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師常常(社心,演講)用來開場的一句話,據我側面了解每次引起共鳴的效果量都蠻大的
根據老師(2007)的回答是:
The word is too big we're so small and lonely.
We need a person witness to our life, care about every detail as much
as we do.
世界是如此大
我們是如此的渺小與寂寞
我們需要有一個人見證我們活過
關切我們生活的一切細節 就像是我們一樣
<<引自電影:Shall we dance>>
根據上週念的Jennifer Crocker(2008)舉的文獻
Humans are social animals;
they need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people fo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g.,
Bowlby, 1969; Deci & Ryan, 2000; Maslow, 1968).
Baumeister and Leary (1995) proposed that humans have a fundamental
need to belong; specifically, people need frequent personal
interaction or contact with someone who cares about their welfare and
who
likes (or loves) them (Baumeister & Leary, 1995).
In support of their argument, Baumeister and Leary (1995) reviewed
evidence that people form social bonds easily and are reluctant to
break them; that forming social bonds creates positive emotions,
whereas breaking social bonds creates negative emotions; that people
think a great deal about actual and potential relationship partners;
and that deficits in belongingness are associated with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Fiske (2003) suggested that belonging is
the core social motive in humans, underlying the motives to
understand, control, self-enhance, and trust in others.
雖然我們在需要活在關係中,我們需要被支持,被看重,被陪伴
但同時我們也在追求自我實現(暫且假設自我實現是pain culture的)
這些過程中,我們很常會傷害到關係
為了報告好多天沒回家睡,為了去香港前的準備無法陪母親過節,為了賺錢升遷,犧牲和家人相處的時間等等
相反地,我們很常會因為關係感到萎縮,哀怨,壓抑不喜歡自己甚至犧牲自己的self
比方說為了伴侶放棄自我成就的機會(出國進修),為了關係而不顧自己的利益
如何在關係與自我中取得一個平衡?
在關係中如何自在地實現自我?
雖然老師的問題從本土角度談"最適當自我"的特殊意涵,但是我終究還是想談關係
而且延續這週主題,當我們光談自我時,其實糟遇到的困難並不大
但當我們談論到關係中的自我時,如何利他又利己,或者如何談關係中"自我的彈性"就變得是很重要的問題
這只是我一個很rougyh 的大idea,還沒narrow到很detail的部分,我有想到其它部分再補上。
http://www.wretch.cc/blog/hanason/10885389
1.你論述的重點究竟是前面的「為什麼要進入一段關係」?還是後面的「關係中的關係與自主」?
看起來是後者,不過你前面鋪陳了很長,容易引起誤會失焦。
2.因為其實沒有很清楚看到你的想法,或是你其實有呈現但是很發散我沒辦法釐清。
以我自己的想法來看,會有關係與自主的衝突,都是因為太重視關係與自主both,
也就是說我一定要對方愛我,關係良好,但是我也一定要出國進修。
這樣的兩者堅持之下,其衝突自然是必定的。
如果不套葉老師的關係自主或是其他理論。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方面的衝突,我覺得那些能從中適應的人,
一定是從兩者間找到一個更高層的整合或妥協,
也就是說,可能是透過關係來整合自我(EX陪伴老公、相夫教子也是一項很偉大的自我成就)
或是透過自我來整合關係(EX出國進修、現在忍受孤獨、不被瞭解是為了一段更美好的關係)
我的意思是,「意義感」、「整合」或是說穿了就是你「自主」的選擇其一,
可能是這種衝突解套的不二法門。
3.華人本土在你的論述中完全不考慮嗎?因為這種現象在華人中應該是不少的。
雅鈴
On 4月30日, 下午6時58分, 小花 <r97227...@ntu.edu.tw> wrote:
你提到 “自己的需求和對方衝突時,「自主」與「關係」間如何取捨?“
我想這就是你主要的問題吧 (??)
