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獻中,real self-esteem通常與intrinsic motivation 和authenticity擺在一起 (Ryan
& Brown, 2003), 而contingent self-esteem 則通常會造成衝突感、罪惡感、壓力 (Deci & Ryan,
1995), 焦慮、群體中的不適應 (Grolnick & Ryan, 1989), 和脆弱的self-esteem (Kernis,
2003; Kernis & Paradise,2002),這樣說來難道東方人在照顧面子的情況下,會形成上述的負面心理情緒與心境?
然而我認為,在東方文化的影響下,situated identity或者顧面子已經成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non-contingent
VS. contingent self-esteem與motivation,
authenticity以及上述負向心理作用的連結,是利基於價值和self-esteem建立在intrinsic絕對價值之上。也就是說當價值並非intrinsic決定而是取決於extrinsic的社會觀感和社會價值時,那麼反而不會有與intrinsic價值的衝突產生。另外,如果我們的社會不強調一致性的價值觀與自我,那麼在未經反思的情況下不一致便不容易察覺,更不會一直不斷改變情境自我的情況下有心理衝突產生。
以上是我的main thesis.
而我因此預測,如果環境要求low self-esteem behavior,導致個體也產生真正的low
self-esteem時,並不會因此而mental health減低,原因在於在某情境下的low
self-esteem只是contingent self-esteem的其中一個,其他情境下有其他high self-esteem。
*我定義中的華人optimal self: 在社會環境中與自我相處時,擁有穩定、順利以及平安的peace of mind,而這peace
of mind是extrinsically定義和產生而並非來自於高度內部一致性或者自我擁有哪些intrinsic property。
*達到optimal self的方式: 透過滿足環境的價值要求與行為要求,使得不同情境下展現出的情境自我皆有high
self-esteem為最高境界,然而就算沒有全部都是high self-esteem, 就算是部分的low
self-esteem也可以透過其他的high self-esteem來達到feeling of being
optimal。並且這種contingent self-esteem並不會帶來上述文獻中提到的負向心理。
*Optimal self的行為指標:
要有optimal self必須包含兩種心理狀態的滿足
(1) peace of mind
(2) 沒有一致性與否的反思能力
前者透過contingent self-esteem下滿足extrinsic values達成
後者阻絕掉contingent self-esteem可能帶來的價值衝突
因此確認是否有optimal self的指標包括
(1) peace of mind的指標
(2) 類似http://www.philosophersnet.com/games/check.htm的一致性測驗一致性低,不自知並且並不因此產生負向心理
(3)個人人生價值取決於不同情境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Moral face and social face: Contingent self-esteem in Confucian society
http://pdfserve.informaworld.com/453769_731439052_747826958.pdf
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Seeking Self-Esteem
http://psp.sagepub.com/cgi/reprint/31/11/1587
Stability and malleability of the self-concep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3783430
--
Chien-Hui (Lynn) Chiu
Graduate Student
EPA Explorer of Perception & Attention Lab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ttp://epa.psy.ntu.edu.tw/
Consciousness Research Group
National Yang Ming University
http://crg.ym.edu.tw/ch/index.html
Newsletter & Student Committee Chair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Study of Consciousness
http://assc.caltech.edu/index.htm
我不太能同意你說的第二個達成最適自我的條件:沒有一致性與否的反思能力。相反地,我覺得這個能力在華人情境中也非常重要,如果失喪了,可能也就無法達
成最適自我。
你之所以覺得在華人情境中要達成最適自我必須缺少反思能力,基本上是站在西方文獻的立場上看待東方人的情境思維,並且將東方人重視隨情境調整變動的傾向
等同於contingent self-esteem。既然華人最適自我的概念與容易帶來不好後果的contingent self-esteem相連
接,就必須考慮在華人達成最適自我的時候,怎樣避免來自於不穩定自尊狀態的負向影響。如果華人最適自我並非不穩定自尊的呈現,那就完全不會有此問題的產
生。
鄭伯壎老師常說,遇到西方理論不適合詮釋東方現象時,第一種因應方式是繼續走西方理論的路,但找出東方情境對此一理論機制特有的調節因子。而第二種方式
則是傾向認為西方理論最終無法解釋東方特有的現象,所以必須創造特屬於東方的理論。這兩種方式最後的成果可以互相交流,但同一個研究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方
式來開展,不能腳踏兩條船 (Cheng, Wang, & Huang, 2009) 。你的行為指標一看起來是走第二種方式的路線,但指標二卻比較
傾向第一種方式。我覺得這是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Cheng, B. S., Wang, A. C., & Huang, M. P. (2009). The road more
popular versus the road less traveled: An “insider’s” perspective of
advancing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5, 91-105.
