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新聞:
1. 新閣揆上路,可能會進行油電合理化。
2. 現在因為反聖嬰現象加上北極震盪,因此各地氣候異常,日韓東歐遭受極凍氣候、美國暖東,澳洲水患。
3. 2日國際溼地日時,台灣環團與環境立委表示,希望行政院重建會不要因為排水問題而毀了屏東五溝水溝渠溼地。重建會是因為在中上游重建永久屋園區,而需要五溝水拓寬排水空間。
4. 那瑪夏鄉民權國小災後重建落成,將成為鑽石級的綠建築,而且具有原民文化與避難中心功能。
5. 英美近來有一波強勁的暖化懷疑論宣傳戰,主要是:
梅鐸旗下的華爾街日報1/27選擇性刊出懷疑論學者投書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970204301404577171531838421366.html?mod=WSJ_hpp_RIGHTTopCarousel_1
英國每日電訊報發出暖化與太陽周期有關,目前地球正步入迷你冰河期。 http://www2.cna.com.tw/News/aALL/201201290172.aspx
油價緩漲是否取消 本周定調
2012-02-06 01:22 工商時報 記者呂雪彗/台北報導
據悉,新閣今天上路後,首要面對就是油電水價合理反映成本。經長施顏祥最快本周內將就油價恢復浮動機制向新閣揆陳冲報告,決定國內油價減半的緩漲機制一次取消,或分段取消。
國內能源專家中經院董事長梁啟源昨天也向新內閣喊話,必須正視國內油電水價格合理化調整嚴肅課題。他建議,目前油價中油吸收3.7元額度可先反映一半;至於電價月用量110度以內可不反映,採分階段逐步反映,可減少對民生及物價衝擊。
至於國內95與92無鉛汽油價格,比起亞洲鄰近國家如日本、南韓、新加坡、泰國、上海等國均低,是否合理?陳冲已指示經濟部就結構性問題進行檢討,政院也將聽取國內外學者專家意見決策。
高層官員表示,油價緩漲機制取消否,必須向閣揆陳冲報告後,才能定調。倘若一次到位,恢復浮動機制,汽柴油漲幅太大,每公升調整3.7元,消費者恐吃不消,分段取消腹案也在考量之列。
國內油價未能取消緩漲機制,一月份中油營運恐虧損60億元。身為府院能源政策諮詢要角的梁啟源認為,雖然薪資上揚不顯著,但台灣物價在亞洲僅次日本,大家應共體時艱,面對能源價格合理化課題。
梁啟源表示,台電去年累計虧損已達1,179億元(含吃掉保留盈餘及資本公積700億元達1,800億),若再不面對,明年累計虧損將逾資本額3,300億元一半,恐面臨增資或破產預算窘況。他說,政府赤字壓力沈重,不容國營事業繼續虧損,否則形成全體納稅人買單,甚至後代子孫承擔,並不公平。
至於照顧弱勢是配套政策,他說,政府可編列補貼預算,照顧弱勢族群搭乘公共運輸工具,例大眾運輸,另補貼弱勢的計程車,對每月用電110度以下者不予調漲。
為降低對民生衝擊,油價部分,他認為,汽柴油吸收3.7元部分,可先反映一半,剩下一半當國際油價上時全數反映,下跌時反映一半,逐步彌補緩漲造成的虧損缺口。
電價部分若一次反映,漲幅可能超過一成,梁啟源說,110度以上可累進調漲,用愈多漲愈多,藉以價制量,達節能減碳目的。
梁啟源說,2千年以前油電公司為國庫賺進500億元,現在二家公司累計虧損1,000多億元,新內閣必須面對。做法採分階段為宜,就能兼顧物價上漲、民眾負擔、公平性、企業經營及溫室氣體等多重政策目標。
政院去年同意啟動油價緩漲機制門檻為,國際油價每桶102美元時可減半反映油價,每桶120美元時由中油、民眾、政府各吸收1/3。惟去年國際油價約80餘美元時,中油即先行啟動減半緩漲,目前購油平均成本在百美元以上,中油承擔很大營運壓力。
中國大陸:禁止航空業者加入歐盟ETS
時間:2012/2/6 08:23
撰稿‧編輯:吳寧康 新聞引據: 採訪、法新社、路透社
根據中國大陸中央人民政府網站,中國大陸政府今天(6日)表示,除非獲得有關部門的批准,否則禁止大陸的航空公司參與歐洲聯盟的航空碳稅系統、並禁止航空業者藉此向乘客收取額外費用。
歐盟從今年起實施航空碳交易,向在歐洲起降的航班收取碳排放稅。根據今天公布的這項聲明,中國大陸譴責這項航空碳稅違反「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以及國際民航組織的相關規定。一旦中國大陸航空業想要加入歐盟的這項計畫,必須要獲得相關部門批准。
