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ldeal attitude 或ideal value-endorsement 這回事嗎?
先跳脫理論來說,試想以下這個敘述:「一個人的optimal self 的價值觀是重視享樂主義以及權力」,這句話一聽就覺得很怪,但若換成「一個人
的optimal self 的價值觀是重視利社會以及幫助他人」,聽起來就覺得正確得多,如此說來,ideal value-endorsement
似乎是可能存在了。
需要區分外國的與本土的ideal value-endorsement?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背景、重視不同的美德,所以華人的ldeal value-endorsement與高加索人不同,應該是合理的想像。
小結
以上初步拋出我的想法。
我想之所以比較少人討論到ideal value-endorsement是因為它不是行為面的研究,我們可以研究是否透過關懷別人、打坐會使自己邁向
optimal self,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去實踐就是了,可是價值觀不是那樣,即使知道什麼是理想的價值觀,也不知道該怎麼落實生活,我猜這可能會
是這個方向會遇到的問題。
謝謝
逢峻
[主題]
在社會價值觀不穩定的今日,一個人最佳的價值觀內化(optimal value endorsement)為何?
[問題的重要性]
若是知道了具備什麼樣的價值觀對一個人最好,我們就可以據此設計教育方針,培養出有這樣價值觀的學生,減低他們將來會遇到的危機。
[思路]
我必須先思考什麼是optimal value endorsement,但是,要憑空討論什麼是「optimal XXX」是一件極困難的
事,比方說:什麼是optimal self?什麼是optimal love?什麼是optimal parenting?回答什麼是
optimal,必須考慮的東西太多了,甚至不是光靠心理學就可以做到。
不過,也許也可以不要考慮這麼多,直接切一個面下來,單單針對某幾個變項來看,比方說:當x等於多少的時候,y產生了最大值(y通常是幸福感、
關係品質、...),或是複雜一點,當x與y如何配合,z會產生最大值,像這樣的分析就是心理學擅長處裡的問題了。
因此,目前我也打算先這麼做,探討在一個社會之中,一個人的價值觀為何,會有最大的well-being,不過這樣還是有點籠統,我想了一下,
打算先朝以下這個方向著手:一個人的價值觀是與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一致時,會有較高的社會認同;或是與社會期許的價值觀一致時,會有較高的社會認同。
依變項變成社會認同的原因是這樣的:直接從價值觀的一致與否跳到主觀幸福感有點遠,所以在沒有其他想法的情況下,就挑了社會認同,將來會找找是
否有社會認同預測主觀幸福感的文獻。
謝謝觀賞
逢峻
1. 價值觀的內涵對我而言有點籠統,因為我對價值觀的理解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評價與理解(EX.事業很重要、婚姻很重 要)。既然是來自於每
個個體對周遭事物的不同評價與觀點,所謂一個好的價值觀是否也反映著社會期許下的好?或是反應著不同的個別差異。所以,在探討「好」的價值觀時,就像你
說的,如果只界定在這樣的價值觀能引導出較多的well-being即是好的價值觀,會有的問題即是,這個「好」的價值觀還是因人而異,對A而言他一定
要賺很多錢財有well-being,對B而言,他只要能在家裡相夫教子就是人生最大的圓滿了。是故在理解這個問題時,一個「好」的價值觀究竟是反應一
個社會的期許,亦或是個人的權重?諸如此類的問題皆是需要在更加釐清。
2.「一個人的價值觀是與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一致時,會有較高的社會認同;或是與社會期許的價值觀一致時,會有較高的社會認同。」
上面兩句的差異我看不是很清楚。一般來說社會主流或是大眾文化,通常也就是比較符合社會期許的,不是嗎?
3.可不可以試著這樣想,價值觀有固著僵化vs.因時制宜因情境而有彈性調整,後者flexible的價值觀比較能預測好的生活適應?也就是說因為要定
義「好」的價值觀可能比較困難,但以flexibility來切入,似乎比較好操作,你覺得呢?
以上提供你參考看看嚕
雅鈴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的價值觀不就都應該與社會期許的價值觀一致嗎?
