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自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既有的研究对人类群体进化和社会发展的演进提供过诸多解释,其中较为经典的理论包括:达尔文的物种层面的进化论解释、亚当*斯密通过交换促进分工以及价
格机制的"看不见的手"的解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类比阐述、建构唯理主义完美智力的解释、以及主体间性哲学所提供的解释等。但遗憾的是各种理论由于分析
前提和假设的不同,都只能部分地解释人类社会群体进化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例如,达尔文进化论在解释个体认知的脑进化时就面临很多尴尬;而社会达尔文主义
者则由于无法找到恰当的基因类比物,使得群体进化的过程和个体进化的过程无法统一;同样,斯密的解释由于回避了对人类认知理性来源的探索,后来被新古典
主义者将其理论引向了建构唯理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机械论陷阱;主体间性哲学尽管对人类作为社会主体的存在方式做了确当地描述,并通过互动交往行为论证了语
言、规则、认知,以及意义和价值的起源,但由于在互动交往行为中没有采用商业交换这一基本的互动行为方式,而被堪称"行为科学先锋"的现代经济学拒之门
外。因此,各种理论解释所存在的分歧,以及人类共同体内部成员的行为在个体层面的多样性和群体层面的相似性的二元特征,都需要我们对于群体系统的进化给
予新的解释。
关于系统思维与广义进化
E*拉兹洛在他发展的广义进化论 中从系统论的角度,探索了复杂系统的共同进化问题。他的复杂系统演化的两个重要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群体进化和社会发展
是十分有助益的。他指出,首先,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以某种方式与其他事物关联着。事物不仅在它们现时的状态下彼此关联,而且它们在其共同进化中也彼此关
联。 其次,共同进化作为一个宏大复杂的过程,尽管在许多方面表现的极其微妙,但它会造成一些危机关头,在那里通向未来的路径岔开成极不确定的各不相同
的方向。进化的整体不是一种决定论的机械过程,它的进化不是注定的,而是创造的。 拉兹洛将复杂系统看作演化的耗散结构的思想,对于理解群体进化和社会
发展同样是适用的。因为,整体系统毕竟是作为其部分和元素的整合而共同进化的。每个元素,甚至最小微粒都具有通向未来的道路,而它们彼此关联的互动结果
就构成了整体进化的道路。以人类社会和群体的进化为例,这一过程中,单个元素的自我确定必然与元素间的关联性和系统的整体性具有关联特征。不断递增的元
素关联性整合起来的更加复杂的元素部分,比那些简单或更少整合起来的部分具有更强的自我确定性。元素的自我确定性会随复杂性和整体性而增长,但无论如何
都不可能超越更大整体内的关联网络。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尽管我们具有复杂的、整合的较好的人脑和有机体,也是生物圈中最具自主性的行动者,但我们并不因
此与整个系统脱离。相反,我们与我们的同类和自然以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方式彼此关联。对于特定共同体和人类社会而言,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并不说明我们对
环境具有更大的独立性;相反,它意味着该共同体或社会系统以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也更为深刻的方式相互关联。
在普利高津的非平衡系统理论的启发下,拉兹洛在《进化:广义综合理论》中通过一种系统思维的视角,对复杂系统演化所具有的"相互决定的、非线性的、不可
逆的、且具有总体方向的"特征,提供了一个广义进化的解释。在拉兹洛的进化框架中,他采用系统透视法,将进化单位(作为整体子 (holon)的系
统)放置在它们所隶属的更大的系统或是更大的层次性整体子内,相互关联地进行研究。他提出了一个"社会创造性"的概念,用以指出有机体系统进化的内部机
复杂性已经足够高,它甚至可以承受暂时的无组织性和混乱,并通过在均衡与非均衡之间的"收敛-偏离"的双向过程实现进化。概言之,个人与群体(社会),
自我与系统之间的对立是一种静力学观念的产物。而广义进化所采用的系统进化透视法,则依据热力学将每一个进化的整体子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在它们与其
所隶属的更高层面的系统的能量/信息的交换流动中实现进化。
系统开放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对外部环境和高级系统保持开放,并通过对未被解释的复杂现象之输入的反思性加工,形成对既有均衡的扰动而偏离均衡;继而在偏