還有,形容華人情境經常要求個人展現低自尊行為是恰當的嗎?例如,我們的文化的確希望個人受到稱讚時要謙虛,但這個謙虛態度等於表現低自尊嗎?至少我的
個人經驗告訴我,當我謙虛以對他人稱讚時,心裡對於自我的感覺是很良好的,是認為自己很有價值的,絕對稱不上是低自尊。我覺得這個形容也有刻意要套用西
方文獻以解釋特有東方現象的疑慮。
Andrew
On 6月1日, 下午11時34分, "Chien-Hui (Lynn) Chiu" <chiu.chien...@gmail.com>
wrote:
> Alexander and Rudd (1981) 說「面子」是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現的的情境自我 (situated
> identity),而Ng (2001)認為在儒家文化中,「面子」可以定義為個體的contingent self-esteem.
> 甚麼是contingent self-esteem呢? 就是相較於true self-esteem,
> 其self-esteem取決於不同情境下的狀況,以及情境下的價值觀與眾人的期待(Deci and Ryan, 1995, 2000),
> (Kernis, 2003)。
>
> 在西方文獻中,real self-esteem通常與intrinsic motivation 和authenticity擺在一起 (Ryan
> & Brown, 2003), 而contingent self-esteem 則通常會造成衝突感、罪惡感、壓力 (Deci & Ryan,
> 1995), 焦慮、群體中的不適應 (Grolnick & Ryan, 1989), 和脆弱的self-esteem (Kernis,
> 2003; Kernis & Paradise,2002),這樣說來難道東方人在照顧面子的情況下,會形成上述的負面心理情緒與心境?
>
> 然而我認為,在東方文化的影響下,situated identity或者顧面子已經成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non-contingent
> VS. contingent self-esteem與motivation,
> authenticity以及上述負向心理作用的連結,是利基於價值和self-esteem建立在intrinsic絕對價值之上。也就是說當價值並非intrinsic決定而是取決於extrinsic的社會觀感和社會價值時,那麼反而不會有與intrinsic價值的衝突產生。另外,如果我們的社會不強調一致性的價值觀與自我,那麼在未經反思的情況下不一致便不容易察覺,更不會一直不斷改變情境自我的情況下有心理衝突產生。
>
> 以上是我的main thesis.