首先我想說,自主與關係並不互斥。就像我們有談論到的,autonomy 不是 independence from others. 自主與關係是可
以並存的!例如你提到出國進修與否的兩難,如果你選擇了為了伴侶而留下,這並不表示你就沒有自主。你還是自主地做了這個決定,只是這個決定是有利於關係
而非有利於個體的自我實現。我想或許你的題目 wording 要再考慮一下。 我覺得你的內容比較像是 “自我“ 與“關係“的取捨。
假設是自我與關係的取捨,那我覺得你可以從self-expansion 著手。如果個體對於這段關係的 commitment 很高,那就容易把關係
看成是自我的一部份,那這其實就in a way 是自我與自我的衝突如何解決的問題了。(就變成是我既想留在台灣又想出國進修的問題了)如何解決這個
問題就可以參考我們如何解決自我衝突。
那如果關係沒有納入你的self裡,那就很像是 ideal 與 ought 的對抗了。(我想出國進修,但是因為其他的原因,我應該要留下。)
提供你做參考
姿吟
我也覺得你最後的問題和「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為什麼還要進入一段關係?」沒有太大的關聯性。不過我很享受你在網誌裡面結合多媒體的鋪陳!
楊國樞與陸洛老師(陸洛、楊國樞,2005;亦可參考楊國樞、陸洛,2005)其實針對華人的自我實現做過探討,他們透過質性資料的分析,找出了現代華
人自我實現的三大內涵,包括「完全做自己」、「回饋家庭」,以及「自我安適」。也就是說,在社會取向高的情況下,並不是只有展現個人能力、天分與氣質才
是自我實現,善盡社會責任、稱職扮演規範中角色也可以是自我實現。如果用他們所歸結得到的結論看待雅鈴和姿吟所提出的出國進修與否衝突情境,選擇留下來
雖然不能算是自主地選擇個體目標與理想,並實踐、達成之(完全做自己),但的確是犧牲個人需求,以回報家庭或滿足家庭期望(回饋家庭)。如果做選擇的人
果然是這樣想的,其實衝突並沒有發生。
陸洛、楊國樞(2005)。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自我實現觀:概念分析與實徵初探。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3期,3–69頁。
楊國樞、陸洛(2005)。社會取向自我實現者與個人取向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3期,71–143頁。
這個問題也和我個人的經驗很有關係。結婚以前我的確想過要出國進修,但是結婚以後太太北上,在台北找到很好、很適合他的工作,我就轉念決定留在台灣唸書
了。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其實沒有太大的掙扎,我當然知道獲得國外的學歷對於日後謀職是比較有利的,也知道就我所專精的領域而言,台灣的學術圈子狹窄得多,
但是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事情是與太太所共組的家庭,而不是我自己,所以當她有了很好的生涯安排時,我很樂意配合她而調整我自己。
這個決定對我來說很重要,帶給我後來的人生許多正向影響,我也不曾對這個決定後悔過。取捨的當下還是不免有些躊躇和思量,但那應該絕對算不上是衝突?
Andrew
> > > 這只是我一個很rougyh 的大idea,還沒narrow到很detail的部分,我有想到其它部分再補上。- 隱藏被引用文字 -
>
> - 顯示被引用文字 -
真對姿吟的部分,很感謝他把我要問的問題點出來(其實我要問的問題就是瑋芳學姐想問的問題)
“自己的需求和對方衝突時,「自我」與「關係」間如何取捨?“這樣才對
因為我相信,其實很多的時候即使這衝突產生,我們也是choiceful的進行此事,也就是如姿吟所說,仍然是自主的。
我覺得姿吟想得點很好,所以我想可能可以先測他的commitment當作self expansion的index之一
若對方已經整合入我的self中了,那麼處理自我間的衝突就好了
若否,個體應該會面臨更多的困難才對。
雅鈴的部分我覺得也很棒,如同我們週一CRR討論的,不論是在Hine在中大的報告中或B&B理論都一再的提出類似的概念,賦予一件事情新的意義有助於我們整合兩個self 間的conflict
只是我們無法每次衝突時都賦予東西新意義,我在想兩人關係間的讓步取捨比較像是跳恰恰(小怡之前在KTV跳的那樣),一人進一人退,退者當思未來對方也會讓你進,進者也需感恩對方讓你進。下此還要reciprotory,似乎兩人關係才能長久。
承上,本土的部分我想華人是否較西方人更會拿捏兩者之間的balance
還有,根據思賢的LTO看法,LTO高的人是否較能退一步以一個更大更遠的觀點看待此衝突
accept彼此的不同與調合自我與關係間的衝突。
再次感謝兩位正妹!
