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緒來探討最佳自我的概念

1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馥瑋

unread,
Jun 3, 2009, 12:10:51 PM6/3/09
to advsocial972
首先,很謝謝大家給我的建議!我重新整理了一下我的東西。

在一開始,我的好奇點在於有關華人與西方文化中對於情緒表達的差異,在華人文化中,個人傾向於使用壓抑的方式,將自己的情緒壓抑下來,較重視團體中的和
諧;反之,在西方文化,個人主義的思維之下,較強調個體的自主性,其似乎較勇於主動、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看了一些大家給我建議的文章後,我看到一些有關於華人「忍」文化的研究。其提到,在華人文化中,我們普遍重視「忍」的重要性。楊中芳(1991)曾提
出忍主要是透過要求自我以不強求的方式化解衝突,表示華人是透過個體向內以「克己復禮」的方式,達到維繫人際和諧或自我實現之目的。由此可知,忍的概念
是普遍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就西方的觀點來說,他們將這樣的策略、因應方式適作為壓抑。過去在許多的情緒調節策略的研究當中,發現到壓抑這樣的策略是屬於無效的因應策略,對
於個體的心理健康會造成負面的影響。余德慧(1991)也認為中國人常以隱忍、退讓的等方式因應人際失調,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還容易使人產生負向情
緒。從這些觀點來看,在華人文化中的「忍」似乎是一個不適應的策略、沒有正向價值。可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難道,我們遵從已久的價值觀,一點正向價值都
沒有嗎?其實也沒有那麼悲觀。

過去一些研究中也提出了有關忍的正向功能。李敏龍和楊國樞(1998)指出忍具有增進個人福祉、維持人際和諧與獲得社會成就等正向功能。黃囇莉
(2002)將忍視為化解人際衝突、獲得和諧的重要模式。此外,其更進一步提出四種忍的情緒處理機制,「壓抑或抑制」、「滿足的延宕」、「認知轉化」、
「持久或策略性反應」。其中「壓抑或抑制」是指在不得不的情況下所採去的方式,有強行抑制或被迫於他人之苦,個體需要承受相當難耐的苦,危害較大。「滿
足的延宕」則是指拒絕暫時的誘惑,以換取未來更大的酬賞。「認知轉化」則是指個體藉由認知之重新詮釋提升自己的獲益感,或採道德優事法維護正向心理感
受。「持久或策略性反應」指的是一種策略性的忍,意指將忍式為一種暫時性的過程,並在忍中培育自我的實力與韌性,最後迎刃解決問題。因此,由這樣的分類
可知,運用不同的忍的策略,對於自我並不見得全都是負面的影響。

此外,黃囇莉、鄭琬蓉與黃光國(2008)探討忍的內在轉化歷程,提出了忍的五個階段:「前忍耐」、「自我壓抑」、「自我區隔」、「自我勝出」與「伸縮
自如」。隨著從自我壓抑進展到後續階段,自我也跟著逐漸覺醒,小我的力量越來越鮮明,自主性的展現也越來越高,最後終能達到小我與大我相平衡的階段。當
達到最高境界之忍時,個體能夠。

因此,在我的研究中,我認為optimal self 所稱的是指,個體可以伸縮自如地運用忍的策略,做最佳的拿捏,讓自己處於最佳的健康心理狀態。

目前整理到這邊。謝謝大家。

Yicheng Lin

unread,
Jun 3, 2009, 12:25:18 PM6/3/09
to advsoc...@googlegroups.com

謝謝大家這麼踴躍而且用心的討論。

足感心ㄟ!!!!

明天的討論我希望把重點放在「給回饋」這件事
幾個可能的議題(但是並不限於此)如下:

對於別人給你的回饋,希望你能給一些回饋
例如,為什麼有用?為何沒有幫助?應該怎麼給可能會更好?
綜合起來,這些回饋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又,給別人回饋時的困難在哪裡?為何有的文章容易給,有的文章難以評論?
看其他人給的回饋跟自己給的回饋有哪裡不同?優缺點為何?

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在上面的list之外,增加對於「給回饋」這件事可以討論的問題和
意見。

b942...@ntu.edu.tw

unread,
Jun 3, 2009, 12:47:59 PM6/3/09
to advsocial972

我覺得看下來其實忍這個東西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好像就是它讓我們對外在刺激反應拉長了,使個體有較長的反應時間,避免做出過去情緒化或魯莽的反
應。後面討論到「自我區隔」、「自我勝出」與「伸縮自如」等層次,我覺得就理論上是蠻能想像的,可是我不是很能找出實際上在我們遇到一些事件時是怎麼在
運作,什麼會是伸縮自如的例子??什麼樣的行為指標可以分辨出這些不同的層次呢??

小花

unread,
Jun 3, 2009, 12:52:00 PM6/3/09
to advsocial972
如學姐所說,我所知道在處理忍的問題,通常從幾個層面著手
1.忍耐的歷程:黃囇莉、鄭琬蓉與黃光國(2008)
2.忍耐的策略(如傳宗學長的論文)

不過我想問學姐,汝想問的問題過去還沒有被好好解決嗎?為什麼?

Anna

unread,
Jun 4, 2009, 12:59:21 PM6/4/09
to advsocial972
看起來學姊您剛開始提出的概念是比較強調"忍"的原因是"想要維持團體的和諧"
而在倒數第二段中黃囇莉提出的
避免為了團體的和諧而強行抑制或被迫於他人之苦因而有了的認知轉化策略和持久或策略性反應
可藉由認知來重新詮釋提升自己的獲益感,且將忍當做一種培育自我的實力與韌性的過程
感覺起來"忍"真的很適用於我們華人身處的環境耶~
不但外在能達到和諧 內在也能提升自我!!!

但我不太了解最後面您提到的... "伸縮自如的拿捏忍的策略"
什麼是良好的拿捏?什麼是不好的拿捏?
或者該說什麼是"適當的忍" 什麼是"不適當的忍"阿?
不適當是指說危害到我們的健康心理狀態嗎?
那評量的標準是什麼呢?

馥瑋

unread,
Jun 10, 2009, 12:07:15 PM6/10/09
to advsocial972
首先,謝謝大家的提問。

一方面我自己還在繼續理解 黃囇利老師所提出忍的歷程的概念。

我還再試著去解決大家所提到的問題。

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 在讀了這些文獻之後,我所想要探討的東西被完全解決了嗎?

謝謝大家提供的方向,我會繼續試著去連接這些東西。

馥瑋

馥瑋

unread,
Jun 15, 2009, 4:19:02 AM6/15/09
to advsocial972
首先,很謝謝你的提問。

這一陣子,在閱讀了一些資料之後,的確看到很多談論有關於「忍」的歷程、策略。
但,對於 個體在選擇不同忍的策略之時,對於個體的身心適應的探討 目前好像不多。

我的探討當中,我想要透過實徵研究的方式來了解...

個體在運用哪些忍的策略之時,可以達到最佳的情緒調節效果。
而在這樣的歷程當中,如何能達到黃囇莉、鄭琬蓉與黃光國(2008)所提出的「伸縮自如」的忍,
個體在忍與不忍之間達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馥瑋

unread,
Jun 15, 2009, 8:52:43 AM6/15/09
to advsocial972
大家好...

我把檔案上傳了,放在檔案區。希望大家可以給我一些意見。

謝謝大家。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