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業的名言,所有媒體公司都是科技公司。現在,出版社也開始適用這句話了。
關於書的電子化,現在情況到底是怎麼樣呢?電子書一定會興盛,紙張一定會消失嗎?為什麼有些人堅信,有些人遲疑,有些人則不同意呢?如果我們對電子化的未來都那麼不確定,要怎麼談編輯應該具有的能力呢?
因此本文打算從現實出發,先檢視現況,再討論應對方法。以下列出電子書時代的幾個速寫,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些全都是已經發生的事,而不是對未來的預測:
- 電子書和電子閱讀正在取代紙張書和紙張閱讀;
- 平台的自助出版機能和拆帳率開始吸引作者;
- 作者的權利意識更強,出版社逐漸流失產業的主導權;
- 紙書萎縮,有一半原因跟電子書無關,早在電子書之前,百科、字典、食譜等工具型或資訊型紙書就已經衰退了;
當然前三點大部分都發生在美國,而不是世界其他地方。但這些趨勢幾乎是不會逆轉的,問題只不過是,同樣劇本何時在本地上演而已。
好消息是短期內看來不會發生,而壞消息是,我們所有的好消息也就只剩「短期不會發生」而已了。我們慶幸尚有一點時間,自我準備應付新時代的到來。現在開始改變,時猶未晚。不然等到亞馬遜叩關,蘋果站穩,電子化開始像美國一樣進入急速上升段,臨時抱佛腳也來不及了。
服務作者 vs. 服務讀者數位化使得作者身價飛漲,不只平台業者極力爭取,整個線上環境都在鼓勵作者直接跟最終端的讀者打交道,過去作者自費出版一向是新人作者不得已的選擇,現在則有越來越多的重量級作者打算這麼做。
當然不是所有作者都有必要或能力自行出版,而有資格自力出版的作者也可能不願意親自打理上架、宣傳、收款等諸般細節,所以在大作者時代,
服務作者將成為重要的產業。
服務作者的技術能力,從傳統的文稿編輯、邏輯查核、錯別字校對,到新時代所需的電子書製作、上架發行、行銷宣傳等,過去屬於傳統出版社的責任範圍,接下來會變成環繞著作者而存在的生態鏈。
出版社將畫分為「服務作者」,以及「服務讀者」的兩種型態。
在服務作者的產業裡,編輯的能力需求跟傳統類似,當然,過去我們熟悉印刷這種「科技」,未來需要的是「電子書」那樣的科技。你需要了解 XML、HTML、CSS、EPUB 這些東西,同時還要了解一本書從原稿到可以上架銷售,中間編輯過程所需要的格式需求。雖然已經有足夠多的軟體支援電子書製作,但電子書檔案後面的工作原理最好能夠確實了解。不然的話中間流程串得不順,工作效率、成本和結果就很難完美。
當然不是只靠科技就能完成一本書。從意念開始,如何定位,如何架構,如何完成,最後如何上市,促使讀者注意……這些事情大部分獨立作者都需要協助。只不過你不再能像舊時代那樣,跟作者簽了約,然後免費提供所有這些。
電子書時代只有新人才可能接受傳統出版社的條件,大部分羽翼豐滿的作者都希望繞過出版社,自己取得更大的掌控權,同時也取得更大的電子書拆帳比例。傳統出版社隨著
紙張書的式微,將漸漸失去跟大作者談判的籌碼。
但這還不是最讓人頭痛的。
在作者不再仰賴出版社的時代,傳統上出版社一簽五年的版稅合約,就會變成
非常不穩定的商業模式,你幾乎可以期望,每五年你就會流失那些相對成熟的作者。你除了轉型「服務作者」之外,剩下唯一的選擇是,成為擁有內容的公司。「用內容來服務讀者」成為新時代出版社不得不然的新定位。
這個新定位的核心問題則是:一、如何擁有內容?二、又如何「用內容來服務讀者」?
取得自有內容的能力編輯必須擁有取得自有內容的能力,而不能再仰賴五年一簽的版稅制作者。在文學、創作類型裡,市場將讓位給作者,出版社、編輯能做的最多只有服務。而在實用、工具類型的市場上,出版社才能發揮自有內容的力量。自有內容需要的是:
- 編輯製作人:構想需要從編輯部起動,由編輯主導、規畫、完成。現在市場上本來就有許多由編輯部主導的出版品,未來這將是出版社非走不可的路。
- 組織調度:編輯事實上不能做所有的事情,所以需要仰賴各種專家來完成企畫裡的每件事。因此人脈、調度、追蹤、協調、整合等本事就特別重要。
- 數位客製化:新時代的企畫內容最好是跟數位表現整合的。最簡單的表現是成為一本電子書,但這個表現型態只能處理線性內容,而無法處理特用型內容,例如百科(以資料庫表現)、字典(以應用程式表現)、語言教材(以多媒體表現)、地圖(以行車導航機器表現)等。所以更複雜的客製化程式,將會成為特定內容服務特定需求的答案。
在 Web 2.0 的時代,自製內容好像是傻瓜行為,然而可靠的內容始終是珍貴的,線上世界最大的困難其實來自資訊太多,而且良莠不分。這正是出版產業、傳統編輯的優勢,我們一向擅長推動品質可靠的內容。所以數位衝擊雖然是挑戰,但裡面也有無數機會,讓產業足以從紙張跨越到電子。
「線性介面」和「互動介面」的轉變一種內容如何用數位版本表現呢?你要作成網站,還是應用程式,還是手機App呢?編輯需要培養這樣的能力,把過去只留存在紙張上的內容,轉換思考,到底應該轉變成什麼形式,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效率才會超過紙張?
一個資料庫為基礎的百科網站,他的查詢效率超過紙百科;一個GPS定位的行車導航裝置,他的指路功能勝過紙地圖;一個網站型態的「物種搜尋引擎」,他的查詢效率勝過紙圖鑑……過去留在書上的內容,都有可能轉成更有效率的數位工具。編輯要理解這種轉變的原因,是為了要變成更有效率的東西,而不是為數位而數位。
這裡編輯最需要學習的能力,恐怕就是如何從紙書時代的「線性介面」(你的閱讀動線是線性的,一頁一頁翻過去的,不會有旁枝分岔,製作過程的排版也一樣是線性的),轉變成程式或網頁的「互動介面」了。
互動介面需要不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其中有許多在資訊科技業者過去多年的經驗裡已經總結過了,編輯需要開始向資訊業學習如何安排資料,如何規畫動線,如何架構全站的資料等。編輯可以不需要學習寫程式,但不能不知道你的內容如何表現在使用者眼前。
資訊業的名言,所有媒體公司都是科技公司。現在,出版社也開始適用這句話了。(本文原刊《書香兩岸雜誌》,今天增補後發上部落格。)
如果你覺得本文有價值,歡迎用郵件轉寄,分享給更多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