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電子書時代,現在開始倒數計時了

5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oldcat

unread,
Jan 3, 2012, 2:39:46 AM1/3/12
to NewsFro...@googlegroups.com
 
 

Sent to you by oldcat via Google Reader:

 
 

via 內容推進實驗室 by oc on 1/1/12

上周簽了兩本英文書的中文版授權。我們照例檢查一下原文合約,結果很訝異地發現制式合約裡,已經把電子書權利含括在內。一個合約,兩個授權,可以出紙本,也可以出電子本。而前面在討論版稅條件的時候,國外並沒有特別要求要為電子書權利另外付費。

換句話說,我用紙本的條件,買到了紙書加電書的授權。

看來英美出版者對電子書的商業模式,恐怕想得比我們更長遠了。

自台灣大力推動電子書以來,我們眼見政府鼓動,公會張羅,民間發燒,而市場冷冷清清。跟美國這兩年來電書市占率一飛衝天的景象完全不同。什麼緣故呢?閱讀機不普及嗎?電子書目書單數量不足嗎?

台灣是硬體代工大國,連亞馬遜的機器都是靠台灣廠商生產,這幾年下來幾大電書平台也紛紛宣稱線上可供銷售的書目超過萬筆,主流出版社也已經有能力在紙書出版的同時,同步推出電書版本(EP同步)。

可是照我們在電書平台的銷售數據看,過去一年每本電書的付費下載數字,反而比前年更低。書種增加了,銷量卻衰減了,這是什麼道理?

回頭看看電書市場最火熱的美國,我們當然少了亞馬遜、蘋果這樣眼光和執行力皆備的大廠,但還有一個獨特條件是我們始終不具備的,那就是暢銷書單。

回想亞馬遜二00七年(四年前)推動點火電書閱讀機的時候,儘管機器功能先進(省電啦,不反光啦,一台裝三千本書啦等等),但廣告重點絕不會漏掉這條:所有紐約時報暢銷榜的書,在我們的電書商店通通可以下載。

台灣現在有任何電書平台能夠宣稱同樣的事嗎?

暢銷書就是賣得最好的書,賣得最好的書就是讀者最喜歡,最想看的書,暢銷書單無法進入電子書店,意思就是「我想看的書你沒有」。誰會願意買個機器,但上面看不到想看的書呢?

以博客來剛剛發布的市場銷售分析為例,全年度暢銷小說前三千名裡面,英美翻譯小說占了五十一%,日本翻譯小說占了十六%,剩下的市占率還有韓系、歐系瓜分,廣義的華文作品差不多就是三成。事實上如果我們把統計範圍限制在暢銷榜的話,翻譯引進版圖書的比例只會更高。

為什麼暢銷書單無法進入電書平台呢?因為暢銷榜上大部分是翻譯書,而翻譯書在過去兩年遲遲不肯授權電子版。而現在英美出版社顯然改了觀念。

這也不難理解。對英美版權持有人而言,過去世界授權一向是紙本時代非常重要的營收來源,現在美國本土電子書市場開始成熟了,他們終於有時間思考電子書下載以外的事情了。每個作者一定會問他們的經紀人,以前紙書有很棒的授權收入,不知電書現在有沒有同樣的收入?所以這是遲早的問題。從源頭的作者就會一路問,電書市場的授權收入在哪裡?

一旦電書授權變成制式合約內容,最多只要一年,文化輸入國的電子書平台上,可銷售書目的風景就不會一樣了。

台灣現在就處在電子書市場起飛的倒數時刻。平台有了,機器有了,轉檔技術成熟了,當翻譯書的電子授權也開始進入市場,這最後的條件也就具備了。台灣讀者面對更便宜的新書,更快速便利的下載連結,更輕巧大容量的隨身機器,他們的反應難道會跟美國讀者不一樣嗎?

如果你覺得本文有價值,歡迎用郵件轉寄,分享給更多朋友。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