歐盟從今年起正式把航空業納入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管理體系(EU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TS)。
為了降低發電廠和工廠設備的碳排放量,歐盟在2005年推動ETS,並從1月1日起將範圍擴大至航空業。
ETS的碳排放量計算是根據航空公司的飛行距離,歐盟對總排放量進行限額管制,並規定所有進出歐盟的航班都必須測量、申報其航班航運的排放量,超額部分則需付費購買。
這項規定引發美國和中國大陸政府、以及全球航空業者的憤怒。中國大陸航空運輸協會(China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CATA)副祕書長柴海波上個月表示,大陸的航空公司不會就ETS和歐盟合作。
專家表示,中美俄航空業將聯手向歐盟「抗稅」;如果歐盟一意孤行,中美俄有可能實施取消歐洲客機訂單、對歐徵收巨額燃油稅或「飛越權費用」等反制措施。
治水乏通盤考量 生態方舟「五溝水」恐遭毀
2012/02/02 本篇文章瀏覽數: 458 次
記者 鐘聖雄 / 台北報導
蘊含豐富生態多樣性的屏東縣五溝湧泉濕地,很可能將遭排水改善工程影響,造成自然環境與文化資產不可逆的破壞。立法院今上午召開本會期第一場公聽會,跨黨派要求屏東縣政府暫緩「新赤農場永久屋基地聯外排水改善工程」,希望莫拉克重建委員會與屏東縣政府,能聯手找出兼顧環境與居住安全的替代方案,不要讓孕育珍貴稀有物種的湧泉濕地遭到破壞。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部落在2008年時受莫拉克風災重創,決定遷村到萬巒鄉新赤農場永久屋基地。然,該農場本為鄰近地區滯洪帶,為興建119戶永久屋而墊高土地後,反失去滯洪功能,並間接造成下游萬金地區受水患威脅。重建委員會撥款1.16億給屏東縣政府,希望協助屏縣府解決逕流量增加問題,卻沒有提出建議方案,屏縣府因而發包排水工程,規劃從萬金排水支線延伸到五溝排水支線,五溝段濕地因而必須拓寬為750公尺,恐造成生態破壞。
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朱玉璽認為,五溝水是大武山下最後一塊湧泉濕地,屏縣府為解決永久屋淹水問題規劃排水情有可原,但五溝段原本就有防洪功能,縣府卻企圖用假的「永續工程」,成就「原本即存在的防洪功能」,並讓五溝一代的文化資產、自然環境、豐富生態圈受到威脅,並不合理。
治水乏全盤考量 立委籲暫緩工程保濕地
前環保署副署長、濕地保護聯盟理事長,也是新科立委邱文彥表示,今天(2/2)是世界濕地日,希望政府能找出兼顧民眾生命財產、強化自然生態、保存美景推動觀光,兼籌並顧解決五溝水難題。他認為政府為安置災民,墊高基地卻造成周邊淹水,根本是「以鄰為壑」的作法,暗指政府的治水計畫缺乏全盤考量。
過去就曾為202兵工廠濕地請命的新科立委張曉風則說,當初總統馬英九就站在濕地上,卻問哪裡有濕地,代表社會對濕地缺乏認識,但她不怪他,因為學環保的人也不見得瞭解濕地,但社會需要前進,不能一錯再錯。張曉風強調:「濕地從來就不需要整治或開發,只要在家睡覺,濕地就完成了,不需要做什麼,只要讓她是她就可以了,是最仁慈的政策,希望我們政府有足夠的清廉達成這願望」。
立委田秋堇指出,濕地是大地之腎,過去卻被認為是無用之地,如今我們應反省這樣的心態。她認為,濕地具備高度滯洪功能,與防災息息相關,如今新任內政部長李鴻源重視救災,就應該要把濕地列為優先保存標的。她強調,屏縣府的排水工程已經發包,如2/4不開工,會面臨很恐怖的違約金問題,重建會應協助屏縣府處理停工問題,讓各部會到五溝水濕地會勘,研擬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學者:五溝水是生態方舟
「沒有生態工法,只有殺生工法!為什麼濕地需要整治?」朱玉璽表示,水利署的評估報告,將五溝水全劃為淹水區,但他住當地卻從未淹過水,證明水利署的報告根本缺乏現地深度考察。他認為東港溪上游一帶全是環境敏感區,五溝水湧泉濕地更具有重要象徵意義,政府的國土計畫若非空談,就應尋求非工程手段解決排水問題。
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系教授邱郁文,則以「諾亞方舟」形容五溝湧泉濕地的重要性。他分析,伏流水形成的清泉在低海拔地區非常罕見,不但是許多特有生物的重要棲地,也是造就五溝水濕地動、植物多樣性全國之冠的原因。他說他現在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看見怪手在濕地開挖的畫面。
