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EQ勝過好成績

14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小玉

unread,
May 19, 2009, 12:19:35 PM5/19/09
to advsocial972
看了一些文獻之後
我修正了一下我的主題

我希望能focus在這個主題

"對青少年好的EQ與SQ(人際社交技巧)的學習
比好成績更能predict青少年乃至未來成年期的well-being"

而建立 optimal self-esteem 當然包含在好 EQ 的概念裡面

詳細概念和文獻, 待後續補上

逢峻

unread,
May 19, 2009, 9:54:29 PM5/19/09
to advsocial972

對於好的EQ和SQ能預測青少年及未來成年時的well-being應該蠻合理的,剩下的就是「要比好成績更能預測」這件事,如果真的EQ與SQ比成績
更能預測青少年及未來成年時的well-being,那就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說明:與其花這麼多時間在上英文數學,不如教情緒與人際關係。

我覺得若能實徵得到「更能預測未來成年時的well-being」又比得到「更能預測當下青少年的well-being」的結果更加powerful,
因為要求青少年要有好成績的目的並不是希望他當時得到well being,要求青少年要有好成績的目的之一是希望他未來得到well being。

不過這種longitudinal的資料很難收。


加油

逢峻

郭姿吟

unread,
May 20, 2009, 4:25:06 AM5/20/09
to advsocial972
我覺得佳玉學姐你想做的題目很有趣,以下是我的幾點回應

1) 為什麼要做青少年?是因為你覺得青少年是 EQ與SQ的發展主要的時期嗎?

2) EQ 與 SQ 在我看來是一種能力,那這種能力的發展是不是會受到智力的高低影響?而成績很明顯的是一定會受到智力的影響,因此智力就會成為你
的confounding。

3)我想你是想看看擁有高EQ&SQ但是成績不好的學生他們的well-being 如何。分起來會有四組: 高高、高低、低高、低低(EQ&SQ
v.s.成績)。你的預測是什麼呢?(高高組最好,高低組一樣好?)

4) 好的成績可能有很多原因,可以是因為聰明、環境好等原因,甚至EQ與SQ高也很有可能造成成績好。我想最好可以做個區分。


姿吟

王雅鈴

unread,
May 20, 2009, 4:40:33 AM5/20/09
to advsoc...@googlegroups.com
看完佳玉的idea,我有一些建議如下:

1.你說你的主題在於
"對青少年好的EQ與SQ(人際社交技巧)的學習
比好成績更能predict青少年乃至未來成年期的well-being"
這樣看來你必須比較三個組別,「高EQ」、「高SQ」、「好成績」,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如何得到乾淨的效果,
因為這三者之間似乎可能存在一些共變,
比方說,高EQ者較能專心於學業,高SQ者得到他人較多幫助,
因此都會有好成績,因此這三個部分對我來講,並不一定是對立的概念,
我想可以在這部分多一點涉入與釐清。

2.銜接逢峻的看法,我也覺得不一定要看縱貫式的資料,
因為感覺佳玉是想看EQ、SQ對well-being的效果,會有別於好成績,
我的建議是,你可以先看橫斷式的結果,是不是穩定且乾淨,
再進一步考慮縱貫式資料。

不過上述的建議都是我從你短短的敘述中所想到的,
並不是很清楚你的脈絡(因為你還沒貼出一些文獻推論的過程),
所以說不定你加入你更多的想法後,大家可以更清楚知道你的想法,
對你更有幫助。

雅鈴


--
王雅鈴 Wang, Ya-Ling
國立台灣大學 心理學系
博士班一年級研究生
D972...@ntu.edu.tw

Shiuan-Shiu Lin

unread,
May 20, 2009, 6:10:18 AM5/20/09
to advsoc...@googlegroups.com
之前做社會情緒發展報告時,剛好做類似的主題,好巧喔^^

給佳玉的回應:
1.如雅玲,姿吟所說,social ability與學業表現之間的關係很難切的那麼乾淨
大概有三種說法:學業表現會影響social adjustment,或反過來,social
adjustment會影響學業表現,因此有第三種說法認為學業表現與social adjustment之間是reciprocal model
下面這篇文獻驗證reciprocal model是否適用於中國小孩
Chen, X., Rubin, K. H., & Li, D.(1997).Relation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ocial adjustment: evidence from Chinese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3,518-525.

