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先就是我的一部分

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Chien-Hui (Lynn) Chiu

unread,
May 20, 2009, 7:12:15 AM5/20/09
to advsoc...@googlegroups.com
腦創傷研究中發現很多跟"self"的邊界之擴張與縮小的病例。

「縮小」的例子包括原本是自己的手在腦傷後不認為是自己的了、原本是自己的想法不再認為是發自內心所想而可能是由上帝直接在腦中發聲、原本是自己的行為覺得是由他人所操控。而「擴大」的例子則包括認為太陽東升西落都是自己操控的,覺得自己手部的位置在一個橡皮手套上,或者覺得自己整個身體都在前方的假人身上等。

Feinberg這位腦神經科學家認為上述的例子與另一種類的腦創傷病人是同類型的:自在創傷後認為己的母親雖然長得非常像自己的媽媽,但是一定是由別人假裝扮演的、覺得自己的家給長得一模一樣的建築物掉包了等等。他們都是失去了在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上面所建立的personal
significance/meaning & purpose,導致無法視其為自己的一部分。

「可以辨識但無法認知上承認」自己的媽媽、房子、物品等狀況反應了平常我們對於「屬於自己的東西」賦予了跟其他物體不一樣的性質,其心理意義並非只是單純的「辨識出屬於我的那個物體的特徵」而已,而是除了特徵外,還要有Feinberg所說的personal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Feinberg更近一步舉出病例說明,當手失去感覺時,人為了賦予significance給原本應該要有significance,會開始編出各種各樣的「身分」給那隻沒有感覺的手,賦予他意義。既然肢體與親人有類似之處,那麼從Feinberg的描述中似乎可以類推,失去親人然後看到親人的屍體就像是失去對自己手的感覺但是依然發現手黏在自己手上一樣都會有錯亂感。那是一種理智上知道已經不再了但是signifiance依然存在的感覺,所以我們也會因此「編出」各種人死後的「身分」來為他賦予個人意義。

然而,Feinberg提出來的例子中卻沒有區分出關係遠近是否會造成significance上差異,還是只要有超越物體辨識層次感覺的東西和人就具有同一種significance?
而這significance究竟是對當下的知覺感覺經驗才會有的現象,還是這樣的感覺對於目前psychological
distance遠於當下經驗的人與物都有?再者因為「其他人對於自己的significance」這樣的認知層次已經進入文化可以影響的領域,又加上如果Feinberg說得沒有錯自身肢體與親人都是同一類型的「屬於我」,那麼華人社會圈中的自我擴張範圍是否會影響這樣的significance的大小與對自我的影響?

將上述零星的問題統整起來,我想要問的就是:
根據Feinberg的理論,如果身體、物體與其他人都都有「屬於我的」和「不屬於我的」的personal
significance差異,且我們會偏向將原本具有significance的東西持續賦予significance,則我假設
(1) 這樣的significance並不只是我們當下經驗到的人與物才會有,遙想親人時跟真正看到親人時都會有這樣的significance,只是強度可能不同,機制當然也可能不同。
(2) 這樣的significance對於維持optimal self是重要的。
(3) 華人世界中重視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以及可能有的自我擴張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significance大於西方世界
(4) 因此人死亡之後,由於亡者對於自己具有如肢體般的significance, 所以會在死亡後仍然會持續他對你的存在,以達到屬於華人的最適我
延伸:這樣的存在一代一代持續下去,列組列宗變成了整個家族所有人的重要肢體般存在...

