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選後一連串對台灣民主成就的讚美、羨慕(主要從大陸來)、恭賀、祝福(主要從老牌民主國來),讓我覺得很心虛。身為台灣人看到讚美,起先當然是驕傲,但不久我覺得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做了什麼值得這些讚美嗎?我不過就是投了三張選票不是嗎?
當然讚美的對象是台灣整體,而不是針對我。那麼你、你、你和你(手指一路指過去),又有做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嗎?你、我、他,我們不也就是投了票嗎?
大家不過是正常地投了票,白宮在開票當晚就會以最快速度發出賀電說「台灣人民透過艱苦的努力,以及在經濟和政治上的輝煌發展,台灣已經成為亞洲的成功故事」。
紐約時報則說「台灣選舉的另一個勝利,是大陸民間那微弱但確定無疑的民主呼聲」;華爾街日報(台灣選舉讓中國人著迷),英國BBC(台灣成為華人圈的民主典範),幾乎各國重要媒體都有專文報導。
大陸各大入口網站更以斗大標題寫著:台灣「總統」大選專題,最大的社群網站新浪微博更直接在首頁嵌入台灣開票的即時快報。網友則毫不保留地表示欣羨,在大陸的防火牆內寫的還算含蓄,能夠翻牆的大陸網友,寫的就是「求光復」「求解放」「大陸是中華民國不可分離的一部份」的吶喊了。
一千四百萬公民正正常常地投了票,台灣就變成民主陣營的生力軍,華人世界的新典範。有這麼便宜的事嗎?事情顯然不能只看表面,還必須再往下挖掘。
只有了解這場選舉建立在什麼樣的背景上,我們才會明白為什麼台灣辦個選舉,卻會吸引世界各國派出七百多名記者大陣仗採訪;開票完成以後,還給予高度讚揚(回想一下前不久我們自我陶醉的「世界都在看」的公投,有多少外國媒體關切,就可知道今天這一場才是真正「世界都在看」的選舉了)。
這一場選舉建立在什麼背景上呢?第一個背景當然是從兩顆子彈過來的。有兩顆子彈的選舉,和沒有兩顆子彈的選舉,讓全世界民主陣營都覺得民主果然是個好東西,民主教材又得到一個好例證,證明民主社會會自我改善,而不是始終是民粹腐敗。
第二個背景則是建立在台灣長期的歷史脈絡上。台灣從專制的戒嚴時代,竟然能夠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對比產生力量。跟我們自己過往的歷史對比,讓我們明白,不是我們投票而產生力量,而是台灣民主運動史上諸位先賢犧牲奮鬥,才讓我們享受到今天被人豔羨的成就,我們事實上是繼承了龐大的民主遺產的第二代、第三代。因為這樣,使我們每個人即使所做不多(不過就是投了三張票),卻贏得世界性的肯定。
但我們還不只要跟自己對比,也應該跟其他同文同種的華人世界對比。儘管我們有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恐怕全世界卻是這麼認定的,那就是台灣屬於一個擁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華人社會的一員;而台灣和其他華人社會的對比,凸顯出台灣民主進步的價值。只要看一下前列世界諸媒體的選後報導,就可知道幾乎沒有人不把台灣跟其他華人世界並舉對照的。
這一點則是台灣的民主,具有重大威力的第三個背景。
我們有一種力量,不是我們擁有多少武器,多少美國的軍售,而是我們在國際上具有什麼樣的形象,以及我們被歸類在華人圈,但在民主實踐上超越同儕的事實。
單單是十三億人口,和二千三百萬同胞的對比,就可以讓台灣站上一個具有奇特力量的戰略高點。在這個制高點上,我們不需一兵一彈,影響力就無遠弗屆,扣人心弦。只要我們每個人正正常常地投票,威力就在投票中誕生。
台灣的民主實踐,以及在民主制衡的社會裡型成的公民社會,讓我們擁有我們不知道的外延魅力。民主的品質確實是我們每天的生活,但民主的外延魅力卻是我們從未想過的新力量。
在這一次大選中,許多同胞憂慮中國透過讓利、市場力量,軟性影響台灣的選舉,而選前大批企業老闆公開支持九二共識,被視為中國影響的證明。這些憂慮當然很合理,但我們只能單向憂慮嗎?我們不能反向送出我們的魅力嗎?事實上在我們尚未意識到應該以台灣的民主形象做為軟實力的武器之前,全世界的評論就已經展示了我們尚未自覺的力量。
這是台灣的機會。我們應該更積極地運用這樣的形象力量,協助中國的民主化。不只因為我們同是華人社群的一員(你說你不是嗎?沒關係,那不是重點,只要全世界媒體和中國同胞都這麼認定,我們就成為擁有影響力的一員了),也因為這是人性價值,更重要的,如果台灣對中國的民主化有貢獻,未來我們才有機會贏得十三億人的同理認同。
我們的民主實踐不就是每日在練習如何爭取民心嗎?台灣雖小,卻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我們不應該再用逃離中國的心態思考未來。
無論幸或不幸,我們就是站在這個奇異的歷史高點上了,華人的民主典範,也許不是我們設定的目標,但卻是我們實實在在擁有的力量。
不應該辜負這樣的力量。
如果你覺得本文有價值,歡迎用郵件轉寄,分享給更多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