离均衡的非平衡状态下转向更高有序的系统结构。就群体系统中的认知单位而言,复杂性是指任何不容易与"前在秩序"相吻合的信息,它不是内在于被观察的现
象的,而仅仅存在于观察系统本身。进化系统所具有的创造性不仅存在一种对复杂性的偏好 ,还具有在对称性或二元逻辑中寻找非对称性和多元化的偏好。拉兹
洛指出,在复杂性中发现简单的总体模式,是把意义赋予无序的一种方法,它也是有机体自创生功能的一种基本活动。人类在自创生方面所具有的思维创造性,非
常类似一种耗散结构。他们通过不断超越自我而达到系统分界之外的区域以影响进化,并整合复杂性以获得更高水平的组织性和异质性的混合。拉兹洛还指
出,"更高水平系统的出现并不是系统功能的复杂化,而是简单化","更高组织性水平上的欠复杂系统,可以借助有选择地忽略低层次单位的琐碎动态过程,来
有效地控制较低层次上的更加复杂的系统。对相关的细节方面的有选择的忽略,是等级控制系统的一个普遍特性。" 简特希就曾指出,"进化是基本开放的。它
决定自身的动态过程和方向。这种动态过程在一张系统网中展开,这种网特别地以宏观和微观系统的共同进化为特征。通过这种动态的相互关联性,进化也形成了
它自身的意义。"
显然,在广义进化论者看来,群体作为系统的进化是一种自我超越的进化过程。该过程被看作是由引发创造性的问题的解决在以下过程中被推进的:即是由"复杂
性----简单性----复杂性"的辩证演化过程推动的。具有创造性的有机体(例如人脑)在无序中衍生出有序,又在有序中衍生出无序并走向更高组织水平、更复
杂、更高有序的系统结构。但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拉兹洛认为,进化系统透视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如何能够创造一种环境使之有利于多样性世界,并有利
于多样性的出现和共存,即不单是数量上的多样性,更是质量上的多样性。后者在于保证系统能够在保持自创生能力的条件下,具有向更高水平的复杂组织性结构
转化的实现条件。
拉兹洛在系统进化中,还区分了开放系统(创造性系统)与封闭系统,以及二者在创造动力学和进化生态学方面的差异 。他指出,封闭系统(不论是个人、群体
还是社会层面)必然存在强迫、命令,以及控制和服从;对不同意见的压制和偏见;通过控制来实现某种特定的简单性和有序化。封闭系统总是尽量试图实现简单
性、匀质性和均衡,而不管是生命系统、心智系统、还是社会系统。与封闭系统相反,拉兹洛将开放系统看作自组织的演化系统。该系统的核心特征在于:系统具
有明显的复杂性和非平衡特征;系统要素的相对独立性;对多样性和新奇的偏好和宽容;相对于"前在秩序"而言具有更为复杂的信息构成。蒙托雷借助几个重要
的系统原理进一步阐释了拉兹洛的观点: (1)阿什比原则指出,如果一个系统在环境中遇到了比它难以处理的更大的差异性,那么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
胁,因为它将不能够降低、吸收、抑制或转换威胁它的未被解码的差异性(噪声)。(2)维尔登的必要多样性原则认为,一个系统必须具有能描述其环境中的差
异性类型的基本编码;换言之,是质的,而不应仅仅是量的不同。(3)巴特森原则指出,随着自然或社会系统的结构多样性的降低,该系统在未来环境的不确定
性中存活下来的适应性也会相应降低。多样性的降低耗尽了生态系统不受约束地进行变化的潜在动力源泉。简言之,不论是人类社会的群体进化,还是自然世界的
系统演化,任何系统中未来变化的不受约束的潜能,都可以看作该系统在生态学意义上的自创生能力。因此,一个开放系统必须允许多样性和冗余合并起来,并允
许无序和有序交替存在。封闭系统对于无序状态的不惜一切代价的消除,短期内可能对系统演化具有积极作用;但长期来看,它无法维持系统进化,也无法维持系
统本身对其所隶属的更大系统的适应性。在开放系统中,无序不仅是对"前在秩序"的偏离,而且它内涵了创造性所依赖的各种信息的涌现。因此,无序在某种程
度上是开放系统在混沌边缘发挥作用时引发的,也是系统趋向更高组织性复杂结构的基本条件。而一个有序的封闭系统则只会取消这种可能性。
对于人类群体的进化和社会发展而言,广义进化论的引入也很有启发意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在群体形态、群体认知能力,以及群体秩序方面的进化,都显示了拉
兹洛开放系统的特征。而这一过程显然不单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内涵了人类通过自创生的动因参与演化的事实。首先,人类在群体层面的形态进化----从氏族到
部落;从部落到城邦;从城邦到国家----的过程,也显示了多样性、复杂性和组织水平的提升。其次,人类群体认知的发展----从早期对自然的敬畏到宗教哲学诞
生;从宗教哲学到现代科学的发展----也同样展示了开放系统在认知方面的开放性所带来的进步。再次,人类社会秩序的进化过程----从身份到契约;从礼俗到法
治;从实物名分到权利自由----也体现了开放系统进化在封闭有序形成的制约和开放保持的多样性性之间的互动机制以及"收敛-偏离"的双向进化过程。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