台灣生態協會理事長楊國禎分析,過去因為濕地難以開發,反而造就她們成為生態方舟,但現代人對土地的思維停留在「佔領」與「開發」,持續擴張的結果不僅壓迫到大自然,也讓我們必須「治理」環境,卻往往帶來負面效果。他以過去五溝水上游的九如濕地為例,表示九如濕地被政府「治理」後,反而從濕地變成「水溝」。
「雖然我們一直說重視濕地,但我們在上游花錢用工程破壞濕地,卻在下游花錢做人工濕地…工程一直在談的永續,都是假的永續,你看如果後續要一直花錢維護的,就不是真的永續」,楊國禎強調。
「為了永久屋面臨淹水問題,所以要幹掉五溝水濕地,但幹掉五溝水,後續一定會有問題。」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廖本全認為,政府治水缺乏區域系統性思考,造成個案與區域治水違背,才會衍生後續問題一錯再錯。他以「擦屁股」工程形容五溝水排水工程,但沒人可保證這樣就能把屁股擦乾淨,因為政府沒有先瞭解環境再做規劃,所以政府當務之急,是先停工再提出替代方案,告訴民眾什麼樣的工程對五溝水最好,而非在沒有評估前提下各說各話。
此外,廖本全也點名客委會,認為文資法已指定五溝村為聚落,客委會就應評量工程對聚落會造成什麼衝擊。「聚落不只是人與地上物,還有水土,地名就已經明白告訴我們,(五溝水)本質就是水」,廖本全說。
環團所提五溝湧泉濕地不能動工10大理由:
1. 整治將製造五溝未來長年水患。
2.整治破壞濕地重要水文環境。
3.此區為生物避難區,枯水期施工,溪流生物避無可避,恐大量消失或滅絕。
4.此區為環境敏感帶,不適合任何工法施做破壞濕地及台灣特有種棲地。
5.整治破壞天然的河岸帶與滯洪區,惡化此區的生物多樣性,增加下游淹水危機。
6.五溝段上游枯水期施工,對五溝溪流棲地的生態衝擊頗大。
7.整治違背水利署上位綜合治水對策。
8.整治缺乏對五溝溪流段的研究調查基礎,貿然施工將造成重大環境衝擊。
9.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違背國土保育重建精神。
10.整治破壞五溝傳統聚落保存區的核心區域。
綠能校園落成 重燃災區希望
【記者張舒涵高雄報導】穿越蜿蜒坡道,來到異地重建的高雄那瑪夏區民權國小,校園保持原始波浪狀的地貌,充滿生機的小池塘旁有嬉鬧聲,每間教室空間與室外連成一體,讓風成為最舒服的冷氣;校園周遭空間藝術呈現各族原住民的神話故事,天然建材幾乎取於當地;能源來自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校舍兼具防災避難、永續方式淨零耗能的綠建築,更從原民傳統的住宅型態延伸出「家」一樣的大房子。
尋地重建 路途艱辛
2009年88風災重創那瑪夏,土石掩埋民權國小。學生多為布農族、卡那卡那富族及沙阿魯娃族的族人。2年半來歷經重重波折,在政府和台達電文教基金會協助中,從原本設置在河床邊上遷到民權台地,重新建校。民權國小校長吳庭育憶起重建的甘苦,災後師生除短暫在平地復課外,回到部落2年來則是借用三民國中的活動中心上課;當時借用的教室仍充滿土石,為了加緊重建腳步,他甚至自掏腰包墊付工程款。當學校團隊不斷尋求各種契機時,許多家長總問他:「民權國小會消失嗎?」
在台達電文教基金會與教育部簽定重建議向書後,為使土地順利徵收,民權國小校長和主任多次拜訪13位地主,說服他們簽訂契約。吳庭育滿懷感恩表示,學校的重建是許多大愛的累積。2011年2月正式施工、2012年2月4日舉行落成典禮,新學期即將開始,全校75位學生終於不用再寄人籬下,教室裡擺滿學生對新學校的期待,有人天真地在感謝卡上寫:「不管路有多遠,我絕不會請假、遲到!」
可達65%節能功效
重建的民權國小,由負責北投圖書館、台北國際花博新生三館的建築師郭英釗,以「永續式淨零耗能」的綠建築精神設計。豎立在草原上的6座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光電裝置,分別提供18千瓦、10.5千瓦的發電容量,為學校提供潔淨能源。郭英釗說明,相較於相同規模的校舍,新校舍預估可達到65%的節能成效;寒暑假分別是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最多的時候,屆時學校產生的電還能回歸部落,回饋給部落族人免費使用。
