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d: 【創業投資電子報第一八二三號】2007/7/11- 台灣創投生態丕變,最愛ABCDE

2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Ying-hau Wu

unread,
Jul 11, 2007, 11:25:56 AM7/11/07
to Ubi-S...@googlegroups.com
Dear all,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怠,我想各位應該多多少少有機會接觸到創投,了解他們目前的處境及想法,有助於各位成功獲得資金挹注!

關於文中提到獨立創投所面臨的困境,的確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因為獲得「富爸爸」集團的投資,幾乎等於是確保了未來幾年的現金流入,風險大為降低! 相信有創業過的人,或是具財務背景的人士,應該可以體會其中的重要性 :) 也難怪新創公司在規劃股東結構時,會偏向尋找富爸爸了....(如果有得選的話....所以怎麼讓自己選別人,而不是讓別人選實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祝各位美夢成真 :)

Cheers,
吳英豪

---------- Forwarded message ----------





台灣創投生態丕變,最愛ABCDE

陳仕信理事長接受財訊專訪(96年7月)


 曾是全球第二大創投聚落的台灣,卻有越來越多的創投業停止活動或成為代操公司,但只要願意用心在台灣尋找,還是有許多潛力股隱身其中。
 去年全球股市熱,創投活動更熱!根據Dow Jones Venture One與Ernst & Young調查,去年美國、歐洲、中國與以色列為首的全球創投合計投資總額約達三二○億美元,創下近五年來新高點。而台灣,根據創投公會統計,還活躍的二一九家創投中,去年只有兩家成功募得總計一九.五億元、約當六千萬美元的新資金,是台灣創投發展二十多年來的歷史低點。
          
 兩相對比之下,已突顯出台灣創投業正在凋零的事實,如果再對照中國創投業的發展,更令人捏把冷汗。中國創投公會統計,去年中國創投總計投資金額為一七.七八億美元,新募得的基金規模更高達四四.四三億美元。今年光是第一季,中國就新增十九支創投基金,合計規模達二八.五四億美元,只不過一季的功夫,就超過去年全年集資總額的一半。雖然這當中外資主導的創投資金仍為整體的七六%,但本土勢力也穩步往二成以上邁進。

           
中國創投崛起,台灣創投的路越走越窄
 台灣創投公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華鴻創投董事長陳仕信表示,中國創投業已從二○○三年之前的「股票買賣仲介」,逐步發展為真正的創投業。○三至○六年間中國湧入大批的海外資金,加以Web 2.0網路產業蓬勃崛起,以美國為首的創投基金嚐到甜頭;以去年榮膺中國創投榜首的IDG為例,○一年取得搜房網約五成股權,今年賣股退場,投資報酬率高達一百倍,這種超高倍數的投報率除了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能看到以外,在全球其他地區幾成絕響。
 

 陳仕信表示,去年三月中國實施創投管理辦法、封閉了「兩頭在外(資金來自海外、被投資標的也在海外掛牌交易)」的路,又推出投資利得未達資本額七成者、均可免稅的優惠,大幅提高民間資金湧入創投的意願。中國政府另外也成立「引導基金」,帶頭參與本土創投的募資,搭配上大陸A股難以遏止的火紅,本益比與投資報酬率雙雙拉高,讓創投最愛的中小企業冒出頭,在在都醞釀了中國本土創投業一飛沖天的氣勢。
 
 中國創投業的崛起,也讓原本繞道積極投資中國的台灣創投業優勢頓失。不願具名的創投業者表示,台灣創投到大陸還是習慣看「科技業」,卻忽略了中國股市真正的主流其實是民生用品、內需產業,加上擔心被中國企業主騙,只敢從事掛牌前最後一輪的募資。雖然風險小了,但報酬率也相對減少很多,不奢望倍數的獲利率、只求確保二、三成的水準。
 

 台灣創投業的生態也因而有了顯著的改變,最大的改變就是投資方向大轉向。創投業者表示,很多募資不易的業者雖然仍掛名「創投」,卻已不再投資高風險的新創與新科技公司,反倒是以上市櫃股票甚至興櫃的代操業務為主,不然就是參與即將掛牌公司最後一輪的募資。所幸這兩年台股表現不差,也確保這些代操創投穩定的獲利率,至少能對金主「交待」。少數與企業界關係好的創投,則能獲得青睞參與私募,但卻是可遇不可求。
 

 另一個轉變是由集團支持的創投取得相對優勢。以日本三菱集團為例,集團事業橫跨化學、機械、半導體、能源等業別,獲得三菱創投的投資,不僅切入日本市場更為順暢,也可確保光學產業相關的原物料(多掌握在日商手上)來源,甚至可能因為三菱的引介取得部分技術的轉移。又如裕隆集團旗下的台元、中揚、新揚等創投公司,或是宏碁集團旗下的智融、神達集團的聯訊創投、廣達集團的華威等,挾有母公司不容小覷的下單與技術潛力,對被投資的公司而言,往往比獨立的創投公司更有吸引力。
       
 

