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剛眼中的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一)從社會企業工作坊談起
一直想為大家介紹和分享什麼是「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其實以前我對這個名詞也沒什麼特別的概念,一直到去年在台北華山藝文中
心參加了一連五天的「社會企業工作坊」,和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產官學,年齡從10幾歲的大學生到60多歲的阿嬤都有)腦力激盪相互交流後才開始慢
慢瞭解社會企業。
在那難忘又充實的幾天裡,由五位優秀的講師朋友引領著大家一起對「社會企業」進行各種討論,也邀請了很多NGO、SE或產業界的前輩來分享心得。
培剛很感恩五位優秀的講師,包括:
MIT管院博士怡宗,他是個實事求是的務實主義者(的確很適合做研究^^)無論是說話和與人相處的態度都很真誠,有種讓人信任和放心的特質,怡宗為我們
講解市場分析以及預算規劃,並就合作與談判的課題給我們不少建議。
MIT管院博士班的喬仁(上個月01/31他還陪指導教授~第五項修鍊作者~彼得聖吉來台灣演講,所以我們又見了一次面)。喬仁組織力強也很熱情的教導
我們分析欲解決問題的系統架構,進而由願景建構、心智模型等改變這個系統的動力。
永遠帶著微笑的MIT系統工程博士候選人孟翰,他是個很有自己想法,思緒清晰,說話又充滿能量的演說高手。此外,孟翰的簡報也非常有水準,他為大家講解
如何以複雜系統的概念運用社會網絡知識。
波士頓大學認知與神經系統博士班的意凡是個非常聰明可愛、而且懂得關心照顧別人的細心女孩。意凡以她的專業講解如何運用科學與科技,使社會企業更加彈性
更加無往不利,也讓科技能真正的始於人性並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
哈佛甘乃迪學院的比娜是個笑容開朗、個性率直充滿真性情的大女孩,她的城鄉所背景,曾參與過的社區規劃、災後重建等,和培剛之前土木防災所的背景及參與
參與過生態工程、都市共同管道規劃等經驗較為類似。比娜為我們串連實做者分組討論與模擬可能遭遇的各種狀況。
除了全程陪同我們的講師外,培剛也很謝謝各界先進對這個活動的幫助與分享:
創世基金會的曹慶先生分享成立基金會的心路歷程
種籽學校的鄭婉如老師分享孩子的心及教育心
阿育王Ashoka組織Dumm分享如何在世界各地投資社會創業者千鄉萬才科技的林光信先生,分享持續進行的幫助黃羊川等鄉村計劃
若水公司張明正與王文華分享創辦若水的願景
非營利組織Venture in Development的carol介紹如何利用青康藏高原的犛牛帶動藏民生產相關編織與乳製品以幫助他們的生活
莎娃綠岸文化藝術團陳英彥小姐分享文化路的心情點滴
羅文嘉與劉昭儀夫婦對整個活動的發起、幫助和支持
吳以峰導演團隊的拍攝錄影
工作人員囿亘、伯鈞、偉志的辛苦付出
還有一起參與活動的30多位夥伴 也因為有這個活動和那麼多人的努力付出,讓我學到了很多^^
好!上菜了!!!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
「社會企業」,是從英國興起的,目前並無統一的定義。概括而言,社會企業就是其投資主要用於企業本身或者社會。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它不是為了股東或者
企業的擁有者謀取最大的利潤。社會企業從事的是公益性事業,它通過市場機制,來調動社會力量。
培剛也整理了幾點對社會企業的初步看法:
一、「社會企業」是指具營利企業型態的事業,其設立宗旨強調社會公益理念,且能實際解決或幫助某些社會發展問題。社會企業可憑藉著有效的日常營運模式獲
利,不需仰賴外部的捐款,並能夠持續地提供服務與發展整合各項資源,解決主要社會發展問題。
二、「社會企業」的獲利當然可以選擇分配給股東、選擇繼續做為公司資本或進一步加碼回饋給社會公益。然而這個部分就值得好好討論,思考如何才能讓大眾感
受到社會企業和一般企業的差異。
三、「社會企業」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運用商業的方式達到公益的目的。也就是在過去傳統的「企業」只希望能賺錢與「NPO」(非營利組織 Non-
profit Organization)只希望能做公益之外,多了一個綜合且有意義的選項,這也可鼓勵「企業」與「NPO」都能往社會企業的經營方式
作轉型。所以現在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重視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也有部份的
「NPO」已經可以接受更多商業化的模式與作法來創造收益與公益基金,而不只單純期望更多的捐款。
四、「社會企業」本身當然必須具備市場競爭的一切條件,畢竟市場不為因為你想做公益而獨厚予你。但對於社會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服務)、所雇用員工或所滿
足的目標客群上,能具體解決社會問題創造公益。當然公益的領域很廣泛,包括文化教育、環境保護、扶弱濟貧或任何將來社會所急需面對的課題(例如解決世界
