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創投生態丕變,最愛ABCDE |
陳仕信理事長接受財訊專訪(96年7月) |
|
曾是全球第二大創投聚落的台灣,卻有越來越多的創投業停止活動或成為代操公司,但只要願意用心在台灣尋找,還是有許多潛力股隱身其中。
創投最愛ABCDE五個產業 事實上,創投業者表示,其實台灣在光學與半導體上游零組件的佈局已有一些成果,有些是刻意低調、不願招惹國際大廠專利訴訟的中小型企業,有些則是台灣傳統產業業者轉型,如長興化工、三芳、松懋、地球、永記、大立高等。另外,漸成氣候的生技業也是創投業的新歡,雖然投資時間可能比電子業長,但成功的話報酬率也相當可觀、值得等待。 除卻上述五大產業,陳仕信認為LED照明、光通訊元件、LCD關鍵零組件、數位家庭、,以及全球都為之瘋狂的乾淨科技(Clean Tech),都是台灣的明日產業。陳仕信說,台灣高科技雖然步入成熟期,但還有很多活潑的新產業冒出頭,只是這些次產業規模小、家數少,更考驗創投業者的專業能力。而台股儘管表現落後於國際股市,但本益比也有十七至十九倍,創投投資退場時仍可以有不錯的投資報酬率。 只要有對的「策略」,陳仕信認為,獨立創投還是可以異軍突起。例如華鴻在○一年其他創投對投資裹足不前時,大膽反向積極投資,雖然承受巨大壓力,卻在華寶、致新、大立光與伍豐等案件上獲得最高十八倍的投報率。去年華鴻也是台灣唯二成功募集新資金的創投之一,且多數都是肯定其過去績效而再投入的老股東。 創投業者總結道,儘管台灣創投產業的生態已有重大的質變,但用心在台灣尋找,還是找到不錯的標的,只是創投執業者不能再用舊思維來面對新變化,而是應該尋找有新技術的新創公司,扶植它們茁壯,複製當年培育華碩、廣達等鉅子的模式。 |
|
台灣創投業怎樣再站起來? |
問:台灣創投業如何才能國際化? 淡馬錫模式的成功,讓韓國在○五年成立KIC(韓國投資公司),中國也緊鑼密鼓籌備匯金公司等國家基金。我建議台灣政府可由中央銀行提撥少部分外匯存底如十億美元,同樣參與全球頂尖創投的募資,條件是要求被投資的創投提撥一定比例的基金回頭投資台灣,如此一來,不僅這筆基金可能會有豐厚的收益,也可帶入國際創投的經驗與管理知識,屆時台灣舉辦大型國際性投資活動時,也能真正獲得國際上的迴響,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其他財務管理產業。
問:政府應如何提振創投業? 另外,我認為政府還應該對大陸投資鬆綁,才能強化「台灣是國際與大中華區接軌窗口」的優勢,台灣創投也才有能力在國際間募資,持續奧援台灣新興產業。現下法令雖然規定即使是境外基金也不得投資大陸,但這只阻擋了遵守法令的乖乖牌,卻擋不了違法繞道的公司。再說資金本來就是國際性的、應該要能自由流動,如果台灣政府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不僅能把台灣創投業從寒冬中解凍,還能讓台灣向亞太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邁進一步。 |
|
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
發行 |
|
End of tvca newsletter....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