畢竟大家的價值觀都是由這一些社會化的歷程來的,那不是就會符合社會期許?
我覺得或許你也可以想想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尤其是與社會期許的價值觀不符合的這一些是如何被朔造出來的?
姿吟
On 5月18日, 下午10時53分, 逢峻 <r96227...@ntu.edu.tw> wrote:
2.承上述,當你本身的價值觀與社會其許相互違背時(如你覺得男主內,女主外好),內在的調控機制為何?這或許也是有趣的問題(不過我不確定是否有人作過...)
加油,希望有幫到你。
Rokeach將價值觀分為終極價值觀(Terminal Values):個體在一生當中想成就的目標,
跟工具價值觀(Instrumental Values):個體欲達到終極價值時,偏好採行的手段或行為方式。
你想探討: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與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一致時,會有較高的社會認同;
或是與社會期許的價值觀一致時,會有較高的社會認同。
如果以Rokeach的分類,你想探討的似乎是終極價值觀,
依他的量表來看,是西方文化下個體欲達成的終極價值,總共有十八項。
而華人文化下的價值觀體系的內涵與西方文化價值體系的本質不同,
因此,是不是可以把所謂「社會期許的價值觀」視為文化價值體系?
先定義出哪些是華人文化價值體系,
若個人較能內化文化價值體系者,
是否會有較佳的社會適應(因為其態度與行為較能符合文化價值期待)?
這是我一點想法
提供你參考
(1) optimal self 的定義
我認為要達到optimal self 的必要條件為:
「有一組穩定的核心價值觀,並且能夠將其落實在生活中」
(2) optimal self 的指標
達到這個狀態,個體生活較有重心,比較不會茫然,若能持續按自己認為重要的方向充實自己,
可以獲得較高而穩定的自尊,而在生活中實現價值也能帶來較高的生命價值感與意義感。
(3) 如何達成optimal self
借用Marcia(1966)的概念,要達到一個成功的自我認同,個體必須經歷危機(crisis),經過探索思考後,
做出承諾(commitment)。建立一個穩定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必須經過這樣的過程。至於後半部份,
也就是落實在生活中,則需要個體面臨生活中的各項價值選擇時有高度的自覺,
以及一些能力去解決落實自己的價值觀時遭遇到的困難。
(4) 找到的paper:
找不到很接近我的想法的paper,有幾篇稍微有點關連。
Effects of introspection about reasons for values: Extending research
on values-as-truisms.
Bernard, Mark M; Maio, Gregory R; Olson, James M.
Social Cognition. Vol 21(1) Feb 2003, 1-25.
大意:個人的反思會改變自己的價值觀。
與我的主題的關係:
雖然它沒有討論價值觀穩定性的問題,但是從他的實徵研究可以佐證若是價值觀沒有建立在過去的探索及思考上,
很容易就改變了,對於「穩定性」的構念來說,這篇可以當作是一個反面的例子。
Ideal-self, self-focus and value-behaviour consistency.
Wojciszke, Bogda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 17(2) Apr-Jun 1987,
187-198.
大意:朝向理想我邁進的個體,他的價值觀與行為較一致。
與我的主題的關係:
是否也能反過來推,亦即:能將價值觀落實在生活之中,使自己的行為與自己的價值觀一致,
也就越接近自己的理想我。如果成立的話,這個說法將「行為與價值觀的一致」與「ideal self」做了連結。
(我認為ideal self 與optimal self 雖然不同,但應該是接近的構念。)
最後,如果有人看過與我的主題相關的文獻,麻煩請要跟我說~~,我一直找不到滿意的文獻,感謝!!
也謝謝提供我建議的每一位同學,我真的從中得到很多新的啟發。
逢峻
跟 Rosenberg (1965) 提的 self-value 好像有一點點像ㄟ
mail 給你我看到的兩頁 self-esteem and value 的文章
你參考看看是你要找的文章嗎
加油!