人口成長問題、提供再生能源、消弭疾病)…等等。
事實上,在界定企業是否屬於真正的「社會企業」與其定義上還有不少討論和爭議空間,但大家可以先試著瞭解體會這樣的精神,瞭解這個我認為將成為21世紀
主流的趨勢(這有點像十年前你談環保可能沒人理你,但現在你不談環保根本就沒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畢竟目前也沒有什麼明確法規來清楚界定,好,下
面先提供一些參考案例包括社會企業、經營社會企業的NPO或企業的CSR計劃:
社會企業
2007年6月「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和作家王文華創立了「若水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他們的願景(Vision)是:在亞洲各國創造「社會企業」產
業,進一步激發政府、營利企業、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和個人去發揮、並交流為善的資源(包括金錢與能力),然後藉由這些資源的整合,消弭各國社會在教
育、就業、財富、醫療等各方面機會不平等的現象。這是台灣剛剛誕生的「社會企業」,去年我參加社會企業工作坊差不多同個時間點,若水公司剛成立不久,後
來我也持續的參與和幫忙了若水的活動並擔任志工,我會在之後以專文-培剛眼中的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二)上善若水,來詳細介
紹這間公司和他們的活動。若水是十足的社會企業,資金自給自足,沒有向外界募資的計畫,也婉謝一切捐贈。目前若水舉辦的社會企業創業競賽也剛剛結束並選
出了優秀的團隊。無論是若水或選出來的社會企業團隊,都值得我們期待。
2004年,Jeff Scoll e Bay第一位總裁,成立參與者製片公司Participant Media他相信「故事的力量」,希望說出具教
育意義的故事,創造改變世界的力量。Movies have the power to inspire. You have the power
to act.相信透過媒體傳播的力量,將在社會上產生巨大影響力。例如《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記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全球的巡迴演說,透過驚人的科學
數據與動人的演說技巧,喚起世人重視全球暖化的議題,並用實際的行動真正「參與」減緩全球暖化。
維京集團總裁理查‧布蘭森,就受了高爾的啟發在2006年時曾經宣佈出資30億美元,供未來10年對抗全球暖化之用。他說:「父母傳承給我們這代一個極
為美麗的星球,而他們同樣繼承自上一輩;我們不能成為造成環境不可抺滅傷害的那個世代。」而Virgin Fuels投資公司成立就是他其中一個實踐承
諾的公司,將投入「乾淨能源」的研發,希望能投資研發機構,研發生質燃料替代油的使用,藉此降低燃燒石油伴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緩全球暖化的現
象。
Ethos Water成立於2002年,他們希望能以每瓶瓶裝水捐五分美金,以水幫水的方式,在五年內籌募至少一千萬美金,讓全球貧窮的小孩有乾淨安
全的水可以使用,進而減少發展中國家兒童死亡率。Ethos社會企業的訴求在三年之內不但獲得E-bay創辦人Omidyar 的投資贊
助,Starbucks Coffee更在2005年四月買下該品牌,在全美五千家直營的販賣。Ethos目前更與全球主要水資源非政府組織合作,在非
洲、東南亞等地進行水資源國際救援協助行動。
孟加拉的城市達卡有1000萬居民(55%在聯合國的貧窮水準之下、30%生活在貧民窟),過去達卡日產約3000噸的垃圾,造成非常多問
題。Waste Concern公司便回收有機垃圾並透過他們的技術將其轉成有機肥料,有效的減少垃圾量、降低地方疾病、提升土壤價值、幫主動回收垃圾
的居民賺錢提升他們生活品質。
美國善念機構(Goodwill Industries)也透過社會企業模式,號召社會大眾捐贈二手物品,透過全美2000多家實體店鋪一方面賺取營運
服務經費(零售收入13.7億美元占機構整體年營收的57%),另一方面更可作為輔導培訓弱勢就業人口的實作職場。2004年一年在就業及職訓方案上共
服務近73萬人,接受就業安置計畫的民眾也將近30萬人。
1997年美國奮進國際機構(Endeavor Global)將社會公益轉化提升為社會投資,他們改採社會創投策略,透過在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中支持
創業計畫,以刺激經濟成長,帶動當地社會發展。他們以70萬美元種子基金開始在中南美洲從事社會事業創新育成計畫,整合國際產官學社資源、並透過媒體傳
播、案例研討、及網路等工具傳播最佳的社會創業模式。短短的四、五年內,以循環運用的種子基金及持續的社會資源整合,持續在中南美及非洲協助上百家社會
事業成長茁壯。
Divine Chocolate公司公平收購非洲巧克力農的巧克力豆子,讓他們可以得到比較合理的利潤改善他們的生活,過去英國每年買80億美金,但
