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人文的双螺旋--贺学术沙龙开张

28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吴天准

unread,
Mar 15, 2007, 11:19:41 AM3/15/07
to 东京大学中国留学生学术沙龙
1902年,爱因斯坦同学大学毕业快两年了,一直找不到像样的工作,靠短期家教、代课为生,饥一顿,饱一顿。2月份,他到伯尔尼等瑞士专利局的
offer,迟迟没有消息。但是,就在穷困潦倒中,他的科学生涯却从此开始了辉煌的历程。他和两个好朋友索洛文、哈比希特创建了"奥林匹亚科学院"。其
实所谓的"科学院",就是三个穷光棍经常去的一家咖啡厅,一杯热咖啡下肚,就可以谈得神采飞扬,谈得口沫四溅,谈得天昏地暗,直到咖啡厅打烊才恋恋不舍
地回家。后来,爱因斯坦同学当上了专利局的试用三级技术员,又找了个老婆,生活安定下来,两个好朋友,索洛文和哈比希特每天照样准时到爱因斯坦家里来,
继续讨论他们热衷的物理学、哲学等问题。他们常常聊到深夜,还意犹未尽,怕影响女主人休息,索性把"科学院"搬到两个光棍家里。后来,这个三人小组慢慢
发展壮大,加入了几个新成员。这种非正式的学术沙龙,被他们戏称"快乐学院",非常自由,轻松,话题涉及物理,哲学,数学的各个学科,广泛又深入。这种
宽松,自由,激烈的思想碰撞,强烈激发了爱因斯坦的灵感,三年之后,他以5篇划时代的论文,震撼了整个科学界,而其他几位成员,也成为卓越的科学
家,"奥林匹斯科学院"可谓居功至伟,以致于爱因斯坦晚年深情回忆道,"在伯尔尼的时光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的科学院一点也不比那些我后来了解的值得
尊敬的科学院更幼稚"。这几个年轻人发起的非正式研究,学习小团体,从此以光辉的名字载入史册。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人文思想的大师们在巴黎赛纳河左岸咖啡馆的文艺沙龙。从法国大革命前开始,18世纪的卢梭、伏尔泰、狄罗德.19世纪的雨
果、左拉、巴尔扎克,20世纪的加缪、萨特、西蒙· 波伏娃、毕加索、海明威、詹姆斯·乔伊斯、罗丹、里尔克、莎洛美等等,都在左岸林立的咖啡馆里留下
他们不朽的足迹。时至今日,巴黎左岸依旧是文艺和哲学的代名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中国成了小资的符号),咖啡馆里经常每周邀请一至两位文化名流当主
持人,和客人们探讨哲学问题。每次参加讨论的咖啡客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既有教师和大学生等知识分子,有来自企业的职员和工人,也有刚从菜市场出来的
家庭主妇。每次讨论开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征求参加者的意见,确定一个讨论题目。题目可大可小,有虚有实,客人们围绕着选定的题目,自由发表看法。讨论到
兴致勃勃之处,客人们往往埋头疾书,记下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正如一首老歌《巴黎天空下》(Sousleciel de Paris)唱的那样:"巴黎
天空下/坐着一位哲学家/两位乐师/和一群看热闹的乞丐和流浪汉/四方游客云集/他们海阔天空地神聊。"
科学和人文相差非常大,可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人文艺术大师,对于这种轻松自由的哲学和学术沙龙却情有独钟,究其原因,大概正如哈耶克
(Friedrich A. Hayek)在朝圣山学社成立的致辞中说的,"不少人士虽然孤处各地,然而却研究着本质同样的问题,并采取了极其近似的理
路。然而他们孤立地或者在很小的团体中进行着探索,常常被迫捍卫其信念的基本原理,而很少有机会就一些更具体的技术性问题交换意见,而唯有形成某种共同
的信念和理想基础,才能展开这种研究。"
对于一个有着求知热忱,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照的知识分子而言,阳光,空气,水,自由的思想交流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科
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学科的不断细化和不断隔阂,造成了人文和科学的鸿沟越来越大。在现代化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绝大多数的人被他们的身份,
专业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只能像一个巨大机器的螺丝钉一样,脱离了他们的岗位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还能派上什么用场。结果,今天我们看到了这种荒谬的现
象:所谓的知识,技术和智慧,被少数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所弄断,造成普通公众对科学和人文的日益疏远;一个人从大学念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的
问题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狭窄,最后简直就是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了。虽然学科的互相渗透,交叉已经成了大势所趋,但这种学科交叉,仍旧局限在小范围的相
关学科上。人文和科学,依旧水火不容,鸿沟分明。

有鉴于此,我们在东京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发起非正式的学术沙龙,希望能打破学科界限,尤其是人文和科学的界限,兼容并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分
享新知和思想,在激烈的论辩中探索科学和真理。与正式的会议和专业化的讨论不同,这里更强调超越学科,超越专业的非正式学术讨论,强调新知和新思想。我
们相信,无论是哪个学科,有很多很多的方法和知识,都根源于哲学,根源于人类的理性和智慧,所以都值得探索,值得了解,值得分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
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这种优秀传统。《礼记》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闻强
记,以观天下;格物致知,洞悉万物。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学问和见识有限,纵使皓首穷经,也难免管中窥豹,孤陋寡闻。而在一个
志同道合的朋友圈里,思想可以自由地传播,激烈的观点碰撞带来火花般的灵感,新鲜有趣的想法像雨后的青蛙四处乱蹦,在这样自由呼吸的小世界里,最容易得
到长足的进步。
然而,由于这样的小圈子天生具有排外性,只有被认同的人才能进入这个圈子。我们的学术沙龙也是如此。不同于朋友之间茶余饭后的闲聊,我们的活动
将具有较浓厚的学术色彩,气氛轻松,形式不拘,但有严肃,认真的探讨和辩论。每次的主题发言,不一定都很专业,但却是每个发言者把自己的想法、观点系统
化逻辑化的认真尝试。换句话说,我们在提倡打破专业化界限的同时,又在尝试另一种换位的"专业化",因为"博学"和"审问"并不存在本质矛盾,我们并不
主张取消专业分工,回到亚里斯多德时代,把所有知识混为一体,正如马克思·韦伯(Max Weber)在著名的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说的,"今
天,相对于学术作为一种职业的经营,以学问为生命志业首先受到的限制,就是学问已进入一个空前专业化的时代,并且这种情形将永远持续下去。"。但我们主
张现代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应该超越其身份和专业的界限,在科学和人文人类智慧的两大领域都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描述的那
种理想境界:"可以今天做这件事,明天做那件事,上午打猎,下午钓鱼,傍晚牧牛,晚餐后从事批判活动"。

这种私人聚会式的学术沙龙,是一百年前奥林匹亚科学院遥远的回响,是几百年来左岸咖啡馆的一点余光,隔着悠长的世纪,落到了东京的一隅。我们怀着
卑微的愿望,想为东京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们,以及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人们提供的,是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是一个天高云淡的角落。希望沙龙和网络论坛,能成
为孤独世界里的一盏灯火,成为喧嚣世界里的一声晨钟。
这个世界有太多需要我们改造,改造得适宜人类生活,思考,诗意地栖居。而改造世界,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我们不敢奢望太多,但岁月将如实地记下
几个年轻人重建巴别塔的梦想和激情,就从这里开始,沿着科学和人文的双螺旋攀援而上,用目光穿透历史的迷雾,用脚步丈量天与地的距离。借用韦伯的一句话
与大家共勉,"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
时间,从这里开始。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