我個人的感覺是
"能感覺到自己可以因為愛對方而犧牲一點自我"其實這樣的感覺也不錯。
因為,我能深刻的體認到,我是有多愛對方。
或許,我應該朝"甘願"來研究。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Andrew Wang" <andr...@gmail.com>
To: "advsocial972" <advsoc...@googlegroups.com>
這裡也有談到其他的關係(如親子)
我傳到檔案區給大家參考
Relationship Styles of Self-Focused Autonomy, Other-Focused
Connectedness, and Mutuality across Multiple Relationship Contexts
Kristin D. Neff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kri...@mail.utexas.edu
Susan Harter
University of Denver
This study examined relationship styles of self-focused autonomy,
other-focused connectedness, or mutuality with mothers, fathers, best
friends, and romantic partners to determine if styles would be used
consistently or would vary across relationships. Participants included
257 college students (M= 21.6 years). Mutuality was th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relationship style in all relationship contexts, and no sex
differences in style were found. Most participants reported using more
than one relationship style across contexts, however, and styles were
linked to perceptions of power within relationships: autonomy was
associated with dominance, connectedness to subordinance, and
mutuality to equality. Autonomy was linked to the worst psychological
outcomes with parents (in terms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self-
worth, and depression), and mutuality was linked to the best outcomes
with romantic partners and best friends. Findings caution against the
dichotomization of autonomy and connectedness into bipolar opposites,
because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two concerns is more typical in
relationships. They also support the contention that orientations
towards autonomy and connectedness are best conceptualized as
responses to contextual features of relationships–including
circumstances of power–rather than stabl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self.
另外,這裡也有一些相關討論
http://www.whatprice.co.uk/health/relationships.html
> >> - 顯示被引用文字 -- 隱藏被引用文字 -
>
> - 顯示被引用文字 -
Conflict Negotiation and Autonomy Processes in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Interdependency in Boyfriend and Girlfriend
Effec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v31 n6 p691-707 Dec 2008
Elsevier. 6277 Sea Harbor Drive, Orlando, FL 32887-4800. Tel:
877-839-7126; Tel: 407-345-4020; Fax: 407-363-1354; e-mail:
us...@elsevier.com; Web site: http://www.elsevier.com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flict negoti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autonomy in adolescent romantic partners. Thirty-
seven couples participated in a globally coded conflict interaction
task.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s (APIM)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extent to which boys' and girls' autonomy was linked
solely to their own negotiation of the conflict or whether it was
linked conjointly to their own and their partners' negotiation style.
Combining agentic autonomy theories and peer socialization models, it
was expected that boys' and girls' autonomy would be associated only
with their own conflict behaviors when they employed conflict styles
reflective of their same gender repertoire, and associated conjointly
with self and partner behaviors when they employed gender-atypical
conflict styles. Instead of an equal, albeit distinct, positioning in
the autonomy dynamic,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girls' autonomy is
associated solely with their own conflict behaviors, whereas boys'
autonomy is joint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own and their partners'
conflict behaviors. We discuss the relative power of boys and girls in
emergent dyadic contexts, emphasizing how romantic dynamics shape
salient abilities. (Contains 1 figure and 4 tables.)
On 5月20日, 下午11時26分, 小花 <r97227...@ntu.edu.tw> wrote:
> 這篇部分支持我的觀點,果然整合是比較好的。
> 但他並沒有談到如何整合XD
>
> 這裡也有談到其他的關係(如親子)
>
> 我傳到檔案區給大家參考
>
> Relationship Styles of Self-Focused Autonomy, Other-Focused
> Connectedness, and Mutuality across Multiple Relationship Contexts
> Kristin D. Neff
>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kristin.n...@mail.utexas.edu
> ...