1.你的optimal self 定義是「一組穩定的核心價值觀.....」
基本上,這樣的定義太vague了,不論是以操作型定義or概念型定義的標準來看都是,讀完你的定義後,我還是會疑惑於,所以究竟什麼才是「一組穩定的核心價值觀」,是因人而異嗎?還是普世皆同?應該說,若你要從價值觀切入最適自我,我們會期待在定義的部分看到比較specific的價值觀或是可以讓我比較容易量化、操弄化的理解。
2.然後從你的定義中,我看到兩個層面,一個是認知的部分(一組價值觀),一個是行為層面的部分(落實生活中),所以我的疑惑是,你覺得這兩個部分是both
都要存在且有先後順序的嗎?有沒有可能在行為層面的部分也會回到認知層面的修正?不過這似乎就不是你所謂的「穩定」價值觀?
3.經由今天pilot量表的結果,我誠摯地(or私心地)推薦你把價值觀放到親密關係中來探討,應該還蠻好玩的XDD
--
王雅鈴 Wang, Ya-Ling
國立台灣大學 心理學系
博士班一年級研究生
D972...@ntu.edu.tw
欣宜
另外我想問你對於 “穩定“ 的定義是什麼呢?你說的“穩定“很容易讓我連想到“僵化“、“沒有彈性“。如果我有孝順父母的價值觀,但是遇到受父母虐待
的小孩時,我還是要教他們孝順父母嗎?
我想或許有一些價值觀是比較適合作為核心價值觀的,但是這些核心價值觀是什麼呢??
給你做參考
加油囉
姿吟
On 6月3日, 上午1時22分, 王雅鈴 <patricia7...@gmail.com> wrote:
> 針對逢峻的主題,我想到了一些建議,
> 你參考看看喔
>
> 1.你的optimal self 定義是「一組穩定的核心價值觀.....」
> 基本上,這樣的定義太vague了,不論是以操作型定義or概念型定義的標準來看都是,讀完你的定義後,我還是會疑惑於,所以究竟什麼才是「一組穩定的核心價值觀」,是因人而異嗎?還是普世皆同?應該說,若你要從價值觀切入最適自我,我們會期待在定義的部分看到比較specific的價值觀或是可以讓我比較容易量化、操弄化的理解。
>
> 2.然後從你的定義中,我看到兩個層面,一個是認知的部分(一組價值觀),一個是行為層面的部分(落實生活中),所以我的疑惑是,你覺得這兩個部分是both
> 都要存在且有先後順序的嗎?有沒有可能在行為層面的部分也會回到認知層面的修正?不過這似乎就不是你所謂的「穩定」價值觀?
>
> 3.經由今天pilot量表的結果,我誠摯地(or私心地)推薦你把價值觀放到親密關係中來探討,應該還蠻好玩的XDD
>
你在定義中提及:達到optimal self 的必要條件為:「有一組穩定的核心價值觀,並且能夠將其落實在生活中」。所以,請問你的核心價值是具體
易操作探討的嗎?
「一組穩定的核心價值」,是指能夠具體細分的數個領域(如:家庭、工作),或是更高層次的涵括整體面(如:凡事盡其在我)?
此外,從價值觀層面落實到行為層面時,是否又會有落差?