好...希望沒有扯的很遠= =~~

千蕙

--
Chien-Hui (Lynn) Chiu

Graduate Student
EPA Explorer of Perception & Attention Lab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ttp://epa.psy.ntu.edu.tw/

Consciousness Research Group
National Yang Ming University
http://crg.ym.edu.tw/ch/index.html

Newsletter & Student Committee Chair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Study of Consciousness
http://assc.caltech.edu/index.htm

程小花

unread,
May 20, 2009, 8:41:41 AM5/20/09
to advsoc...@googlegroups.com
我...很難fallow你的question

會不會已經進入哲學層次了。

Chien-Hui (Lynn) Chiu

unread,
May 20, 2009, 8:59:43 AM5/20/09
to advsoc...@googlegroups.com
糟糕糟糕
重寫重寫
就算是哲學如果沒有寫到讓人家可以follow還是很爛的哲學

1. 華人社會中家人是否已經是自己的一部分 因此保有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夠有最適我
2. 如果是,這一部分是否在死亡後必須仍然存在才能夠保持最適我
3. 這是否就是我們非常重視的祖先以及過世的人在家中的存在感的原因

題目如果有寫不清楚或者設定不好的部分請多多指教!

千蕙

2009/5/20 程小花 <r972...@ntu.edu.tw>:

松純

unread,
May 20, 2009, 1:29:07 PM5/20/09
to advsocial972
我覺得千蕙的主題很有文化的意涵,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論語·學而第一》

儒家重視孝的道德教化,孝是百善之先,百行之首,德之根本。
父母在世要竭盡所有能力來孝敬,長輩故去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慎終」不僅僅是祭祀亡靈的形式,而是一個人孝道的延續和表現。
通過祭祀之禮,不但寄托對先祖懷念之情,也是對先祖恩德的報答。
曾子所言則是繼續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

先釐清「祖先」和「家人」的不同,
若是「未見過面的祖先」對於自己而言,
應該會覺得自己是他們的延續,
而較不是自我的擴張。
但是對以家族而言,祖先則是家族的一部份。

家人跟祖先應該有所不同,
家人關係與自己緊密連結,
較可能會成為納入自我擴張的對象。

其次,若是跟自己感情親密的家人死亡,
自我較會希望能延續家人的存在感。
但是,也有跟自己感情不睦的家人死亡的例子,
個人反而會有鬆一口氣的感覺。

因此,是否是因為將家人視為自我的一部份而希望有存在感,我覺得可以再釐清。

這是我目前想到的部分。

程小花

unread,
May 21, 2009, 1:16:02 AM5/21/09
to advsoc...@googlegroups.com
千蕙好認真~這樣寫清楚多了

我對妳問題的想像是,設計一個"故人存在感量表"題目像是"當我猶豫或遲疑時,我常常能想到我已故的親人,如果他們還在的話會怎麼作決定"之類的
這得分越高的人,PWB越好?

我覺得可以再看一個interaction
比方說"時常想起親人"本身並不會有正向效果
但是能接受這事實並從中得到insight或賦予new meaning的人會過得不錯!

Anna

unread,
Jun 4, 2009, 12:03:09 PM6/4/09
to advsocial972
> 1. 華人社會中家人是否已經是自己的一部分 因此保有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夠有最適我
> 2. 如果是,這一部分是否在死亡後必須仍然存在才能夠保持最適我
> 3. 這是否就是我們非常重視的祖先以及過世的人在家中的存在感的原因
剛看完學姊以上三點
還是不大能理解第一點的因果關係
不過清楚知道其之後的脈絡後
再去琢磨前面的推導過程(對於肢體賦予的significance與對家族的significance其連結過程)
就比較能連結上了~
只是我還是無法用一句話完整的講出來其推導的邏輯脈絡...
只能在腦中模糊的覺得"哇~好厲害...可以將這些連結起來"


然後...
我比較好奇的是...
今天我們將祖先們視為一個significance
是由於我們重視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以及可能有的自我擴張(第一篇的第3點--->第4點)
所以我們對遙遠祖先的遙念是來由於我們對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的重視?
可是...對於沒有交集的祖先們 我們有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嗎?
還是說是藉由掃墓祭祖等等的活動 使得我們與"現在的家族成員"有交流
然後因為我們重視與他們的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 而將掃墓祭祖這些活動視為significance?

還是其實我根本誤會您的意思了...
如果這樣的話...抱歉...T^T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