2.承接第一點,因為social adjustment與學業表現之間是雙向影響的
因此我覺得不應只強調EQ,而不在意學業表現
若回到成就動機的文獻來看:Dweck認為內隱能力概念為entity view與incremental
view的孩子最大的差異在於面對挑戰或失敗時的反應,incremental view的孩子仍可表現精熟取向,entity
view的孩子在面對挑戰時變成learning helpless,
或許如何把在學業上的挫折經驗以正向的態度看待,而避免發展成entity view of
ability,可能會是功課不好的孩子與未來成就之間較直接的調節變項。


宣旭

引述 王雅鈴 <patric...@gmail.com>:

程小花

unread,
May 20, 2009, 7:46:44 AM5/20/09
to advsoc...@googlegroups.com
這當然是一個相當樂觀的題目,但是

1.Bussey and Bandura (1999)一系列小朋友研究中顯示feel strong pressure +
appraise atypical =especially distressed,low self esteem也會循環影響人際關係

2.老師週一上設心的時候也說過,低社交技巧的人不是不願走出去,而是不知如何走出去,或是走出去反而被打回來(林以正,2009)。若結論真的好EQ勝過好成績,那那些風雲人物不是平步青雲,部受歡迎的人也只能一直不受歡迎,活在陰影中?
3.其實三者常常是有共變的,比方說透過pygmalion effect成績好學生的學生總是受歡迎,會不會單純看EQ跟SQ高的效果很有限
http://www.wretch.cc/blog/hanason/10811895
4.當然相反的例子也存在,比方說班上孩子王通常不見得會念書但是很受歡迎,不過我想PWB好壞depends on學生重視什麼層面吧,按照shower的自我區隔與整合的概念,孩子藉由降低
自己不擅長得部分(如課業)的重要性,增加自己擅長部份的重要性(如社交),來增加PWB(但感覺這應該有人作過了)。無法透過此方式調適的人,才會有較低的PWB,這樣談這個問題可能較光談"對青少年好的EQ與SQ(人際社交技巧)的學習比好成績更能predict青少年乃至未來成年期的well-being"這件事的主要效果更為有趣,同時也才能解救那些SQ或EQ低的學生。

只是我小小花的淺見,希望有助你釐清問題~

馥瑋

unread,
May 20, 2009, 7:48:11 AM5/20/09
to advsocial972
看完了學姐的想法之後...

可以了解學姐是想要去突破在華人文化價值觀下 過於偏重讀書、成績這件事。
可是,我也是跟其他人一樣有個疑問,EQ跟SQ與成績之間的confounding的問題。
另外,我自己是感覺,這樣又好像有點過於貶低讀書這件事(不過這純粹是我自己的感覺啦)
可能是我有點誤解了。

不過我很喜歡學姐之前上課說的那個議題耶!真可惜 不用它了

馥瑋

綵思

unread,
May 20, 2009, 10:58:44 AM5/20/09
to advsocial972
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以下是我針對你所提的假設,提出的一些回應。
我們身處於關係主義的文化裡,所以well-being也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以這個研究議題來說,在青少年階段,EQ、或SQ是否比學業成就更能用來
預測well-being,可能受到青少年所處的教養情境有關。如果父母很重視青少年的學業成績,總是耳提面命要求子女讀書,每次考試結果出爐,也很在
意分數與排名,這樣一來,我們很難去假設在這個環境下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學業成就是最能用來預測well-being的指標。
除了個人所處的情境因素之外,個人的發展階段也可能會影響well-being。
人生各階段都有不同的主要課題,對青少年階段的個體而言,學校課業可能就是當階段認為最重要、最需要極力去克服的任務,但是等到過了青少年階段後,可能
就業、進入職場,個體又將面對不同的重要課題,價值觀也隨之改變。
在青少年階段,課業是個體每天都必須接觸的,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對well-being的可能影響也較為立即性;然而,到了成年階段,課業的影響性已
經減低,加上進入工作場合後與生活型態的轉變等等,都可能降低成績的效應對個體well-being的影響。
總結而言,我覺得個人發展階段、所處的教養環境,都可能是影響well-being的重要因素,這可能導致課業因素對個人的well-being有不同
程度的影響。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看法。


On 5月20日, 上午12時19分, 小玉 <bravesel...@gmail.com> wrote:

佳玉

unread,
May 20, 2009, 11:27:53 AM5/20/09
to advsocial972
閱讀了一些大家所提儒家,道家思想
總還是沒法把華人文化如何影響我們的optimal self-esteem的想法串起來

