usage (Agnew, Van Lange, Rusbult
& Langston, 1998), and the Too Much Closeness questionnair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en a romantic
partner threatened control, the target person desired
significantly less closeness with the partner than
when a stranger threatened control, t (40) = -2.55, p = .02 (two-
tailed). Closeness at the time of
screening, change in relationship quality from pretest to
posttest, length of relationship, and change in
felt annoyance from pretest to posttest failed to account for the
observed effect. This study challenges
a traditional assumption that "more is better" when it comes to
closeness.

以上這兩篇是少數難得有提到自我擴張在關係中可能產生問題的文章。
是以"自我擴張太超過時會威脅到另一方的自我控制感"來看自我擴張對關係的壞處。
感覺好像也可以把"自我控制感"這部份加入我原先的假想當中,
因為我們將親密的人也納入我們自我的一部分,
所以在某些方面我們可能會以對待自己的標準來對待他們。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等於是限制了對方的"自我控制感",
影響了他們原訂的時間表、原有的資源等等,
甚至若對方也將我們納入他自我的一部分,
則當我們在嚴以待己的過程中,也等同是剝奪對方的資源。
在這種狀況下衝突就容易產生,親密感也會減少。

我的"華人最佳化自我"的定義為"適當的自我擴張",
亦即,自我擴張雖然可以使關係更親密,但也不能擴張太多,
在擴張的同時也必須知道對方仍然是與我們不同的個體,
不能等同於對待自己般地對待他們。

小花

unread,
Jun 2, 2009, 1:11:48 PM6/2/09
to advsocial972
你跟我想看的問題有點像,不過我想一個有助於釐清你的問題的方法是

"什麼樣的人(或情境)會「親近生謾侮」,而什麼時候不會?"

小花

unread,
Jun 2, 2009, 2:43:55 PM6/2/09
to advsocial972
剛要趕回家,沒PO完。
其實我認為,這裡有幾種可能。
1.因為剛認識或不熟時,還需要印象整飭,你可以看印象整飭是否與謾侮現像呈現負相關
2.因為了解彼此的依賴多,了解這是一段穩定的關係,了解對方不會任意離開你,所以敢如此為之
比方說,對方提分手時(或感到對方不在那麼愛你,但你還想在關係中時),你會試著把多一點注意力放在她的身上(相關研究有關passion我傳到
group了),此現象也會下降嗎?
3.根據uncertainty reduce model, 越洞悉彼此,滿意度越高。同樣的,掌握彼此把柄越多,也如大家所提到的,會有對方應該很
懂我的錯覺,而在對方作出預期外行為時便會容易生氣。

簡單的說,親密使我們對對方的要求太高了。
並且,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樣的高要求是合理的...

白欣宜

unread,
Jun 3, 2009, 10:29:07 AM6/3/09
to advsocial972
一、optimal self的定義:
"適當的自我擴張"。在能保有自己的目標追求下,也能與其他人,甚至整個社會、規範達成和諧穩定的狀態。

二、optimal self的指標:
"inclusion of others"、"personal control"的程度。

三、如何達到optimal self:
自我擴張雖然可以使關係更親密,但也不能擴張太多, 在擴張的同時也必須知道對方仍然是與我們不同的個體, 不能等
同於對待自己般地對待他們。

松純

unread,
Jun 3, 2009, 1:57:09 PM6/3/09
to advsocial972

我覺得你提出的想法很類似陸洛老師、楊國樞提出的「互依包容的自我」與「獨立自主的自我」
達到整合與和諧的狀態。

推薦你看這一篇文獻:
陸洛、楊國樞(2008)。當代華人的傳統與現代雙文化自我:其現身、組成與變遷。《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分析》。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P279~P322。

Anna

unread,
Jun 4, 2009, 9:55:15 AM6/4/09
to advsocial972
突然看到我之前也困擾蠻久的東西...

我之前也在想說本土心理學的東西為什麼有些跟西方一樣...