>
> 閱讀更多 »- 隱藏被引用文字 -
>
> - 顯示被引用文字 -
至於研究設計我還沒想清楚XD
一.我要問的問題:
中庸是否能幫助我們coping自我和情侶間的認知衝突
二.認知衝突:
情侶間常見的分手原因前兩名(Rubin,1964;張老師月刊, 1998)
1.個性不合(他以前以為你很棒,後來發現你不棒)-->特質衝突
2.目標不同(他希望你作A,你卻想作B)-->目標衝突
三.西方文獻:
西方在談論自我與親密關係間的衝突的時候,通常有兩種情形
1.互相支持對方的理想我
2.把多一點焦點放在對方身上,進行下列認知上的努力
a.同理對方
b.對負向事件外歸因
c.說服自己或降低負向的重要性
d.相信未來有改變的可能
e.整合彼此目標
一般而言,上述努力都與觀係滿意成正相關
不過,西方卻沒有談論到"如何"作這些事情
有時候,對方的缺點就是這麼明顯,兩人的差異就是那麼大,
我們就是無法同理,無法外歸因,無法說服自己繼續關係,無法相信未來還是可以改變,也無法整合彼此目標
難道這些人就完蛋了嗎?
有沒有一種後設的思維能夠一以貫之,協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因應這些認知衝突?
四.東方文獻
週六楊先生的華人自我四元論(個人/關係/團體/他人)中談到本土心理學取向正在研究的自我
其中林以正老師報告這些年我們對"如何達成最適自我",在中庸思維的捕捉與測量與外在效度上所作的努力
1.佳暉學長從忍與拿捏的角度來談此問題,他認為對於越親近的人,忍與拿捏的技巧更為重要
在他的研究中顯示,唯有高中庸,又高拿捏者會有最好的適應,即所謂的"認知平衡,行為恰當"
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人把中庸拉近親密關係裡來談
在關係中,忍耐不見得會有好效果
因為重點不是忍耐與否,而是為何而忍
2.比方說怡真的情緒表達衝突的研究顯示,敢怒不敢言與關係滿意度呈現負相關,且T1的AEQ可以預測T2的滿意度
3.但是利翠珊老師的研究則顯示,夫妻的忍讓信念能透過降低衝突來提升關係滿意度
4.同樣是自我四元論的子計劃中,張思嘉老師首先有系統地把自我與親密關係從本土的角度來談,並從新婚夫妻的角度切入此問題
她發現一般而言,個人取向高的夫妻有適應困難,關係取向高的夫妻則適應較好(西方不也是如此~)。
不過事後他也承認,因為時間等其他因素,她並未談出本土色彩
5.君鳳學姐首先把華人婚姻中"家庭"的重要性納入考量,不過結果也如張思佳老師說,華人的婚姻是女性要犧牲較多來維持關係的。
6.陸洛老師也曾就情侶間衝突管理模式進行探討,發現面臨衝突時整合與謙讓型的情侶有較高的關係滿意度
談到這裡,自我與關係間的整合還沒有清楚的被談出來
林以正老師會後提問,是否有用中庸整合的可能
我也打算接著這個問題,單從認知層面上進行討論
五.我的推論(認知--->情感)
1.其實西方所作的那些認知上努力(a~e),都有同樣的特性:去我執,看全局,退一步,眺長程
2.東方有關的研究,卻尚未用中庸來處理伴侶間的認知衝突
3.面臨特質衝突時,高中庸者不會太快否定對方來解決自己的認知不一致,且能較能看到全貌,較能接受對方的缺點
4.面臨目標衝突時,高中庸者不會執著於現在,看得比較遠,視此次的讓步為維繫長遠關係的基礎等等
5.是故,關係中的高中庸者傾向將眼光放遠,知道自己每次的忍與不忍,犧牲與堅持的原因是其來有自,一方面讓自己過得比較好,另一方面也讓對方過得比較
好,
進而有好的關係品質
> ...