我倒是很輕易的想到很多我們華人民間流傳的諺語, 俚語
對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如何抓到一個self-esteem的評量標準
有很大的影響
例如:山不轉路轉, 路不轉人轉


之所以以青少年為出發點
主要是受到 Erikson 所提, 青少年昰建立self-identity的關鍵期


如同逢峻所說
我的確有企圖心
想要強調應該重視EQ的教育更強於重視考試成績
但...也如同馥瑋所說...
這觀念和我們台灣人過度單一的強調考試成績
其實是個相反的觀念
(所以才想做研究希望以後可以提出強而有力的evidences啊)


我有和安智類似的看法
覺得華人的optimal self-esteem 與 Kernis 定義的 optimal SE
不昰"高或低"量上的不同 而是本質上就不同

我們的文化
可能就是不覺得只是成績好, 自我表現好之下
我們會對自己有最高的評價 (所謂 high self-esteem的定義)
而是我們覺得你個人該做的本分做好
(maybe昰成績, maybe昰上班族的工作內容)
還要"會做人" 這樣我們才會對自己整體有比較高的評價

所以在社會適應上
我覺得SQ, EQ 真的比你的專業能力還重要
當然並不是說成績或專業能力不重要

不知道為什麼
讀了蠻多self-esteem的書,paper
還是沒能像老師說的找出一個理論架構
一個心理學的概念來 fit 我的想法

慢慢想,慢慢讀

繼續慢慢讀, 慢慢想......

白欣宜

unread,
May 20, 2009, 11:30:54 AM5/20/09
to advsocial972
"對青少年好的EQ與SQ的學習比好成績更能預測青少年乃至未來成年期的well-being"
我個人也是覺得EQ是個很重要的東西,甚至比成績來得重要,
但剛剛試著反面思考,
青少年時期的好EQ、SQ的確會為他們帶來更佳的人際關係,
但well-being是什麼呢?
有好的人際關係但成績不好,真的還是能夠達成well-being嗎?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還是一個成績取向的文化,
父母師長會拿成績來做比較,
有比較就容易有壓力、就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我覺得這個時期的青少年除了得到同儕間的認同外,能否得到父母師長的認同也是很重要的!
但不幸的,現在社會還是習慣以成績作為認同標準,
不能得到父母師長認同,孩子們真的能夠達到well-being嗎?
另外,學姐你想要測的是成年期的well-being,
但在成年期時,要達到well-being所需的條件似乎也跟著增加了,
事業的成就、經濟的壓力、愛情家庭的有無等等,
這些似乎不是青少年時有好EQ就能預測的到的。

當然,並不是說學業會大於EQ、SQ,
只是覺得單純拿學業根EQ、SQ比較太簡化了,
總覺得當中比較重要的調節機制被忽略掉了,
是否有什麼因素能調節學業失利的衝擊,使個體仍能產生well-being呢?
又或者,是否EQ、SQ當中就包含此種調節衝擊的機制呢?

Chien-Hui (Lynn) Chiu

unread,
May 20, 2009, 6:27:48 PM5/20/09
to advsoc...@googlegroups.com
覺得欣宜點出來一個重點是不同時期的well-being之間的差異。

所以或許一個可能性是青少年期沒有達到高的well-being,但是青少年期間所受的培訓卻可以達到成年期well-being的條件。這樣的話,就算在高中時成績不好而遭到父母嫌棄和社會的排擠而well-being很低也沒有關係。

然而在東方重視學歷的社會中,父母所賦予的期許似乎就是反應了社會對於成年人的期許,也就是成績取向、學歷取向。這樣的情況下等於是青少年時期的成績仍然決定了未來的well-being,而如果找到EQ、SQ也有高正向關係,那麼也無法排除可能是他們「輔助」了成績好這件事(高抗壓性、同儕資源多等)。誠如前面所言,這三者間的共變性太高了。

千蕙

2009/5/20 白欣宜 <frosty...@gmail.com>:

--
Chien-Hui (Lynn) Chiu

Graduate Student
EPA Explorer of Perception & Attention Lab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ttp://epa.psy.ntu.edu.tw/

Consciousness Research Group
National Yang Ming University
http://crg.ym.edu.tw/ch/index.html

Newsletter & Student Committee Chair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Study of Consciousness
http://assc.caltech.edu/index.htm