我在找文獻時也有發現在JCCP中有幾篇文章特別提到說

"我們常常在挖掘東西方的不同

但那個"不同" 其實也可以就兩種方向來看

一種是兩極化的 像是隔了一層藩籬下經歷的事件

在不同的文化中 體驗也完全不同

另一種方向 我們可以把他想成是相關的事件

只是在不同文化影響下 體驗的程度不同"

我覺得就像學姐說的

本土心理學應該是因為要避免西方的研究若施行在我們的環境下可能的不適合

因而要找出適合我們的一套模式...


白欣宜

unread,
Jun 10, 2009, 11:01:40 AM6/10/09
to advsocial972
自我擴張在愛情中的負面影響

心理四 B94207068 白欣宜

序論

「為什麼你對待別人比對我還要好?」、「為什麼你總是把別人的事情擺在我前面?」我們常常可以在一段愛情關係中聽到如此的抱怨,而這種抱怨累積
久了,往往容易成為愛情關係變質的導火線。針對這個現象,我想從「華人的社會取向自我」與「自我擴張」(self-expansion)這兩個觀點來切
入探討。

一、華人的社會取向自我:
Markus與Kitayama的「自我建構理論」(Self-Construal Theory)中,分析了不同文化脈絡的自我建構,並將其
概分為「獨立我」(independent self)和「互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兩種。「獨立我」源於個人的分離性和獨
立性,強調自我實現,表達個人獨特的需求、權力和能力,並發展個人獨特的潛能。而互依我則源自對個人與他人之關連性與互依性的信念,個人並非由其獨特的
特徵來界定,而是由其社會關係來界定,強調個人的角色、地位、承諾、義務和責任。不同文化會經由社會結構和社會教化來激起、強化並維持其中一種「我觀」
(selfway),大體而言,西方文化強調獨立我觀,而東方文化則強調互依我觀(見陸洛,2003)。
楊國樞則把東方集體主義的自我稱為「社會取向自我」,意即個人的自我主要由其社會性與關係性的角色、身分、地位、承諾、及責任所組成的。之後楊
國樞更進一步將社會取向自我細分為「關係取向自我」、「家族(團體)取向自我」及「他人取向自我」三個子系統,將華人自我最重要的運作場域(水平和垂直
的對偶關係、與自己家庭或其他自己認定團體的互動、及與非特定他人的互動)都包含、對應進去(見陸洛、楊國樞,2008)。
張包意琴與陳麗雲(2000)也提到,相較於西方人的強調個人自由與責任、重視自我滿足、分清人與人之間的界線,華人則強調集體、犧牲小我,完
成大我、服從權威、關懷他人、克己、中庸、及以和為貴等。在與他人相處時,華人通常會為了維持與他人或團體之間的和諧而做出許多妥協與讓步。我們會犧牲
一些自己的時間或其他資源來換取關係的和諧或團體的利益。除了促進和諧,華人也會努力避免衝突而採取妥協、壓抑情緒等行為策略。
Huang與Charter(1996)則由傳統儒家文化來探討華人的特色。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華人的動機通常是建立於道德觀及社會考量
的。此外,華人通常較重視和諧,若為了滿足個人欲望或目標而沒有考量到他人則會被視為是不和諧的惡因。儒家也講求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利他主義、
及服從情境的應該性等等。在在顯示了將他人或社會放在第一考量(甚至要求是發自內心的)的和諧觀。
綜合以上學者對華人自我的觀點與其他如許烺光、楊中芳、何友暉等學者的研究發現,可以列舉以下多項心理與行為特徵,作為華人的「互依我」或「社
會取向自我」的大致範圍:(1)強調人際關聯性、互依性,(2)認為個體並非獨立的實體,(3)強調社會關係的重要性,(4)強調個人對團體的歸屬與適
應,(5)看重個人的角色、地位、承諾與義務,(6)在意表現適當的行為,(7)他人(團體)目標優先,(8)強調順應環境,(9)集體主義取向,
(10)社會取向,(11)關係取向,(12)特殊主義取向,(13)情境取向,(14)差序格局,(15)服從規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是被鼓勵
及許以重賞的,及(16)社會的運作靠個人自律及輿論來維繫等等(見陸洛,2008;楊中芳,2008)。

