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 Google+ 社交圈和訊息串

3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oldcat

unread,
Jul 10, 2011, 8:13:14 PM7/10/11
to NewsFro...@googlegroups.com
 
 

Sent to you by oldcat via Google Reader:

 
 

via 內容推進實驗室 by oc on 7/10/11

好了,我終於搞清楚 Google+ 的社交圈和訊息串的行為模式了。

Google 最近推出 Google+ 的社交服務,引進了「社交圈」概念,可以讓你為不同的人際互動創設不同的圈子,以便跟特定人分享特定訊息。例如你可以建立工作圈、親友圈、死黨圈,或者如咕狗廣告說的,把你的老闆拉到一個他自己單獨一國的老闆圈。這樣你發到死黨圈的消息就不會讓老闆看到了。

概念好像很簡單,但咕狗的使用說明實在有點語焉不詳,Google 說當我發佈訊息時,系統會將內容新增至「您所有分享對象的訊息串中」。我一直被這句話誤導。乍看原文好像是說,我要分享給你,你就會看到(因為系統會把我的訊息加到你的訊息串)。但事實上並不是。

事實是,只有把你加為圈內人的人才會看到你分享給他的訊息。如果你的圈子加了張三,但張三的圈子沒有加你,這樣你的訊息就不會在張三的訊息串裡出現。即使你指定把訊息發到張三所在的圈子也沒用。

這樣我就有了困擾。

到底我發的訊息誰看得到、誰看不到呢?而別人發的訊息什麼時候會讓我讀到、什麼時候又不會呢?如果我真要為工作同事建立一個內部溝通的工作圈,讓每個人的訊息可以傳遞給每個人,而大家在小組外的訊息不要出現在工作圈內……有解嗎?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做了一些測試,終於搞懂了 Google+ 的邏輯。以下是我的理解。

Google+ 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們來看一則訊息為什麼會出現在訊息串上。

基本上一則訊息要出現,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方面接收者要說「我想看」,另一方面發訊人設定的分享對象要包括你。

聽起來工程很大,不過實際上沒那麼複雜。「我想看」這件事其實就是我把某人加進圈子而已。如果你玩過噗浪、推特,到這裡的邏輯是差不多的。你追蹤誰,誰就會出現在時間線上。比較有差的是,發訊這一邊,Google+ 多了分享對象的設計。

如果發訊者的分享對象不包括你,那麼很不幸地,你就看不到那一則訊息。

哪我要如何成為別人的分享對象呢?

分享對象

不幸這也由不得你。分享對象是由圈子構成的。我的圈子只有我看得到,我把你加進 A 圈,代表我想看你的消息(出現在訊息串);我把訊息發到 A 圈,代表我設定 A 圈是我的分享對象,如果你在圈裡面,就看得到;你不在,就看不到。

在或不在全憑發訊者決定要不要把你放進 A 圈,看到或看不到,則看發訊者要不要選擇 A 圈分享。在推特或噗浪,大部分時候你無法指定單一訊息的傳播範圍,但 Google+ 的每一則訊息都可以。

發訊者選擇傳播範圍,對接收者來說,那就意味著我是被選擇的,Google+ 不像推特,追蹤了就完成訂閱。在 Google+ 追蹤(加人)只完成訂閱的一半程序,你只是送出「我想看」的申請而已。另外一半權限操縱在別人手裡。

(不過你可以放心,許多人發訊不會特別指定分享對象,所以你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公開」發布的訊息。請看下面「傳播深度」的說明。)

分享對象還有一些隱藏版密技:


只給一個人的分享:私訊
你可以指定單一一個人成為分享對象,這樣的話,那一則訊息就變成只有你們兩個人才看得到的私密訊息。


沒有對象的分享:收藏
你也可以指定一個空的社交圈成為分享對象。這樣的話,那個社交圈可以用來做收藏櫃、我的最愛、資料備份匣,或任何你希望彙總收藏訊息的地方。看到想收的訊息就轉手分享給這個空的圈子,你就完成了收藏。

傳播深度

指定分享對象雖然有掌控範圍的好處,不過這樣訊息的傳播範圍會很小,以 Google+ 現在加人的上限來說,即使你每次發訊都發遍你所有的圈子,你再怎麼加人,發訊對象也就五千而已。這對很多立志做人氣王的人是無法滿足的。

所以 Google+ 在圈子範圍上,額外做了「傳播深度」的設計。每次發訊,你除了指定分享對象(圈子)以外,還可以指定傳播深度:
  1. 第一級深度是發送給直接圈友(你的社交圈所圈的人)
  2. 第二級深度是發送給二度分離的圈友(延伸的社交圈,也就是圈友的圈友)
  3. 第三級深度是發送給無限延伸的圈友(也就是完全「公開」給所有人看)
這種設計可以讓你的訊息突破五千個圈友的限制,發散到不特定的 Google+ 空間裡。這種設計非常接近臉書上個人帳號再加開粉絲專頁所達到的效果,只不過在 Google+ 你不需要用兩個身份管理這兩件事。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圈子和傳播深度雖然是不同概念,但你發文時如果指定了傳播深度(我的圈子、延伸的圈子或公開),就不用再選個別的社交圈了,因為分享層級的範圍會套用到所有社交圈上,你不需要重複圈選。(除非你希望某個圈子的人額外看到某些訊息,你才需要另外指定分享給特定圈子。)

圈外訊息

最後我們來看看 Google+ 發明的「圈外訊息」。「圈外訊息」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

他加了你,但你沒加他。他發的訊息(如果分享對象包括你)會在「圈外訊息」等你看。圈外訊息設計的目的,是提醒你有人發訊的對象包括你,但你沒有加他入圈。圈外訊息給你一個集中檢查這些漏失訊息的機會。

 ※ ※ ※

好,原理解說完了,那前面說的「如何為工作同事建立一個內部溝通的工作圈」這個問題,有解嗎?

很遺憾以目前 Google+ 的功能而言,不管是建立主題圈、同好圈,還是工作群組圈,都有各種困難,你可以把人集合在一個圈,但你沒辦法控制訊息集中在限定的主題上。

還記得我們前面說的傳播深度嗎?許多人需要傳播深度,所以他們會散布「公開」分享的訊息,而「公開」訊息會進入每個收訊人的訊息串上。所以無論你如何小心招募成員,你組成的圈子一定會出現跟主題不相關的其他訊息。

我花了很多力氣思考如何組成一個主題小組,可惜目前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我只能勉強發起一個同好圈的實驗「貓奴團結聯盟」,有意組織同好圈的人歡迎參考(當然更歡迎貓奴加入)。

更早一點大陸圈友王佩發起的「寫作圈」也面臨同樣的困難,你可以在連結上看到被迫修改規則的痕跡。我的貓團就是記取「寫作圈」經驗而做了調整的。

(感謝眾多 G+ 圈友在 G+ 上跟我討論這個話題,人數太多無法一一致謝,請接受我的歉意。這裡有一幅 Google 員工畫的 G+ 訊息流程圖。)

(如果你也有 G+ 帳號,請記得加我。)
如果你覺得本文有價值,歡迎用郵件轉寄,分享給更多朋友。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