>
> 閱讀更多 »
當你用中庸來調節衝突與關係品質時,應該要說明中庸的整個內涵如何調節衝突與關係品質,
而不是中庸的一部份,因為說不定中庸的其他你未提及的部分是沒辦法調節的或甚至是反效果的。
逢峻
這邊是我的小小的想法~~
1.我覺得學長有把想問的問題跟自己內心的一些邏輯思考的很清楚了
只是說再回顧文獻的時候似乎用了許多許多不同主題的文獻
就是很有廣度 可是比較難知道到底學長你想要深入的概念在哪裡
2.雖然我覺得每個研究做完後實際要怎麼應用到人身上相當重要
不過那天問學長implementation的時候感覺好像很不好意思.......畢竟我們還在研究的初期而已,哈哈
3.真的在情侶上研究這個問題嗎~~~~???我覺得從學長說明的內容與方向,我怎麼都覺得應該是在華人夫妻比較容易看見
畢竟如果對一段關係的commitment不夠的時候,即使個體真的有中庸這種大思維 大能力,也未必須要展現
4.我相信從關係來看optimal self很重
要!!!!!!!!!!!!!!!!!!!!!!!!!!!!!!!!!!!!!!!!!!!!!!!!!因為我寫的東西也是這樣哈哈哈!!
謝謝!!
中庸的概念相當複雜,我報告時可能沒有說清楚,現試分項述之:
1.陰陽思維:於劉惠琴(2003)的研究中顯示,夫妻衝突時,若雙方都能有辯證思維(意識到有正反兩方的意見),有助於提升關係滿意度,與中庸的此項
概念甚近
2.和諧:於許多親密關係的研究中都指出,對關係的和諧取向有助於提升關係品質(張妤玥,2007;張思嘉,2009)
3.退一步思維:在心理位移的研究中指出,當個體將觀點拉大拉遠到第三人稱時,更多理性的聲音出現(金樹人,2005;謝亦泰,2007),許多西方的
文獻也揭露同理心在關係中的重要性,可見親密關係裡,只從自己角度出發想事情事不夠的,還要能先後退一步,看到全局,能從對方角度,甚至旁人角度,做出
最適合的決定,進而提升關係品質。
事實上,中庸對關係中的正向效果已被張思家老師所證實,他發現以華人自我四元論分出的四種新婚夫妻組形中,雙方都高中庸者才有較好的適應
所以我想中庸地適配性也可能需要拉近關係中作考量
而我想談的是認知衝突對關係品質的副向效果是否會受中庸調節,由於是收配對資料,我想應該也可以看適配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謝謝熊口委的建議~ : )
請問你覺得(或是文獻中)針對這些中庸概念是用一種成分組成(additional)的角度來思考嗎??
是不是只要三項某一項成份量增加了 這個人就更中庸了
還是說其中有一些複雜的交互化學變化
當一個人把少的那一項概念補足了 整個個體的中庸表現會integrated into a new level之類的這種東西
謝謝!!
在這次模擬口試中,令我感到害怕最多卻也支持最多的就是郭口委(哇賽,我真有辯證思維)
親近的人要評價你,不論是被評者或評人者都會有相當程度的壓力
不過後來我收穫很多,也沒想像那麼可怕。
針對郭口委的問題我作一些回應及釐清:
1)我還是惡習難改,東西很大。誠如郭口委所建議,可以先進行"退一步思考"這個面向的效果
不過若是施測中庸量表,那恐怕三者都要併存,先看整體的中庸與關係品質的相關。
只是後續是否還要做更具敏感度(relationship specific)進一步的測量,我還會斟酌
2)我原先想講的有特質衝突和目標衝突,不過好像心太大了,應該focus在目標衝突上。
另外,我覺得郭口委建議相當棒,我會再細分清楚長期,短期,與當前未來等目標。
3)至少已搞社心的角度來看,我希望他是一個可以經由學習而來的mata cog.這樣低中庸的人似乎才有救
況且,我希望藉由中庸來調節關係,當然希望此調節變項是可以隨時間進步或改變的瞜~事實上lab這些年也都在捕捉如何讓中庸"提高"的方式
另外,真的感謝你的手下留情阿~~~
On 6月11日, 下午10時18分, amy Kuo <tku...@gmail.com> wrote:
> 嗨
> 就今天當你口委,給你一點感想及小小建議
>
> 上禮拜老師公佈口委名單後,我感覺又開心又擔心。一來是很開心不用評雅鈴和安智已經很well-developed
> 的題目,二來又很擔心你的東西很難捉摸。其實我覺得你今天的表現很不錯!不過我有一點點小小的建議及今天來不及問的問題。
>
> 1)我還是覺得你的東西很發散,我們做研究(至少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還是focus
> 一點比較好。你為什麼要用"中庸",而不用我們今天建議的用中庸的一個characteristic(退一步思考)?