二、自我擴張:
根據自我擴張理論中的「將他人納入自我原則」(Inclusion-of-other-in-the-self principle),人們在
某種程度上會將親密他們(close others)的資源(resources)、觀點(perspectives)、本體(identities)
等視為自己的一部分(included in the self)(見Aron, Ketay, Riela, & Aron, 2008),自我擴張
也會影響訊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方式,因而會產生「自我他人重疊」(self-other overlap)的現
象,使得我們對待親密他人如同對待自己(Gardner & Gabriel, 2002)。
過去許多文獻皆指出,自我擴張在人際關係中有許多益處。因為我們將他人也納入自我的一部份,所以關係會較親密、較容易體諒對方,也可以緩和向上
比較的威脅感(如Gardner & Gabriel, 2002)。因此自我擴張在過去都被視為發展良好關係的重要元素。
但在最近,開始有學者開始研究自我擴張在人際關係中的負面影響。如Aron、McLaughlin-Volpe、Mashek、
Lewandowski、Wright及Aron(2005)提出,若納入過多的他人進入自我時,容易導致感覺被控制,或是失去本體認同(loss
of identity),且容易使關係退化甚至失去。另外如Mashek(2003)的研究中顯示,當在愛情關係中過於親近(too close)
時,某一方可能會因為過度將伴侶納入於自我當中,導致伴侶的自我控制感(personal control)受到威脅,因而使伴侶渴望較少的親密感。這
些文獻指出了「過度的自我擴張反而可能使關係受到威脅」的可能性。

三、研究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或聽聞情侶間會出現「為什麼你對待別人比對我還要好?」、「為什麼你總是把別人的事情擺在我前面?」等吵架內容,這也常成為
情侶間愛情關係生變的原因。
華人因為擁有社會取向的自我,所以在社會互動中往往會顧慮人意、順從他人、關注規範、及重視名譽,也因此常以他人或團體的目標與團體社會的和諧
作為行動的優先考量。若單就此觀點來看,愛情關係中的伴侶通常就是最重要的他人,則我們不是應該會對待他們最好、把他們的事情擺在第一順位嗎?那麼上述
的問題從何而來呢?
原因可能在於過度的自我擴張。當我們將伴侶過度納入於我們的自我當中時,我們會以等同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伴侶,所以我們會對伴侶較嚴格,對他
人卻較為寬容、會優先處理他人的事,再處理伴侶的事、會同時犧牲自己與伴侶的資源,來完成團體或他人的要求。
所以我的研究假設為:在華人情侶樣本中,自我擴張程度過高者,在愛情關係中的滿意度會較低;而自我擴張程度適中者,在愛情關係中的滿意度反而會
較高。


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從台灣的社區中徵募情侶來參與實驗。研究參與條件為:(1)一對情侶、(2)與伴侶交往一個月以上、(2)年滿20歲。

二、研究工具:
1、「個人取向自我量表」與「社會取向自我量表」(陸洛,2007):
以此兩份量表來確認我們的華人樣本確實是社會取向自我高於個人取向自我的族群。「個人取向自我量表」共有41題,分為「獨立」
(independence;14題)、「自主」(self-determination;10題)、「競爭」(competition;10題)、及
「一致」(consistency;7題)四個因素(α值介於 .77 ~ .89之間)。「社會取向自我量表」共有44題,分為「情境自我」
(contextual self;11題)、「人際連結」(interpersonal relatedness;12題)、「自我修養」
(self-cultivation;12題)、及「社會敏感」(social sensitivity;9題)四個因素(α值介於 .75 ~ .
89之間)。兩份問卷皆採Likert六點量尺評量(1 = 非常不同意,6 = 非常同意)。過去研究顯示,兩份問卷都擁有良好的信效度(陸洛,
2007)。
2、「將他人納入自我量表」(The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IOS;Aron,
Aron & Smollan, 1992):
以此量表測量受試者將伴侶納入自我的程度。此問卷是以圖畫方式呈現,圖畫中包含七組圖,每組圖都由兩個圓圈構成,一個圓圈代表自我,一個則代表
他人,兩個圓圈的交集量會從第一組到第七組圖越來越多,受試者被要求選擇哪一組圖形最適合描述自己與伴侶之間的關係。此份問卷擁有良好的信效度
(Aron et al., 1992)。
3、伴侶適應量表(Dyadic Adjustment Scale,DAS;Spanier, 1976):
以此量表來測量受試者與伴侶間的愛情適應程度。此量表共包含30題,採Likert六點量尺評量(0 = 從未如此,5 = 總是如此)。內部
一致性(α值)達 .87(Spanier, 1976)。

