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认知语言学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21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吴天准

unread,
Jul 5, 2008, 9:01:50 AM7/5/08
to 东京大学中国留学生学术沙龙
一、引言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伴随着各种现代社会问题(诸如失业、难民、人口、粮食、能源、环境、债务、毒品、艾滋病、核扩散、恐怖主义、南北关系、国
际人权等)的出现而出现。公认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包括德国的阿多尔诺、(晚期的)海德格尔,法国的德里达、福柯、利奥塔、鲍、德里拉、德勒兹,美国的罗
蒂、贝尔、费耶阿本德,等等。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与发展,它保留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理念,诸如拒斥形而上学,否认绝对真理及其客观存在,抛弃思辨的理性观念,关注人的经验
现实世界,奉行相对主义的方法论立场等。与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主义更加咄咄逼人,它将现代主义的尾巴彻底切除,并且将现代主义仅存的一些理论幻想彻底
打破,所以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理论和哲学主张往往是“破”字当头,对现存的一切思想观念进行“解构”。法国后现代思想家利奥塔(Lyotard
1984: 60)认为,“后现代科学关注的是不确定性、无序性、对抗性、破碎性、多变性以及矛盾性,其理论的发展表现为不连续的、多变的、暂时的和矛
盾的。后现代科学正在改变知识的意义,同时也在表明这一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后现代科学创造的是未知而不是已知。”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来势汹涌、势不可挡的思想洪流,它荡涤着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后现代’这个词汇,都不得不承认它确实表示
了当代社会文化和思想学术中出现了的和正在出现的某些重大的转变,这些转变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感觉、思维和行为方式,因而使得人们无
法对这些视而不见。”(杨鑫辉:1998:569)

在语言学领域,上个世纪初兴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是现代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后现代主义兴起后,结构主义语言学毫无例外地受到猛烈的冲击。

索绪尔(Saussure 1916)认为,符号是由差异决定的,每个符号是其它符号所不是的那一分子。但是,如果说“树”是与“花”相区别的产物,我
们为什么不可以说它也是和“草”、“竹”、“麦”等相区分的产物呢?这种思辨的结果是每个符号的能指(signifier)都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符号
的中心位置被剥夺了。对所指(signified)来说,这种悖论依然成立。比如,我们一方面不能确定中国人称之为“山”的那种东西必须达到多高才能被
英语本族语者称为mountain,或者矮到什么程度才能被称为hill;另一方面,常识告诉我们,牛是四足动物,但由于基因突变只有三条腿的牛仍然
是“牛”。这样一来,意义便不能在任何固定的符号中被完整地发现。所以,符号也像西方哲学中的逻各斯中心(logocenterism)一样被解构
了。

索绪尔的“结构”概念是不关注历时发展的共时性的关系,即以无时间的空间结构来界定客体的存在特征。向心性和去时间性是结构的主要特征。所谓向心性,就
是在系统的多个组成部分中确立某一部分在地位上高于其余部分。出于对结构向心性的考虑,老一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在语言(language)系统中选择
了语言(langue)而不是言语(parole)、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而不是组合关系
(syntagmatic relation)作为研究对象,新一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选择了语言能力(competence)而不是语言应用
(performance)、句法关系而不是语义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去时间性特征体现在共时语言学将历史比较语法彻底挤出了学术舞台。但是,后现代主义
兴起之后,结构的向心性被作为先验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加以无情的鞭挞;同时,后现代主义要让时间性成为历史的真正本源,还世界以时间性。但是,后现代主
义的这两种学术冲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人类学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相继兴起给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迎头一棒。结构的概念动摇
了,人本主义和人类学传统代替了科学主义,科学的神话被人的突显所取代,言语第一次有了和语言并驾齐驱的学术地位。不规则性、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成了语言
研究的首要对象。交际主体的文化特征、权势特征、言者与听者的关系以及语境或场景(setting)等要素成了语言研究中不能被忽略的参数。这些参数都
离不开时间要素,因为言语本身具有时间一维性,而且各种语境参数是瞬息万变的,这就导致了结构主义的去时间性特征初步被解构。

认知语言学是在语用学等学科陷入困境的学术背景下出现的(刘宇红2002),所以认知语言学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是此前的各种语言学流派所不能比拟的。下面
我们来具体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特点及其后现代主义特征

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彼此相容但侧重点不同的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总称。我们不必也不可能对每种认知语言理论展开分析,我们将把各种认知语
言理论共有的、本质性的理论前提亮出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麻省理工大学认知科学百科全书》(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认为,将认知语
言学各种理论和方法整合起来的是如下六条原则(Wilson & Keil 1999: 135):

1、认知语言学坚持概念的(即主观主义的)语义观,认为语言形式的意义是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意义体现了词与心智(mind)的关系,而不是词与世界之
间的直接关系。

传统的客观主义的语义观认为,词的意义是指向客观事物,句子的意义是使它具有真值的条件,比如“雪是白的”这一命题为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当且仅当雪是
白的”。这样一来,语言成了一架不折不扣的命名机器和思想的工具。