除了使用環保能源,建築也利用採光與風向條件巧妙做節能設計,「風沿著山谷往上吹,民權國小像是一個手套去接山谷來的風,接住後開放的空間讓風流動,熱空氣往上溜走,就如同大型的天然冷氣。」郭英釗說明,學校除了電腦教室皆無安裝冷氣,天然採光分布均勻,另外加上LED燈光線就相當充分;此外,採在腳下的亞麻仁地板也是可被生物分解的材質,而洗手台運用水往低處流的原理,斜面設計能讓流下的水能被儲存再度使用,處處充滿節能巧思。
▲莫拉克颱風毀壞的那瑪夏區民權國小完成重建,所有建材都是台灣製造,並成功打造節能65%的綠能小學。
加入防災規劃
不同於傳統學校進門寫著「禮義廉恥」的大川堂,郭英釗在設計上希望突破學校的想像,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很好玩。他特別保留民權高低起伏的地貌,進入校園要走過坡道,也會經過小池塘,讓學生在校內親近大自然。郭英釗說明了所有建築設計成高腳屋的原因;其實現代的房子對土石流的衝擊力有一定的承受力,但土石灌進去,下半部就會完全毀掉;而高腳屋的好處,能減緩建築受衝擊,更不需重新整地,尊重原本波浪狀的地貌。他也強調,新民權國小的地點經專家評估,幾乎完全不可能發生土石流,也因此兼具當地避難中心功能,中庭活動空間可轉為避難大廳,每一間教室則像是一個大房間,並備有食物、用水、用電自給自足7天的規劃。
呈現原味設計
民權國小學生幾乎皆為原住民,郭英釗坦承,原住民精神要呈現得徹底,有一定的困難,「畢竟在台北辦公室設計,距離是很遙遠的,平地人設計的建築,還是像平地人的房子!」雖然在建築上用現代的手法來轉化傳統的元素,如原住民圖騰,但他認為「這還是我們的東西,不是他們的。」
「學校重建重要的不是建築,而是參與的過程。」郭英釗說,為了找尋「原汁原味」,他們請當地藝術家使用當地素材執行公共藝術。
例如校門口,請藝術家蒐集附近河床的漂流木直接創作,象徵重生,另設計各原住民族的神話圖像;全校使用的水塔,也是校園的最高點,以小米裝飾,水塔形狀如同大型的杵和臼,象徵開墾、耕作、豐收等多種意涵;班級名牌不是統一規格的塑膠板,而是原住民藝術家帶小朋友去設計的。
▲建後的那瑪夏區民權國小,不但具有「鑽石級」的綠能建築,也結合當地原民文化特色,成為最佳的綠建築特色小學。(圖文/楊萬雲)
創造「家」的新記憶
88風災後,那瑪夏許多族人失去家園。郭英釗打造「家」的樣貌,如多功能教室,一進去有玄關、客廳,還有小舞台可供表演,也能吃飯、睡覺;形狀如曼陀蘿花的圖書館設計,概念則來自當地布農族與卡那卡那富族的男子會所。
▲建築師郭英釗設計校舍的概念,希望從原住民的住宅延伸,讓小朋友感覺像是到另一個「家」去上課。(圖文/楊萬雲)
雖然仍有小學生表示,相當懷念充斥快樂記憶的原學校,但郭英釗認為,原來的校園是怎樣已經不可考,重點不是再怎麼樣去回復到學生過去熟悉的東西,而是創造出一個新的記憶,當新的記憶和舊的記憶相得益彰時,這是重建的意義所在。
那瑪夏民權國小的重建過程更吸引國家地理頻道(NGC)全程參與紀錄,預計4月將於台灣首播那瑪夏民權國小綠色重生的完整紀錄,未來至全世界35個國家作巡迴播映。
其他環境新聞
全球天候異常 東歐嚴寒.美國暖冬20120202公共電視台新聞網
油電水價將調漲? 經長:審慎研議20120203公共電視台 新聞網
更多新聞請見 funP書籤網站 http://funp.com/push/user/Delta
************************************************************************************************************************* This email message, including any attachments, is for the sole use of the intended recipient(s) and may contain confidential and privileged information. Any unauthorized review, use, disclosure or distribution is prohibited.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please contact the sender by reply e-mail and destroy all copies of the original message. [Delta Electronics, INC. Taiw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