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推特上偶然
發了一則小語:
出書好像往池塘裡丟石頭。有時候石頭太平滑了,咻一聲不濺起一滴水花(很適合參加奧運跳水比賽);有時候你是坐了直昇機飛上五千呎高空往下砸,重力加速度讓整個池塘狂瀾大作,池裡每條魚都驚動了。但有時候你手上是一團棉花,就算飛到外太空,丟下來也聽不到噗通的聲音。
想想這個比喻也是滿生動的,而且頗有發揮的餘地。
首先,很多人出了書,但始終不明白一本書對這個社會到底有何影響,也不明白影響到底是如何顯現的。
出書必須驚動這個社會,影響才會發生。如果你有萬斤巨石,卻雇了起重機緩緩地沉入湖中央,水波不興。這樣再怎麼有份量的作品,也不會讓湖中生物有感覺,除非有魚兒當場游過巨石卸載的現場,才會注意到那裡有好大一塊石頭。
越是有份量的作品,越需要你加一把勁,讓它重重砸向湖面。太輕的作品,不值得重砸,因為就算你重砸,掀起的波浪也有限。
份量小的作品,應該謹慎考慮砸入的地點。因為波浪的大小跟湖水深淺剛好成反比,水深的地方只能產生很小的波浪,這樣對小石頭激起的浪花而言,由於擴散範圍太廣,以至於你只會看到輕輕的漣漪。恐怕沒有什麼魚會注意。
小石頭應該瞄準一個範圍限定的淺水灣,這樣你可以在特定的地方造成夠大的衝擊。
觀察每一次丟石頭和波浪之間的關聯,你可以學到丟石頭的方法,也可以體會什麼叫大石頭,什麼叫小石頭。出書也一樣,編輯的成長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出書的過程裡,體會所有這些事的關聯。
丟石頭跟出書真的很像。
如果你覺得本文有價值,歡迎用郵件轉寄,分享給更多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