>
> 而我因此預測,如果環境要求low self-esteem behavior,導致個體也產生真正的low
> self-esteem時,並不會因此而mental health減低,原因在於在某情境下的low
> self-esteem只是contingent self-esteem的其中一個,其他情境下有其他high self-esteem。
>
> *我定義中的華人optimal self: 在社會環境中與自我相處時,擁有穩定、順利以及平安的peace of mind,而這peace
> of mind是extrinsically定義和產生而並非來自於高度內部一致性或者自我擁有哪些intrinsic property。
>
> *達到optimal self的方式: 透過滿足環境的價值要求與行為要求,使得不同情境下展現出的情境自我皆有high
> self-esteem為最高境界,然而就算沒有全部都是high self-esteem, 就算是部分的low
> self-esteem也可以透過其他的high self-esteem來達到feeling of being
> optimal。並且這種contingent self-esteem並不會帶來上述文獻中提到的負向心理。
>
> *Optimal self的行為指標:
> 要有optimal self必須包含兩種心理狀態的滿足
> (1) peace of mind
> (2) 沒有一致性與否的反思能力
> 前者透過contingent self-esteem下滿足extrinsic values達成
> 後者阻絕掉contingent self-esteem可能帶來的價值衝突
>
> 因此確認是否有optimal self的指標包括
> (1) peace of mind的指標
> (2) 類似http://www.philosophersnet.com/games/check.htm的一致性測驗一致性低,不自知並且並不因此產生負向心理
> (3)個人人生價值取決於不同情境的社會價值
>
> 參考文獻:
> Moral face and social face: Contingent self-esteem in Confucian societyhttp://pdfserve.informaworld.com/453769_731439052_747826958.pdf
>
> 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Seeking Self-Esteemhttp://psp.sagepub.com/cgi/reprint/31/11/1587
>
> Stability and malleability of the self-concept.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3783430
>
> --
> Chien-Hui (Lynn) Chiu
>
> Graduate Student
> EPA Explorer of Perception & Attention Lab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http://epa.psy.ntu.edu.tw/
>
> Consciousness Research Group
> National Yang Ming Universityhttp://crg.ym.edu.tw/ch/index.html
1. 在讀千惠的論述時,我面臨到的困難是,千蕙一開始是從「面子」與contingent SE這個部分來切入,然後在假設那裡又首度出現low
SE,我需要在腦海裡轉折好幾圈XD最後還提到peace of mind,又會跳到另一個層面去思考,因為前面都沒提到pease of
mind,在這裡所謂pease of
mind是怎麼推出來的?跟前面的關係又是什麼?有點難以follow耶,對我來講會同時有很多概念跳出來,然後彼此之間又不太tight,所以有點困惑。
2. 我也同意安智的說法,華人謙虛的意涵可能遠超過或不是low
SE,謙虛在華人文化中可能是一種人際策略或是self-improvement的一種,高自尊的華人,在華人文化下,或許並不是直接show
off出自己有哪些好的部分,可能也會顧及到他人的感受,關係的和諧,而做出自謙的策略,我覺得自謙並不代表一個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是自己很差,這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基本上我會覺得華人的謙虛帶有較多的策略與結果考量,有句話說「越飽滿的稻穗越是低垂」,也就是說我們會認為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會自滿不會炫耀,而是會謙虛,所以就回到剛剛所說的,一個謙虛的人通常是「飽滿的稻穗」,會需要用到謙虛策略的人,幾本上也都有兩把刷子,所以我不必然認為謙虛的人是低自尊的人耶。