> 你覺得你有能力可以解決中庸這麼大的一個概念嗎?
>
> 2)
> 我覺得你要好好定義你架構裡的每一個部份。你的自我認知衝突的操作行定義是什麼?你今天說的兩個自我的衝突到底是什麼?你是定義在目標衝突下嗎?目標可以有很多 種:長期目標、短期目標、個人目標、團體目標、etc.,你要講的是哪種?做研究前的定義是很重要的,請你好好把這些概念想清楚。
>
> 3)我問你中庸到底是什麼時,你今天說中庸是一種能力。我回去想一想,覺得中庸思維是一種 thinking style,要達到中庸可能需要某一些能力(ie
> disengaging),但是這些能力並不等於中庸。(我的想法啦!我對中庸不熟,以正老師或許可以來解答)
>
> 姿吟
>
> 2009/6/11 逢峻 <r96227...@ntu.edu.tw>
1.謝謝妳幫我定義清楚阿阿~我當然是希望,這樣的結果可以推論到關係中。以lab這些年來作的相關都顯示
中庸與生活滿意度都成正相關,依照洛依德的說法,關係與工作是人生兩大要事,我相信若有好的活滿意度,關係也占相當大的部分
不過,正如同我先前所提及的fit or not或許也很重要。我想說的是,或許滿足個人目標有助於生活滿意度,滿足關係目標有助於關係滿意度
但是一個好的self應該兩者均高(或均不低),而中庸正是可以一魚兩吃的方法之一(雖然不盡然能吃到兩支最大的魚,但總重應該是最大的)
2.傳忠學長的結果我附於檔案區,有些部分如你所說,但有些不是。
大體而言,中庸對華人幸福感有一個主要效果,不過是建立在你所說的高高組中
而低低組確實與高高組一樣友較少憂鬱CESD,不過我想相對於高高組,低低組的少憂鬱應該是犧牲自關係滿意度而來(自己發洩建築在伴侶痛苦上)。
另外,感謝你們三位口委認真用心準備,事前還開2次討論會,讓我既緊張又感激
On 6月12日, 下午4時17分, Shiuan-Shiu Lin <r97227...@ntu.edu.tw> wrote:
> hello,程小花~~~
>
> 聽完你的報告,還有兩個問題想問一下
> 1.認知衝突是指一個人自我與關係需求的內在衝突,中庸可以調節使一個人的這兩種需求沒有衝突
> 我的疑問是當一個人同時滿足時,對自我的滿意度會很高,但對關係滿意度真的會高嗎?
> 如張思嘉老師的研究指出:兩人的關係取向都高,對關係的滿意度才是最高
>
> 2.關於拿捏行為與中庸思維
> 傳忠學長的論文:高中庸又高拿捏的人,適應結果才會好;若高拿捏但低中庸則適應不好
> 所以我想問的是:一定要高中庸思維嗎? 一個低拿捏行為的人若不具中庸思維是否也能適應呢?
>
> 當你的口委還蠻刺激的,因為你的版本都不太一樣,雖然你本人覺得一樣...
> 但其實你一改再改也蠻辛苦的,而且elaborate越來越清楚啦!^^
>
> 宣旭
> 引述 amy Kuo <tku...@gmail.com>:
>
>
>
> > 嗨
> > 就今天當你口委,給你一點感想及小小建議
>
> > 上禮拜老師公佈口委名單後,我感覺又開心又擔心。一來是很開心不用評雅鈴和安智已經很well-developed
> > 的題目,二來又很擔心你的東西很難捉摸。其實我覺得你今天的表現很不錯!不過我有一點點小小的建議及今天來不及問的問題。
>
> > 1)我還是覺得你的東西很發散,我們做研究(至少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還是focus
> > 一點比較好。你為什麼要用"中庸",而不用我們今天建議的用中庸的一個characteristic(退一步思考)?
> > 你覺得你有能力可以解決中庸這麼大的一個概念嗎?
