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部不適合修高社的原因和一點課程建議

9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呂婕

unread,
Jun 18, 2009, 3:56:40 AM6/18/09
to advsocial972
剛剛好不容易把期末報告交出去了(其實是麻煩張家齊幫我交紙本),
最後的版本在研究假設的推論和方法的設計上都很不完善,但是已經是目前的極限了。
私以為高社真的不太適合大學部修習,原因如下:

首先,大學部真的都有不少外務,至少我自己這學期就因為系上活動和畢業相關事宜忙得不可開交,
能夠花在paper上的時間有限。
但偏偏之前又沒有什麼讀paper、甚至寫研究計畫 (不像其他大四的至少都有推甄研究計畫:P) 的經驗,
其實要花更多的時間努力才能跟上論文的研究邏輯和課堂上討論的進度。(但唸書時間偏偏比之前更少)
一開始不熟悉論文的寫作方式,一篇文章往往要看好久才能抓到重點;而SDT已經算是結構很完整、
很好讀的文獻了...接著就陷入統計方法看不懂的深淵,然後發現很多事情不能強求。

再來,應該就是老師說以後不開放給大學部修的原因:不知道該用什麼標準來要求。
我自己修這門課,希望自己paper方面的閱讀量和質能比照碩士班的學長姐,結果卻不盡理想 (經驗真的有差)。
「至少要付出相等努力」的嘗試失敗了,即使課堂發言的表現還可以 (不好意思我話很多),卻還是不滿意。
我一直要覺得好好修一門課,投入夠多才能有所收穫;自己這學期的其它12學分加起來的努力也沒超過高社,
卻還是不夠。

其實在老師的評分上我從來沒有擔心過,畢竟都要畢業了,所求的也只是無愧於心。

高社就像是個入門體驗,先是掌握paper的菁華、理論的結構,試著理解其他人讀到的為何和自己不同,
接著要和理論緊密結合的提出問題、並且要把讀過的paper放在心上,逐步累積才能擁有基本的「背景知識」。
最後幾週的生產過程也是相當痛苦的,至少搜尋文獻對我來說就是一大挑戰:工具不熟悉、方法常用錯、
常常走了很多冤枉路才發現想要的資料就在手邊 (就列在已讀過的paper參考文獻上)。
給予回饋也是一件相當耗費認知資源的事,往往一篇回饋就要一個多小時的思索和醞釀,還戰戰兢兢。

凡此種種,都是以前想像著卻沒有機會經歷的,或許也會是以後我 (若是真的投入學術研究) 要不斷反覆的過程。
研究是一條很漫長的路。我只能說,很高興我是從這裡開始。


最後,是一點關於課程的提議。
之前我在課堂上有說,希望期末報告的醞釀和文獻搜尋的時程可以提早一點,或許在讀了五週paper後就可開始。
當大家至少都有了研究方向和初步的文獻搜尋之後,學期可能也過了一大半。
這時候,是不是可以稍微分個小組,就像最後一次偽論文口試的方式,讓一些同學先報告自己目前的進度。
另外,每個人的研究主題雖然不盡相同,但似乎都會大概指向幾個特定的方向,(比如這次,就有情緒調控、
關係、重視集體和諧下的取捨拿捏等...我隨便寫一下而已XD)
如果以這種方式分組,或許可以在給予回饋時有一些比較集中主題回應的規定 (相關的背景知識可以相互分享)。
不過這也有缺點啦...就是如果其他人的主題和自己方向愈遠、毫不相干,就會沒有深入閱讀的動機。
只能說可能要考量一下深度與廣度的拿捏。

這大概就是我想到的,我覺得這學期的課程安排很不錯!(如果proposal能早點開始醞釀就更完美了...)
我學到了好多沒有經過實際操作,不會發現的東西!也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多了一些接觸和認識,
更確認了我對社心的喜好...(雖然讀起來很辛苦,但做起來就是比較快樂!)
如果還有什麼遺憾...大概就是期末報告寫得不盡如人意吧。> <

謝謝所有給過我回應、讀我的feedback的大家,也謝謝上課時耐心傾聽、勇於發言的所有同學...
當然,還有每次都要辛苦地同時理解很多人邏輯 (還經常漏洞百出) 的老師!謝謝老師!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