因此,承上的觀點,我也會質疑你所謂的華人社會是要求個體「低自尊」?因為謙虛和重視面子可能都必須架構在華人的關係思維底下來討論,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會覺得東方環境並沒有要求個體要低自尊啊。
--
王雅鈴 Wang, Ya-Ling
國立台灣大學 心理學系
博士班一年級研究生
D972...@ntu.edu.tw
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若依據Hwang(1987)的分類,臉面可分為道德臉面、與社會臉面,道德臉面代表社會對於個人的道德自我之完整性的信任,個人的道德臉面只有一張;
不同於道德臉面的唯一性,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多個社會臉面。更具體來說,針對不同的成就領域,都有相對應的社會臉面,它是伴隨個人成就而來的一種聲望,個
人依據自身的能力、特質,進而衍生出所重視的社會臉面類型(例如:對A而言,繪畫並非重要的成就領域,因此即使A圖畫的很差,也自認沒有繪畫細胞,但這
絲毫無損於A的optimal self)。而這樣的現象似乎與妳所提及的「 達到optimal self的方式」不太相同(透過滿足環境的價值要求
與行為要求,使得不同情境下展現出的情境自我皆有high
self-esteem為最高境界,然而就算沒有全部都是high self-
esteem, 就算是部分的low
self-esteem也可以透過其他的high self-esteem來達到feeling of
being optimal)。
此外,我也覺得華人被要求在某些場合表現看似「 低自尊」的行為,或許行為的本身與西方所謂的「低自尊」表現雷同,但行為的動機,卻是大有學問,這部份
甚至有研究者以「謙虛角本」的概念,具體描述華人的謙虛行為、及其背後的豐富意涵,意味著華人文化中,謙虛可能是一種心照不宣的人際互動策略。是否延續
西方的「低自尊」辭彙,或許也可以再思索。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想法。
On 6月3日, 下午10時32分, "Chien-Hui (Lynn) Chiu" <chiu.chien...@gmail.com>
wrote:
> 謝謝安智與雅鈴的建議,我承認我在想時有好多的念頭一直蹦出來,因此好多概念就因此飛來飛去。也謝謝安智提供的精銳批評說明我解決的方式產生的衝突,現在沉靜下 來再好好思考。
> 一:peace of mind as optimal self
> 我認為華人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安定的心靈生活,所以這是最後要追求的東西,也就是optimal self的主觀定義。而我們的peace of
> mind依賴外部的社會價值滿足。要怎麼達到這樣的peace of mind呢?最直覺的答案是沒有衝突,沒有焦慮,沒有不適應,堅強,沒有壓力。然而...
>
> 二:contingent self-esteem/面子 VS. peace of mind
> 然而注重面子的華人擁有situated identity,因此擁有contingent self-esteem. 根據西方的文獻,contingent
> self-esteem就是會帶來這些衝突、焦慮、不適應、脆弱以及壓力,因此有違peace of mind. 這樣華人要不就是應該脫離contingent
> self-esteem的情況,要不就是跟西方人不同,contingent self-esteem並不會帶來這些負向作用。
>
> 三:consistency VS. contingent self-esteem
> 我採取第二條路線,也就是華人的contingent self-esteem並不會帶來這些負向作用。我的論點是,之所以contingent
> self-esteem會帶來這些作用是因為一般人會受不了自己這樣的「inconsistent」,因此會有內部的衝突等等。然而華人是可以處在內部衝突的狀 態的。這時候回到大家一開始無法理解的地方:怎麼可能會有人忍受得了內部的不一致?
>
> 四:intrinsic/extrinsic personal quality VS. consistency
> 西方人因為注重intrinsic personal quality, 所以內部一致性是達到optimal
> self的必要條件之一。然而注重滿足社會條件的extrinsic values的華人,extrinsic personal
> quality定義下並不注重完美的consistency,而是滿足了不同情境下需要達到的部份consistency,或者滿足不同情境下的個別條件。因此 ,我們的內省機制會去省察是否「安份守己」符合社會中該有的角色與表現,但是西方人可能會去省察是否內部一致。所以我們有辦法忍受內部不一致的,因為我們根本就 沒有在內省和注重這個部分呀!
>
> 結論:既然因為注重extrinsic personal quality而可以不省察內部的不一致,就可以在contingent
> self-esteem的狀況下不伴隨負向心理,所以能夠在愛面子的情況下保有peace of mind.