           創投最愛ABCDE五個產業
 不願具名的某集團創投公司歸納,現在仍活躍的創投最愛投資台灣「ABCDE」五個產業:汽車電子(automobile)、生物科技(biotech)、化學原料(chemicals)、高階晶片設計(IC design)與設備(equipment)。創投業者表示,台股檯面上的要角台積電、鴻海、華碩等無一不是製造業,但這些製造業者使用的機器設備乃至於半導體與光電產業中的諸多原料,卻全控制在國外業者手中。台灣製造業的成本降低幾乎已臻極至,接下來勢必往上游原料替代發展。
 

 事實上,創投業者表示,其實台灣在光學與半導體上游零組件的佈局已有一些成果,有些是刻意低調、不願招惹國際大廠專利訴訟的中小型企業,有些則是台灣傳統產業業者轉型,如長興化工、三芳、松懋、地球、永記、大立高等。另外,漸成氣候的生技業也是創投業的新歡,雖然投資時間可能比電子業長,但成功的話報酬率也相當可觀、值得等待。  

 除卻上述五大產業,陳仕信認為LED照明、光通訊元件、LCD關鍵零組件、數位家庭、,以及全球都為之瘋狂的乾淨科技(Clean Tech),都是台灣的明日產業。陳仕信說,台灣高科技雖然步入成熟期,但還有很多活潑的新產業冒出頭,只是這些次產業規模小、家數少,更考驗創投業者的專業能力。而台股儘管表現落後於國際股市,但本益比也有十七至十九倍,創投投資退場時仍可以有不錯的投資報酬率。 

 只要有對的「策略」,陳仕信認為,獨立創投還是可以異軍突起。例如華鴻在○一年其他創投對投資裹足不前時,大膽反向積極投資,雖然承受巨大壓力,卻在華寶、致新、大立光與伍豐等案件上獲得最高十八倍的投報率。去年華鴻也是台灣唯二成功募集新資金的創投之一,且多數都是肯定其過去績效而再投入的老股東。 

 創投業者總結道,儘管台灣創投產業的生態已有重大的質變,但用心在台灣尋找,還是找到不錯的標的,只是創投執業者不能再用舊思維來面對新變化,而是應該尋找有新技術的新創公司,扶植它們茁壯,複製當年培育華碩、廣達等鉅子的模式。


            台灣創投業怎樣再站起來?
不論是投資金額或是新募集到的資金,這幾年台灣創投業的確榮景不再。想激勵台灣創投業東山再起,台灣創投公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華鴻創投董事長陳仕信認為,不僅創投本身要致力於國際化,政府也應恢復租稅相關優惠。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台灣創投業如何才能國際化
答:所謂「創投國際化」,我認為至少要具有從國外募集資金的能力。這說來簡單,但 實際操作卻相當困難,不僅僅是要說服國際資金台灣仍是有利可圖的投資環境,還包括許多制度面的配合。例如台灣創投是公司制、國際卻多為合夥制,而台灣公司的投資決策過程也與國際常規有顯著的不同,這時政府適時的介入就成為必要條件了。

政府介入的方式,我認為新加坡淡馬錫基金是個很好的例子。淡馬錫投資全球頂尖的創投基金,當這些被投資的海外創投公司到亞洲設立據點時,一定會因此優先考慮新加坡;當新加坡舉辦國際創投論壇時,被投資的創投也會積極參與,讓新加坡宛如亞洲創投中心一般。

淡馬錫模式的成功,讓韓國在○五年成立KIC(韓國投資公司),中國也緊鑼密鼓籌備匯金公司等國家基金。我建議台灣政府可由中央銀行提撥少部分外匯存底如十億美元,同樣參與全球頂尖創投的募資,條件是要求被投資的創投提撥一定比例的基金回頭投資台灣,如此一來,不僅這筆基金可能會有豐厚的收益,也可帶入國際創投的經驗與管理知識,屆時台灣舉辦大型國際性投資活動時,也能真正獲得國際上的迴響,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其他財務管理產業。

問:政府應如何提振創投業?
答:台灣政府應該提供相對於亞洲其他地區更具優勢的租稅優惠,才能吸引國際資金流入台灣創投業。二○○○年後台灣創投急速萎縮,部分原因就是取消二○%的租稅抵減,使得創投股東投資利得最高可能被課四○%稅負,加上一堆限制規定,讓創投資金募集難上加難。

另外,我認為政府還應該對大陸投資鬆綁,才能強化「台灣是國際與大中華區接軌窗口」的優勢,台灣創投也才有能力在國際間募資,持續奧援台灣新興產業。現下法令雖然規定即使是境外基金也不得投資大陸,但這只阻擋了遵守法令的乖乖牌,卻擋不了違法繞道的公司。再說資金本來就是國際性的、應該要能自由流動,如果台灣政府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不僅能把台灣創投業從寒冬中解凍,還能讓台灣向亞太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邁進一步。

 

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  發行
免責聲明

台北市105民權東路三段142301
TEL:+886-2-25450075  FAX:+886-2-25452752
E-mail:Pub...@tvca.org.tw
http://www.tvca.org.tw


End of tvca newsletter....


 

 
 

 
 

回頁首!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