三、研究程序:
將「個人取向自我量表」、「社會取向自我量表」、IOS、及DAS接給予兩位情侶填答。四份問卷皆填完後,給予200元報酬。

參考文獻

張包意琴,陳麗雲(2000)。和諧中變革:易經與華人的心理輔導。「本土心理學研究」,14,199-235。
陸洛(2007)。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的自我觀:概念分析與實徵測量。「美中教育評論」,4,1-24。
陸洛(2008)。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見楊國樞、陸洛(主編):「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頁201-276。臺北:臺大出版
中心。
陸洛、楊國樞(2008)。當代華人的傳統與現代雙文化自我:其現身、組成與變遷。見楊國樞、陸洛(主編):「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頁
279-322。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楊中芳(2008)。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見楊國樞、陸洛(主編):「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頁83-130。臺北:臺大出
版中心。
Aron, A., Ketay, S., Riela, S., & Aron, E. N. (2008). How close others
construct and reconstruct who we are and how we feel about ourselves.
[References]. In J. V. Wood, A. Tesser & J. G. Holmes (Eds.), The self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pp. 209-229). New York, NY: Psychology
Press.


Aron, A., McLaughlin-Volpe, T., Mashek, D., Lewandowski, G., Wright,
S. C., & Aron, E. N. (2005). Including others in the self.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15, 101-132.

Gardner, W. L., & Gabriel, S. (2002). When You and I Are “We,” You Are
Not Threatening: The Role of Self-Expansion in Soci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239-251.


Huang, D. D., & Charter, R. A. (1996). The Origin and Formul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An Introduction to Confucian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Behavior Pattern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Mental Health, 2, 35-42.


Mashek, D. J. (2003). Feeling too clos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consequence of threat to control? , Mashek, Debra Joanne: State U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US.

Spanier, G. B. (1976). Measuring dyadic adjustment: New scales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marriage and similar dya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8, 15-28.

馥瑋

unread,
Jun 10, 2009, 11:38:53 PM6/10/09
to advsocial972
首先,我先澄清一下我對於文章的理解…

從文章的論述來看你想要表達的是 我們是一個注重社會取向自我的華人社會,強調集體、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關懷他人、克己。凡事以關
係和諧為前提來考量,因而個體會出現妥協、讓步等行為。 接著,你引用自我擴張理論,來論述個體將親密伴侶納入自我的一部分後,由於過度的自我擴
張,先前真正的自我就會消失,因而感到威脅。所以,由於個體將伴侶也視為是自我的一部分,因而我們就會以對自己的態度來對待伴侶,犧牲自己與伴侶,優先
考量團體中的其他人。

不知道這樣理解有沒有錯誤。

在這樣思考脈絡之下,我有一些疑問...

1.第二段的論述中提到,「過度自我擴張使得個體感到失去自我控制,因而減少對於伴侶親密感的渴望」。這一段的論述,我覺得跳得有點快,我看不太懂
耶?
2.再者,這樣的概念要如何連結到,你所要探討的議題?是因為伴侶所造成的威脅,所以使得個體與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變質?讀到這裡時,我會有這樣的混
淆。
3.在第三段 論述研究問題時,我無法把前面兩段論述的邏輯,連起來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不知道可不可以再多論述一些,有關這兩個理論到你所關心的現象
議題連結。
4.最後一個問題,在研究對象裡,你提到條件是「與伴侶交往一個月以上」,我是覺得有點太短耶,感覺還在蜜月期,因為從前面的論述,我會覺得交往一個月
似乎還沒
辦法看到這個現象。