>
> 以上。
>
> 關於low
> self-esteem的部份其實跟上面是可以切割開來的,只是上次硬想要把之前提的proposal跟後來想的套在一起,導致很亂的結果,謝謝安智與雅鈴在這 方面的良好批評。
> 這方面我再想想能不能夠放進來囉。
>
> 千蕙
>
> 2009/6/3 王雅鈴 <patricia7...@gmail.com>
>
>
>
> > 千蕙你好
> > 我也提出我的一些看法(或者說是讀完你論述的一些疑問)於后。
> > 你參考看看嚕
>
> > 1. 在讀千惠的論述時,我面臨到的困難是,千蕙一開始是從「面子」與contingent SE這個部分來切入,然後在假設那裡又首度出現low
> > SE,我需要在腦海裡轉折好幾圈XD最後還提到peace of mind,又會跳到另一個層面去思考,因為前面都沒提到pease of
> > mind,在這裡所謂pease of
> > mind是怎麼推出來的?跟前面的關係又是什麼?有點難以follow耶,對我來講會同時有很多概念跳出來,然後彼此之間又不太tight,所以有點困惑。
>
> > 2. 我也同意安智的說法,華人謙虛的意涵可能遠超過或不是low
> > SE,謙虛在華人文化中可能是一種人際策略或是self-improvement的一種,高自尊的華人,在華人文化下,或許並不是直接show
>
> > off出自己有哪些好的部分,可能也會顧及到他人的感受,關係的和諧,而做出自謙的策略,我覺得自謙並不代表一個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是自己很差,這是兩件截然 不同的事情。基本上我會覺得華人的謙虛帶有較多的策略與結果考量,有句話說「越飽滿的稻穗越是低垂」,也就是說我們會認為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會自滿不會炫耀,而 是會謙虛,所以就回到剛剛所說的,一個謙虛的人通常是「飽滿的稻穗」,會需要用到謙虛策略的人,幾本上也都有兩把刷子,所以我不必然認為謙虛的人是低自尊的人耶 。
>
> > 因此,承上的觀點,我也會質疑你所謂的華人社會是要求個體「低自尊」?因為謙虛和重視面子可能都必須架構在華人的關係思維底下來討論,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會覺 得東方環境並沒有要求個體要低自尊啊。
>
> > 在 2009/6/1,Chien-Hui (Lynn) Chiu <chiu.chien...@gmail.com> 撰寫:
> > > Alexander and Rudd (1981) 說「面子」是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現的的情境自我 (situated
> > > identity),而Ng (2001)認為在儒家文化中,「面子」可以定義為個體的contingent self-esteem.
> > > 甚麼是contingent self-esteem呢? 就是相較於true self-esteem,
> > > 其self-esteem取決於不同情境下的狀況,以及情境下的價值觀與眾人的期待(Deci and Ryan, 1995, 2000),
> > > (Kernis, 2003)。
>
> > > 在西方文獻中,real self-esteem通常與intrinsic motivation 和authenticity擺在一起 (Ryan
> > > & Brown, 2003), 而contingent self-esteem 則通常會造成衝突感、罪惡感、壓力 (Deci & Ryan,
> > > 1995), 焦慮、群體中的不適應 (Grolnick & Ryan, 1989), 和脆弱的self-esteem (Kernis,
> > > 2003; Kernis & Paradise,2002),這樣說來難道東方人在照顧面子的情況下,會形成上述的負面心理情緒與心境?
>
> > > 然而我認為,在東方文化的影響下,situated identity或者顧面子已經成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non-contingent
> > > VS. contingent self-esteem與motivation,
>
> > authenticity以及上述負向心理作用的連結,是利基於價值和self-esteem建立在intrinsic絕對價值之上。也就是說當價值並非int rinsic決定而是取決於extrinsic的社會觀感和社會價值時,那麼反而不會有與intrinsic價值的衝突產生。另外,如果我們的社會不強調一致性 的價值觀與自我,那麼在未經反思的情況下不一致便不容易察覺,更不會一直不斷改變情境自我的情況下有心理衝突產生。
>
> --
> Chien-Hui (Lynn) Chiu
>
> Graduate Student
> EPA Explorer of Perception & Attention Lab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http://epa.psy.ntu.edu.tw/
>
> Consciousness Research Group
> National Yang Ming Universityhttp://crg.ym.edu.tw/ch/index.html
你講到的第三點的最後一句:
怎麼可能會有人忍受得了內部的不一致?
然後講到intrinsic/extrinsic personal quality VS. consistency
我剛好有碰到這篇...覺得可能有一些觀念想法有在裡面...
Culture and Implicit Self-Esteem: Chinese Are "Good" and "Bad" at the
Same Time
Helen C. Boucher, Kaiping Peng, Junqi Shi and Lei Wang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9
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