例如:某人的核心價值觀是凡事都要做到最好,那麼這個人很可能在不同角色切換時,會有困擾,例如他希望自己也是一位顧家的人、同時在職場中是一位出色的
工作者,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條件下,他可能分身乏術,甚至於兩方面都無法達到想要的狀態(舉極端的例子:為求在職場中的精進表現,可能需要出國進修,但這
樣一來便無法同時扮演好顧家的角色;希望給家人衣食無虞的生活,但過度投入工作的結果,嚴重緊縮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疏於照顧家人)。
事實上類似上述的例子,在我們生活週遭可能經常發生,這些人雖然擁有跨越不同生活面向、一致性的價值觀,但是當落實到不同生活層面時,卻難免有衝突,在
那當下,個體很可能不是處於optimal self。
這是否意味著價值面的整合,並不意味著後續行為的產出必能導向optimal self,而是需要藉由額外的機制運作?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想法。
我覺得行為與價值觀一致較容易做到,因為展現行為時,我們會思考是否有違反我們的價值觀,
但是落實與價值觀一致的行為則較不容易。
因此,我建議還是要選定一個領域,
例如:工作職場中我們談到很多工作價值觀跟工作行為與工作滿意、幸福感的關係
例如:家庭經營的價值觀對親子關係或夫妻關係的影響
希望有幫助
On 5月28日, 下午5時31分, 逢峻 <r96227...@ntu.edu.tw> wrote:
一開始我提出:若是個體的價值觀與社會的價值觀一致,個體會有最好的社會適應,
因此與社會價值觀一致的價值觀就是最佳的價值觀。但是這個說法有太多問題。
後來我修正了這個說法,重新提出說:要達到optimal self的條件是要 "具備一組穩定的核心價值觀,並且落實在生活之中"。
其中"落實在生活之中"指的是一個人價值與行為的一致,這部分的問題比較小,但是"一組穩定的價值觀"就頗難以定義清楚,
比方說:是指那個層次的價值觀、一組是什麼意思、穩定與僵化要怎麼區分、穩定的非常重視自身利益與物質享樂也是optimal嗎?
想過些問題之後,我認為要直接說出什麼是最理想的價值觀是很困難的,所以我打算從另一個角度切入:
從一個人如何適應當今各種價值觀充斥的社會、面對不同價值觀的衝擊時如何處理因應,來看"最佳的價值觀"。
所以我重新提出,具備理想價值觀的個體符合以下的條件:
(1) 價值觀清晰度(values-clarification)高,清楚的知道自己重視哪些價值,又不重視哪些價值。
(2) 在生命的過程中,當價值觀受到衝擊或挑戰時,能夠進行思考辯證,從而調整自己 的價值觀,
而不是一味的接受新價值或是固守自己原先的價值觀。
如何達到上述的條件:
要達到上述的條件,個體的價值觀必須要有所論據,也就是說,個體要知道"為什麼"他重視這個價值,
他重視這個價值的理由是什麼。若是如此,一來個體能更清楚自己所重視的價值,
二來當自己的價值觀受到衝擊或挑戰,也才能夠思考辯證,調整自己的價值觀。
指標:
(1) 個體能說出自己重視某價值的理由。
(2) 個體具有高度的values-clarification。
(3) 個體面對新價值的衝擊時能夠盡行思考辯證,調整自己的價值觀。
(4) 因為(2)與(3),所以個體的價值觀不會過度輕易變動,因此個體生活較有重心,比較不會茫然,
若能持續按自己認為重要的方向充實自己, 可以獲得較高而穩定的自尊,
而在生活中實現價值也能帶來較高的生命價值感與意義感。
相關論文:
(1)
Effects of introspection about reasons for values: Extending research
on values-as-truisms. [References].
Bernard, Mark M; Maio, Gregory R; Olson, James M.
Social Cognition. Vol 21(1) Feb 2003, 1-25.
這一篇文章討論的是一般人通常不知道自己重視某些價值的理由為何。
(2)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values clarification: Values conflict
resolution.
Kinnier, Richard 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Vol 74(1) Sep-Oct 1995, 18-24.
這一篇文章己較久,討論的是values clarification,這個概念曾在諮商心理風行一時,
但是一下子就衰亡了,所以比較沒有新文章。
到了學期末文章越來越長,感謝耐心閱讀。
逢峻
1. 你以價值清晰度以及個體是否彈性調整價值觀來定義。基本上我的疑問會是,價值觀是否有好壞對錯之分?舉個極端的例子,一個視世俗眼光於無物援交妹,他對自己的價值清晰度很高,他知道他需要物質生活,不需要一些其他的關心(我猜啦),當大家挑戰他時,他也會思索自己要的是什麼,幾經辯證之後,還是決定作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我舉這個例子不是要從單一個案來挑戰你的定義,而是我覺得你可能還是要考慮到你一開始的想法,亦即這個價值觀是不是好的對的、符合社會的價值觀。
否則從你這次的定義著手來看,會收到截然不同的兩種族群。
2. 承接第一個問題
在你的想法或是研究中,價值觀有基本上的好壞對錯嗎?
