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心理与认知 zz

64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吴天准

unread,
Jul 5, 2008, 5:42:01 AM7/5/08
to 东京大学中国留学生学术沙龙
  [关键词]逻辑 心理 认知

  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是心理学的退场和重新进入。

  什么是心理学的退场?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弗雷格所建立的数学逻辑所导致的结果。弗雷格在《算术基础》一书的序中所提出的研究数学哲学的三条原则中的第
一条,就是要把心理学和逻辑学的东西区分开来,把主观和客观区分开来。他说:“在涉及数学真的时候,问题就会摆脱心理学的领域,而进入数学的领域。”弗
雷格确实成功地将心理因素从他所建立的数学逻辑中排除出去了。这表现在他所建立的数学逻辑中,无论是语形还是语义,都是完全排斥心理因素的。

  但这样认识还不是问题的全部。问题的另一面是将数学逻辑的真理普遍化和绝对化,即把数学逻辑当作理性思维的普遍规律,当作唯一的逻辑真理,同时也当
作探求真理的有效工具。对数理逻辑的这种信条,在20世纪上半叶导致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的兴起和繁荣。

  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哥德尔定理的证明,人们发现弗雷格所建立的一阶逻辑并不能满足数学推理的需要,更遑论整个的理性思维。因此,人们开始寻求
新的逻辑真理。首先,将弗雷格所发明的量词作用范围从个体扩大到谓词,得到高阶逻辑。一阶逻辑和高阶逻辑合称为经典逻辑,它的两个特征和前提是系统的演
绎性和二值性。对经典逻辑增加各种非外延的算子,又得到各种扩充的逻辑理论,包括正规的模态逻辑和各种非正规的模态逻辑。对经典逻辑的两个前提的挑战则
产生各种不同于经典逻辑的变异系统,包括直觉主义逻辑、多值逻辑、自由逻辑、相干逻辑、非单调逻辑、概率逻辑等等。我们把经典逻辑以及它的各种扩充和变
异理论统称为基本逻辑,它构成现代逻辑的基础。

  经过以上发展,到20世纪中叶,人们广泛使用这些基本的逻辑工具来研究语言学和哲学问题,一个变革的时代到来了。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在《哲学研究》一书中,维特根斯坦以语言游戏论取代前期的逻辑图像论。维特根斯坦提
出“ 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应用”,这标志着一种新的语言哲学理论的创立,也标志着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的终结。50年代初,奥斯汀又完善了后期维特根
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建立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理论标志着语言哲学的研究已经从语义学的领域扩展到语用学的领域,语言的使用者和各种语境因素开始进入语言
哲学的视野。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乔姆斯基在语言学领域发起了另外一场革命:他在彻底批判行为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心理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心理主义
语言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它能满足因果性和可观察性的要求;第二,它能够解释语言的处理过程,使我们能够理解语言的生成和转换。在乔姆斯基的理论中,
语法被看作是一种解析器,这种解析器是我们在话语理解中用来探求知识的心理装置。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还要求它自身要符合经济原则和具有简单性,这也与心
理因素有关。第三,它能够说明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乔姆斯基认为,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学习只起次要的作用,而孩子与生俱来的先天语言能力才是决定性的。
第四,它促进语言病理学的研究与发现,促使语言学的研究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相结合。

  乔姆斯基心理主义语言学首先导致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哈佛大学的乔治·米勒正是在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影响下,才创立了认知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从此成为
认知心理学的领袖人物,并一直引导着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乔姆斯基心理主义语言学还启发人们对生理学、病理学以及脑与神经的认知机能的研究。最
终,这些发展导致20世纪70年代中期认知科学的产生。因此,在西方科学界,人们将乔姆斯基看作认知科学的第一代领袖。

  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乔姆斯基的心理主义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涉身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心理学与逻辑学重新交融,心理因素
重新进入逻辑学的研究领域,并形成心理逻辑这门新兴的学科。心理逻辑是逻辑学与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交叉产生出来的新兴学科。里普斯举了很多心理
学的证据来支持心理逻辑。沃森著名的纸牌游戏则生动说明人们的推理如何受心理的影响。心智的计算—表征理解(CRUM)是心理逻辑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
认为思维是心理表征以及在这些表征上计算过程的运算结果。CRUM是多种多样的,逻辑、规则、概念、类比、表象、联接是6种主要的途径。对于理解人类思
维,目前还没有一种单一的计算—表征能涵盖人类思维的整个领域。CRUM是成功的,在说明心理学性能的理论能力和提高这些性能的实践能力方面,计算—表
征方式都超过了它以前的所有关于心智的理论。但CRUM也是不完善的,并非人类思维和智能的所有方面都能完全由CRUM来加以说明。对CRUM的实质性
挑战表明了将它与生物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以及思维和知识的社会性方面的研究进行整合的必要性。

  心理逻辑与20世纪以来各种非心理逻辑的区别在于,由于在逻辑学中重新引入心理因素,使我们对与认知有关的推理形式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让我们知道,语言的意义不仅与语言的形式结构和意义相关,而且与语言的使用者以及使用者的意向有关。如果在使用语言符号时,我们
不仅考虑语言符号的空间排列关系和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的映射关系,还要考虑语言符号的使用者,我们就进入了语用学的领域。

  在语用学的视野中,逻辑学重新获得人的维度。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逻辑学是从来不关心人的,这来源于逻辑学根深蒂固的观念:逻辑要为思维立
法!因此,逻辑学只有抽去人的因素,它才能适用于一切人!在传统逻辑和近现代逻辑中,人的因素都被排斥于逻辑学之外。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假言推理、一阶
逻辑都是与人无关的,因此,它们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是,这种观念在语用学的领域却遇到了挑战!

  从语用学的观点看,语句的意义与说话人、听话人、时间、地点和语境这些要素密切相关。例如,“他说他是好人”这句话有多重含义,语句中的两
个“他”可能指同一个人,也可能是不同的两个人,这就要对这句话所在的语境或上下文进行分析,才能知道它的真正含义。1985年,约翰·塞尔和丹尼尔·
范德维克建立了语用逻辑这样一种新的逻辑理论,并对言语行为语句特别是其中的语用力量做了深入的分析。他们的工作表明,逻辑的发展已经接受语用学的原则
和方法,那种与人无关并且试图适用于一切人的逻辑理论已经受到根本的动摇,无人在场的逻辑学已经变成了有人在场的逻辑学。在认知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它的
6个学科分支与逻辑学交叉,产生出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化与进化的逻辑、人工智能的逻辑、神经网络的逻辑等新的研究领域,其中一些已经发展
成为新的逻辑学科。我们把认知科学与逻辑学交叉产生出来的这些新领域和新学科统称为认知逻辑。认知逻辑不仅是一种有人在场的逻辑学,它还与人的心理、经
验、语言、文化密切相关。在新的世纪,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心智奥秘的探索,逻辑学这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一定会再度焕发青春,成为探索人类心
智奥秘的有用工具,成为与认知研究相关的崭新的学科。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