认知语言学认为纯客观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被感知的主观的世界。我们不是一睁开眼睛就“看到”(to see)了树或房子,我们是把眼前的物体“看
作” (to see… as…) 树或房子,因为我们的心智中已经预存了树和房子的原型(prototype)或格式塔(Gestalt),我们把这
样的原型或格式塔投射到外物之上,发现它可以被判定为属于“树”或“房子”的范畴(Lakoff 1987)。

后现代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所谓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是指人们认为存在某种终极的、客观的、不需要媒介的客观世界,它永恒不变地存在着。这样的世界
观是客观主义语义观的理论前提。后现代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信念,所以世界的客观性坍塌了,在场的形而上学悄然隐退了,世界对人
来说只是一个主观主义的意义实体。

2、认知语言学坚持百科知识语义观,词或更大语言单位是激活开放式知识网络的触点。

以乔姆斯基为首的一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知识(linguistic knowledge)和语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在人脑中是分模块存贮的(Chomsky 1980),在定义语言单位时前者具有优先于后者的地位。百科知识语义观是对知识模块论
的否定,认为人脑中庞大的知识网络的一部分在语言单位的激活下成为当前的现实。

百科知识语义观与晚期海德格尔的后现代主义观点如出一辙。晚期海德格尔让存在和语言直接联系,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居所,语言容纳着有关世界的一切。在语言
这一居所里,世界没有本质与现象之分、内容与形式之分、深层与表层之分,结构主义所设定的种种不平等的对立概念被取消了。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语
言”与“语言外”的争执不再具有意义。

3、范畴是根据原型、家族相似性和范畴成员之间的主观联系确定的。

4、对是否符合语法的判断是梯级性(gradient)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

古典范畴(classical category)是根据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定义范畴成员资格的,一个成员要么属于某范畴,要么不属于某范畴。这样一组
充分必要条件是先验存在的,是确定的、固定的、恒久有效的。当古典范畴的标准被否定的时候,家族相似性理论和原型理论相继登场,因为它们解构了确定范畴
成员标准的先验存在性、确定性、固定性和恒久有效性,这种转变符合后现代主义所概括的“从确定性转向不确定性,从整体性转向破碎性,从正统性转向非正统
性,从主体性转向非主体性”(Hasan 1987: 91-92)的嬗变。

正如对范畴成员资格的判定不是非此即彼的,对一个句子是否符合语法的判定同样是梯级性质的。其中所包含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我们在此不再重复。

5、语言能力是人类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6、句法不具有自主性。

把语言能力放到人类的整体认知能力之中是对前者中心地位的解构,语言能力与其它认知能力(如空间感知能力、模式识别能力等)没有主次、没有轻重、没有中
心与边缘之分,这恰好是对结构主义向心性的解构;同样,生成语法句法自主的观点和生成语义学语义自主的观点也是结构向心性的翻版,坚持句法不具有自主性
就是对语言结构中句法中心地位的解构。



三、符号主义、联接主义与动态主义及其后现代主义特征

1、符号主义认知观及其后现代主义特征

符号主义认知观(symbolism)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可计算主义”,其核心是“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符号主义认知观认为,信息处理系统描述认知和
智能活动的基本单元是符号,无论是人脑还是计算机,都是操作、处理符号的形式系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的各种认知语言理论的主流都基于符号主义的认知观,即符号是某种实体,认知主体可以对它进行各种各样的加工(即计算),如从长
时记忆中提取到工作记忆中,或者从短时记忆存贮到长时记忆中,或者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或者多个实体(即概念)被打包成一个整体,或者一个
心理实体被分解成多个次结构。

举例来说,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是心理实体的“临时性容器”(temporary container)(Coulson &
Fauconnier, 1999),隐喻解读是不同心理实体之间的结构映射(Lakoff & Johnson 1980),框架(frame)和脚
本(script)是多个概念单位或动态事件序列被打包后的整体结构 (Minsky 1975; Schank & Abeson 1977),语言
的基本单位包含音系极(phonological pole)和语义极(semantic pole),它们是规约符号单位
(conventional symbolic unit)的次结构(Langacker 1987; 1991)。

上述各种认知语言理论都脱胎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它们从母体中带来了较强的形而上学特征,即它们都坚持实在论(即唯实论),认为实体、关系或结构是各种认
知操作的心理对象,离开了可操作的心理对象,对语言的解读就是一个空洞的过程。

但是,符号主义的实在论毕竟不同于此前客观主义的语言观,符号主义所讲的实体、关系或结构已经从现实的存在转变成为心理的存在,从交通灯和旗语这种可感
的符号转变成为心理表征式的概念符号,应该说这种实在论的转变使在场的形而上学打了个很大的折扣。



