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該怎麼辦?

5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oldcat

unread,
Nov 9, 2011, 11:35:15 PM11/9/11
to NewsFro...@googlegroups.com
 
 

Sent to you by oldcat via Google Reader:

 
 

via 內容推進實驗室 by oc on 11/9/11

「光合作用」是大陸(據說是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最近資金周轉不靈,倒了。

拿實體書店的壞消息,跟前一陣子亞馬遜「繞過出版社跟作家簽約」的新聞一起看(參考:訊息傳遞效率與亞馬遜),特別有感覺。許多大陸朋友問,實體書店還能怎麼活呢?面對網路書店的競爭,到底還有沒有生路呢?

不只大陸,美國今年也才剛剛倒了第二大連鎖的邊界書店。整個出版產業鏈從上到下,沒有哪個地方沒有遭受現代科技的衝擊。但我們確實也看到,某些傳統業者仍然活得很好。邦諾書店現在在線上市場已經佔有第二位的角色,前兩個月的新聞才說他們的「nook」讀書機,銷量竟然超過亞馬遜的「Kindle」。

台灣的誠品書店,經過幾年前的財務危機之後,這幾年大力轉型,現在變成營業、獲利雙高的企業,展店計畫從香港一路擴充到大陸去。

實體書店的出路就是學習這兩家大型集團嗎?恐怕很多人學不了。但至少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轉型。兩家集團都用轉型來爭取生存空間,只不過兩家採取的策略卻完全不同。一家全力衝刺線上,另一家全力維持線下。

明明實體書店遭遇重大的數位衝擊,為何還繼續走實體的路呢?誠品做的事情確實比較特別,他們做了一個繞圈子的商業模式。他們用書店創造品牌形象,用品牌形象拓展商城,最後才用商城來收取商業回報。賣書的營收並不賺錢,賺錢的是百貨專櫃部門。

實體書店還有其他可能的生存模式嗎?有人說實體的價值就是體驗,所以應該追求更好的實體體驗。這話有一點道理,但還不是問題的核心。問題的核心是讀者要什麼,而不是實體能提供什麼。

如果開書店以實體為前提,那就好像作出版以紙張為前提,是同樣意思。

讀者的需求並不是根據實體或虛擬來畫分的,讀者根據的是他的心理滿足,這些滿足如果虛擬書店供應得好,他就會轉向虛擬;實體供應得好,他就會繼續用實體。我們的解決方案也應該把實體、虛擬會總起來考慮。

實體已經被壓迫得潰不成軍了,還有什麼功能是勝過虛擬的嗎?

有啊,例如「書店看書,線上購買」。讀者為什麼會在書店看書,然後到線上購買呢?不就是在書訊篩選上,實體仍然有某些優勢嗎?而一旦決定了書單,他就啟動了比價引擎,終於轉向虛擬書店。

在那個新書陳列的空間裡,書店到底做了什麼?找到了答案,我們就會找到書店的價值,也會找到如何滿足讀者的方向。很有可能你會發現那個方案需要用數位技術作手段,才能產生最大的力量。

別擔心,就做吧,別被實體或虛擬綁住,因為你的讀者根本不被這些分野綁住。你不能兩手一攤說,接下來我實體滿足不了你了。你這麼說,讀者當然一刻也不停留。你要用各種辦法,即使追到線上,都要留住客人。

可是實體書店有非常多迷人的滋味,對許多被書店滋養的的人而言,那些在書店裡的記憶和滿足是永恆難忘的。

有這些記憶的人是最幸福的,所以你有責任分析那個幸福到底是什麼。不能只是緬懷。你必須把這些迷人的記憶,重新複製出一個可以存活的使用體驗。無論是新書的速度,展示的氣勢,店長的推薦,一群愛書人的交會,一眼掃過兩百種書的過濾效率,立刻讀到內文的價值等等。

無論是什麼,如果你能讓這些體驗成為活得下去的商業模式,這才是對實體書店最美好的保留。

在這個產業鏈中,如果有任何前提的話,那就是讀者需求。但我們不是直接問讀者,你有什麼需求,這樣你會得到很多不切實際的答案。賈伯斯的名言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
「我們有很多客戶,也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很難靠焦點團體來設計產品。 很多時候大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除非你秀給他們看 。你必須觀察他們,找出他們想要的東西。」( 參:http://goo.gl/XiMwn
不要在實體中找答案,要在讀者需求中找答案。

如果你覺得本文有價值,歡迎用郵件轉寄,分享給更多朋友。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