以及,是參照標準的還是絕對標準的?
是參照標準的(跟majority一樣就是好的)
還是絕對標準的(就算全世界都反對自殺,我也覺得個體有選擇死亡的自由意志)
3. 個體面對新價值的衝擊時能夠盡行思考辯證
什麼叫進行「思考辯證」?是指內在衝突整合之類嗎?這要怎麼測量?有沒有什麼具體的指標?
--
王雅鈴 Wang, Ya-Ling
國立台灣大學 心理學系
博士班一年級研究生
現在我看到學長把焦點著重在「value-clarification」,其實和我想討論的self-concept clarity有點相似;
重點不在於value的內容,而在個體對於這些價值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所以我倒不是很在意價值觀是否有絕對的好壞,如同自我概念有沒有絕對的正負向→如果我在意就會選擇self-esteem了。)
不過我好奇的是...價值觀的定義或是對價值觀的看法,華人和西方有什麼不同呢?
比如,重視情境的華人文化,是否其中的個體形成價值觀的方式就會來自社會多於西方人?
或是在面對價值觀和外在環境產生衝突時 (在華人社會尤其常見啊,這社會或是其他人老是想指示我們做這做那,都說「為你好」),
是否華人「思考辨證」或調整的方式也會受情境很大的影響?
其實我覺得 (偷偷在這裡講了XD) 老師給的這個大主題困難的地方就在於,我們必須先定義出能夠被測量的「optimal self」、
而且這個測量還必須為華人量身打造,否則就可能有很多很多問題。
接著,我們要從茫茫的文獻 (並且大部分都是西方的理論架構) 中找出支持我們論點的說法,並且指出不同於西方的要點在哪。
在幾乎所有心理學方法和知識都來自西方的學術社群的前提之下,創造力的需求其實大過我們的推理邏輯能力...
但又不能超出論證的條理之外天馬行空 (畢竟又不是文學創作啊)。
如何用西方的工具測量出「非西方」的特質,我想大概只有安智學長的方法可行了:每個研究都要自製量表。XDDD
扯太遠了,其實我最後一段的重點是...目前看起來你遭遇的困難有:
1. 價值觀如果沒有絕對,或是你不想討論價值觀的內容 (一如我先不討論自我概念的內容),而是重視價值觀形成的原因、
以及個體對於這個原因的掌握,那麼就有測量上的難度 (如果前面同學和學姊提到的)。
2. 即使解決了清晰度測量的問題,你還是必須面對「東西方差異」...也就是討論這種價值觀清晰或掌握度,重要性是不是普世皆同?
或者對西方人來說比東方人更重要 (因為他們必須向你更早之前說的,有「一組明確的價值觀並落實到生活中」);
也可能對東方人來說反而比西方人重要,比如...欸,因為我們必須不斷隨情境改變,所以更需要掌握我們重視某些價值的理由、
是不是反映了我們更深沉沒有被說出來的隱藏動機 (例如,工作和家庭時間有衝突時,選擇了工作並不表示更在意個人成就、
而是顧全大局的想說自己擔負著養家活口的重任...這樣豈不是比真正花時間在家庭的人更重視家庭嗎?)。
有這樣的假設可能會是必要的。
3. 「調整」的捕捉會有很大很大的困難!其實「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就像是「functional flexibility」,是一種難以掌握的狀
態。
個體的價值觀是否曾經遇到重大的挑戰,將會成為很大的混淆變項。
沒有遭遇挑戰,就看不出價值觀是否明確的差別、當然更別提「調整」能力的差別要怎麼測量了。
受試者如果是大學生...想捕捉可能難上加難啊。
大概就是先這樣吧,其實我也沒有想得很清楚、打得也很凌亂。各自珍重吧學長。XD
謝謝你的建議
事實上你提到的問題1.2.我也曾想過 但是一時之間也還想不到如何解決
我一直不太想去處理「哪些價值」是好的 「哪些價值」是壞的 這樣的問題
處理這樣的問題勢必要有些立場或前提
不過也不是說完全不可行 也許就是選擇一個立場來說話
逢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