Andrew Wang

unread,
May 21, 2009, 12:28:10 AM5/21/09
to advsocial972
Hello,

好成績、高情緒智商和高人際智商三者可能同時存在一事,很可能表示有同樣的前因在影響他們。比如家裡社經地位比較好,花比較多錢栽培孩子,孩子因為這些
栽培(比如參加許多活動、營隊、藝能訓練)的緣故而在成績上表現比較優異、比較有機會上台表現與面對壓力、比較常與團體中的其他人互動來往。用社經地位
當作前因當然有些悲觀,不過很多探索學校教育究竟是造成階級流動還是階級僵化的社會學研究就是從這個基礎上開始發展的。

我覺得看起來佳玉的研究興趣好像比較不在探索情緒智商與人際智商相較於學業表現,在預測青少年期與成年期幸福感上的增益效果?似乎比較像是探索在青少年
學業表現不佳時,如何藉由情緒與人際方面的學習與訓練輔助青少年發展整合性的自我,以避免認同危機的發生?如果主要的焦點的確在後者,就比較不能用大家
討論的方式來操作化這個研究了。而最適自我的討論,似乎也是在後者這個問題上才有比較大的必要性。

Andrew


On 5月21日, 上午6時27分, "Chien-Hui (Lynn) Chiu" <chiu.chien...@gmail.com>
wrote:
> 覺得欣宜點出來一個重點是不同時期的well-being之間的差異。
>
> 所以或許一個可能性是青少年期沒有達到高的well-being,但是青少年期間所受的培訓卻可以達到成年期well-being的條件。這樣的話,就算在高中­時成績不好而遭到父母嫌棄和社會的排擠而well-being很低也沒有關係。
>
> 然而在東方重視學歷的社會中,父母所賦予的期許似乎就是反應了社會對於成年人的期許,也就是成績取向、學歷取向。這樣的情況下等於是青少年時期的成績仍然決定了­未來的well-being,而如果找到EQ、SQ也有高正向關係,那麼也無法排除可能是他們「輔助」了成績好這件事(高抗壓性、同儕資源多等)。誠如前面所言­,這三者間的共變性太高了。
>
> 千蕙
>
> 2009/5/20 白欣宜 <frostyfog0...@gmail.com>: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http://epa.psy.ntu.edu.tw/
>
> Consciousness Research Group
> National Yang Ming Universityhttp://crg.ym.edu.tw/ch/index.html


>
> Newsletter & Student Committee Chair

>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Study of Consciousnesshttp://assc.caltech.edu/index.htm- 隱藏被引用文字 -
>
> - 顯示被引用文字 -

Anna

unread,
May 21, 2009, 8:05:58 AM5/21/09
to advsocial972

學姊今天講的" 會做人比好成績更重要"這句話

"會做人"我能夠理解到的是"高EQ 好人緣 好品行"

但是"會做人"這個特質造成他關係上滿足

這樣真的對他來說就能夠達成未來的理想自我嗎?

在我們升學體制下

關係中所給予的溫暖的確可以給予對自己成績不理想的學童依種支持的力量

但是 感受到支持和溫暖是一回事

如何將良好關係中他人給予的溫暖真正拿出來運用

或者說藉由旁人接受自己的溫暖來真正"自己接受自己"

這好像不能夠當做是一定會發生的結果~

旁人給的關心 好像並不一定真的能夠幫助他接受自己達成理想自我...

我是這麼覺得的啦...我會再想想看的...


PS 學姐每次講的話都好讓人感動~好有感染力~~~T^T

Message has been deleted

佳玉

unread,
May 31, 2009, 10:51:19 AM5/31/09
to advsocial972
非常感謝每個人給我的回應,讓我能夠對自己有興趣的issue愈想愈清楚,愈來愈聚焦

(*_* 這是我的主觀感受啦! 不知道看完我下面寫的東東,大家有沒有覺得愈來愈清楚,還是愈來愈...)