以上,是我看完後的一些疑問。

馥瑋

unread,
Jun 11, 2009, 3:12:23 AM6/11/09
to advsocial972
第二段的那些文獻主要是要作為"過多的自我擴張可能會產生不利於關係的後果"
至於那些學者的研究結果本身跟我後面要談的問題沒有直接的關係。
我會盡量再改清楚一點的^^"
謝謝你~

b942...@ntu.edu.tw

unread,
Jun 14, 2009, 3:17:51 AM6/14/09
to advsocial972

為什麼又要做情侶不要做夫妻拉˙拉˙拉˙拉˙拉˙拉˙拉˙啦 啦

我還是覺得在比較剝不掉的關係討論這些問題比較有意義ㄟ

白欣宜

unread,
Jun 14, 2009, 8:15:18 AM6/14/09
to advsocial972
我說的"伴侶"沒有限定情侶啊@@
還有我看不懂你第二句話在說什麼耶.........= =|||

On 6月14日, 下午3時17分, "b94207...@ntu.edu.tw" <b94207...@ntu.edu.tw>
wrote:

b942...@ntu.edu.tw

unread,
Jun 14, 2009, 11:13:12 AM6/14/09
to advsocial972
一、研究對象:
從台灣的社區中徵募情侶來參與實驗。研究參與條件為:(1)一對情侶、(2)與伴侶交往一個月以上、(2)年滿20歲。
我是看到這一段所以才誤會妳都是要找還沒結婚的人啦~~~~~~~~

On 6月14日, 下午8時15分, 白欣宜 <frostyfog0...@gmail.com> wrote:
> 我說的"伴侶"沒有限定情侶啊@@
> 還有我看不懂你第二句話在說什麼耶.........= =|||


另外我對於妳的文獻回顧及研究問題推導有一些疑問,我想請問你引用關於楊老師的自我四元論以及MARKUS他門的社會取向自我主要是想要連結什麼邏
輯??就你的研究問題來看,(在華人情侶樣本中,自我擴張程度過高者,在愛情關係中的滿意度會較低;而自我擴張程度適中者,在愛情關係中的滿意度反而會
較高。) 這裡並沒有討論到個體自我建構的不同會有什麼不同的影響,重點應該是自我擴張程度的不同。還有就是我很好奇你會用什麼指標來定義"自我擴張程
度適中"這件事情~~

另外更重要的是,妳可以借我看有關「將他人納入自我量表」(The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IOS;Aron, Aron & Smollan, 1992)的文獻嗎..........我的華人父母最適我好像也會用到這
個.........................哈哈

白欣宜

unread,
Jun 14, 2009, 12:02:57 PM6/14/09
to advsocial972
謝謝你!我會改正的!

然後那個自我論......其實我當初是有點想比較"獨立我"跟"相依我"這兩者跟自我擴張程度的交互作用
但後來不想比較了......
現在只想看"社會取向自我"與"自我擴張程度高"之間的衝突
寫這個文獻主要只是想支持"華人的自我為社會取向"這個概念吧
我寫得不夠清楚

你如果要看那個工具的用法的話,可以參考這篇:
http://www.sfu.ca/psyc/faculty/wrights/Publications/PSPB%202001.pdf

On 6月14日, 下午11時13分, "b94207...@ntu.edu.tw" <b94207...@ntu.edu.tw>
wrote:

Message has been deleted

白欣宜

unread,
Jun 15, 2009, 9:50:44 AM6/15/09
to advsocial972
我把文章重新排版了一下
很抱歉我的文筆不足以清楚表達我的邏輯推論
不過也可能是出在我本身邏輯推論就有問題啦 XD"
如果大家還是看不懂那我只好大刀闊斧化繁為簡了><

因為我一直連不上那個檔案區
所以我把文章丟到我學校空間喔@@"
http://homepage.ntu.edu.tw/~b94207068/b94207068.doc

謝謝大家

白欣宜

unread,
Jun 18, 2009, 11:29:04 PM6/18/09
to advsocial972
糟糕!傳錯檔案了 ><
這個連結才是對的 ><"

http://homepage.ntu.edu.tw/~b94207068/b94207068.doc

(我有把連結的檔案換了)

不好意思><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