>
> > 2)
> > 我覺得你要好好定義你架構裡的每一個部份。你的自我認知衝突的操作行定義是什麼?你今天說的兩個自我的衝突到底是什麼?你是定義在目標衝突下嗎?目標可以有很多 種:長期目標、短期目標、個人目標、團體目標、etc.,你要講的是哪種?做研究前的定義是很重要的,請你好好把這些概念想清楚。
>
> > 3)我問你中庸到底是什麼時,你今天說中庸是一種能力。我回去想一想,覺得中庸思維是一種 thinking style,要達到中庸可能需要某一些能力(ie
> > disengaging),但是這些能力並不等於中庸。(我的想法啦!我對中庸不熟,以正老師或許可以來解答)
>
> > 姿吟
>
> > 2009/6/11 逢峻 <r96227...@ntu.edu.tw>
每次我的投影片都被說太花俏了,哈哈
1.東西太大一直是我的陋習,我也希望能夠縮小我的心
2.我想深入的就是中庸思維的部分,包含前面我回應熊口委的三個子構念與親密關係的關聯
3.關於implementation的部分,我想lab一直都在進行相關的研究,不過單就此研究我想先談清楚中庸對親密關係的貢獻為何
4.謝謝你的social support 我也希望大家能認同我的說法~
5.我當然一個程度相信在婚姻裡中庸可能扮演更ˋ重要的角色
不過就學術原因來看,我希望若大學生情侶也有此效果,可能更能說服大家"世道未衰",而且談到婚姻也要考量家庭,混淆變相也可能增加
就自私原因來看,我希望短期之內解救我自己先(誤)
On 6月14日, 下午2時36分, "b94207...@ntu.edu.tw" <b94207...@ntu.edu.tw>
wrote:
On 6月12日, 下午4時17分, Shiuan-Shiu Lin <r97227...@ntu.edu.tw> wrote:
> hello,程小花~~~
>
> 聽完你的報告,還有兩個問題想問一下
> 1.認知衝突是指一個人自我與關係需求的內在衝突,中庸可以調節使一個人的這兩種需求沒有衝突
> 我的疑問是當一個人同時滿足時,對自我的滿意度會很高,但對關係滿意度真的會高嗎?
> 如張思嘉老師的研究指出:兩人的關係取向都高,對關係的滿意度才是最高
>
> 2.關於拿捏行為與中庸思維
> 傳忠學長的論文:高中庸又高拿捏的人,適應結果才會好;若高拿捏但低中庸則適應不好
> 所以我想問的是:一定要高中庸思維嗎? 一個低拿捏行為的人若不具中庸思維是否也能適應呢?
>
> 當你的口委還蠻刺激的,因為你的版本都不太一樣,雖然你本人覺得一樣...
> 但其實你一改再改也蠻辛苦的,而且elaborate越來越清楚啦!^^
>
> 宣旭
> 引述 amy Kuo <tku...@gmail.com>:
>
>
>
> > 嗨
> > 就今天當你口委,給你一點感想及小小建議
>
> > 上禮拜老師公佈口委名單後,我感覺又開心又擔心。一來是很開心不用評雅鈴和安智已經很well-developed
> > 的題目,二來又很擔心你的東西很難捉摸。其實我覺得你今天的表現很不錯!不過我有一點點小小的建議及今天來不及問的問題。
>
> > 1)我還是覺得你的東西很發散,我們做研究(至少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還是focus
> > 一點比較好。你為什麼要用"中庸",而不用我們今天建議的用中庸的一個characteristic(退一步思考)?
> > 你覺得你有能力可以解決中庸這麼大的一個概念嗎?
>
> > 2)
> > 我覺得你要好好定義你架構裡的每一個部份。你的自我認知衝突的操作行定義是什麼?你今天說的兩個自我的衝突到底是什麼?你是定義在目標衝突下嗎?目標可以有很多 種:長期目標、短期目標、個人目標、團體目標、etc.,你要講的是哪種?做研究前的定義是很重要的,請你好好把這些概念想清楚。
>
> > 3)我問你中庸到底是什麼時,你今天說中庸是一種能力。我回去想一想,覺得中庸思維是一種 thinking style,要達到中庸可能需要某一些能力(ie
> > disengaging),但是這些能力並不等於中庸。(我的想法啦!我對中庸不熟,以正老師或許可以來解答)
>
> > 姿吟
>
> > 2009/6/11 逢峻 <r96227...@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