1. 佳玉希望定義的 optimal self-esteem 比較接近 Mruk (2006) 提出 authentic self-
esteem 的概念
我認為要對自己產生最高的評價,光是能力好是不足夠的,還要會做人。而我所指的會做人,
和 Mruk (2006) 的 Worthiness 概念比較接近,比較強調的是 SQ。不過我認為,Mruk (2006)
提出的 self-esteem 的二因子理論還不足夠,我希望還能夠包含 EQ ,情緒管理與調適的因子,
成為三因子的理論。


Reference:
Mruk, C. J. (2006). Self-esteem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toward a positiv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 3rd ed.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Branden (1969) 首先提出「自尊」包含效能感與價值感兩種層面的概念。承接Branden (1969),
Mruk (2006) 同樣認為自尊 (self-esteem) 包含個人對自我的一種能力感 (competence; James,
1890
/1893) 與一種價值感 (worthiness; Rosenberg, 1965)。是個體的一種生存狀態,個體長時間用一種
有價值的方式去面對生存挑戰的能力。自尊的能力層面包括體能、認知與社交能力的強弱。自尊
的價值層面指的則是對行為意義的評價高低,例如,是否作的是對的事。
Mruk (2006) 認為最佳自尊 (authentic self-esteem or optimal self-esteem) 是個體在能
力高、價值感
也高的一種安全穩定的狀態。

2. 在 optimal self-esteem 行為指標上
我認為擁有最佳自尊的人
(1) 在能力指標(achivement) 上也許不一定是常模中最高的。
但可能能力是在中等以上的人,會比在中等以下的人,對自己的能力層面會有較高的正向肯定。
(2) 在EQ指標上,有比較強的情緒調適彈性,能夠認同自己所做的行為是出於真實自我的,
接近Kernis & Goldman (2006)所提authenticity的概念。
(3) 在SQ指標上,也就是華人比較看重的"被他人認同"的價值感的指標上,可能也是中等以上程度,
對自己的價值層面會有比較高的評價。

我認為華人文化對我們自我概念與自我肯定的影響,肯定是比較偏重"會做人"這個層面的。
中國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視人際情理的文化,我們認為情理,既是天理,也是良心。而中國人的情理,
重視的就是人本身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這個文化環境下,若說單純像Kernis &
Goldman (2006)所提相當個人主義的重視"自我"的真實表現,而個人能夠對自己有最佳的自尊,恐怕
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必須納入隨心所欲不逾"矩"的這個"由他人所訂下的標準與價值觀”。當我們展
現出最佳的能力,最真實的自我,還需要能夠得到他人一定程度的肯定,我們在華人的人際關係中
才能夠維持和諧的平衡吧。對我們來說,不被認同的行為或能力,可能會降低well-being的感受,
因此也會進而降低 self-esteem,所以一項能力或行為要能感到是有價值的,被自我肯定(EQ),
也被他人肯定的(SQ)應該是蠻重要的。
這是我採用 Mruk (2006) authentic self-esteem的概念來做延伸的理由。


3. 選擇青少年的理由
Harter (1999, 2003) 在他的 self-esteem developmental approach 提出
兒童期後期(7-11歲) 與青春期是自尊發展與漸趨穩定的關鍵期

Harter, S. (1999).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f: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New York: Guilford.
Harter, S. (2003). 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presentation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M. R. Leary & J. P. Tangney (Eds.), Handbook of self
and identity (pp. 610-642).
New York: Guilford.

4. 行為指標的測量
目前我想到的
1. 能力的部份,我想測量學業成就 (個人主觀覺得自己的能力是在優等、中等以上、中等以下、落後他人)
2. EQ 的部分,我想著重在自我認同與情感調適的彈性兩個指標
3. SQ 的部份,可能還是比較偏重 subjective 認為自己的行為表現與能力是有價值的,被他人認同的
因為是 self-esteem,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所以好像應該都是要測量 subjective feeling 而非客觀事實

這是我目前想到的~~~~

我想 大家應該會注意到 我先把well-being的部分又放下了
我想進一步 focus在老師所訂的主提下 只談 self-esteem 的部份

謝謝大家,請多多指教!!

逢峻

unread,
Jun 2, 2009, 12:11:14 PM6/2/09
to advsocial972
哈囉佳玉好~~

在你的文中提到你設定的「會做人」接近Mruk的worthiness概念,比較強調的是SQ,第二段中也提到自尊的價值層面(應該就
是worthiness吧?)指的是對行為意義的評價高低。我覺得這兩者的概念不是很像,不知道是否我理解錯誤,究竟worthiness指的是什麼
呢?跟SQ的關係是....?