非洲巧克力農只分得5%的利潤,可見過去大部分的利潤都被中間層層的廠商壓榨光了。
Zip car和Flex Car-the Car-Sharing Company,這些租車公司鼓勵大家可以少買車多租車,並廣設據點方面使用者甲
地租乙地還,如此不但可以減少地球上車的總量,還能降低資源的浪費,此外,它們所有的車子都選用環保車。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創立專為窮人服務的「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實行微型貸款與「五人互保」制度,不僅造就了一個獲
利的組織,並且讓超過1億人脫貧,打破了世人對窮人的成見。
經營社會企業的「NPO非營利組織」
在台灣包括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喜憨兒烘焙坊、陽光加油站、心路基金會「一家工場」、勝利身心障礙潛能中心、台灣更生保護會都是蠻好的例子。特別是彭婉如
文教基金會透過在社區的照顧服務模式將「做家事」轉換成專業技能,讓婦女重新「走進廚房」並從中獲得經濟上的獨立和自信、和喜憨兒烘焙坊訓練憨兒們親手
烘焙出好吃餅乾自給自足和陽光加油站提供身心障礙朋友工作機會,讓他們得到收入和成就感等等相信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案例。
在國際上也有Venture in Development-利用青康藏高原的犛牛帶動藏民生產相關編織與乳製品以幫助他們的生活、國家地理學社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全球捐獻Global Giving網站-提供網路平台,媒合了各地的公益活動與全球的
小額捐贈者,以抽取服務費方式確保永續經營、Braintrust Accelerator Fund-提供腦部疾病診療相關企業之創業基金,以獲取被
投資公司之股利以及股票利得為投資報酬。加速腦部疾病治癒方法問世之餘並將營業所得捐贈公益團體、NewSchools Venture Fund-投
資教育界上下游的營利及非營利組織,最終目標為消弭家境清寒學生與一般學生間的那道鴻溝!及Acumen Fund和Altrushare證券公司等
等。
營利事業的「CSR企業社會責任」計畫
企業發揮社會責任最好的方式,將其核心能力或價值,與所推動的公益緊密結合,讓企業和公眾雙贏。
包括台灣嬌生公司、聯合利華公司的多芬自信基金(Dove Self-Esteem Fund)-利用全球調查,成功引起全球對於女性自信議題的重視。
透過辦理一系列活動強化多芬呵護女性的品牌形象,得到消費者的好感,並為多芬帶來實際的營收增長。、中華電信、廣達代工生產百元電腦。國際GE的
「Ecomagination」子公司善用GE的優勢,達到環保和獲利的雙重目的、NuSkin、Cemex等等。
德國哲學家 康德說過地球上最美麗的三件事物是:「天上的星星、路邊的花朵以及人類的良知。」
特別是人類的「良知」能夠讓世界充滿更多豐富的色彩,也讓我們人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所以培剛覺得上述社會企業無論是社會企業、經營社會企業的NPO或企
業的CSR計劃中,可以找到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特點,包括:
1. 他們都對所投入的事業充滿熱情(如同詹姆.柯林斯從A到A+一書中刺蝟原則中所提的passion),並擁有幫助和改善社會問題的理想
和願景。
2. 用企業勇於實踐與改變的精神,真正把公益當作「事業」來經營,並持續性的前進並產生影響力(非單純的一次性捐款與社會服務)。
3. 透過商業或非商業活動產生持續性的正面影響力,而非只是單純建立公益的正面形象。
4. 他們願意把「利他」的可能性放在利己之前思考,見樹先見林,畢竟獨善己身是無法帶來真正的幸福。
5. 運用網路傳播力量與跨領域專業整合,用創意解決問題。
呵~呵~~先初步和大家分享以上的內容,至於詳細參考資料大家可以連結到上面各個社會企業網站,也可以參考幾本不錯的書,包括從A到A+的社會、志工企
業家、金字塔底層大商機、尤努斯與鄉村銀行:創造免於貧窮的世界、企業型非營利組織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 a
Toolkit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 司徒達賢/著、非營利組織資源開發新途徑 – 公益創投與
社會企業之可行性研究 作者:金玉琦、綠色資本家、商業生態學…等等,只要上網路書店找都很方便啦。
下回我會接著寫一篇,培剛眼中的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二)上善若水 來介紹台灣第一間令人興奮與期待的社會企業,敬請期
待。By快樂~希望與愛的分享家 徐培剛2008.02.20原文-->
http://blog.xuite.net/erickhera.tw/
nomore/1586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