2、联结主义认知观及其后现代主义特征

联结主义认知观(connectivism)把人的大脑看成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网络中每个单元都可以看成是某项目的一种微特征,联结强度就是微特征之
间的微推理程度。推理过程实际是对输入和权值(weight)变换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相关运算,联结强度通过调节可以使某个项目的各种微特征共同存贮起
来。信息的提取则通过提供一些微推理的条件或线索,使网络在自己的存贮中找到满足约束条件的项目。

以联结主义认知观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主要是兰姆(Sydney Lamb)创立的神经认知语言学(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

美国赖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兰姆教授对符号主义认知观的理念提出了种种质疑,而这些质疑都直指实在论。兰姆(Lamb
1999: 14-15)认为,人脑不是自动售货机,大脑中没有预存的诸如可乐、雪碧之类的实体、概念或结构,因而也不能在认知主体的操作(诸如投币)
下从中提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相反,人脑更像电视机,我们看到电视屏幕上有人物、房子、树木等,但打开电视机的后盖我们并不能在里面找到这些东西。

兰姆的比喻是对将人脑比作电脑的作法的批评。电脑可以有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可以将信息存贮在硬盘上以备调用,但人脑中没有词汇,没有语法,也没有语义,
一句话,没有任何形式的实体,一切信息都体现在神经网络的连通关系之中,即由兴奋或抑制状态所表示的各种关系。所谓的“单位”(unit)只是为了研究
或表述的方便而虚设的。

兰姆(Lamb 1999: 5)认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等都是分析语言学(analytical
linguistics),因为他们都对语言的产品(如句子等实体)进行分析、分类和描述。一些自命为认知语言学家的理论家们也在做着和分析语言学家们
几乎同样的事情,所以为了与信奉符号主义的认知语言学区分开来,兰姆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神经认知语言学”。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联结主义比符号主义具有更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符号主义的实在论进一步削弱了;另一方面是符号
主义以人为中心的观点被大大削弱了:基于符号主义的认知语言学以人的身体结构、身体功能以及人的活动(即embodiment)作为一切认知行为的基础
与出发点,包括隐喻关系的确立与各种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的建立,神经认知语言学将embodiment排除在它的理论视野之外,与后
现主义所推崇的“作为主体的人已经死了”的理论境界更近了一步。



3、动态主义认知观及其后现代主义特征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联结主义认知观出现以来,联结主义和符号主义就成了当代认知科学的两种主要范式(Bechtel & Abrahamsen
1991)。但是近年来,动态主义认知观(dynamicism)构成了对上述两种范式的严阵挑战。许多学者(如Globus 1992;
Robertson et al 1993; Thelen & Smith 1994; van Gelder 1995; van Gelder
& Port 1995)提出,认知不应被看成是符号主义或联结主义的操作过程,而应该是认知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伊利莎密斯(Eliasmith
1996)把动态主义认知观称为“第三个竞争者”。动态主义是对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的“强烈背叛”(radical departure),背叛的理由
是因为动态主义认为人的认知“没有结构”、“没有规则”(Thelen & Smith 1994, P. xix)。显然,对结构和规则的否定是更彻
底的后现代主义。

在本文的“引言”中我们写到,后现代主义是对结构主义去时间性的反动,动态主义对“时间性”的注重比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走得更远。伊利莎密斯
(Eliasmith 1996:442)认为,“动态主义将认知理解为一个动态系统(dynamical system)”,“动态系统包括任何随时
间改变而改变的系统。”动态主义者认为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在认知过程中忽略了时间”(leave time out of the picture)
(van Gelder & Port 1995: 2),认为认知者在与源于环境的信息打交道的过程中,人的大脑状态在持续地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没
有表征”,只有“在某种非计算动态系统中状态空间的不断衍化” (van Gelder & Port 1995: 1)。动态主义对心理表征的否定是
将认知语言学对实在论的否定推向了极致,在场的形而上学彻底地不在场了。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信奉科学主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经历了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各种言语(parole)研究范式逐步发展而来的。人本主义对
科学主义的反动是不彻底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中心代替了另一个中心,即言者主体的中心代替了科学的僭妄,在场的形而上学依然在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盛
极一时的大背景下,认知语言学问世了。认知语言学经历了从符号主义到联结主义再到动态主义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恰好是形而上学一步步地走向衰亡的过
程。

后现代主义对语言学这块阵地的占领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而且这一进程至今仍在继续着。这也难怪,因为作为现代主义典型代表的结构主义最早是与语言学联
姻,结构主义的鼻祖索绪尔本身就是语言学家。发生学认为,最慢出现的总是最先消退,而最早登场的总是最后退场。这就好比人体各种功能的出现与衰亡规律。
人的肢体的活动功能是最先获得的,然后是咿呀学语的功能,再然后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出现,最后是性功能的成熟;而在人衰老时,这些功能必然按相反的
顺序依次丧失。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领域先后被后现代主义占领之后,语言学研究这一最后的阵地肯定会屈服于后现代主义咄咄逼人的强
大攻势。学界中的有识之士已经断言“语言研究的后现代化迫在眉睫”(季国清1999),我们认为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迟早会完成。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