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现在很多学计算机的研究生,找导师的标准之一是这样的:看哪个教授能申请到项目,能申请到更多的项目,能申请到更有钱的项目。很多教授的确有这样的神通的。靠着人际关系好,编造几个听起来其酷无比的项目名称,请客送礼是不可少的,这样项目经费就到手了。可是最后怎么交差呢?
王跋单教授是这麽搞定的,课题的题目是这样的《DNA信息数据共享体系平台建设》,找几个学生,弄个数据库,前台Web展现一下,可以查询既可。再弄个类似Blog的东西,找开源软件就可以搞定,去掉那些什么版权信息,最后这都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某某技术“,据说又填补了国内空白若干.补充:这个项目经费1000多万,你还别嫌花钱多,要知道“这可是生物学与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研究阿”,当然,银子太多也不能不买点东西,最后象征性的弄了两台IBM小型机放到哪里摆样子。
甄笋梓教授没那么大胆子,看到小儿子在家里玩Linux,教授豁然开朗:居然Linux上也可以听Mp3歌曲阿!甄教授申请的课题是这样的《基于
Linux
的多媒体播放器开发》(现在这东西最火!当然不忘记说明上要加上“自有知识产权的、中国人自己的
Linux
媒体播放器...的字样)。经过一番奔走,项目经费到手,200多万,也算不错。交差的时候,让自己的研究生参考
xmms 的代码,弄篇分析,用 C++
做个Demo,也算顺利过关。
贾学树研究员的课题已经可以算是“信息领域成果"了,项目的名称叫做《通用数据库格式万能转换技术》,项目摘要这样写道:
提供一组......数据库访问模块DatabaseAM......通用数据库访问接口.....访问不同主流数据库......
当然,这也是要填补国内空白的,当然了,实际上也是“拿来”而已,PHP/Perl
这些东西不都是有数据库访问函数么?修改一下么,当然也要有所取舍,别太像人家的东西,差不多就行。评审的几个专家都是自己人,怕啥?
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比如吴农力教授的《某某操作系统测试》,艾前才副教授的《某某软件总体研究》......都是活学活用“拿来主义”的典型案例,科技界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呀
以上这些事情真的有么?还是只是胡说八道信口开河?你说呢?