另外在EQ的部分,你界定的內涵比我所認識的EQ還要廣許多,因為還包含authenticity的概念,所以,如果「它」除了處理情
緒的能力之外還包含其他的概念,會不會換個名詞會比較好呢。


我沒想得很清楚,希望對你有幫助。


逢峻

王雅鈴

unread,
Jun 2, 2009, 1:02:22 PM6/2/09
to advsoc...@googlegroups.com
佳玉,以下是我的建議與疑問喔

你提到的測量部分「SQ 的部份,可能還是比較偏重 subjective
認為自己的行為表現與能力是有價值的,被他人認同的」,我怎麼越看越覺得這跟我理解的SQ不一樣?比較像是自尊,SQ不是應該在人際能力上面討論嗎?也就是說應該是傾向於這個人的人際知覺、行為策略拉等等,而不必然是「被他人認同」這方面的問題。

再來就是回到你一直想看的「會做人」這件事,一樣的,這個孩子會不會做人應該也是客觀行為層面或是認知層面的問題,而不是主觀感知「是否被認同」,這兩件事好像不太一樣耶。

你再參考看看嚕

雅鈴

郭姿吟

unread,
Jun 2, 2009, 1:10:32 PM6/2/09
to advsocial972
嗨佳玉

我一直有一個小小的疑問,你一直在談 optimal self-esteem,那麼你認為當一個人有optimal self-esteem的人就會
是在 optimal self 的境界嗎?optimal self-esteem 和 optimal self 的關係是什麼呢?你可以說明一下
嗎?

你的optimal self定義是在能力高,價值感也高的情況下嗎? 你所要測的 SQ 是 "認為自己的行為表現與能力是有價值的,被他人認同
的" 但是主觀認為是有價值的,並不一定是他人也認同的。我覺得很多有價值的事情並不是受到他人認同的。另外,你所謂的他人是社會的主流嗎?還是個體所
屬的團體中的他人? 很多的抗爭運動可能不被主流認同,但是卻受到特定團體的認同。

加油
姿吟

綵思

unread,
Jun 3, 2009, 10:42:00 AM6/3/09
to advsocial972
哈囉,佳玉

首先,要先澄清一下:我們的觀點並沒有相互違背!!
更確切地說,
我的研究範疇主要是針對學業領域,
(學業只是個人生活的一個面向,還有許多其他的面向是需要被強調的)
而妳則是從比較整體的觀點,談論個體的 optimal self。

我覺得妳的議題相當有趣,也相當贊同妳的研究論點~「 會做人」是相當重要的。
對於妳所提的研究概念,有個部份覺得不太清楚,想要請問妳,
依據妳的定義,SQ是指被他人認同的價值感指標,推論高SQ者能夠達到optimal self-esteem。
然而,ㄧ位高SQ者,其追求他人認同的行為動機,也有可能源自於自身缺乏self-esteem,所以更需要向外界尋求認同的支持(透過他人來確認自身
的價值)?
在過去攻擊行為的文獻中曾發現,有部分低self-esteem者,為了得到同儕的認同(認為自身是有能力的、有價值的),所以會以攻擊行為做為解決問
題的途徑。因此具有optimal self-esteem者,可能具有高SQ,但反過來說,高SQ者,卻可能未必都是具有optimal self-
esteem者。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想法。

Anna

unread,
Jun 3, 2009, 11:59:13 PM6/3/09
to advsocial972
其實...我想跟姿吟學姐問一樣的問題~
學姊您也認為有optimal self-esteem就能夠達成optimal self嗎~~~
雖然我主觀上也是這麼覺得...但是都找不到文獻來佐證T^T


然後還有您後面有提到說:

optimal self-esteem 行為指標上
我認為擁有最佳自尊的人
(1) 在能力指標(achivement) 上也許不一定是常模中最高的。
但可能能力是在中等以上的人,會比在中等以下的人,對自己的能力層面會有較高的正向肯定。
(2) 在EQ指標上,有比較強的情緒調適彈性,能夠認同自己所做的行為是出於真實自我的,
接近Kernis & Goldman (2006)所提authenticity的概念。
(3) 在SQ指標上,也就是華人比較看重的"被他人認同"的價值感的指標上,可能也是中等以上程度,
對自己的價值層面會有比較高的評價。

上面的意思是說有最佳自尊的人是那些有較高的能力指標 EQ 和SQ的人
如此看來 學姐您這篇主要想講的是說
我們華人在能力指標方面較為低落的人 可藉由高EQ和高SQ的調節來達到恰當的自尊嗎?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